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震中行--四川灾区的那些人和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后强
出版社 四川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汶川特大地震的文章一个集合,是关于作者在地震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一个小结。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30万字。上篇是《生命的敬礼》,有“我的北川兄弟”、“坚强的都江堰”“青川依然挺立”“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等22篇文章。中篇是《人民的力量》,有“在河心岛的日子”“省领导的关怀”“出自帐篷的震情词”“悠悠帐篷情”“夜宿青川”“余震‘集中区’的神奇”“地震震出‘青川大佛’”“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等22篇文章。下篇是《行进的思考》,有“震灾考量民族素质”“总书记和总理的深情握手”“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重建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用发展的眼光透视抗震救灾工作”等20篇文章。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用记者和学者的双重眼光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集思想性、史料性、学术性和生动性一体,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进一步拓展。

本书把生命至上、民生第一贯穿始终,把乐观自信、豁达包容作为主线,让我们在灾难中看到了崛起的希望,在废墟上看到了不屈的脊梁和不垮的意志,充分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从“坚强的都江堰”、“青川依然挺立”,到“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从“老谢,您在哪里”、“我的北川兄弟”,到“四川人敢与地震‘雄起’”等,我们都可以读到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

作者在灾区见到的真人真事,经常撞击着他的心灵和情弦,逼迫他记载下来存入史册。我们在书中可以读到哪天发生了多大余震,哪天出现了什么事情,哪天做出了什么决定,哪些人干了什么工作等,资料翔实真实,很有参考和保留价值。从“北川,今天是你五岁生日”、“成都,请说出您的力量”,到“从灾区走向奥运开幕式”、“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从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到“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在重建家园中推进 ‘高地’建设”;从“震灾考量民族素质”,到“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等,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读来深受启发。

本书中的60多篇文章,没有矫情,没有作派,也没有华丽词藻,文字清新流畅,朴实自然。书中所附灾区的大量照片,给人以视角和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的题词“灾区一页,爱心千般”和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序,为此书增色不少。我们在书里看到,地震灾区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都变得非常伟大,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事情在特殊时期反而成为重大事件。作者特别关注最底层受灾群众,渴望走进他们精神的最深处。从“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到“‘余震中心’的感悟多”、“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区群众过冬”、“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等,我们都能看到生动、深刻、精彩的人性描述。尤其是从“出自帐篷的震情词”和一些幸存者的口述中,我们更加体味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友情的珍贵。

目录

上篇 生命的敬礼

导读:历史的记忆/00l

我的北川兄弟/002

坚强的都江堰/004

青川依然挺立/006

四川人敢与地震“雄起”/008

老谢,您在哪里?/010

绵竹灾区的那些人和事/011

“亡命”记者杨卫华/014

“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017

马公乡的窝钳沟太惨了/020

地震幸存者说“太幸运了!”/021

“白求恩”重现灾区/023

感谢最可爱的人,解放军/025

“余震中心”的感晤多/027

身居危楼算“震速”/029

去震中汶川度假如何?/030

目睹对口援建者的风采/033

北川,今天是你5岁生日/035

北京,始终聚焦灾区/037

送战友,泪雨交加/039

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041

成都,请说出您的力量/045

中篇 人民的力量

导读:震不垮的广元人/051

在河心岛的日子/052

省领导的亲切关怀/054

出自帐篷的震情词/060

工作组组长的广元行/064

悠悠帐篷情/069

夜宿青川/071

雄关作证/073

余震“集中区”的神奇/076

地震震出“青川大佛”/079

那些住过渡房的父老乡亲/081

探望受伤的鼓城山/083

我向青联委员报告/086

从灾区走向奥运会开幕式/087

救灾与奥运同时推进/090

论四川移民文化/091

中秋节的祝福/095

《前方后方》的故事/097

增爱,来自东方的温暖/099

百日攻坚,四川在废墟站起——汶川大地震100天纪念/103

新年来自燕子村的喜讯/109

跨越灾难,走向未来——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111

下篇 行进的思考

导读:巨灾启示未来/117

震灾考量民族素质/118

总书记和总理的深情握手/119

汶川特大地震的救灾难点/12l

攻克唐家山堰塞湖的启示/132

灾后重建应发挥市场作用/141

建设新汶川,需要新理念/142

用好“政策”这个最大资源/147

“要让挂职干部有职有权有活干”——对话四川省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后强/150

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放首位——央视新闻频道直播专访实录/152

建住房,发棉衣,确保灾区群众过冬——央视经济频道《坚定信心促发展》专访实录/15s

重建机遇:灾后成都发展新格局/158

彭州市灾后科学重建做法/165

大地震可能带来总部经济大发展/175

四川生态建设的“抛物线模型”/18l

川粤港澳合作的“金钥匙”模式/189

在重建家园中推进“高地”建设/199

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椭圆理论”/202

抗击危机的“机动帆船”理论/207

把握金融危机“六大定律”/213

用发展的眼光透视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总结(摘录)/216

后记/226

试读章节

“余震中心”的感悟多

在人一生中,能体验如此高强度和高密度的长时间连续地震,恐怕十分少见。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今生不可能再有。因此从辩证的观点来看,尽管我们不希望大地震发生,但有这样的经历也是难得的考验和珍贵的反省机会。在实践中学习,从灾难中感悟,是成长进步的重要方法。地震后我被派到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两月来几乎每天都能感受余震的骚扰,由此观察世态,体味人生,深感人类之聪慧,自然之敬畏。

据专家说,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的余震中心主要在广元青川。因为到目前为止,震中在青川的4级以上地震已有60多次,并且还有增加之势。最大余震6.4级也在青川,两个月后的7月24日凌晨又发生了5.6级余震,刚才又发生6.0级地震。有时候,广元一天就有几十次地震!今天4级以上的余震就是5次了,不知晚上还有多少。可以说,青川是余震最多最大的极重灾区。在震中体验地震,有完全不同的感觉。这里的群众有“跳”地震和“摇”地震两种说法。跳,是在震中的感觉,地震时人体是上下垂直运动的,好像小孩玩气垫;摇,是在震沿的感觉,地震时人体是左右水平运动的,好像坐车被拉走一样。我在成都的感觉就是摇地震,住在高楼里总是摇摇晃晃的,桌上的东西很容易荡下来。而在广元,地震时总有往上冲的感觉。毫无疑问,这实际上是地震的纵波和横波造成的差异。

可能是由于生存的欲望,在余震中心的人特别关心地震知识的学习。据说今年灾区考生报大学地震专业的很多。在街上和路边的帐篷里随时可见地震知识的书,老人和小孩都在认真钻研。有次我在青川余震最多的姚渡镇,就是陕西宁强县与青川县交接的地方,遇上一群小孩,问他们怕不怕地震,都说不怕了,习惯了。正说着地下就剧烈抖动了几下。有个小孩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叔叔,这只有4.2级”。回来一查是4.3级,我大为惊讶。简直就是张衡的地震仪!在广元的许多县区,老百姓搭建的过渡住房与日本的地震房差不多,抗震原理一样,只是建材差一点儿,但便宜得多。不仅如此,当地人还能查看地质灾害,自己排除堰塞湖。群众真伟大。

大地震使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感到活着就了不起了,生死实际只有一步之遥。因此他们更加团结友爱,更加包容和谐,更加知恩图报。我在灾区看到四处都是感恩的标语牌和横幅。记忆最深的是青川马鹿乡,几个小孩不管刮风下雨,都在公路边举着感恩的牌子,让行人落泪。中央电视台专门采访和报道了他们,小孩子说我们已一无所有,只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帮助我们的叔叔阿姨知道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我们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他们!受灾群众也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同吃同住,亲如一家。我有时候分不清他们各自属于哪乡哪村哪社。我遇到好几位村民,他们家里都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但看不出还有什么悲伤,他们在劳着忙碌,在帮其他人建房。有一位跟我们好几天的警察,做事非常认真,闲聊才知他的妻子和小孩都在地震中遇难,我们却一点都不知道,他说要通过紧张劳动来忘记悲痛!

大地震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自我,理解了自然,增进了亲情友谊。地震之震,可能震出一个新四川;地震之痛,可能痛出一些新理念。我们要从精神家园建设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这也是辩证法。

(2008年7月24日下午于广元多次余震中。原载《四川经济日报》2008年7月25日)

身居危楼算“震速”

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危楼,既指高楼,又指危房,我两者都有。在成都居家第27层,算是高楼。在灾区常住地震房,算是危楼。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对危楼体会特别深刻,感情特别深厚。

5月12目下午地震时,我在成都市的总府假日酒店正准备开会评审“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大楼突然剧烈摇晃,人群顿时一片慌乱。我高喊地震了,并协同保安人员指挥部分客人从三楼快速撤出。下到地面,看见宾馆大楼还在摆动,立即与家人和单位联系,电话都不通。焦急赶回单位,已是人走楼空,但意外地接到外地的领导和朋友打来的询问电话,感觉十分温暖,还特别向中央政策研究室王天增副主任汇报了当天的震情。晚上回到家里,推门即闻到一股浓郁的葡萄酒香味,原来我珍藏的一瓶红酒从书架上震落了下来,玻片满地,醇液四溢,痛心不已。随后几天,我先后到都江堰、北川等地进行救援,只见山崩地裂,满目废墟,危楼无数1

5月25日6.4级余震之时,我正在家里修改一部关于改革开放的电视政论片的文稿。高楼突然晃动起来,家具发出吱吱的声响,壁挂左右摆动。我给夫人打了个问候电话后,又投入文字世界之中。夫人冒着生命危险坐电梯上27楼要我马上躲避,但我还是坚持把稿子改完才走。因为我知道,高楼最安全,它的结构和质量与低层建筑完全不同。次日,我就随工作组进驻重灾区广元了。至今,百日已去,广元实际成了我办公和生活的第二区,每天与危楼相伴。

广元是余震中心。余震最多、最大、最久。全市遇难人员4830余人,城乡居民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43.76万户,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亿元。我们在帐篷和宾馆交替住宿。由于宾馆也受过地震破坏,还来不及维修加固,因此要高度警惕,每天脑中绷着一根弦。一次,正与成都朋友通着电话,房子突然摇晃起来,我说地震了,问成都有震感没有,朋友说还没有,大约一分半钟后就说有了!我们由此算出了地震波从青川到成都的传播速度,大约3.4千米每秒,因为距离是300千米左右。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据说从2千米每秒到8千米每秒不等。它比光电速度30万千米每秒慢,但比空气中声速340米每秒快,这就给我们躲避地震留下了空间,这算是朋友通话的成果。利用时差躲避地震,日本有过成功实践。我们在灾区重点关注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民生问题,特别是钱粮救助及危房的鉴定、拆除,以及永久性住房的建设,要求住房“安全、经济、节省、适用”。有国家帮助,群众积极性很高,但建材十分紧张,价格也难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物资保障是一个重大课题。

几天前回到我成都的“危楼”,发现楼顶花园里草木葱郁,生长旺盛,活力无限。许多枯萎的花草又吐新枝,鲜花串串。特别是那两棵葡萄树,结满了透亮红润的果实,大概有近百斤,味道纯美甘甜,很是喜人。灾后复生,危楼盛景,人地和谐。这让我想起刚刚结束的北京奥运会,大难之后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美好而坚强的一面。在这27层的危楼上,我和前奥运会冠军、现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及一批专家学者冒着余震的威胁,共同策划了《体育新视角丛书》,已出版12本,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并深情纪念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所有同胞,引起热烈反响。我想,危楼在高,可开视野;危房在险,可强忧患。一个民族必须立足高远,自强不息,又居安思危,临危不惧,方可实现多难兴邦,真正强盛。

(2008年9月4日星期四于广元凤台。原载《四川经济日报》2008年9月5日)

P27-30

序言

拜读一个朋友的文字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这些文字让你看到了这个人的另外一个方面,或者说,文字更便于你进入到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很多东西会被掩盖。因素当然很多:开会时被议程议题所限定,私下时礼貌自谦,饭局时讲段子与笑话,或者纵论天下奇闻,等等,等等。所以,一个人有些方面是关闭的,不对人开放的。但很奇妙的是,文字却会把人更有意思的行止,更多的精神性的东西显现出来。

所以有以上这些感慨,也是因为与后强兄的交往大多处于前述那么一种状态中。

他从前是教授,后来是有一定职级的行政干部。当我们同时兼作四川省青联有点超龄的副主席时,他比我显得更像青年,或者说其活跃的思想,开朗的笑容,对社交的热情更像一个青年。我们自然也时常见面,而说老实话,我的所知大概就是这些了。

当然,我还知道,这个人曾经是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但他是以什么样的学术贡献而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我并不确切地知道,或者说对于他在物理化学方面的学问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并不懂得。

我也晓得,这个人后来又转而从政,在县、市一级政府任职,但在这个系统中,他又以怎样的表现得以步步上升,我同样并不清楚。但很多场合,他显然很得体地表现得就是个官员。

“5·12”以后,大家见面就少了。主要是他作召集人的聚会少了。原因当然是忙。在地震初期,救灾工作忙;一段时间后,恢复重建忙。有行政职务的人尤其要加倍地忙。所以,他告诉我地震后写了些文字,将要集结出版,希望我看看时,我并没有太积极反应。一来是在病中,二来是关于地震的文字已经看得太多了。同时也好奇,后强这位教授,这位干部是怎么度过他的“地震进行时”的?

于是,就有了些意外,好些文字,不是以一个负有领导职责的干部下去指导督促工作时所写。很意外他还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到灾区,去观察,像一个志愿者一样做些普通人常做的事情。那些日子,我也常去灾区,作为一个写作者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同身受,当然更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后强兄这么做是有意义的,而且也是我喜欢的。大地震之后,政府工作负担很重,干部们工作很辛苦忘我,但有些时候,也觉得有些美中不足。就是干部的身份让他们介入的角度过份单一,从而自然带来些视野的局限。我想,如果与此同时,如果还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去感受一番,工作起来,也许是另外一种境界吧。

当然,我也没有让干部一直都作普通人的意思,因为那也是一种社会的失序了。而后强兄也没有止乎于此,于是,文字很快就转入了与他身份相符的工作,工作中的感受与思考,得失的总结,经验的凝炼与提升。从这些有关工作的思考与总结性的文字中,我还看到一个做教授的人养成的慎密的思维习惯。

于是,这些文字,就把一个朋友,一个教授和一个有一定职级的行政干部的角色综合性地表现出来了。看完了这本书中的这些文字,我对这个人感觉就更丰富,更立体更真切了。原谅我没有用伟大崇高这样的字眼,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真切”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还能说什么呢?看到一个朋友很好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认真完成着社会赋予这个角色的全部职责,之后,还行有余力,还能时时将自己还原为一个普通人,感性地生活,理性地思索,而没有被一个角色所淹没,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我们都希望作一个丰富的人。作为朋友,我怎么有资格写称为序言的文字呢,但后强一定要让我写,于是就斗胆写了这些。

 (作者系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

2010年3月18日

后记

在这牛年过去,虎年到来的交替时刻,华夏大地正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窗外爆竹声声,烟花飞舞。央视直播的春晚节目,不时引来阵阵欢笑。刘谦的魔术表演和女飞行员的动人事迹,让人赞叹不已。我也被节日的气氛所深深感染,情不自禁地同家人和朋友去放了几响鞭炮。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又是一个希望的起航。巨大灾难,也是巨大考验。毫无疑问,英雄的四川人民穿越灾难,崛起危难,终于以坚韧和勇敢的姿态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说,“即便脚下遍地废墟,我们也要坚强站立;即便前方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毅然前行。汶川特大地震再一次证明,英雄的四川人民是震不垮、击不倒的。在四川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土地上,新的家园在重建,新的奇迹在诞生,新的希望在生长!”

我作为汶川特大地震灾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参与了从地震发生以来的各个阶段的抗震救灾工作。2008年5月12日下午在成都经历了地震爆发时的恐怖瞬间,13日上午还冒着强烈余震给省委党校的“统筹城乡培训班”作了三个小时讲座。14日带领夫人和女儿去都江堰救援。在随后的日子里,组织了一批青年志愿者并带领家人先后去了北川、青川、汶川、汉旺和绵竹等极重灾区。5月26日,被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驻广元,11月底才返回成都。本书是我用记者和学者的双重眼光记录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地震灾区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都变得非常伟大,那些平时不起眼的小事情在特殊时期反而成为重大事件。这些真人真事,经常撞击着我的心灵和情弦,逼迫我把他们记载下来存入史册。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是驻广元工作组组长,他鼓励我好好记录,认真写作。特别要感谢四川经济日报给我在头版开设了《抗震救灾后强手记》栏目,专发我在灾区写的文字。同时还要感谢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教育导报、精神文明报、四川政协报、读者报等,挤出版面及时刊登我的小作,但在书中没能全部注明。由于这些东西不少都是在摇晃的余震环境中写出的,有时写一篇短文就要躲避几次余震,并且都是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进行构思,所以文句很粗糙,逻辑也不甚严密。因学识和角度所限,许多感人的事迹,只有自己心头明白,没法精彩再现。敬请当事人和读者谅解。为了内容的完整性,我把工作总结和一些调研报告也收入书中。在地震现场和灾区拍摄的数万张照片,由于有的画面太惨烈,加之篇幅所限,我没敢全部收入。

在文章写作和本书编集中,得到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四川省委常委、秘书长陈光志、省政协副主席晏永和、省委副秘书长陈永刚、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萧少秋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陶武先主席对本书编写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亲自修改了部分文稿并应邀为本书题词。我的多年好友,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应邀为本书作序。在广元工作期间,得到市领导罗强、马华、唐全林、王菲、黄正富等的帮助,工作组成员左小川、王启庭、张卓、林斌等给予了积极配合。在文章修改和书目审定中得到周宏德、黄远流、栾静、曾鸣、聂卉、韩毅、殷英、李鹏、董凡、李银昭、赵晓梦、周湘淑、杨钢、傅兆勤、赵秀珍、万时红、何杨、黎光成等朋友的热情帮助。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李季、赵行、谢圣赞、李辉、陈晓军等同志提供了不少资料。书中采用了杨卫华、左小川、邬永平、谭跃、聂卉等提供的部分照片。特别是邓子强、秦勇两位同志协助我搜集文章,付出了大量时间和心血。董瑜、王慧同志还把我的文章编成了影印本。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侯雄飞、宣传处处长李晓骏,团省委和省青联领导张彤、周键、杨志远等,随时关心我在灾区的情况,至今难忘。随我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邬永平、杨卫华、李智、杨静、赵兴华、周万忠、周辉、王波、葛鑫等,提供了精神和物资的援助。四川省出版集团领导张邦凯、赵苗和四川教育出版社领导安庆国对本书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书中引用了四川日报记者方晓哺、谭江琦、王欢、四川政协报聂卉等同志的新闻稿和一些网民的文章。所以,这本书已经不属于我个人,准确地说,这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此特别声明并真诚致谢!  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球多地接连发生强震,在环太平洋地震带更为突出。今年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2月13日汤加6.3级地震,2月27日日本6.9级地震,智利8.8级地震,2月28日巴基斯坦6.2级地震,3月4日中国台湾高雄6.7级地震,4月5日墨西哥北部7.2级地震(在本书即将出片的4月7日早晨印度尼西亚又发生了7.8级地震)……,有人怀疑地球进入了强震活跃期。

每一秒钟都在成为历史。书籍的功能是传载信息。出版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让未来记住这段历史,让后人在书中寻觅一些感知。能在虎年的第一天杀青书稿,真有一种说不清的兴奋和激动。灾难孕育希望,奋斗开创未来。愿祖国更加强盛和富有尊严,祈求四川更加平安和美丽!

李后强

2010年2月14日春节初稿于峨眉山一竹林村

定稿于清明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