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吕·懒画眉·游白云庵】:张张翻到总模糊,恁的鸳鸯两字无,原来是我笔尖涂。不上氤氲簿,你快另造姻缘一纸符。
颇有元人小令的风味,氤氲簿、姻缘簿+这是元曲中常见的,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的: “那里有粪堆上长出连枝树,淤泥中生出比目鱼,不明白玷污了姻缘簿?”女子到庙里去求婚姻,可是“张张翻到总模糊,恁的鸳鸯两字无”。因此突发奇想: “你快另造姻缘一纸符。”写得尖新倩意。还有【南中吕·驻云飞】《沉醉》:
等得还家,澹月刚刚上碧纱。亲手递杯茶,软语呼名骂。他,只自眼昏花,脚踪儿乱踊。问者些儿,半晌无回话。偏生要靠住侬身似柳斜。
《沉醉》以妇人的口气说丈夫醉归的情形:好不容易等丈夫回家了,却喝醉了酒,亲手端茶给他喝,轻声细语问他话,可是他却半晌无回话,“脚踪儿乱踊”。叙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她对丈夫又气又爱的神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要骂他也是软语,不想理他,却让他靠在自己身上。
【南商调·梧桐树】《葬花》:
【南商调·梧桐树】堆成粉黛茔,掘破胭脂井。捡块青山,放下桃花榇。名香熟至诚,薄酒先端整。兜起罗衫,一角泥干净,这收场也算是群芳幸。
【东瓯令】更红儿诔,碧玉铭,巧制泥金直缀旌。美人题着名和姓,描一幅离魂影。再旁边筑个小愁城,设座落花灵。
【大圣乐】我短锄儿学荷刘伶,是清狂非薄幸。今生不合做司香令,黄土畔,叫卿卿。单只为心肠不许随侬硬,因此上风雨无端替你疼。一场梦醒,向众香国里涅架厮称。
【解三酲】收拾起风流行径,收拾起慧业聪明。收拾起水边照你娉婷影,收拾起镜里空形。收拾起通身旖旎千般性,收拾起彻胆温和一片情。荒坟冷,只怕你枝头子满,谁奠清明?
【前腔】撇下了燕莺孤另,撇下了蝴蝶伶仃。撇下了青衫红泪人儿病,撇下了酒帐灯屏。撇下了蹄香马踏黄金镫,撇下了指冷鸾吹白玉笙。难呼应,就是那杜鹃哭煞,你也无灵。 【尾声】向荒阡,浇杯茗,替你打个圆场证果成。叮嘱你地下轮回莫依然薄命。
这个套曲虽名为“葬花”,实际是以花喻人,表现对一个不幸女子的深切同情。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和本色语言,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因而具有元人风韵。
赵庆熔还善于在南曲中运用北曲的手法,注入北曲的精神,因此,其风格比较爽朗。如【南仙吕入双调·步步娇·泖湖访旧图】(套):
【步步娇】四面青山真如画,好个江乡也,生绡太短些。写出湖光,欲买偏无价。何日再浮家,剪寒灯且说江南话。
【醉扶归】一湾儿绿水分高下,一条儿红桥自整斜;一天儿诗酒做生涯,一篷儿风月都潇洒。乾坤何处有仙槎,旧游人重把蒲帆卸。
【皂罗袍】最好水杨柳下,盖三间茅屋,紫竹篱笆。沿溪雨过响渔叉,夕阳破网当门挂。遥天一抹,朝霞暮霞;遥天一煞,朝鸦暮鸦。更,夜深蟹火星儿大。
【好姐姐】淡疏疏秋芦着花,小乌蓬半横溪汉。船唇吹火,勺水自煎茶。鲈鱼鲜,白酒提瓶沿路打,好不过渔弟渔兄是一家。
【尾文】水天一部新奇话,笑指那凤凰山下,忘不了旧梦寻来何处也!
赵庆熔这套题画南曲即为典型的南套,曲语言极为优美,作者用田园牧歌式的白描手法,描写江南风光,旖旎佳丽,四面青山,一湾绿水乌蓬芦花渔人生活,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图。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恬淡自适生活的赞美和惬意。但是在柔美之中,表现出来一种阳刚之气,笔力雄健,渗透纸背,“水天一部新奇话,笑指那凤凰山下,忘不了旧梦寻来何处也。”体现出了一种北曲的精神。
总之,赵庆熔的散曲尽管内容上有些单一,但从艺术上来看,的确为清代第一流的作品。
P202-203
中华文化最优秀、最精美的形式之一是文学,而其中的诗歌,更是直到现在仍备受世人珍爱赏读的艺海珍宝。现代作家林语堂说: “我几乎认为,假如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这一说法主要在于强调:诗歌是干余年间中华民族精神生命的寄托。所以,当代学术大家叶嘉莹从另外的角度明确指出: “我以为古典诗词里边所充满洋溢着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的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操守和修养。”
叶嘉莹所称的“古典诗词”指的是诗和词这两种传统诗歌品种,林语堂所说的“见于文字的诗”除了诗、词之外,还包括曲(散曲、戏曲)。以上四种传统文学品种,与现代人所用的“诗歌”概念相当,都以韵律节奏为重要形式。诗、词、曲、戏曲、辞赋、楹联,是有着较为密切亲缘关系的几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们的语句节奏都有很强的规律性,以简单、规整的节律和精巧的语句,表现高远的意趣、悠长的韵味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在文化强国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是正在进行中的主题。可以相信,中华传统文化依傍西方的局面必将打破,传统文化展示自身独立面貌、独特魅力的时机正在到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书”文学卷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策划和组织实施的。
本丛书文学卷六册,作者均为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深教师,对传统文化都持守“同情的理解”之态度,以期深入传统文化之腠理,领会精神,以得滋养。这便是本丛书尤其是文学卷的策划与设计意图。
为了实现以上意图,也为了更好地切近当今读者实际,我们确定了八个字的写作原则:上观星月,下接地气。所谓“上观星月”,是指站在时代至高点上,以学术前沿的视野,充分吸纳近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引领读者感受、欣赏中国传统文学的精致和韵味,而绝不把通识教育变成贩卖陈旧知识的借口。但是,对于从事通识教育的学者来说,牢记“高处不胜寒”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要求务必“下接地气”,也即充分了解当下普通读者的现实需求,将学术前沿性与时尚性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最能得到现实呼应的那些传统文学精品,写作风格要轻松明快,力求用浅显易懂的表达形式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学的内涵、魅力和写作门道。
很多读者在传统文学如诗、词、曲、楹联、辞赋、戏曲的复兴浪潮裹挟下,都很想学习传统文学写作,这也是本丛书文学卷的一项设计目标。古语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说明:在文学精品的阅读欣赏中,慢慢悟出写作之道,是可能而必须的。而将名作欣赏和写作指导结合起来,是本丛书文学卷的共同特点。这六册书都有意识地站在写作指导的角度从主题、情感的提炼,写作技法的总结等方面对名作进行点评,有的还设专章阐述评价标准、作法,目的是引领读者从较高的层面学习写作。有了这种指导,再专门学习具体的写作知识就不难了。
我们相信:生活于物质技术水平高度发达,各种社会问题也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的人们,在走近诗、词、曲、楹联、辞赋、戏曲等传统文学精品的时候,情感能得到净化、灵魂能得到安顿。
尹蓉、杜华平、曾睿编著的《曲(豪辣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书》特别注重品评散曲名篇,并注意从写作的角度加以提示,读者由此领悟,可以从中学会作曲。本书分五章讲述散曲。第一章站在现代生活的位置审视散曲的产生、演变和现代生存。第二章从“曲者,曲尽人情也”的特点讲述散曲的类别,并对名篇佳作进行赏析。第三章分析散曲的传统艺术美。第四章从散曲的音乐性角度总结散曲的体性,引导读者准确理解散曲。最后一章是散曲简史。
散曲即散唱之曲,它最初传唱丁酒筵歌席之畔,是佐酒之歌诗,逐渐发展为区别于诗、词的新体诗歌。散曲以“俗”为美,俚俗中自有天然机趣,它想前人所不曾想,言前人所不敢言。体制自由灵活,手法巧妙多变,语言大胆泼辣,读来大有自然酣畅之感。
虽然散曲的气魄不如诗歌,华美稍逊于词,但它却别有一番豪辣之美。尹蓉、杜华平、曾睿编著的《曲(豪辣之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丛书》从它的源头、发展以及形式、手法等方面展示散曲的独特魅力,并为爱好散曲者提示学写散曲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