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
分类
作者 杨雨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读最美的唐宋词,做最有气质的人。

抛开浮世喧嚣,走进中文系课堂,温庭筠、冯延巳、李煜、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朱淑真、辛弃疾、姜夔,这些唐宋年间的“流行音乐制作人”,让今天的我们知道,什么是天真、什么是一往情深、什么是随缘自适、什么是笑傲江湖……

《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由杨雨著。百家讲坛婉约派女主讲,人气美女教授杨雨,为您真诚解读经典唐宋词!

内容推荐

《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由杨雨著,主要内容是:晏几道有如小龙女古墓派的“玉女心经”,在一片虚静中沉醉于梦幻般的过往;苏轼似周伯通自创的“空明拳”,原本是游戏为之,却因自身高深的武学造诣而至臻化境:秦观几类杨过在极度伤感、茫然中悟出的“黯然销魂掌”,一片凄恻缠绵却仍不失柔厚内力:辛弃疾则神似黄老邪的”落英神剑掌”,即便是虚晃一招,亦如桃林中狂风骤起,落英缤纷,可谓出神入化,神行万变……

《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第一讲 温言软语国色严妆

 一、“国色严妆”——飞卿词之形

 二、温言软语——飞卿词之情

 三、香草美人——飞卿词之意

第二讲 闲庭信步深美闳约

 一、闲庭信步——正中词之“闲情”

 二、深美闳约——“闲情”与存在的“焦虑”

 三、情溢词外——“闲情”与“焦虑”的掩饰

第三讲 粗服乱头赤子情深

 一、赤子情深——天真词人李后主

 二、粗服乱头——天生丽质难自弃

第四讲 奉旨填词敗跛从俗

 一、骯散从俗——市井的宠儿

 二、奉旨填词——对精英的叛逆

第五讲 彩云易散明月情长

 一、彩云易散——追忆里的伤痕

 二、明月情长——失掉的过去失不掉的痴情

第六讲 性情本色雅人深致

 一、雅人深致——“抒情”与“言理”的交融

 二、“要非本色”与融理人情的性情本色

第七讲 佳期如梦愁深似海

 一、愁深似海——凄婉断肠音

 二、佳期如梦——将身世之感打并人艳情

第八讲 曲尽其妙浑然天成

 一、浑然天成——“点铁成金”是清真词的妙用

 二、曲尽其妙——音乐是清真词的灵魂

第九讲 妒风笑月花中一流

 一、上下求索——词中之屈、李

 二、花中一流——闺中之苏、辛

第十讲 愁病相仍风雨断肠

 一、孤独——词女之情

 二、孤独——词女之命

第十一讲 骚情雅意笑傲风云

 一、“惜花情绪只天知”——山水花木中的骚情雅意

 二、“且约湖边风月”——笑傲风云的洒脱

 (一)“路绕清溪三百曲”——带湖的山水

 (二)“玉龙飞上琼阙”——带湖的建筑

 (三)“种花事业无人问”——带湖的花木

 三、“纱窗外斜风细雨”——暂伴风月的无奈

第十二讲 寄兴风物幽韵冷香

 一、寄兴风物——天若有情天亦老

 二、情何以堪——两处沉吟各自知

 三、幽韵冷香——冥冥归去无人管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国色严妆"——飞卿词之形

在讲述温庭筠的经典作品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两幅画。一幅是写意的水墨山水画,一幅是唐代的工笔仕女图。

隋唐五代的绘画经历了从绚丽归于平淡的发展过程,文人的诗和画越来越深地受到禅宗的影响。文人参禅大多并不是为了走向宗教的神秘,而是将“禅趣”融入到文艺作品中。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说:“‘禅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静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

以王维为代表,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与佛经《维摩诘经》有关。王维与禅僧交往密切,他的绘画与诗歌“不是向往热烈、华丽生活,而是追求幽深清远的山林生活的态度”。王维的画最大的特点是“气韵高清”、“舍色用墨”。水墨山水画的兴起,“标志着印度佛教艺术的彩色晕染已被淡雅的民族形式取代”,王维的画被看做是“南宗画”的标志之一,王维则被视为“南画之祖”。(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

王维的诗和画具有相近的审美旨趣,所以苏轼评价王维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道出了王维诗情与画意的相通。例如他的《山居秋暝》诗前四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俨然是一幅秋夜山水图,就像一幅清幽淡远的水墨山水画,以山水为中心,以写意为基本手法,带给人宁静清空、冲淡闲远的感觉。

而这幅浓妆的仕女图带给我们的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审美的感受了。这幅图的特点是:细腻、精巧、艳丽。古人喜欢作题画诗、题画词,如果要给这幅图配一首诗或词的话,王维的那种以山水为中心、冲淡闲远的诗歌就不适合了,而恰恰温庭筠词的情调和这样的仕女图就挺契合。我们来看温庭筠这首代表词作《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

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词的起句“小山重叠金明灭”看上去明白易懂,没有生僻字,也没有深奥晦涩的典故,但就是这浅显易懂的七个字,偏偏在学术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小山”这个词就至少有四种解释:

一说指枕头,即“山枕”。

一说是形容女性头上隆起的发髻。“小山重叠金明灭”则是指美人发问重重叠叠的金背小梳在日光照射下闪烁不定。

一说指女子的眉毛:唐五代时眉式繁多,有“十眉”,“小山”即眉式之一。重叠则是皱眉状,金明指的是眉间妆饰的“额黄”。唐代妇女爱在额问涂以黄色,作为点缀。因黄颜色厚积额问,状如小山,故亦称“额山”。此句则谓女子醒来的时候双眉微蹙,额黄已经褪色变淡。

一说指屏风,或言其曲折绵延如小山的形状,或言屏风之上绘有小山的形状。李冰若《栩庄漫记》释云:“小山,当即屏山,犹言屏山之金碧晃灵也。”此取后一说。因为从词的脉络来讲,若“小山”指的是眉,则与后面的“画蛾眉”一句有重复之嫌;若“小山”指的是发髻,则与后句的“鬓云”又有重复。词,尤其是小令特别忌讳语意的重复。因此将“小山”解释为屏风这种室内装饰物似乎更符合情理。

“小山重叠金明灭”的意思就是指早上太阳已经高高升起,透过窗户闪闪烁烁地映在屏风上,和屏风的金碧辉煌交相辉映。这是我们在这首小词中看到的第一个画面,这幅画面已经渲染出一幅华丽的室内场景。

接着,镜头已经绕过屏风,移到了屏风后的床上,床上的人还在睡觉。太阳都晒进屋了,她居然还没起床,于是镜头就停留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并且给了她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鬓云欲度香腮雪。”她的鬓发像乌云一样堆积在枕头上,衬托出她的脸颊像雪一样的白皙柔嫩。

度,这里是“散落”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可以解释为“掩盖”。“欲度”,就是表明女子早晨醒来,头发有点散落下来,好像要遮住脸颊一样。“度,,是动作,“欲”则是表达了动作发生之前的一种微妙的状态,因此,看上去是动作,实际还是一种欲动未动的静态。这句意思是说:乌黑的头发即将散落到白雪一般的脸上,色彩的对比已经鲜明地暗示了这位女子惊人的美貌和逼人的青春。

这句词里还有一个关键词“香”,黑色头发、白色肌肤都是诉诸视觉的,给人以画面的感受;但这个“香”字却是诉诸嗅觉的一种感受,这就是文字能够带给我们的联想了。画面中的这位女子不但有惊人的美貌,而且透出一股淡淡的香味,带着点儿性感的味道。

慵懒的女子在赖了半天床之后,终于还是起来了。古代女子起床之后最重要的功课当然是梳洗化妆。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蛾眉形容细长弯曲的眉毛宛如蚕蛾的触发一般,如《诗经·卫风·硕人》云:“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就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唐代天宝末年有所谓的“时世妆”,即包括“青黛点眉眉细长”(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化妆特点。

前面两句已经点出了时间:太阳已经高高升起了,按道理,早就该起床了,可这位女子磨磨蹭蹭半天还懒得起来,连女孩子最热衷的功课——化妆,她也显得懒洋洋的,提不起劲儿来。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先不忙着解答,答案稍后再揭晓。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女子起床之后的状态。

古代女孩子晨起化妆,就像我们每天起床要刷牙洗脸一样平常。化妆是个很繁琐的过程,所以现在要是和女孩子约会的话,善解人意的男孩子一定至少提前一个小时以上预约,给足女孩子充分的梳妆打扮的时间,漂漂亮亮地去赴约会。而古代女子是不管有没有约会,妆都是必须要化的(为什么必须要化妆,答案也稍后再揭晓)。

看女孩子梳妆得有足够的耐心才行,梳头、画眉、打粉底、描眼线眼影、卷睫毛、上腮红、涂唇膏等等,这是当代女孩子化妆,古代女子可能更麻烦。我们看这首词,词人显然就没有这个耐心等女孩子一样一样打扮好,他一下子把梳妆的一系列动作全部都省略了。

当然,这是玩笑,并非词人没有耐心看女孩化妆,而是词的体式限定。《菩萨蛮》这个词调总共只允许写八句44个字,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就是这个意思,44个字能把一个女孩子复杂的化妆程序全部写完吗?显然不可能,这就要求词人有很高明的技巧,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程序来写。

这首词的作者温庭筠就很高明地省略了梳妆的全部过程,直接从女主人公懒得梳妆的心情,跳到了梳妆以后的情景。这首词的下片四句都是写美女化好妆以后的最后一道程序了:“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这是哪一道程序呢?对,化好妆以后的检查。P11-14

序言

自来的学问,或时代不同,或领域有异,或学理各具,或范式多变,其间要分出类型,真不知可以分出多少种。但我个人喜欢两种:有思想的学问与有性情的学问。所谓有思想的学问,就是将自己对宇宙人事、国家民生、学科体系等的看法,以一种磅礴的方式渗透到学术中去,使读者不仅读到作者对某一专门问题的见解,也可从一个侧面窥见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术观。这样的学问深沉而富有张力,往往承载着某一时代某一学者群体的思绪与思想。

所谓有性情的学问,就是将作者的性情学养、审美感受融入到研究对象中去,笔端带着性情,文字带着美感。读这样的文字,可以读出作者的学术判断,但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怀。

当然,所有的分类都是暂时的,也都是蹩脚的。譬如这学问模式的分类,虽然有着趋向的不同,但彼此渗透可能更是一种常态。因为思想、性情、学养完全可以融为一体,读顾炎武的《日知录》、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这样的感受就更强烈。我以前读梁启超的《屈原研究》、《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等文章,曾经感叹:学术的敏锐、性情的真率、文字的魔力居然可以如此以合力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无意说梁启超是何等伟大的学者,但我要强调,我个人的偏嗜确实在这里。

接下来要说杨雨教授了。

近年连续拜读了杨雨教授赐赠的评说李清照、陆游的著作,此前也读过她的高头讲章式的《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网络诗歌论》等著作。她的勤奋不用我赘言,因为一本一本的书摆在那里。而且她的研究在时间跨度上极为广阔,或者是在传统研究领域中独辟新路,如她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宋词,便不失为宋词研究格局中的新的篇章,现在关于宋词传播的研究渐成热点,她的著作便带着引领风气的意味;或者在新的领域中开垦荒芜,如她对网络诗歌的研究便可以归入这一类,可以预料的是,网络诗歌的研究热潮很快就会到来,杨雨教授事实上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仅上面的两个例子,便可以看出杨雨教授不同凡响的学术敏锐和学术魄力。这类著作体现了她作为科班出身的中国古典文学博士的学术专攻业绩。但我一直认为,杨雨教授的学问是带着极其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她的高头讲章式的著作,后人可以不断复制或者超越,而惟有她评说李清照、陆游之类的著作,也许是难以效仿的,因为性情与审美本身就具有某种不可替代的特点。

摆在我眼前的《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就是我私衷钦佩的一部新著。此书精选了温庭筠、冯延巳、李煜、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朱淑真、辛弃疾、姜夔十二个词人的十二首词,每个词人每首词显然是费心斟酌过。以此,作者不仅呈现出生动精彩的十二个词人词作的个案,而且兼顾到词史的发展,彰显出词人最为本真的性格本色和词艺个性。

我隐隐地觉得,所谓“经典”,在这部书中应该有两种涵义:其一是词作的经典,家喻户晓,传播极广,是词史上的“经典”;其二是作品的知名度未必最高,却能最“经典地”体现出词人的本色人格与词风特征,是词人的经典。要确立这双重的经典,不仅需要作者熟稔唐宋词史、词学史,而且需要出色的识力去辨别去领会去把握。这十二位词人的入选并不意外,意外的是作者的“别眼”。这种别眼一方面体现在对经典词作的新解上,一方面体现在如何寻找最能体现词人“经典”精神的词作上。读罢全书,掩卷沉思,作者的双重经典不仅为这本书带来了新的气息,而且为文学史的研究范式提供了足堪注意的学术理念。

大致而言,书中选录的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属于前一种经典。这些作品常常不约而同地出现在各种选本和文学史教材中,被反复地赏析、诠释着。但以我对杨雨教授的了解,她一定是对这些经典别有新见,才会不避熟悉,以新的角度来表述她的体悟。

譬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首自来便受到选家的青睐,至清代常州词派张惠言出,以“感士不遇”的主题坐实其主旨,自此的解说基本上是循此一路的。但杨雨教授用“词画”来作为解读的基点,将其作为一场视觉盛宴来看待,这种视点自然会一新读者耳目。她用“富丽华艳,金碧辉煌”来表达自己对此词所寓的视觉感受,用“浓妆艳抹,国色天香”来形容其容貌和服饰。这种阐释是否会弱化了词的主题,想来也会引起读者的担忧。但回想学术史,关于其主题的种种猜测其实是依据不同的理解方式附加上去的,而剥开外层,直接原典,这种画面感可能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感觉。以此来看杨雨教授的阐释,有一种“褪尽繁华”的清新和自然,也许这才是所有主旨最重要的原质所在。

再如入选的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一首,此前的解说多以“闲情”为中心,或考量其与南唐王朝极为纠葛的关系,或者淡化为一种个人的私语与吟唱。杨雨教授没有纠缠在具体而复杂的权贵关系的考察中,也没有随意简化其创作主旨,而是将其词从现实中抽绎出来,将生命的焦虑感作为“闲情”的内在本质。她说:“……闲庭信步只是表象,表象下掩饰着的情感的暗涌和澎湃才是实质,这也是正中词深美闳约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杨雨教授不仅将这首词的意蕴解释得大气而令人信服,更与冯延巳“深美闳约”的风格特征结合起来,其笔力之强劲令人瞩目。

类似的在经典词作中寻绎新的角度,得出新的结论的例子,读者诸君开卷可见,为省篇幅,就不一一备举了。

我觉得此书更值得注意的是:杨雨教授立足于传写经典词人,而对词别具慧眼的选择上。书中如柳永《定风波》(自春来)、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朱淑真《减字木兰花》(独行独坐)、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枝头香絮)六首便属于这一类。这些词当然并非默默无闻,有些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但还原到各自的词集中,被重视的程度却是相当有限。

如关于柳永,自来多有关注的便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类的作品,这些作品也确实如苏轼所说,堪称“不减唐人高处”。但这是由选家的立场来决定的,大体代表了一种士大夫的审美眼光。然而,这种立场是否能契合柳永本人的立场,是否对柳永具有“同情之了解”呢?这就很可能是个问题了。杨雨教授选择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作为解说的对象,细致演绎柳永词“骫骳从俗”的特点,我觉得无论是就柳永当年的性情而言、境遇而言、审美而言,都是最契合柳永本来面目的,也是柳永词最为本色的地方。作为“经典”的柳永,也只有在这样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更本真的认知。

苏轼的情况也与此类似。苏轼词被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他那些带着飞扬意趣和旷达情怀的词,这些词因为突破了传统婉约词的风格藩篱,带着“异端”的色彩,不仅在苏轼当世成为热点话题,而且在后世也极为高频地出现在各种选本之中,以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苏轼词其它的光彩。但我一直认为,苏轼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的人生锐识才是其文学作品中最具魅力的,这种魅力与风格的豪放、婉约无关,也与其在文坛的领袖地位无关,而是与宋代理学的发展密切关联。或者说,只有在理趣的视野中来考量苏轼的词,才能将最本色的苏轼呈现出来。如此,我对作者别具眼光选择苏轼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不能不表示敬佩。这首词带着传统小词“玉郎”、“酥娘”的清艳,也带着苏轼“万里归来”的沧桑,更带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观,洋溢着苏轼随缘自适的性格光辉,积淀着深沉的人生感慨。词学史上经常用“雅人深致”来评价苏轼,但所谓的“雅”和“深致”确实要深入到苏轼的本质本色层面,才能有真切的领悟。正如作者所说:“‘雅人深致’,包含了性情的智慧旷达,语言的清丽文雅以及蕴意的含蓄深刻。性情与理趣的交融,应该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我完全同意这样带着锐识和胆魄的学术判断。

与选择苏轼作品的别出蹊径相似,作者对李清照词选择的是《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首。这首词当然也曾经受到过关注,但因为易安词珠玉琳琅,佳作纷纭,这首《渔家傲》被选录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作者对此青眼相加,在我看来也是别具眼力。其实,晚清民国年间的大儒沈曾植在其《菌阁琐谈》中已经把李清照视为“闺阁中之苏、辛”,因为其词“倜傥有丈夫气”,而在《漱玉词》中最能体现出这种“丈夫气”的无疑是这首《渔家傲》了。李清照深明词的体例在声律、在婉雅、在富贵态、在妙语迭出、在结构浑成,所以她的词便在“别是一家”方面下足功夫。这种体制的限定使得她将自己的本色退隐在体制的背后,像《渔家傲》这样的词绝对是李清照在词体中偶尔露峥嵘了。惟此偶尔透露的端倪,才更为接近李清照的内心深处。其实只要读读其《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及“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等诗句,就能明白李清照的深衷所在。而在词里面,能够与这种情怀彼此呼应的除了这首《渔家傲》,还能有哪一首呢?

关于辛弃疾词,作者选取了《沁园春》(三径初成)一首,这首写带湖新居的词不仅写出了词人意欲归隐的心态,更以弛张有度的笔墨生动描摹了带湖新居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位置、错落有致的庭院结构、缤纷炫目的林木之胜。作者从园林史的角度来切入对此词的解读,在昭示辛弃疾此词的“园林”特色的同时,也将辛弃疾“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的人生纠葛与无奈阐释出来。杨雨教授说:“人与自然如此默契无间,人与人事之间却是如此悲凉,英雄慷慨如辛弃疾也无回天之力。在失望乃至绝望的洞察世事之后,试图从纷纭的‘蜗角争斗’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生活纳入‘庭院深深’的园林,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自然,成了稼轩后半生最寂寞、最痛苦的挣扎。”写园林之佳胜,却包含着人生走向的挣扎,杨雨教授的解说犀利而精准。

除了在“经典”的诠释上,杨雨教授的学识性情洋溢满纸,她时常突发灵感的联想,更带来了一种文字的神奇美感。我要完整地引录一段,以与读者诸君共赏:

我曾经有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将宋代几位词坛大家的词风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经典武功相比:晏几道有如小龙女古墓派的“玉女心经”,在一片虚静中沉醉于梦幻般的过往,却流溢着超越肉体情欲的纯真爱恋,需要以心会心的心灵默契:苏轼则颇似周伯通自创的“空明拳”,原本是游戏为之,并不刻意遵循既定的章法,却因自身高深的武学造诣,即使是消遣,亦虚实相间,空明澄澈,柔韧兼具,直臻化境:秦观几类杨过在极度伤感、茫然中悟出的“黯然销魂掌”,一片凄恻缠绵却仍不失柔厚内力:周邦彦好比全真派的剑术,法度严谨,章法缜密,游刃有余,颇具大家风范:辛弃疾则神似黄老邪的“落英神剑掌”,即便是虚晃一招,其实虚招之下已暗含无数招变化,招数繁富奇幻,招招威猛凌厉,如桃林中狂风骤起,落英缤纷,可谓出神入化,神行万变:至于姜夔词的风韵,则仿佛是段誉的“凌波微步”,独得“神仙姊姊”逍遥派武功的精髓,潇洒飘逸,轻灵玄妙,姿态万方……

这样的文字要聪明,更要学力。我读着这样的文字,总是惊讶得久久合不上嘴,这该需要怎样的才情才能有此天才般的联想呢!

认识杨雨教授好多年,她的云淡风轻,她的优雅睿智,总在不经意间散发出来。我突然明白了她为什么在微博上以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作为题语了。她说这句话很精炼地概括了苏轼的处世哲学:智慧与旷达。她在本书解释这两者的关系时说:“旷达是性情和人生态度,智慧则是修养和素质,只有智慧修炼到家的人,才可能真正拥有旷达的性情。因此,智慧是深埋在土壤中的根本,旷达则是沐浴在阳光下的繁茂枝叶。”年轻的杨雨教授就是这样参透着人生,淡定而从容地行走在一路的风景之中。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是辛弃疾当年在带湖的沉吟和徘徊,杨雨教授徘徊在唐宋词的经典之中,而今我徘徊在杨雨教授的书中,虽然是“两处沉吟各自知”,但时空的穿越总是值得期待的。

袁湘

2011年10月4日

后记

终于可以写一篇后记,认真感谢这样一群我特别想感谢的人——我的学生们。

2011年9月,当我坐在电脑前,敲下“后记”两个字的时候,离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正好过去了整整十年。

十年,也许并不算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对于一个沉浸于古典诗词世界的人来说,时间的意识会比一般人来得更强烈。“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从教十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而十年来,尤其值得我记起、并且以后的若干个十年还会一直不断地记起的人,就是我的学生。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堂课,是给中南大学外语学院的研究生讲述中国文学史专题的第一讲。第一次课前的紧张忐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特意穿上一件蓝底小碎花的旗袍,盘上发髻,努力让自己显得像个大学老师,却依然是掩饰不住的青涩。那次课学生来得出奇的多,不但教室坐满了,门口、过道外的窗台上都自始至终挤满了来旁听的学生。

那是我第一次震撼于外语系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渴望,也从此更加增强了我站在讲台上的自信和责任感。我也是学外语出身的,深深理解对一个研究外语的人来说,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根基有多么重要!

从学生时代对讲台的向往,到教师生涯中对讲台的热爱,是学生给了我转变的力量。

第二次课时,外语学院已经帮我换了一问更大的教室,那种拥挤的场面就再也没有出现过。2002年,中南大学文学院成立,因我博士阶段攻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因此顺理成章调到文学院,成为了古代文学学科的专任教师,继续圆着我穿越时空的梦想。

那时,还不到30岁的我,已经开始很自然地将学生称为“孩子们”。

那时,颇有前辈老师嘲笑我“孩子”长“孩子”短的“大人”口气。

2011年9月10日,文学院200l级学生入校十年聚会,在师生座谈会上,一位当年的学生发言,她现在也是大学老师了。20多岁的她,还没有结婚,可在发言时称自己的学生也是口口声声“孩子们”。

我们这些“老”老师都会心地笑了。我打趣道:“你才多大呢?就‘孩子们’‘孩子们’的”。她也笑说:“习惯了啊!好像是一种本能似的。”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十年前我的影子。老师的本能,就是将学生当成孩子一样亲切、亲密的人,有着“护雏”的本能,有看着他们成长的喜悦,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迫;总觉得他们还没长大,还是时时需要自己保护的孩子,可是一旦他们离开,才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是那么能干和优秀。

很多人都在赞美老师的崇高,可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始终觉得,其实老师从学生那里获得的更多。这种收获,远比“教学相长”的内容更丰富也更动人。

2004年,我开始带第一届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人数远比本科生要少,于是我们可以一起爬山,一起品茗,一起围炉夜话,一起狂歌痛饮,一起采风远足,一起畅谈文学,偶尔还一起八卦个人的恋爱故事。快乐而充实的日子就这样一年一年地飞逝而过,十年前我的那份青涩已经不再,但每每与学生相对时,心里的责任感仍一如当初那样令我心弦紧绷。

2011年7月,我申报的教育部视频公开课《经典词作十讲》获得批准立项,讲述的基本内容是在我多年给中文专业本科生讲授《唐宋词研究》课程基础上精选出来的。项目获得批准后,几乎整个暑假我都埋头于讲稿的重新整理和撰写、视频的拍摄以及后期编辑的校对工作等等。这本《唐宋词经典——杨雨如是说》就是以教育部视频公开课讲座内容为底稿修订而成,并且又增补了两位南宋著名词人的作品解析——辛弃疾《沁园春》(三径初成)和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这样,所选作品从晚唐到南宋,唐宋文人词发展的基本脉络就较为清晰了。

当讲稿整理到尾声时,我开始思考这篇后记的内容。十年教师生活,一幕一幕就像电影一样从我的眼前绵延而过。我沉浸在过往,一如我沉浸在唐宋词的幽情雅韵之中。

还记得在课堂上讲起唐宋词就是那时的流行歌曲时,为了让学生们对“歌”的基本性质有更多的感性理解,我会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当代优秀的流行歌曲并进行一些词曲的对比。对于总是跟不上时代的我,在流行歌曲方面,青春时尚的大学生们总是能成为我的良师。他们或用手机短信,或用信笺,或是当面讨论,向我推荐特别具有“诗性”和音乐美的歌曲,并且详细说明他们推荐的理由,不断更新我大脑里流行歌曲的“库存”,启发我对“今乐”和“古乐”的思考。

还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带着研究生去爬岳麓山。大雪过后的山路特别难走,时不时有被积雪压断的树枝横亘其中。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两个胳膊已经分别被两位学生搀住。我不由得大笑:“我是杨老师,不是‘杨老’。你们用不着这么照顾我吧?”

学生也笑,不辩解,也不放手。我知道,也许在学生眼里,“老师”不分年龄大小,总是需要他们照顾的“长辈”;正像老师总以为学生是需要保护、是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一样。连我的发型、着装等等,都常常得到学生们善意的批评和建议。

还记得2011年的时候,我分别到北京、西安、广州等地为在《百家讲坛》讲述《侠骨柔情陆放翁》的讲稿签名售书,毕业后在当地工作的学生们都闻风而动,前来为我助阵,往往是从2000级到2007级的毕业生都有“代表”参加。签售活动结束后,我与他们聚饮畅谈,其实毕业几年,有一些名字和面孔我都已经对不上号,有些甚至我并没有直接教过他们,但相聚时的那份豪迈和亲密,让我屡屡深切感到:学生的情意才是老师最珍贵的财富!

这些年来,我的很多论文、书稿都有学生帮助搜集资料、校对核实文献,我也习惯了写完文章,请学生提出意见甚至修改。有时我还会请已经毕业、在其他高校深造或者任职的学生帮我查找文献,核对文字等等。学生的付出让我事半功倍,也让我心里充满了感激。

今年暑假,为了视频课的准备工作,我打电话给已经放假回到云南家中的唐可同学,跟他说明了我的工作需要。刚回家不到半月的唐可立即赶回学校,帮我制作视频课的幻灯片,每每是我写完讲稿标出重点发给他,第二天幻灯片就做好了。视频课录完,后期的校对以及字幕的输入等工作也由他承担。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极为仔细的态度,某些细微的问题都被唐可发现,并建议我通知视频编辑的工作人员进一步修改和剪辑。长沙的夏天是出了名的酷热,但唐可从来没有过半句怨言。

在写姜夔的那一集讲稿时,我突发奇思,想把几位词坛大家的词风与金庸笔下的几种武功略作对照比较。但是,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是我在十多年前看过的,如今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印象,有些细节无法确定。于是我打电话给刚刚本科毕业留校当辅导员、并且即将攻读研究生的初虎林。虎林的本科论文即是我指导的,主题是关于金庸小说的武侠人格,我知道他是研究金庸的“专家”。

果然,虎林在电话那头如数家珍,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将各位武林高手的一流武功特点娓娓道来,让我茅塞顿开,惊喜莫名。为了谨慎起见,有关细节他又去查实了原文。后来这段文字写成后,我再打电话念给他听,问他写得是否妥当。他听了后,一锤定音地说:“没问题!”然后又加了一句感叹:“杨老师,你想象力好丰富啊!”  这是一次愉快的讨论,学生又一次成为了我的良师。

何淑滨同学是我指导的2009级研究生,今年毕业已经任职于厦门大学。在我的指导下,她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即为《辛弃疾园林词研究》。我在撰写辛弃疾这一集讲稿时,运用了她硕士论文中关于辛弃疾园林词的部分论述,甚至我选择“园林”作为关键词,也是受到这篇论文的启发。当时我和她一起确定选题,就硕士论文研究的思路、结构直至文字的表述方式等进行讨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在此特别说明并向淑滨同学遥致谢意。

暑假集中录制视频课时,按要求讲台下须有30名左右的学生听课。于是我求助于文学院办公室,请他们帮我通知暑假留校的学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征集听课的学生。后来听负责联络的姬欣欣(也曾是文学院的学生)说,通知发出去后,不到20分钟听课学生的名额就报满了。

视频课录制的那两天,正是8月初长沙的高温时段,我按要求身着正装,因此教室里空调开得很足,而我几堂课录下来,还觉得汗珠直往外渗。可是学生们都是一身夏装,冻得直发抖。虽然我早就提醒他们要带上长袖,但多数同学还是忽视了室内外温度的落差。我笑说:“我们真是冰火两重天啊!”

即便是这样,即便是中午草草吃一顿盒饭没有午休的时间,同学们也仍然是全神贯注地配合我完成了全程的录制。第一天录完,我的嗓子有些嘶哑。第二天早上一进教室,就有好几个学生给我带来了润喉糖。温暖的感觉再一次充溢在我的心里。

讲稿在最后整理时,我又请在读的研究生滕小艳、唐可、赵丽敏、王洁茹等同学再一次帮我校对全文,提出修正意见,尽可能减少错漏和讹误。连已经在中山大学读博士的常恒畅、习婷同学也对我说:“老师,您如果要查什么资料或者校对什么稿子,尽管交给我们就是了。”谨向这些可爱的弟子们表示感谢。

更巧的是,联系出版这部书稿的也是我曾经的学生,中文2006级的徐新芳同学。我没有教过2006级,不过新芳说她曾经来我的课堂里“偷师”,那次我正好讲到柳永的词,还在班上带大家唱《雨霖铃》。毕业后,新芳几经辗转,最终供职于北京。得知我去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节目,她立刻赶来演播室和我相见。因为没有直接教过她,此前对她的印象不太深,但一见面,我们就好像是没有隔膜的一家人,也许这也是师生关系的本能吧。缘分就此续上,于是有了这本小书。

2011年5月,已经毕业在贵州工作的朱涛同学返校来看望老师,他是我指导的2006级研究生。他回来的时候,拎着一壶贵州的老酒,我叫上了在读的他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吃饭,大家都喝得有些醉意。朱涛对师弟师妹们说了一句:“我两年才回来看一次老师,时间隔得太长了。你们不要学我,不要过两年才回来看一次老师。”

毕业时我们会流泪,喝醉了我们会流泪。十年从教的一幕一幕感动,也许再用几倍的文字也无法一一说清楚,我想感谢的学生也远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名字,但是感动的心情会始终在我心里。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实,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日子一晃而过,身边的“那些花儿”已经绽放或即将绽放于天涯海角,我为他们的美丽而快乐。

而我依然在这里,心怀感恩。

杨雨

记于2011年9月长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