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首要贡献,在于把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他的语言清新流畅,朴素自然,优美而不纤柔,精准洗练而不缺乏幽默机智。
与法国众多大作家相比,莫泊桑没有巴尔扎克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没有司汤达敏锐的政治感,更不如老师福楼拜缜密细腻,也不如左拉视野宽广,但他有一个闪光点:一种非凡的捕捉生活的本领。
他善于从平常人视而不见的平淡生活中挖掘出生命和生活的本质意义与美学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由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倾情推荐,是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巅峰之作,卓越文学大师的灵魂之光。
莫泊桑,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19世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其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为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精选合集,收入了多篇莫泊桑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项链》《羊脂球》等经典名篇。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世界上各种文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读者。
莫泊桑师从于福楼拜,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堪称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辛辣讽刺和细腻抒情的完美结合。
羊脂球
连续好多天过去了,部分残余的溃军仍在里昂市区里穿行。那已经不是队伍了,只能算是散兵游勇而已。他们的脸上显现着疲惫的姿态,胡子不仅长而且很脏,军服也是残缺不全,队伍里没有团的旗帜,更没有团的番号。这些人看上去要么像是压伤的,要么像是折断了腰的,头脑迟钝得一点东西都想不起来,没有任何主意,只是习惯性地向前走,感觉像是如果停步就立刻会由于没有气力而倒下来。
我们眼前看到的主要是一些因动员令而应征的人和一向因机警出名而作战的国民防护队。前者是扛着步枪躬着身体、天生爱和平、凭借着固定利息过活的安分守己的人;后者是既准备着随时冲锋也准备着随时开小差、容易受惊也容易冲动的人。几个红裤子步兵走在这两类人的中间,他们都是某师在一场恶战后被击溃的残余。一些无精打采的炮兵同这些不同种类的步兵混在一起,偶尔也有一个戴着铜盔的龙骑兵拖着沉重的脚步跟在轻快步兵的后面吃力地走着。很多义勇队都给自己起了种种壮烈的名称:“掘墓国民队”“失败报仇队”“死亡分享队”。这些人都带着土匪的神气。
他们的上司或是呢绒商人,或是粮食商人,或是歇业的牛羊油贩子,或是肥皂贩子。开战以后,他们被迫应征。他们揣着银元或者蓄着长胡子,因此都当了军官。他们高谈阔论地讨论着作战计划,用浮夸而令人不齿的语气声称整个垂危的法国全靠他们的臂膀去支撑。但有时候,他们也担心他们的部下——过于勇猛、嗜好抢劫和胡闹的强徒。
有传闻说普鲁士人快要进里昂市区了。两个月以来,本市的国民卫队在附近各处森林里已经做过很多侦察工作,有时还放枪误伤了自己的哨兵,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他们现在都已经到家了。服装、器械及以前被他们拿着在市外三法…区域的国道边上吓唬人的凶器,现在全都不翼而飞了。
法国最后的那些士兵终于渡过了塞纳河,从山赛韦和布阿加转到阿德韦桥去。师长走在最后面,眼看着一个盛名远播的善战民族因为惨败而崩溃,他万念俱灰;有两个副官跟在他旁边。
生活像是停止了,店铺全关门闭客,街道上安静得没有声息。偶尔有一两个居民沿着墙边迅速地溜过,却是沉寂而胆怯的。因为挣钱弄昏了脑袋的富翁都愁苦地等候着胜利者,他们一想到厨房里的烤肉铁叉和斩肉大刀可能被当作武器看待,都吓得不免浑身打冷战。整个城区笼罩着死寂和令人恐怖的气氛。这一切反而使人盼望着敌人早点到来。
在法国军队完全撤退的第二天下午,最初三五个不知从哪儿出来的普鲁士骑兵急匆匆地从市区里穿过。紧接着就有一堆乌黑的人马从汕喀德邻的山坡上蔓延开来,这时另外两股敌人也在达尔内答勒的大路上和祁倭姆森林里的大路上出现了。按照计划,这三个部队的前哨准时在市政府广场上会师了。最后,成群的日耳曼人主力从周围那些地区拥过来了,强硬而带着拍子的脚步踏得街道上的石块橐橐作响。
敌人的口令用一种陌生的和出自硬腭的嗓音吼出来,沿着那些像是死一般沉静的空房子向天空升上去。这时,房子的百叶窗后面却有不计其数的眼睛正在窥视这些战胜的人——这些依据“战争法律”夺得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的主人身份地位的人。居民们在晦暗的屋子里都吓傻了,他们知道如果想对抗洪水横流、大地崩陷类的灾害,任何气力和智慧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每当秩序受到了破坏,安全就不复存在,向来享受自然的法律或者人为保护的事物,若听凭一种无意识的残忍的暴力来摆布,那凄凄惶惶的感觉必然也会接踵而至。
于是战败者为了能正常生活,终于向入侵者敞开了大门,随后双方相携走进了客厅。
初期的畏惧一旦消失了以后,一种新的宁静祥和的气氛又建立起来了。许多人家同普鲁士军官一块儿吃饭。军官当中自然也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出于礼貌原因替法国人叫屈,说自己也是很不情愿参加这次战争的。有人对他们是感激的,有人现在还需要他们的保护。
为什么非要去得罪一个完全可以依靠的人呢?现在终于有人找到借口了,他们从法国人的娴雅性情中演绎出来堂皇的理由,说在家里讲礼貌是可以的,在公开场合则不应该与外国军人表示亲近。因此他们在门外假装彼此陌生,但在屋里却相处得好似一家人。渐渐地,日耳曼人每天晚上就待得更久一些,与主人一家同在一座壁炉跟前烤火。
普鲁士士兵却在街道上招摇过市,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很多穿着蓝军服的骑兵军官傲慢地拖着大长军刀在街面上,向咖啡馆走去,他们对普通市民的轻蔑态度和一年前在相同咖啡馆里喝酒的法国步兵军官如出一辙。虽然法国人还不怎么出门,但市区渐渐地恢复着往日的状态。
然而总有一种不可容忍的异样气氛飘浮在空气当中,它使得饮食变了味道,它使人感觉故乡变作了他乡。
达勒或者贝赛尔那一带靠近十字洲,距离市区下游两三法里。日耳曼人的尸首漂浮在河里,那里的渔人或者船夫经常能从水底捞起他们。裹在军服里的尸体已经发胀,他们要么被人戳了一刀,要么脑袋被石头砸伤,要么被人从桥上推到水里。这种复仇的英雄行为,对于侵略者来说,这些远比白天的战斗更令人害怕。法国人对入侵者的仇恨让人变得分外坚强,更使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
P1-4
经典导读
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他一生创作了300余篇短篇小说,这在19世纪的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普法战争,如《羊脂球》《两个朋友》等。
《羊脂球》写的是普军军官中途扣留了一辆马车,放行的条件是要车中妓女羊脂球陪他睡觉;在车中的大商人、大企业主和贵族及他们夫人的花言巧语下,羊脂球被迫让步了;当马车被放行后,她却遭到车中那些高贵的人的鄙视;最后我们看到,马车是在《马赛曲》伴着的羊脂球的哭泣声中奔跑着的,而这首革命歌曲却不是伴着法军的胜利步伐响起的,这是多么绝妙的讽刺。
《两个朋友》讲述巴黎被围时,两个老人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悲壮故事。除此之外,莫泊桑的有关普法战争的作品还有《米龙老爹》《菲菲小姐》《俘虏》等。这些作品的构思章法井然,内容上鲜明地揭露出普鲁士官兵的粗野残暴,赞扬了法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精神。
由于莫泊桑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他在当代作家中自然成为了这一历史事件最有资格的描述者之一。他对战争的所见所闻是那样丰富,而他的体验感受又是那么深切,因此,他在整个创作的历程中始终执著于普法战争的题材,写出了一系列以战争为内容的短篇。毫无疑问,他是对这场战争描绘得最多的法国作家,可以说,这段历史正是由于有了莫泊桑才在法国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莫泊桑继承了法国大革命以来“天赋人权”的进步思想,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仅讴歌了人民在普法战争中英勇抗敌的精神,更饱含激情地描述了人民大众的苦难。《衣橱》和《港口》写的是妓女的苦难。读了这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莫泊桑对弱者的同情,也不难发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谴责。
此外,莫泊桑笔下还塑造了许多市侩小民的形象,他们有的吝啬狡黠,有的贪婪虚荣,也有的质朴洒脱,自在随性。典型的有《项链》中的玛黛尔特,她天生丽质,却出生平凡,嫁给了一个小职员。她在内心对上层社会的奢华生活有着渴望与羡慕,一次因为虚荣心作祟,借来项链,后又不小心将项链弄丢。从此为了赔偿项链,她过了十年清贫艰苦的生活,由内到外地改变了自己。故事讽刺了玛黛尔特这样虚荣的小资产阶级,折射出当时社会普遍浮躁的价值观。但在叙述中又同情玛黛尔特的遭遇,并对她做出的改变有所赞扬。
《在树林里》的列文太太,是个平凡的、体型微胖的老太太,因为在树林中与丈夫做了有伤风化的事而被抓。受审时列文太太竟然毫不畏惧,也不羞愧,将自己犯错的原委娓娓道来,最后得到了乡长的谅解。列文太太身上体现的豁达从容,反映出作者对解放天性的赞扬与人文精神的推崇。
莫泊桑长期在海军部和公共教育部当小职员,这使他非常熟悉小职员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人群的某些不良品质,因此他创作了一大批这类题材的杰作,其中最为有名的当数《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展示了一个穷酸的公务员一家,期待有钱的叔叔的归来以改变他们的家庭窘况,后来,当他们发现叔叔是个贫穷的卖牡蛎的流浪汉时,又生怕被他认出而悄悄地远远躲开。故事充分显示出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项链》是又一篇传世佳作,讲述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公务员的妻子可悲可叹的故事。
总的来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创作体现了一整套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这既是对以往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补充与丰富。逼真自然,是莫泊桑在短篇小说创作中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他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重要标志。相较于19世纪前期的巴尔扎克、司汤达与梅里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已经完全摆脱浪漫主义色彩,更抛弃了传奇小说的一切手法。
莫泊桑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体现了“表现自然主义”观点,具有他所追求的“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在选材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大都以日常生活故事或图景为内容,其平淡准确得像实际生活一样,没有人工的编排与臆造的戏剧性,不以惊心动魄的开端或令人拍案叫绝的收煞取胜,而是以一种真实自然的叙述艺术与描写艺术吸引人。
在描述中,莫泊桑通常不用情节作为短篇小说的支架与线索,他努力排斥曲折离奇的情节,总是以十分纤细、十分隐蔽、几乎看不见的线索将一些可信的平常小事巧妙地串联起来,聪明而不着痕迹地利用最恰当的结构,把主要矛盾突出出来并导向结局。
另外,莫泊桑也不以纤巧华美的辞藻取胜,而是以平易通俗、准确有力、能为众人接受的文学语言征服读者。很少有作家能写出比他更明晰、更清澈如水、更难以捕捉的语言:也很少有读者读不懂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因为其中没有丝毫晦涩的东西:读者只觉得莫泊桑找到了最恰当的描述方式,而无法用其他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
此书收录的莫泊桑的这些短篇小说,题材多种多样,有的揭露资产阶级的荒淫无耻,有的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有的歌颂人们纯真的爱情,鞭挞那些玩弄爱情的丑恶行为,有的描绘了普法战争期间的各类情景。有的是喜剧,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是悲剧,使人潸然泪下;也有悲喜剧,令人欲哭无泪,欲笑又止。当然,不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能发人深思,使人感悟到人生的道理。
这是一套给精神打底子的书,每本好书都是一轮太阳。阅读,从经典开始。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