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耀庭,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太监,八岁净身,曾经伺候过九堂嗣督大总管任德祥、端康皇贵太妃、婉容、溥仪,耳闻目睹了一些外间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太监朋友,一生中饱尝了酸甜苦辣。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国家的宗教干部。他在世上度过九十载春秋,在晚年向我们讲述了许多从未向旁人透露过的太监秘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末代太监孙耀庭传/末代皇帝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贾英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孙耀庭,我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太监,八岁净身,曾经伺候过九堂嗣督大总管任德祥、端康皇贵太妃、婉容、溥仪,耳闻目睹了一些外间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太监朋友,一生中饱尝了酸甜苦辣。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国家的宗教干部。他在世上度过九十载春秋,在晚年向我们讲述了许多从未向旁人透露过的太监秘闻…… 内容推荐 皇帝皇妃的身边人,宫廷政治的参与者,末代太监亲历溥仪被逐出宫,随溥仪伪满称帝。见证了最后的盲廷奢华,亲历了最终的王朝崩溃感受了新时代的新变化。作者以忘年交的史述笔法,秉笔直书末代太监眼中的宫廷生活、王朝掌故和太监秘闻,真实再现这一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的心路历程与命运遭际。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净身 一 太监大总管荣返故里 二 童梦织幻 三 痛割“宝贝” 四 私塾 第二章 涛贝勒府 一 赴京待御 二 皇叔载涛 三 剪辫子 四 “辫帅”复辟一隅 五 离府 第三章 皇宫内苑 一 “丁巳”入宫 二 初见“宣统” 三 叩拜端康皇太纪 四 永和宫戏班 五 溥仪生母猝之谜 第四章 大红墙内 一 伺候穆二首领 二 司房 三 谨习宫规 四 景仁宫烛火 五 宫禁掌闻 六 “大婚”之日 七 遣散太监 第五章 伴“君”御“后” 一 服侍皇后 二 储秀宫 三 深宫锁春愁 四 暴虐无常的“逊帝” 五 圣上的隐秘 第六章 日暮皇城 一 千秋节 二 “逼宫”事件 三 摄政王府 四 返乡 第七章 兴隆寺 一 寺规 二 境遇各异的“老公” 三 皈依“全真遒” 四 夜叙宫廷秘闻 第八章 黎民太监 一 小德张的“官司” 二 侍奉姚安达 三 “摇魂子”的惨剧 第九章 伪满洲国 一 初赴新京 二 勤务班 三 帝宫囚生 四 重见载涛 五 畸形的帝、后 六 肺侵润 第十章 离乱生涯 一 盐商巨贾察七爷 二 世态炎凉 三 银鱼、紫蟹 四 虔心葬师 第十一章 京城黎明前后 一 察家变故 二 立马关帝庙 三 粮秣委员 四 土改 第十二章 毛泽东时代 一 人命关天 二 小德张的“后事” 三 摘帽地主 四 重聚兴隆寺 五 殴斗纷争 第十三章 世间万态 一 寺庙公务 二 晚清太监掘秘史 三 动乱遭劫 四 遣返回乡 第十四 章安度晚年 一 重游紫禁城 二 怒斥“无冕之王” 三 什刹海畔 四 台湾来信 五 长寿秘诀 六 家居琐事 七 颐养天年 第十五章 无言的墓碑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净身 一 太监大总管荣返故里 静静的运粮河,碧波轻泛,绕经“九水下梢”的天津卫,顺流南下,环静海县迂回而曲缓地流过只有二三百户人家的吕官屯。 “快去河边看小德张噢……” 一声吆喝,四下里的乡人纷纷弃镰丢锄,急火火地奔向运粮河畔。不多时,两岸已是万头攒动。翘首眺望上游,河堰上也无不挤满了恭候已久的围观人群。 “小德张”耀祖返故里的消息,早在多少天之前就不胫而走,传遍了静海县的十里八乡。闻听“小德张”如今回村耍阔、唱大戏,一大早儿,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像赶集似的拥向了吕官屯这个狭小的村落。 早年间,这个荒僻的穷乡,无人知晓,可自打出了名噪一时的太监“小德张”,这里却成为了声名显赫之地。 晨晖,映在河畔那些乡人铜钟般的脸上,反射出油亮亮的光彩。他们议论纷纭,眼中透出新奇的目光。一个土坡上,不显眼地伫立着一大一小两个身影。仔细瞧上去,矮小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那个硕长的身形却是一个壮年汉子,背上还驮着一个浓眉大眼的伶俐的小孩儿。 “爹,咋还不来呀?” “傻留金啊,你着的嘛急?你听这锣鼓声……不咋远喽。” 那个壮年汉子,轻轻地拍着背上被叫作“留金”的孩子的肩胛。隐隐传来的锣鼓声,愈来愈响亮,河畔的人群躁动得愈加厉害了,相互挤搡着。 “大哥,你瞧啊,来啦!……” 转瞬,留金站到了爹的肩上,手搭凉棚,激动地告诉地上的大哥。 “真来啦?”大哥留柱急不可耐地踮起了脚尖。 眨眼间,一艘高大的木船从运粮河转弯处冒了出来。紧接着,一艘又一艘木船,自远而近地缓缓驶来,两岸的纤夫在“咳哟,咳哟”地喊着号子,挽纤跋涉在沿河的滩地上。 “嘿,真气派!” “那还用说嘛?你瞅,那船上差人穿的不都是绫罗绸缎吗?”一位貌似教书先生的中年人,紧接着身旁一位年轻农民的话茬儿。 “小德张可不比从前喽。他现如今是皇宫的大总管哟!” “听说,这次小德张回乡,要请全村人白吃肉馅包子,还要唱上三天大戏呢!” 乡人这些无意的议论,使站在爹肩上的留金多少有些迷惑不解。他那虎头虎脑的方脸上,两只大眼睛一忽儿瞧瞧近乎沸腾的人群,一忽儿瞪着愈驶愈近的彩帜粉扎的大船。那上边,人们的面目虽然不算清晰,鲜艳的服饰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这,留金自幼是头一次见识。“小德张在里头吗?”他仰着幼稚的小脸蛋,禁不住脱口而出。 “傻孩子,小德张哪儿能在外边站着?他准在舱里头歇着呢。外面那些差人,都是伺候他的……” 满心疑窦的留金,下意识地用手抠着破旧的白布对襟汗禢儿,扒着脑袋,询问: “爹,小德张咋那么阔?” 他不明白“阔”的确切含义,却从排场和服饰上看出了与乡人的天壤之别。 “嗨,傻孩子,”爹长叹一声,“人家是当太监熬出来的!” “嘛太监?”留金头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忒感新鲜。 “就是‘老公’呗!……” “‘老公’?……”他反复叨念着,又问起了爹:“嘛是‘老公’?” “咳,你太小,还弄不明白哟。”说着,爹戏谑地轻轻一捏留金的生殖器,“要是把这个割下来呀,进了皇宫就变成‘老公’啦。” “噢,是这回事……”留金不吭声了。 谁想,爹这一番无意的话,竟在留金年仅六岁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永世难以磨灭的印象。割去了那玩艺儿,就可以进宫伺候皇上,也就能像小德张那么阔气起来……至少,爹娘和兄弟不必总为穷日子发愁了——这些稀奇古怪的念头,此后曾终日盘旋于他脑际。 纯朴的爹决然没想到,这一番话竞奠定了儿子一生的道路——不仅使他走上了与小德张相似的宦途,也使留金在近一个世纪后成为世上末代太监最后仅存于世之人。 偶然的契机,居然可以笃定人的终身命运。运粮河畔父子俩的这一番对话,铭刻在留金——孙耀庭步入坎坷人生转折的记时碑上: 光绪三十四年,秋。 …… 这时,留金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迷惘地望着两岸潮涌般的人群,继而又由父亲驮着,为人流所裹挟,随波逐流地在吕官屯转悠了一天。耳濡目染,更使他惦念着实现朦胧之梦。 人山人海的戏台前,他们挤不进去,只得远远地站在一个高坡上观景。此后才知,这台戏的确连唱了整整三天。在戏台前,留金四处巡视,想看到小德张究竟何许模样,乃至听说戏台对面的大棚子里,根本就没见他的半点踪影时,才完全失了望。 踪影没寻到,他却听到了不少小德张的各种传闻。那些乡人议论的热闹劲,并不比戏台上的场面差。 “你知道为嘛这么做?他这是当‘老公’之前赌的誓哟。” “咳,这还是小意思。小德张这回是为他花钱修的庙开光来啦,这是还他进宫前发的‘愿’!……” 在七嘴八舌中,他听明白了。原来,小德张入宫前曾到村边的小庙里向一尊泥胎的佛像拈香、跪拜,祈求保佑他进京后能够步步高升,混个好前程。发愿如果有朝一日,他若真得了势,必定回村将此庙“落地重修”,再塑佛像“金身”。 然而,小德张如何走上太监这条路的?他从人们的只言片语中听到了“一根赶车鞭子”的故事。而其他的一些情节,则是后来才渐渐晓得的。 吕官屯距留金所在的村子不过二十多里地,村里有一个姓王的财主,为人刻薄、刁钻,小德张就出生在这个村里。他的父亲原是个半拉“渔民”,忙时撒网,闲时帮工,堪称贫苦人家。 小德张原名叫张祥斋,在弟兄三人中,排行老二,生来就有一股犟脾气。当他十二岁那年,王财主的门前停着一挂大车,车辕上套着三四匹骡子。他淘气地走过去,顺手抄起车上的一根鞭子甩了几下,当他低下头仔细地瞧着鞭穗时,王财主的小儿子走了出来: “你拿鞭子做嘛?” “玩玩儿……”小德张毫不在意。 “嘛玩玩儿?你玩坏了咋办?” “我赔你!” “你赔得起?”那个二十来岁的小掌柜,轻蔑地哼了一声。 “一根鞭子,我赔不起?” 小德张怒冲冲地丢下鞭子,跑回家,一头扑进了娘的怀里。凭什么受气?就是因为穷。“嘛样才能发财?”他问起了娘。 “嘛?咱穷人能指望发嘛财!”娘默默地摇了摇头。“非要发财不可呀,听说只有去京城宫里头当‘老公’,伺候皇上……” P3-6 序言 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太监,在世上已度过九十载春秋。追溯往事沧桑,感慨良多。 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三十日,我出生于天津静海县西双塘村。八岁那年,我净身。十五岁,我抱着荣华富贵梦想,进了京城。先是进了涛贝勒府,次年,进了紫禁城。开始,我伺候九堂嗣督大总管任德祥,后来,去了司房。在此前后,先伺候端康皇贵太妃、婉容,与逊帝溥帝也有颇多的接触。至今,这些人的音容,仍历历如昨。在“皇上”退位的小朝廷,我目睹了宫内的种种内幕,也亲历了溥仪被逐出紫禁城那一幕。 我在北府呆不多日子,又回到太监们聚集的京城的兴隆寺。尔后,与小德张也有了来往。当溥仪在伪满称帝后又去长春内廷伺候溥仪,耳闻目睹了一些外间所不知之事。因病,我回北京,先后居兴隆寺、立马关帝庙等处,又与太监们长期相处。总之,我这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太监朋友。一生中,我饱尝了酸甜苦辣。新中国成立后,我竟成了国家的宗教干部。 多年来,我与晚清史研究者贾英华结成了忘年之交,成了无话不谈之挚友,经常相互一吐衷肠。,陆续,我向他谈了许多从未向旁人透露过的太监秘闻。据此,他多方考证,撰写了我一生的经历。虽然,记述我的不只限于此书,但是唯此书最为翔实,亦绝无任何随意编造或穿凿之处。可以作为信史来读的。 有感于此,兹亲笔为之作序。 末代太监孙耀庭 辛未年五月二十六日 后记 不知怎么,提起笔来,倒有一种不知从何写起的茫然之感。 “文章憎命达。”这句话似与本书无关,倒是笔者的由衷之慨。回首才逾束冠之年,突然一场大病,倒使我有暇阅读了颇为不少的典籍和野史之类的东西,可谓杂七杂八。忆及幼年就曾时常听到的晚清轶闻,多少有了点儿感性。其实,时年连初中都没念完,就参加工作,干上了体力活儿,整天疲惫不堪,别不多想,胡乱看些闲书也倒解闷儿。返过头来看,倒成了一点儿无意之中的有益积累。这也是始料未及的。 自幼,我生长在北京东城一带,不仅接触过太监,也听说过不少这方面的趣闻佚事。当时,仅存的太监,大都仍居住寺庙里,多数已届古稀之年。早晨,时常瞧见他们出外在油盐店前晒太阳,与街上的百姓聊些清宫趣闻。打那儿起,我就对晚清宫廷和太监的神秘生活感上了兴趣。 七十年代末,我不自量力地勉以拙力和稚笔,始作“俑”——创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在后来的业余采访中,与末代太监孙耀庭老先生结成了忘年之交,“经常相互一吐衷肠”为快。 八十年代初期,寓居京城广化寺的老太监马德清先生过世,孙耀庭先生遂成了末代太监中仅存于世之人,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宝贝”,轻易不再接受采访。然而,笔者却得天独厚,继续得以忘年“老友”的身份,与他保持着密切交往。也许,此乃“缘分”也。 其间,我俩无话不谈。在“寂静禅林”(孙耀庭先生语)中,他向我聊起过许许多多的宫中之事以及晚清太监秘闻。已数不清有过多少个节假日,无论炎夏酷暑的傍晚,还是大年三十的雪夜灯下……偶遇兴奋之处,他还时不时情不自禁提起笔来,为我挥毫写下古诗、对联等珍贵墨宝。我也抽暇记录了老先生的部分谈话几大本。 耀庭老人知道我总爱刨根问底儿,所以,对晚清诸事尤其是清末四朝的掌故,往往讲得异常详尽。按他的话来说:“从没对人说过这么多!”故此,他为本书的序中,写道:“陆续,我向他谈了许多从未向旁人透露过的太监秘闻。” 窃以为,太监,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以某种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历史的某一侧面和轨迹。 滥觞太监之始,至少有了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笔者考证,无论从甲骨文还是《周礼》的记载来看,阉身之人的出现,是伴随着私有制和婚姻形态的形成而出现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原始部落的掠夺,使战俘的处理朝着惩罚与获取劳动价值的双取向发展,因而制造出了愈来愈多的“阉人”。 奴隶制的繁荣,刺激了太监的产生。内廷侍者队伍的扩大,要求建立一整套从属于奴隶主的宫廷太监制度。完全可以断定,从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起,就有了太监这一特殊的产物。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太监从未断绝。据史书记载,太监往往成为伺候皇帝的近侍,并成了政治上的“赘瘤”。汉代之后,太监机构的逐步建立,就是明证。唐、宋、元、明,都曾有过太监擅权的状况,自不必细说,就连创基建业的明太祖亦建立了“十二监”,可见宦官机构日益完善,竟成了内廷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更是登峰造极,设置太监十三衙门,居然名正言顺地协理起了朝政。物极必反。事物好到了头,也就坏到了头。封建社会发展到了清朝末期,腐败到了极点,宫廷也糜烂到了极点。末代太监成了末代王朝没落的特殊标志和见证人。 封建王朝的特点之一,就是世袭,说明白些,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罔替私有制。量斗水可知水。畸形的封建制垮了台,“毛将焉附”?太监,自然也就结束了其历史使命。 记述中国、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太监以及他们那个奇特群体的生活实录,于我来说,无疑是件幸事。 严格地说,这不仅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也是晚清以来,太监群体形象的缩影。对于太监的某些特殊心态和生活,此书作了少许记述,有些费了相当大的努力,力求较完整地勾勒出晚清太监群体的客观、真实情景——甚至全部采用真名实姓。譬如,笔者对古今中外的“净身”方式,以及他们在宫中的畸形生活,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作了探讨和考证。 当然,囿于一些客观局限,即使占有大量史料和史实,也还有一个好写不好写和敢写不敢写的问题。 就笔者目前的水平和胆量而言,若拿动这支笔,去描写太监极为复杂的心态和腐朽糜烂的宫廷生活,也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冒昧言之,也许,会有一天,笔者能弥补其中的某些缺憾,凭借手中的原始史料,再向读者奉献出一部拙作来。 所幸的是,承蒙老人的厚爱,他在《序》中褒誉我书,“惟此书最为翔实,亦绝无任何随意编造或穿凿之处,可以作为信史来读的。”这,显然对我是一种信任和激励。 实际,此书就记述老人的一生而言,确真实可信。但是,对于晚清一些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轶闻,众说纷纭,笔者虽作了一些疏证,仍不免见仁见智。实望方家正之。鉴此,我在书中凡写太监口碑之史,尽量将不同观点附注,以示严谨,并异同参证。 值此拙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之际,谨感谢已故世的溥杰先生对我一向的鼎力支持,以及为此书亲笔作序并题写了书名。在此,对于成书过程中,曾给予过一切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一并表示由衷的鸣谢。如今,此书再版,我的忘年挚友耀庭老先生已作古。鉴此,我特意补写了一章内容,追忆他驾鹤前后的真实过程,以寄托我的绵绵怀念之挚情。 兹为再版后记。 贾英华 一九九三年冬于三里河三区陋室 二〇〇四年三月改写于月坛南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