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告别梵高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卡罗尔·华莱士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爱、疯狂和艺术的故事,也是一个无畏而又多愁善感的好友讲述的天才和悲伤的故事。卡罗尔·华莱士编著的《告别梵高》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讲述梵高的故事——以他专治精神疾病并且深爱美术的私人医生加歇大夫的视角,在我们面前奇妙地展现了这位传奇画家从未被人知的一面。在叙述者的看来,梵高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迷,一个精神被病魔折磨的人,他向加歇的职业生涯提出了最富回报的挑战。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探索了天才创造的代价,也是一个有关真诚地去生活的故事,一个有关友谊的力量和有限性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与一般的研究性著作不同,卡罗尔·华莱士编著的《告别梵高》是一部以加歇医生的视角写成的历史小说。

《告别梵高》围绕着三条线索展开:一是加歇及其家人与梵高兄弟等人的交往,梵高的绘画活动等,为顺叙;二是加歇在萨佩特雷精神病院的实习生涯,他的所见所感;三是加歇对妻子布兰奇的痛苦而深情的回忆。后两者不时插叙到行文之中。

试读章节

提奥·梵高为了照顾他的哥哥第一次和我接触时,我已是花甲之年,行医也有31年,远近闻名了。我的病人症状不一,但是我专治神经和精神方面的疾病也有些年了。巴黎有我这样资历的人也有几个,不过还是我与艺术界的密切联系,使得提奥·梵高在1890年的春天找到我。事实上,是卡米耶·毕沙罗要他来找我的。

年少时,我在里尔学画,在班上认识了阿曼德·戈蒂埃,他不仅比我小,还更有才气,所以他被巴黎美术学院录取,一点儿也不令我吃惊。他1852年到巴黎时,我已在医学院上了两年学,从此我的生活更富有生趣了。戈蒂埃是一个英俊、开朗、平易近人且爱交朋友的人。再有,他美术专业的同学也比我学医的同学要有趣得多。虽然我很爱思考医学问题,但是我更喜欢聊艺术,所以我常和戈蒂埃去艺术家聚集的咖啡厅。因此,经过这些年的浸润,我对他们都很了解,比如库尔贝、马奈、毕沙罗、塞尚、莫奈、雷诺阿、希斯里和基约曼等画家。

1855年,我被接受为让一皮埃尔·法尔列特博士带的实习医生,在官方称之为萨佩特雷老龄妇女医院工作。如这个机构名称所示,大多数病人上了年纪,法尔列特以其创造性地治疗各种年龄精神失常的妇女而闻名。我的妻子布兰奇过去常嘲笑我,尽管相当温和,她说我最初认识的女性都是精神不正常的,并装作这便是为什么我感觉她那么令人赏心悦目的原因。她的这种看法也许是对的。1868年我们最终相识时,我已经认识了不少心智健全的女性,但是没有一个能像这个最终成为我妻子的女人这样清楚地看这个世界,她对人们及其情感的宽容而理性的认识对我来说值得信赖。疯人出问题就是出在这方面,甚至可以说,精神失常的定义就是对周围世界有缺陷的认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布兰奇是我认识的最健康的人。或许正是我在疯人院工作的这些岁月让我特别感谢她的健全。

萨佩特雷医院除了这个现代的美名,主要是建于17世纪,看上去像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小城。整个医院处于由围墙圈起来的院子里,围绕着一座穹顶的小教堂而建。那片地有部分还算风景优美:有古树,悠长对称的人行道,建筑都采用巴黎典型的金色石块材料。但是它的历史并非完美无缺,在河岸一块潮湿、少有人迹的地方建有一个堆放硝石的仓库,不大能与现代、理性的医院建筑融为一体。还有,这里许多病人精神脆弱,其中一个著名的病区是法国曾经一度称之为“力量”的最臭名昭著的女监狱。恐惧和痛苦笼罩着那些高墙。

在我到那里六十年前,伟大的菲利普·平内尔博士把精神病人从枷锁下解放出来,那曾是一个革命性的举动, 因为在那之前,人们认为疯人是恶神附身的人。据说这些人治不好,只能限制其行动。平内尔和其他一些人认为精神失常是一种背离真正自我的疾病(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过去常称精神疾病为失常症的原因),通过调动病人所仅存的那点理性,这种新的“道德疗法”能让他们恢复心智。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我觉得平内尔博士的理论令人振奋。这种仁慈也富于人道的尝试,帮助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恢复神志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且也不是屡试不爽。即便如今,在这个新世纪,我们还不知道是什么让我们中的一些人能与现实协调一致而另一些人却偏离正轨。我们还没有真正弄清如何给各种各样的精神病患者诊断,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治好他们。这一点我吃了苦头之后才懂得,但是在那段时间里,我是相信我们能够做到的,以为只要善待他们,让他们作息规律,给他们可口的家常饭菜,新鲜的空气,适当的消遣,甚至让那些最轻的病人工作,便能消除他们的失常。

我完成了医学训练以后就开始独立行医,参加某个协会成天泡在会议中不适合我,我也没法像法尔列特那样经营一家医院的一个部门。因而,我在该城的几家诊所工作过,免费给一些穷人提供医疗咨询,在一个矿泉疗养地干了几个夏天的医务官。我甚至在一家喜剧院当过一阵医生,帮演员们治治嗓子疼,包扎包扎扭伤的脚脖子,这样他们便能重返戏台。这只不过是勉强糊口而已.可是与我那些搞艺术的朋友相比我还算富裕的了,至少大家都认为医生不可缺少。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学院艺术渐渐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转变,库尔贝和塞尚及其友人不再画那些媚俗的人物画或以神话故事为主题的巨幅作品,而是描绘我们的生存时代,表达出他们个人对生活的感受。这些具有革命性的画作一开始不大受欢迎,因此我的朋友们常常处于绝望的境地。我藏有几幅这样的大作……

P4-6

后记

1972年,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荷兰人文森特》,其中有如是断语: “在西方,就如何看待身边的世界而论,几乎无人不受文森特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要对他进行颂扬。”自梵高1890年自杀弃世以来,有关梵高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卡罗尔·华莱士女士这部《告别梵高》,就是又一部别具一格、令人着迷的魅力之作。

与一般的研究性著作不同,这是一部以加歇医生的视角写成的历史小说。

1890年5月,梵高离开圣雷米精神病院,来到了法国西北部的奥维尔小镇,在此地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60余天。加歇医生就是他要投奔的人。

在绝大多数梵高的传记作品中,诸如德国早期传记作家朱利叶斯·迈耶一格雷夫所写的《文森特·梵高的一生》,美国人欧文·斯通的风靡全球的《渴望生活》,法国学者大卫·阿兹奥近年出版的《梵高传》,涉及加歇之处基本草草带过,且对其人评价不高。盖因他们皆依据的是梵高书信中,梵高对加歇带着负面的评判。

实际上,正如本书作者所言,关于加歇的史料非常之少。这就使得传记作者在论述此人时,只好依赖于梵高的描述。自然,这也为本书带来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从而成功地建构了一个血肉充盈的加歇医生,并通过他的眼睛和内心,引我们进入了梵高的世界。

加歇并非等闲之辈。梵高在奥维尔见到他时,他已60多岁,是巴黎屈指可数的精神病治疗专家。同时,他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与毕沙罗、塞尚、雷诺阿、马奈、莫奈、库尔贝、戈蒂埃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人物多有交往,收藏有多幅他们的画作。他自己也兼操画事,与塞尚、毕沙罗共同进行过创作。他是梵高在世时,欣赏梵高绘画的少数几人之一。二者合一,似乎使他成为最能理解梵高的人——理解梵高的内心和梵高的艺术。

本书围绕着三条线索展开:一是加歇及其家人与梵高兄弟等人的交往,梵高的绘画活动等,为顺叙;二是加歇在萨佩特雷精神病院的实习生涯,他的所见所感;三是加歇对妻子布兰奇的痛苦而深情的回忆。后两者不时插叙到行文之中。

在我看来,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细腻地再现了梵高多幅著名画作的创作过程,并给以深入独到的评赏。梵高在奥维尔生活了不足7()天,却创作了70余幅绘画作品。其中不乏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如《加歇医生的肖像》、《奥维尔市政厅》、《麦田上的乌鸦》等。本书第四章,作者以六七千字的篇幅,生动地描写了《加歇医生的肖像》的创作过程、加歇对这幅画的评价以及二人的心理活动。众所周知,在1()(1年后的1990年,这幅画作被正值经济盛期的日本富商以825()万美元的天价购得,一时震惊世界。书中同样描写了梵高为加歇的女儿玛格丽特所画的弹钢琴的肖像,这幅画以长形画布画成。据书中所言,端庄的玛格丽特对梵高产生了单相思。作者同样以很大的篇幅分析了《麦田上的乌鸦》。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令人魂牵梦萦,余味无穷。

——斯泰西·西弗

构思精美,如诗如画,充满洞见……阅读本书就像步入了梵高的画卷。

——丽贝卡·斯托特

文森特-梵高一生中最后的日子,由那位神秘的精神病医生加歇大夫叙述出来。这是一个关于爱、疯狂、《天才、艺术,以及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的故事。

——布伦达·维恩艾普

卡罗尔·华莱士的小说那么令人激动、那么富有同情心地展现了梵高的悲剧一生,现在他就像一位逝去的亲戚永驻我的心中。

——埃莉诺·李普曼

这部小说将艺术和疯狂、友谊和疗愈、希望和绝望如此深刻地交织在一起,是一种奇妙、有趣的探索。这是一项卓越的、富于想象力的成就。

——罗伯特·奥伦·巴特勒

在这部感伤的小说里,充满深沉的美和洞见,清晰地展现了梵高的悲剧性一面。本书讲述了艺术天赋和爱的恩赐的珍贵,也讲述了人们彼此之间意味着什么。这部充满丰富蕴藉的意昧,令人动容。

——斯蒂芬妮·考埃尔

《告别梵高》是一部丰富多彩、细致深入的具有研究性的小说,探索大师心中的激情、爱与友谊。华莱士用一种艺术家的眼光,将梵高广阔深邃的油画转化成光华灿烂的文字,给读者展现出来。

——埃伦·费尔德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0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