莫斯科河静静地流淌在离我所住公寓不远的地方。除了冬天以外,河面上都会有很多游轮在慢慢航行,游轮上的乘客总是站在甲板上看两岸的建筑,两岸的行人也总是望着船上的游客,他们互相猜想着彼此的生活,然后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人影由清晰变得模糊,最后连同那些我还没来得及想完整的故事一起,消失在灯火阑珊的黄昏中。平时我总是傍晚在河边散步,总是这样看着游轮从河中驶过。
和朋友坐游轮观赏莫斯科河,是从基辅火车站附近的乌克兰饭店开始的。莫斯科有很多火车站,常常就用终点站城市的名字命名。例如,基辅火车站终点就是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列宁格勒火车站的终点就是圣彼得堡,白俄罗斯火车站终点就是白俄罗斯境内的某一城市。乌克兰饭店是七姐妹建筑之一,也是莫斯科市的经典建筑。如果了解一点俄乌的历史和关系的话,到这里来真的很让人感慨并浮想联翩。
在乌克兰饭店附近的码头我们上了一艘豪华游轮,游轮分两层,我们在甲板上眺望河两岸。6月的晚上7点多,莫斯科的太阳还明媚得很,目力所及的城市掩映在夕阳和浓密的森林以及美轮美奂的建筑中,水鸟随时从眼前飞过,从不打招呼,很是惬意。
游轮上人很多,但只有偶尔私语,还有角落里传来的音乐声。一对对的情侣在慢慢品咂咖啡,欣赏日落和倾听游轮的桨声。仰望天空,此刻无论你是否敞开心扉,那无尽的蓝总会不经意间倾泻下来,坠入你的心中。
游轮开动不久,在船上向河的左岸看,如果能看到一个高耸的鎏金的金色教堂圆顶,这就快到新圣女修道院了,那个漂亮的圆顶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红白相间的钟楼的顶部。建在河边湖畔的新圣女修道院周围的景色非常优美,这里的湖可是享誉世界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创作之地。据说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天鹅湖》的时候就是在这里一边散步一边构想故事的情节。
麻雀山在这个清凉的夏日,被浓密的森林掩盖,大片大片的绿,一望无际的绿,浓浓的、密密的。莫斯科大学主楼就在这密林掩映中高耸着,浸润在夕阳的照射下,金光闪闪,我的视线也被它的厚重聚拢过去了。
过了莫大,就到了卢日尼基体育馆,这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主场馆,想象当年盛况,它一定在世界上是独领风骚的,可如今早已淹没在了众多后起之秀中,看起来有些破败了。
继续向前,是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层建筑。它的楼顶好像永远耸立着没有建完的钢筋架,这也正是这栋楼的独特所在。它好似没有建完的外观寓意着科学是没有尽头,没有止境的,它的高度是无限的,让人永远追求的。
在科学院的下方的莫斯科河岸边就是“快乐花园”。莫斯科人很会休闲,岸边的草地上有很多躺椅,他们就躺在上面晒着慵懒温暖的夕阳,时间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多余的想不起来的东西,管夏天有多长呢,先享受了这阳光吧。
前方就是高尔基公园了。河的北岸就是我常常散步并观赏游轮的地方。今天我看到很多往日的“我”站在岸边看我们,有个小伙子还热情地伸手打招呼。
过了高尔基公园,要穿过一座著名的大桥——克里米亚大桥。这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是一座人车两用的大桥。据说这也是一座断魂桥。有人想不开了,就从这座大桥跳下去。这座桥的两侧风格迥然不同,因为这座大桥也是莫斯科花园环路的一部分,在花园环路内侧,布满了悠久的沙俄时期建筑,以红色调为主,著名的就是十月巧克力工厂。在大桥的外侧,大部分都是苏联时期的建筑,以浅黄色为主,著名的有防卫森严的俄罗斯国防部。
P2-3
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不禁又回想在莫斯科的那些岁月,那是两年纯粹、充实、思乡、表面平静但常有冲突激荡我内心的岁月。正是内心的不平静,促使我在莫斯科青白的月光下记录下那些点点滴滴。本书之所以取名《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一方面是因为有一篇文章叫这个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文字是在莫斯科记录或是和我在莫斯科的工作多少有些关系的。
因为汉语,我来到莫斯科,我和俄罗斯的同事、学生常围绕着汉语、中国、中俄关系展开很多讨论。我也常常偶遇一些俄罗斯人向我友善地用“你好”打招呼,因为对汉语的热爱,他们对中国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赴俄之日,恰逢欧美制裁俄罗斯之时,卢布飞贬,这让本来经济就不太景气的俄罗斯雪上加霜,但是俄罗斯民众却能泰然处之,依旧过着怡然自乐的日子,只是减少了购物和出国旅行的计划。在莫斯科居住近两年,我常常和好友去参观博物馆、剧院,还有展览。莫斯科博物馆众多,剧院林立,且票价低廉。俄罗斯人口少,但这些地方总是人头攒动,熙熙却不攘攘,这些“高大上”们都无底线地亲民。我常被俄罗斯文学艺术教育的普及所感染,除了教学以外,总是在夜晚书写打动我的人和事,愿我不辜负一名汉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偶尔,我去阿塞拜疆探亲——我的亲人住在那里,并记录了我的见闻。
据说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有无数的传记作者,那些作者或声名远播,或默默无闻,但每一个写作者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那座城市在他眼里的模样。我希望我的这些文字,能从一个独有的视角给国人展示一个与众不同的俄罗斯。人的心胸与眼界唯有与天下比大,才可以容得下一切事物,才能令我们的内心充满锦绣,才能使世界变得真正和平。
汉语已经走出国门,但其笑傲世界江湖依旧任重道远,我们这些赴外汉语教师的一点力量可谓是杯水车薪。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汉语必将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接纳和热爱,汉语必将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展示她古老又现代的美。
柯莉
2017年3月16日
于青岛
莫斯科漫天飘雪的凛冽寒冬,收到柯莉即将付梓的作品集《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由于公务繁忙,断断续续用了两周时间,细细品读一篇篇带有香氛的文字,莫斯科街边的苹果树、美丽的公园、诗情画意的咖啡馆、逝水般的流年往事……温暖感怀时时萦绕于心,意犹未尽。柯莉以细腻敏锐的笔触,以旅居莫斯科时独到的观察及其对中俄文化交流的反思,写成了这样一部跳跃着思想灵光的隽秀佳作。
因历史因缘,国人对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浓厚的兴趣。莫斯科河畔的椴树与白桦林,圣彼得堡郊外的皇家园林,伏尔加河畔辽远宁静的乡村和原野,贝加尔湖的涛声阵阵,以及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伟大诗人和作家的不朽篇章,构成了国人心中深沉、美丽的“俄罗斯精神”。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确乎只是一种文化想象,算不上对俄罗斯深入细致的了解和领悟。19世纪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说过:“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罗斯,用一般的标准无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着特殊的东西。”俄罗斯人既不是典型的亚洲人,也不是纯粹的欧洲人。辽阔广袤的大自然,漫长寒冷的冬季,悠久深厚的历史,以及东方与西方世界历史潮流在这里发生的交汇碰撞,决定了这个民族在东西方文化间的流连彷徨与反复考量。民族文化中的独特积淀,造就了俄罗斯人热情、开放、情感化、艺术化以及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宗教般的情怀,民粹主义和贵族气质以一种矛盾的方式并存着,如是种种,难以一言道之。
或许可以说,每个民族的文化和文化心理都是多元的,我们无法用一把尺子衡量,理性的思考往往无的放矢。唯有设身处地,采用理解并同情的感同身受,方能真正完全领会对方的真实存在。
而这一点,柯莉做得很好。
柯莉以自己旅居莫斯科期间的感悟,以女性独有的敏锐嗅觉,将俄罗斯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处世方式,用平易的语言、有趣的故事巧妙地传达给中国读者。她带着读者逛莫斯科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在寒冷的冬季里等待“奶奶的夏天”,在俄罗斯形形色色的所在寻觅美食、闲聊着有意思的话题,俄罗斯人的姓氏、俄罗斯的男人和女人、“战斗民族”的性格与日常……在我看来,柯莉写出了一个真实丰满、很接地气的俄罗斯。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人,“读万卷书”已很难实现,“行万里路”却庸常而便捷。很多人足迹所及,往往走马观花,寻觅美食,买纪念品,发朋友圈,旅行的意义似乎只停留在“我来过~我看过”。柯莉不是,她是一位优秀的行者,她以旅行为契机,以清朗质朴的风格,记录旅俄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文字简明清隽,史料翔实扼要,不用文字绘制“旅行路线图”,不写景点纪行流水账,不设地域时间限制,完全依篇目内蕴类聚成章,款款深情地向我们展示着“行万里路”的真正价值所在。 灵动的思想之光散落在异乡的旅程中,黄昏中的教堂、森林文化中的小木屋等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历史遗址、建筑,在柯莉眼中都别有一种幽深、遥远的气息,能解读出独特的感受与柔情。她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追寻着异域的历史和文化,迥异于浮泛的观光文字,漫溢着智慧俊秀的光芒,轻松愉快,饶有趣味。欣赏之余,不觉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欧游杂记》。
《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是一部散文集,却弥散着清幽的诗的气质,文字风格富有质感,基调定格在娓娓道来中,对往事的回忆也好,对现实的体察也罢,都不露声色地潜藏着艺术构思,使全书氤氲着一抹淡远的灵动和美感。可以说,柯莉是一位诗人,她的才情和文学修养均属不俗。长期浸润在中国诗词文化的灿烂星空之下,又努力植根于俄罗斯壮丽迷人的文化原野,使得柯莉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气场,使本书的含金量变得很高。
柯莉曾于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做汉语教师,为两国教育交流奉献一己之力。她珍视在俄罗斯度过的岁月,“写着写着,我有些想念那些不知道为什么在课堂上突然会笑起来的学生们了,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子们”;能回味这种记忆,珍惜这种记忆,或许是我们这些从事中俄教育交流的工作者独享的幸运吧。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交流和沟通,能让两国一些的青年学子们把投向西方的目光转过来,彼此对视、相互对话。
柯莉兴趣很广,眼界很宽,对中俄文化的发展有着细致敏锐的观察,常常看的是俄罗斯,想的是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领略俄罗斯及其邻国风情的愉悦中,柯莉不仅对两国教育进行对比,也在思考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何去何从。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大学校长固然重要,但是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良好的不被打破的传统更重要,我喜欢有历史积淀的学校,有历史才有精神,才有文化。大学无论到了什么年代,都应该是安置知识和精神的神圣地。”
人在旅途,心如飘蓬,内心总会有对家乡与日俱增的思念。柯莉的作品似乎感染了一些俄罗斯大地上那种深厚的悲悯意识,有一种忧郁抒情的调子和温馨的爱意,让人感动。柯莉的家乡在青岛,《“俄罗斯的青岛”——加里宁格勒》一文中,柯莉专程带我们去这个与她的家乡很类似的城市观光,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抹不去一轮故乡明月在梦乡深处无尽飘浮的情结。如今柯莉已回到美丽的青岛,静静地忆念着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在四季轮回中,时光淡漠地流逝着,一切之一切最后都会变成往事和烟云。柯莉用这部淡雅而不失厚重的作品,留下两个城市、两个国家一段流转的因缘。这实在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事情。如其在开篇写的那首可爱的小诗一样:
我为那一季的雪起了一个温暖的名字 我为那一个冬天也起了一个温暖的名字
这样我便不再担心它会没有踪迹
这样灰暗的天空也会盛开温婉的花朵
连夜色也会有奶油似的光亮
最后,我们热切期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借由此书,走进深远灿烂、曾以其沉郁内涵和独特魅力影响过全世界的俄罗斯文化。也希望两个国家的文化与教育交流,能由溪涧变为洪流,竞相奔涌、相激相荡。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 李文华
2017年2月于莫斯科
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柯莉著的《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作者由教育部国家汉办委派,在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担任汉语教师。书稿记述了作者在该校任教的体会、收获、思考以及她与俄罗斯教师、学生的友谊等。作者发现,随着中国越来越强大以及中俄良好国际关系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青年学生对汉语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向往。
柯莉著的《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是一部散文集,却弥散着清幽的诗的气质,文字风格富有质感,基调定格在娓娓道来中,对往事的回忆也好,对现实的体察也罢,都不露声色地潜藏着艺术构思,使全书氤氲着一抹淡远的灵动和美感。可以说,柯莉是一位诗人,她的才情和文学修养均属不俗。长期浸润在中国诗词文化的灿烂星空之下,又努力植根于俄罗斯壮丽迷人的文化原野,使得柯莉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