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的大型文化丛书,介绍了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仫佬族世居民族,在全面、系统、深入、鲜活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示了仫佬族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凤兮仫佬/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何述强 |
出版社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的大型文化丛书,介绍了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仫佬族世居民族,在全面、系统、深入、鲜活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示了仫佬族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继《山梦为城》之后的又一新著。《凤兮仫佬》全书分五章共36篇文章,多方位、多角度探寻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宗教与风俗,洞幽掘微,屡有新见。 书中配发精彩图片172帧,多数出自广西著名摄影家之手。编辑功夫细密,印刷精良。 目录 引言 凤凰之舞 凤凰之舞 第一章 认识仫佬 仫佬有多老 凿破洪荒半壁天 山城的景物与信仰 独特的社会基层组织:“冬” 第二章 营造家园 起造一间屋子 凝视温馨家堂 仫佬族的村落 村边的庙 与青石相依 第三章 悠悠习俗 添花架桥 色彩斑斓生之礼 走坡 凤凰不乱飞——仫佬族婚俗 深夜的歌谣——仫佬族葬礼 三十晚夜“偷青” 大年初一“挑新水” 年初二,吃契娘一餐饭 第一声春雷 给牛过生日 送祖宗下船 依饭节 第四章 生活的智慧 服饰尚青 背带上绣着流光溢彩的梦 编织麦秆帽 草履踏歌 煤砂罐 掘地为炉 青竹走亲箩 马代牛耕 第五章 绿色饮食 枕头粽碱粽狗舌糍粑 喜欢吃酸 斗糍粑 干切粉 第六章 芳香歌坛 丰腴的歌谣文化 第七章 多元共生的宗教 笃信佛教 “另类”的道教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本书图片摄影者、提供者名单 试读章节 五、依饭的仪式 (一)请圣。也叫启坛。用红纸写上三十六位神的名字。上香,点红烛。由道士跪地一一念诵神灵的名字。有十二样素供品:茶叶、柑橘、甘蔗、芝麻、黄豆、黑豆、绿豆、沙姜、八角、胡椒、花生、干切粉丝等,称为“清筵”。 (二)点牲。用三十六只鸡,由道士宰杀其中一只,将红纸卷成纸筒点上火,以火点鸡及其他供品,在虚空中书写“超生度命”四个字,然后,把余下的鸡杀掉,内脏留给道士和族中长者,其他的待依饭节结束后分给各家拿回去供奉过自家祖先后食用。 (三)劝圣。意思是敬神。上十二样荤供品:猪头、猪尾、鸡、鸭、猪心、酒等,称为“浊筵”。 (四)唱神。又叫“跳神”,是依饭节的主要内容。穿便装的道士负责唱诵和打击乐器,掌握整个仪式的节奏。负责表演的道士戴上神的面具,脚蹬草鞋,身穿绘有图案的法衣,拿着刀、符、剑等道具,随着歌声、乐器声舞蹈。唱到哪一个神就要戴上哪一个神的面具,还要配以不同的舞蹈动作,据说这样的舞蹈是召唤神灵的重要方式。动作以罡步为主,有“三步”、“五步”、“丁步”罡,动作感强烈,却平稳大方。唱词的内容涉及该神成圣的经历以及业绩和功德,一直把唱本中关于诸神的内容唱完。所以这个环节时间比较长。依饭节有专门的经书,内容包括四十一首唱词和一些类似旁白、独白的文字,每一首唱词句数不等,有的四十句,有的超过两百句,有些具有箴言性质,如《十劝歌》,有的简直就是气势恢弘的叙事长诗,如《白马姑娘》。场面上,道士时而打滚,时而起舞,观众也会发声应和,积极互动,场面非常热烈。“唱神”这个仪式中最有特色的是“唱牛哥”:在供桌上摆簸箕一个,里面放置熟肉一方、米饭三碗、酒五杯、盐碟一个,加上一个红封包、一只活公鸡、一碗白米等祭品,还放置一个领供的用禾秆扎成的看牛郎,他就是传说中的“七圣牛哥”,他的旁边摆上两个牛模型。道士戴上“七圣牛哥”的面具,手持竹鞭,背一个竹篾编的饭箪,应和着歌声绕供桌起舞,请牛哥为仫佬人保护耕牛。 (五)团兵。又叫“合兵”,是整个活动中的高潮。由道士手持一只大公鸡,咬破其鸡冠,把血滴进五杯酒里,然后把杯中酒混合均匀,像药剂师调药水一样,这意味着“阴阳调和”。合酒完毕,铺一张新草席,摆放用红薯、芋头做成的水牛、黄牛以及用红丝线扎好的谷穗。道士手执公鸡翻三十六个筋斗,然后把血酒洒在草席的供品上。仪式结束之后,各家把鸡血洒过的供品请回自己家中神台供奉,称为“敬依饭”,可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这些祭品,外人是不能乱摸的,否则就会被视为犯忌。 (六)送圣。又叫“送梁九”。这是节日的最后一个程序。由道士挑两串纸钱,分别念诸神的名号,将他们一一送回他们的大庙所在和各处居所。此时,依饭节进行到了深夜,村里的媳妇、姑娘这个时候也纷纷回家去了,余下的是一些小伙子,这个时候,由道士扮的梁九公出场了,这一幕叫“送梁九”,梁九是最后一个被送走的神灵。道士喝醉了酒,脸红红的,走路也不太稳,手持一根竹棍,竹棍上绑着一只公鸡,另一只手拿个酒壶,边走边唱,装出醉态,还向深夜的围观者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几乎都是关于性方面的,如果回答不了的,“梁九公”就用猪尿泡敲他的头,说“公的尿泡敲你头”,引得哄堂大笑。青年们在娱乐的气氛中学到了很多性知识。这种具有现场感的性教育,是仫佬族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没有书籍、电影、电视、VcD这些教育载体的旧时代,这样的形式无疑是先进的,它体现了仫佬族人的智慧。这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十分有特色。 依饭节结束的仪式:“梁九”给主持的四位头人敬四杯酒,四位头人也回敬四杯。然后“梁九”把猪尿泡放在地上踩爆。这个动作做得非常快,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很有情趣。把红薯、芋头做成的牛,谷穗分给各家,即宣告依饭节结束。 六、依饭的语言 仫佬族的依饭节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即道士唱经文用几种语言,除了本民族的语言外,还用壮语和土拐话(流行于融水、罗城小长安镇一带的汉族客家方言,用来唱歌音调特别美),主要是用土拐话。其中“梁王”、“吴王”、“四山”、“梁九收兵”的内容用仫佬话,“三界”用壮话。道士每唱完一句,围拢在一起的父老乡亲们纷纷发出“啊……呼”的声音,表示呼应。依饭活动与其他法事不同的主要特点是民众参与,是一个有互动性质的宗教活动。于是,各种语言、歌声,各种乐器的声音,加上没有具体内容的呼应声营造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场景,气氛十分热烈。一种仪式用多种语言完成,这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是罕见的,在世界上,恐怕也不多见,堪称一次“语言的盛宴”。 七、依饭的性格 依饭节“唱神”仪式伊始,在梅山道士调动土地公去请各路神仙的唱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仫佬族人的性格和喜好。因为宗教和文化都是一定现实生活的反映,其中必然渗透人类精神意识和情感。 “劳驾功曹土地,领览阳间,路上逢风莫往,逢雨莫停,逢娘莫唱,逢笛莫吹,逢花莫插,逢鼓莫打,逢酒莫饮,旱陆急动马鞭,水陆有船快撑,急摇船橹,催官上轿,台圣降福,急去快回。” 表面上是道士提醒“土地”应当注意的事项,实际上,将心比心,何尝又不是道士的心思?做依饭的道士全是清一色的仫佬人,这已经是没有异议的。根据上面唱词提供的信息,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平常时,在日常生活里,按照仫佬人的性格,他们喜欢唱山歌,路上碰到姑娘,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跟她来一首,石头边,大树下,都行。他们喜欢美丽的事物,喜欢在瓶子里插上好看的花。“插花”也是绣花的意思。至今,仫佬族地区有一个叫“插花”的地名,这就是仫佬族喜欢美、喜欢花朵的证据。小时候,我听过这样的歌谣:“插花,插得几多朵,媒人媒人到你家。”一个姑娘喜欢插花刺绣,可能就表示她的心开始动了,春心萌动了,就意味着长大了,媒人就跑到她家去了。仫佬族人喜欢吹笛子,有时候不一定是竹笛,叶笛他们也吹得十分漂亮。走坡开始的时候,男青年多数用口哨发出信号,邀请姑娘们对歌。 他们喜欢打鼓,喜欢热闹。平常有什么喜事,比如过年过节舞狮子、舞龙的时候,他们都把锣鼓打得叮咚响,很有节奏,远远近近都能够听得到。还有就是白事的时候,他们也会把鼓和铙钹齐奏,为亡者超度,直到深夜露水很重,村庄的上空依然飘荡着那种声音。 还有,他们喜欢喝酒,这就更不用说了。因为喜欢喝酒,他们熬的酒也比较好,特别喜欢熬重阳酒。重阳酒熬好后要放下地窖一段时间,开坛的时候才会芳香。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在仫佬山乡做了七年的父母官,深受罗城人的怀念。他留下的文字中,可没少关于酒的记录,大概他到了仫佬山乡,也得入乡随俗。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写到于成龙在罗城的情景,说他夜晚在寂寥的官署住房里,在烛光下,跣足,披头散发,一手拿唐诗,一手拿酒杯,酒杯里装着白天从街上用二文钱沽到的米酒,走来走去,吟诵唐诗,伤情处,几不知杯中之物是酒是泪。山歌中,也说到酒: 问:什么弯? 什么头上戴金冠? 什么又打大门入? 什么又打小门弯? 答:酒壶弯, 酒壶头上戴金冠; 打酒又从大门进, 筛酒又从小门弯。 看得出来,仫佬族人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对酒器的要求也非常高。喝的时候,要那种弯弯的酒壶,头上戴金冠的那种。这样的饮酒,显然是讲究情调的,是高度审美的,是一种享受,不是简单的斗酒,拼个你死我活。这样“浅斟低酌”的酒文化,颇得汉家文人风韵,区别于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其他民族性格。这在很多少数民族中,恐怕并不多见。 八、依饭的深层 这个节日从形式到内容,都沐浴古老骆越文化的习习遗风。实际上是仫佬族与神沟通的一个节日,是他们试图与自然万物,与天地鬼神处理好关系,以求得吉祥平安的努力。他们一开始就知道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万物都有关联。万物的发展和变易、消长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必须要学会与天地万物沟通。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都处理好了,世界就和谐了。古老的依饭节,尽管浸润着浓郁的宗教观念,但其中蕴涵着原始、朴素的和谐思想,值得人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P100-105 序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部湾沿海,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接的省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是民族成分较多的自治区之一。 在广西这片奇山秀水间,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外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这里山环水绕、四季花开、稻香蔗甜、鱼肥蟹黄,这里有歌仙刘三姐缭绕不绝的动人歌谣。在年复一年炊烟相望、唇齿相依的共同生活中,广西各族人民既有着相似的生活热情和命运轨迹,也有着基于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繁衍过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独特文化,他们和谐共存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斑斓个性,让美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八桂大地上。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化总和。每一个民族总是生活在既成的文化环境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并且一代代薪火相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各民族的文化既各具个性空间,又在自我发展中不断交流与沟通,这种文化上的多样性,使人们对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多样的文化感知和体验。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我们对一个民族的解读显然已经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风情体验上,文化作为民族之魂,作为一个民族继承与发展的内质,应该成为现代文明视野里不可缺失的重要研究课题。 同时,在中国不断向现代化突进的今天,传统民族文化既强烈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剧烈冲击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处于相对弱势。广西的民族文化生态同样如此。民族文化的整理、记录和保护,已经受到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精神上的DNA。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元素,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基因,历经周折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而广西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桥头堡和海陆通道,开始站上时代的潮头。本丛书之既成,有助于广西在文化和经贸上实现更多的对外交流,有助于广西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清晰可感的真实广西。 《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这套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的大型文化丛书,将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2个世居民族各自单列成册,在全面、系统、深入、鲜活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示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这种以生动文学语境和大量精致图片来全面展示广西民族文化的大型分册图书,在广西亦属首次出版。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丛书的面世,对整理和保护广西民族文化、张扬广西的民族文化个性、进一步扩大广西对外开放、推进广西各民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有着不可忽略的特殊意义。 2009年10月 后记 2006年,广西民族出版社为弘扬广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组织策划了《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该丛书以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为主叙对象,每个民族1卷,以饱含民族感情的文字,再配以丰富而精美的图片,全景式地描绘这些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充满神奇魅力的12个民族的新形象。丛书得到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丛书执行副主编、时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现为广西文化厅副厅长)的唐正柱对整套丛书的体例和风格进行了指导,明确了写作大纲和基本要求,并审阅了全部书稿。 丛书主编、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从民族、政治的角度对丛书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总审,并为丛书作序。 在丛书编撰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跋山涉水深入广西各地拍摄、征集图片,得到了各地市县宣传部、民族局的热情帮助和各地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的踊跃赐稿。 本卷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常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潘琦对书中的政治倾向性和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审查。河池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梁耀德、办公室主任杨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党委、政府,罗城仫佬族博物馆馆长银景琦以及博物馆解说员廖永秀等单位和个人给项目组热情的帮助与支持。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盛钜,河池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琪琪,河池革命纪念馆银联忠,防城港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刘小明,广西著名摄影家王梦祥、梁汉昌、李桐、黄小春、曾锦钢、罗日泽以及摄影爱好者庞雄海、梁冕、谢力等单位和个人为我们提供了精美的摄影图片(具体详见附录“本书图片摄影者、提供者名单”。有少数图片未能确定拍摄者,作者见书后请与出版社联系)。 在此,对上述人员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这是首套以分册的形式介绍广西12个世居民族文化的丛书,属开创性、基础性的艰苦繁杂的文化工程,若丛书存在不足,或因编辑水平所限而导致的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项目组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