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司令十分成功地使我们了解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感受,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农村的生活……这一幕幕往事在总司令的笔下栩栩如生,使读者浮想联翩,宛如闭着眼睛进入他家后院的柑橘园,发现各种酸性水果应有尽有。
菲德尔·卡斯特罗是个身材高大的男人,他具有人应有的美德,同时具有巨大的个人魅力。他与公众交流的娴熟才能仿佛浑然天成。
他具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感,他对关乎民族性的一切事物具有超级敏感。
他喜欢精确、准时。他常就任何一个题目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数学计算。与他打交道,来不得半点粗疏。他记得最小的细节。
能幸运地在有生之年成为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的人并不多,菲德尔是其中之一。他是国际政治中最后一个“神圣人物”。他属于那一代传奇的造反者:曼德拉、胡志明、卢蒙巴、阿米尔卡尔·卡布拉尔、切·格瓦拉、卡洛斯·马里盖拉、卡米洛·托雷斯、图西奥斯·利马、迈赫迪·本·巴尔卡;他们都怀着正义的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投身政治,踌躇满志、满怀希望,试图改变早期苏美冷战时代那个不平等和歧视人的世界。
本书是2003年初至2005年中,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与法国《外交世界》月刊主编、著名记者伊格纳西奥·拉莫内谈话的记录,这100小时的访谈先后以《与菲德尔100小时访谈》、《菲德尔·卡斯特罗:我的生活》等英、法、西班牙文出版,引起世界的关注。全书分三部分:一是关于卡斯特罗的生平和革命斗争,从童年到参与学生运动和古巴革命;二是讲述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切·格瓦拉之死,苏联解体,古巴与非洲、美国、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以及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三是阐述新时期的古巴,主要是古巴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今天。这是卡斯特罗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讲述了自己的生平和革命思想,古巴的内外政策以及对国际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
然而在美国是多么不同!在美国,不允许奴隶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目前在美国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也有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但是,几乎没有非洲宗教。而在古巴,天主教占优势,基督教等其他教派人数不多,但是,在广大奴隶中,保留着非洲的宗教信仰。由于宗教方面的容忍,天主教某些偶像被改名换姓引进到非洲宗教习俗中,但他们有自己信仰的神。在这方面,西班牙和英国殖民主义差别是大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土生白人想合并到美国。
甚至在某些参加武装起义的人中也有兼并主义思想,这是因为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北方赢得了战争。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成为具有崇高威望的人物。
早在19世纪初古巴许多土生白人地主就拥有奴隶,特别在西部地区。他们具有兼并主义的思想,想合并到美国。英国人已经禁止贩卖奴隶,有些土生白人害怕英国人在整个加勒比地区宣布并实施废除奴隶制。英国人已经废除了奴隶买卖,即已禁止从非洲贩卖奴隶。这样产生了一种受到美.国南方人怂恿的兼并主义思潮,美国南方人反对北方人,并在参议院中争夺选票。南方人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新的奴隶国度,而北方人则建立了另一个国度。北方人由于经济原因和较自由的思想,他们反对奴隶制度,获得了多数票。这时,爆发了南北战争,1862年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制。
奴隶主的大多数——而不是全部,总有例外——渴望合并到美国南部。形成了一种兼并主义的思想,但兼并主义思想主要在西部地区,慢慢地扩展到东部地区,独立战争正是在东部地区首先爆发的。
他们真的想脱离西班牙、合并到美国吗?
卡洛斯·曼努埃尔-塞斯佩德斯没有,大部分举行起义的人也没有。但在卡马圭地区,具有兼并主义思想的人有一定的影响,我想他们主要是由于仇恨西班牙。当时在美国刚发生的一个事件对古巴有影响,经过一场血腥的战争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涌现出一位杰出的、有吸引力的人物亚伯拉罕·林肯,林肯后来被杀害。当1868年古巴第一次独立战争开始时,在一部分人中间这一兼并主义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这些人把塞斯佩德斯看成是考迪罗式的首领。恰恰相反,塞斯佩德斯是一位杰出的人,一位爱国者,他勇敢和慷慨。他在要抓他之前,开始了斗争,他解放了奴隶,担任总司令,并选择了一面同美国国旗很不一样的旗帜作国旗。当时,人们都很注重形式。在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还召开立宪会议讨论,也讨论了国旗问题。由于一部分立宪议员同塞斯佩德斯有争议和保留,他们不同意选择塞斯佩德斯开始斗争时使用的旗帜作国旗。
最后采用的国旗是纳西索·洛佩斯①(Narciso L6pez)1850年带来的旗帜,同得克萨斯的三角形中孤星旗很相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古巴把纳西索·洛佩斯视为英雄。他曾作为西班牙军事首领之一参加了1821年的卡拉沃沃(Carabobo)战役,三年后,委内瑞拉获得独立。
他是同玻利瓦尔一起战斗的吗?
不是,纳西索·洛佩斯是西班牙军队杰出的军官,他同西班牙人一起反对玻利瓦尔。后来,他回西班牙,然后又到古巴和美国。奇怪的是他率一支军队从美国到了古巴。美国一直想吞并古巴岛。纳西索·洛佩斯组织远征,他得到美国南方奴隶主的资助,他设计的国旗模仿得克萨斯的旗帜。在历史的大混乱中,他设计的旗帜是第一面被举起来反对西班牙统治而战的旗帜,因此成为独立战争的象征,而实际上他所进行的是一场兼并主义的战争。
后来的史实发现了这一切,但长期以来,甚至直到成立了所谓古巴主权共和国之后,一直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一场爱国主义的战争。显然,帝国主义和它的同伙是不可能对弄清事实真相感兴趣的。
为成立国会,1868—1869年召开了立宪大会,在一场非正规的战争中,立宪大会是一个流动的国会,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在复杂情况下,采用了纳西索·洛佩斯的旗帜,而没有采用卡洛斯·曼努埃尔·塞斯佩德斯的旗帜。
然而,最后这一来历不清的旗帜成为古巴的国旗。
是的,因为这面旗帜充满了光荣。在立宪大会通过这面旗帜为国旗之隶,担任总司令,并选择了一面同美国国旗很不一样的旗帜作国旗。当时,人们都很注重形式。在战争正在进行的时候,还召开立宪会议讨论,也讨论了国旗问题。由于一部分立宪议员同塞斯佩德斯有争议和保留,他们不同意选择塞斯佩德斯开始斗争时使用的旗帜作国旗。
最后采用的国旗是纳西索·洛佩斯①(Narciso L6pez)1850年带来的旗帜,同得克萨斯的三角形中孤星旗很相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古巴把纳西索·洛佩斯视为英雄。他曾作为西班牙军事首领之一参加了1821年的卡拉沃沃(Carabobo)战役,三年后,委内瑞拉获得独立。
他是同玻利瓦尔一起战斗的吗?
不是,纳西索·洛佩斯是西班牙军队杰出的军官,他同西班牙人一起反对玻利瓦尔。后来,他回西班牙,然后又到古巴和美国。奇怪的是他率一支军队从美国到了古巴。美国一直想吞并古巴岛。纳西索。洛佩斯组织远征,他得到美国南方奴隶主的资助,他设计的国旗模仿得克萨斯的旗帜。在历史的大混乱中,他设计的旗帜是第一面被举起来反对西班牙统治而战的旗帜,因此成为独立战争的象征,而实际上他所进行的是一场兼并主义的战争。
后来的史实发现了这一切,但长期以来,甚至直到成立了所谓古巴主权共和国之后,一直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一场爱国主义的战争。显然,帝国主义和它的同伙是不可能对弄清事实真相感兴趣的。
为成立国会,1868—1869年召开了立宪大会,在一场非正规的战争中,立宪大会是一个流动的国会,可以设想当时的情况是多么复杂,在复杂情况下,采用了纳西索-洛佩斯的旗帜,而没有采用卡洛斯·曼努埃尔·塞斯佩德斯的旗帜。
然而,最后这一来历不清的旗帜成为古巴的国旗。
是的,因为这面旗帜充满了光荣。P18-20
无限的100小时
光线穿过窗户溜进来,又透过玻璃悄然逝去。但是不知疲倦的他翻动书页,反复推敲,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再次伏案疾书,用那修长、灵活的手指握着自来水笔,在小记事本洁白的纸页上一节一节地书写着,寻找最完美的方式表述思想。一行行娟秀的字迹在闪动,汇流,舒展,就像画家在油画布前尽兴挥笔,活跃的灵感跃然其上。
菲德尔在审阅和修改书稿,以简洁干练的语言表述思想。在沉静的思辨中梳理思想不同于在激扬的演讲中抒发所思所忆。这时候,可以书写、删节、梳理、寻找最恰当的词汇来表述思想,勾勒亲身的经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动人之处,洋溢激情的演讲具有一气呵成的自然之美,不时需要重复强调;而挥笔成书、印成文字则是永久的历史封存,成为随时可翻阅的精品、艺术之作、留世的财富,珍藏于书柜或馈赠于亲朋好友,每时每刻诱导人们享受知识,进行深度思辨。
总司令尽可能详尽地诠释我们国家和大陆的历史篇章,为我们展现所有鲜为人知的事件及其蕴涵,标注精确的日期;还光明磊落和公正地评价他难以忘怀的人物,如对母亲莉娜,所费篇幅不多,却给予了深情和真实的记述。他还饱含激情地描述了父母艰辛和充满忘我精神的生活,深情地评价了两位老人,回顾了他们所生活的那个艰辛的年代。这些都出自充满感情和感恩的孝子笔下。
另外,他还表露了一种活生生的情感,一种难以忘却的感受;公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信件,以佐证自己的看法;从头至尾详尽地叙述某场战斗,如阿雷格里亚德比奥战斗或德尔乌韦罗战斗;充分阐述采取某项行动或原则立场的理由;总结教训,以利再战并夺取胜利;补充种种思考,丰富更为广泛的自我对话,他知道此后将与世人共同享有之。
在这些浮想联翩、眷恋绵绵的日子里,他渴望使读者远距离却发自内心地感受这一切。因此,总司令在自己的脑海中搜寻着以往的经历并做出评判。无穷无尽的思绪在他的分析中交织,犹如浩瀚大海中的滚滚激流交汇。他佐证了在社会的经纬网中,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现象间隐藏着密切的联系。他提到了种种关联,大自然与经济、气候与战争、地理与政治,以及独立与废奴。独立和废奴只有在我们美洲的解放者的梦想中紧密结合在一起时才得以实现。
总司令十分成功地使我们了解了他童年时代的种种感受,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详细地讲述了农村的生活,炎热和肃穆的房屋,病故的安东尼娅大婶,飞行员巴尔韦兰和科利亚尔的英雄壮举,飓风,松木林的清香,与好友的探险经历,使整个木房屋吱吱作响的地震,声声在耳的汽笛声、轰鸣震撼的火车头,古巴圣地亚哥湾出海口外的茫茫大海,遍布圣地亚哥湾海底、海军上将塞韦拉舰队锈迹斑斑沉船的遗骸。这些遗骸炫耀着其不可战胜的威严。这一幕幕往事在总司令的笔下栩栩如生,使读者浮想联翩,宛如闭着眼睛进入他家后院的柑橘园,发现各种酸性水果应有尽有。
在前几章叙述了古巴和拉丁美洲的历史渊源以及卡斯特罗本人的经历由来后,接着讲述的是古巴革命长期的发展进程,有谁能够比其主角更适合于引领这一值得纪念的航船,去迎接一切暴风雨甚至当前的考验?神奇的传说本身给予我们的启迪胜于任何人的宣讲和说教。让我们从源头来观察这棵参天的常青树。这棵大树恰恰就是他,还有我们。
在《菲德尔100小时访谈》第一版问世后,总司令便开始紧张地工作,付梓一部内容更深刻、更准确、更丰富的版本。在国务委员会的办公室中,在最近出访阿根廷的往返飞机上,在格拉玛和奥尔金省召开的攻打蒙卡塔兵营和卡洛斯·曼努埃尔·德塞斯佩德斯兵营53周年纪念大会短暂的空隙问,他加班加点,不辞辛劳。
他在做完必须面对的外科手术后身体康复期间,继续坚持这一工作。在这些日子里,他以超乎常人的努力去履行自己的承诺,完成添加丰富的新资料的修改版本。现在的版本沿用了同一书名:《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实际上,被采访者与采访录之间的这一有益、迅猛热烈的重逢所蕴涵的时间是无法计算的。难道有谁能够计算出思想演进的速度?总司令说思想是以光速发展的,那么其演进速度是以小时、分钟抑或秒来计算?如果说思想浓缩了人们所经历和知晓的整个博学世界,这些思想会包含多少时间?
那天下午,当他结束了这项工作时,感到极为幸福,透过房间的窗户向外望去,发现窗外的凤凰树花已经绽开。如同以前一样,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又向人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而这次的方式是极不寻常的。逆境转变为胜利。实际上,这本书是与菲德尔无限的100小时的聚会。
2006年8月
2006年10月,古巴驻华大使卡洛斯·米·佩雷拉上任伊始便来访中国社科院拉美所,拜会郑秉文所长。拉美所领导班子会晤了佩雷拉大使。大使表示希望拉美所能够组织新书《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的翻译出版工作。他相信,拉美所对古巴有着深入和持续的研究,而且西班牙语人才济济,最适合组织翻译此书。郑秉文所长代表拉美所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提议,决定立刻启动这项工作。为此,成立了《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编委会,编委会由郑秉文任主任,委员有孟昭宇、张寿连、彭卜钢、宋晓平、徐世澄、杨西等人。拉美所古巴研究中心也倾力配合这项工作。
多年来,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的传奇人生、思想发展、古巴革命、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是2003年初至2005年中,菲德尔·卡斯特罗与法国《外交世界》月刊主编、著名记者伊格纳西奥·拉莫内谈话的记录。全书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卡斯特罗的生平和革命斗争,从童年到参与学生运动和古巴革命;第二部分是讲述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包括古巴导弹危机,切.格瓦拉之死,苏联解体,古巴与非洲、美国、西班牙和拉美国家以及和中国的外交关系,第三部分是阐述新时期的古巴,主要是古巴社会主义与全球化和今天的古巴。这是卡斯特罗第一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生平和革命思想,古巴的内外政策以及对国际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现已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日文、阿拉伯文等多种语种的版本,在欧洲、美洲等国出版发行。从2005年出版后,已修订了三版,其中第三版为2006年9月卡斯特罗亲自修改,比第二版增加了100多页的内容。这里翻译出版的就是第三版。
《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不仅具有权威性、纪实性,而且由于语言通俗、风趣,内容和情节丰富多彩,极具可读性,既适合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又可供一般读者欣赏。翻译此书有助于我国人民进一步了解古巴革命、古巴社会主义建设、卡斯特罗的思想,可以进一步推进中古党、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关系,并且有助于我们对古巴今后的政治走向进行分析。
有鉴于此,我所组织了所内外几位知名的西班牙语和古巴研究专家、前驻拉美国家大使开始翻译此书。他们是拉美所研究员、副所长、古巴研究中心主任宋晓平、拉美所研究员、前副所长、古巴研究中心顾问徐世澄,拉美所研究员刘承军、拉美所译审毛金里、拉美所译审白凤森、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拉美所前党委书记徐文渊、外交部前大使、拉美所古巴研究中心顾问黄志良、世界历史所研究员郝名伟。徐世澄负责了全书的校对工作。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当即表示鼎力支持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慷慨提供资助。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是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业务工作中与古巴长期保持联系,公司的几位领导人曾多次访问古巴,十分熟悉这个国家,对古巴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多次见到卡斯特罗主席,与之结下深厚的友情。
古巴驻华使馆在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过程中作了大量的工作,热情提供此书的原文版,与古巴相关机构进行联系,顺利帮助中方解决了版权问题,特别是积极奔波,促成卡斯特罗主席为本书的中文版撰写序言。
2007年9月21日,卡斯特罗主席在接受古巴电视台采访中特别高兴地提到,中文版的《卡斯特罗100小时访谈》将很快问世;为此,他在病榻上欣然为这个兄弟的亚洲国家特意撰写本书中文版的序言。他曾多次与中国朋友提到书的内容,并向2007年毕业的中国留古学生赠送此书。
卡斯特罗主席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中国老一代革命家钦佩有加,这在著作中得到流露。为了在本书中文版中体现卡斯特罗主席深厚的中古友谊情结,我们除了保留原书所有照片外,还精选了若干幅与中国有关的照片,从不同角度反映卡斯特罗主席与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书翻译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宋晓平(卡斯特罗中文版序言、导言、古巴第二版按语、第十章以及大事记)、徐世澄(第一、二、三章)、郝名伟(第四、五、六章)、毛金里(第七、八、九、二十章)、白风森(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徐文渊(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章)、黄志良(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章)、刘承军(第二十六章),徐世澄负责全书校对工作。杨西负责具体组织和联络工作,并负责照片的搜集工作。
此书篇幅宏大,内容浩瀚,增加了组织协调、翻译、资料查证和出版的难度。但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此书最终与中国读者见面。在此,对古巴佩雷拉大使、中国五矿进出口公司周中枢总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孟昭宇社长以及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译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2007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