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一、毛玉琴著的《火红的攀枝花》是一部真实描述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纪实文学,翔实地记载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川滇交界的彝藏通道上,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的原始风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描绘了一幅彝藏通道上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和谐生活的生动画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火红的攀枝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中一//毛玉琴 |
出版社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朱中一、毛玉琴著的《火红的攀枝花》是一部真实描述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纪实文学,翔实地记载了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川滇交界的彝藏通道上,汉族、彝族、藏族、蒙古族的原始风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描绘了一幅彝藏通道上各族人民团结战斗,和谐生活的生动画卷。 内容推荐 朱中一、毛玉琴著的《火红的攀枝花》是一部真实描述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纪实文学。 祖国西南边陲攀枝花市的早期建设者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本书通过对地质勘探队员们在野外与大自然作生存斗争中,喜怒哀乐的朴素描写,歌颂了人性的坚强。 目录 开篇 第一章 组队 元宵观灯 报到 成渝路上 雅安 荥经和汉源 建宁 会川 黎水河 镍矿 资料 第二章 普查 初见攀枝花 普查准备 测量 滚崖 试钻 苏联专家 露一手 雨季 火把节 风波 钒钛磁铁矿 如隔三秋 第三章 大勘探 准备勘探 不夜城 大老粗 清水钻 赶街 事故 最高荣誉 新队 婚礼 大学球队 化验风波 岩芯事件 崇拜 第四章 灾祸 流感 火灾 车祸 围困 划右派 傻儿探病 梦魇 若男治病 第五章 放卫墨 东山铁矿 指令 尚方宝剑 铁厂河 大炼钢铁 志愿军 视察 哼哈二将 接待 第六章 大饥荒 攒粮票 打赌 自采大样 狼群 坡子湾 窝窝头 桃片 挖山粮 苗大姐 精神牙祭 小球藻 观音土 代食品 第七章 下放 下放 机关食堂 跳河 寡妇 文凭 高中停办 倒粮食 精简 溺水 第八章 三线建设 三线调查 指挥部 招工 新中国第一个特区 私奔 航难 棒棒糖 索道 泥石流 铁道兵 标杆与铁人 梁山好汉 第九章 动乱 政治运动 串联 夺权 批判会 磅秤 严疯子 槽探事故 三结合 送工资 奔丧 第十章 瓜皮山分队 分队部 修路与抬杠 致敬 六月雪 见者有份 天麻 吃桃 胃痉挛 大学生 马帮 采野菜 老邹师傅 视察瓜皮山 第十一章 神鹰空投 演习准备 试航 空投 冰雹 洋芋 秤砣 照顾重点 宰牛坪 手术 过敏 险象 天女散花 庆功会 窗帘 第十二章 测剖面 剖面 鸡枞 旺堆 摔崖 治伤 婚礼 外围剖面 采药 灵芝草 探亲 第十三章 路线调查 准备 洼里金 石膏矿 卡腊 酸菜 陇东泉 牛场 铅锌矿 盐水坝 八窝 垂涎四尺 乌须沟 呷尔 汤古 四大牛场 雪崩 汇报 第十四章 冬训 看电影 遇晴探亲 卫星 转运站 割耳朵 分田到户 挖药材 种菜 山火 地震 第十五章 极度恐慌 雅安帮 招生 老校长 家属探亲 暴雨 拣柴 电线杆 酒城 文艺会演 第十六章 富铁矿会战 部署 分队搬迁 超大显微镜 绿库会师 学院师生 女儿国 中计 失窃 科研所小分队 赶集 告状 第十七章 大招工 学习热潮 辈分 丙谷车站 偷梁换柱 女子钻井队 章家女子 公关 人满为患 第十八章 阵痛 提干 职称 新基地 思念 三产 翻车 曙光之死 第十九章 有水快流 满天星 矿难 同归于尽 污染 看矿 挖角 集体上岗 哭诉 上书 男子汉 喜讯 第二十章 转型 新基地 准备离休 市政勘察 土地化验 选矿 宝石开发 稀土矿 醉伤 州办火把节 尾声 攀枝花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试读章节 元宵观灯 1954年的元宵之夜,重庆小龙坎转盘。周若男正陪同大伯周庆隆向马路中的转盘走去。周若男,1米6的个头,长着一双浓眉大眼,脸庞算不上美丽,却是轮廓分明,周身上下透着一股英气。大伯周庆隆中等身材、五官分明,眉毛比周若男的还要浓、还要宽,头发已经花白,但背不驼、腰不弯,走起路来十分带劲,一看就是一名身体健壮的学者。两人走在小龙坎的主街道上,打算赶到转盘,因为那里是观灯最好的地方。街道两旁人山人海,他们还未走到街心转盘.就挤不动了,只好站在杨小(杨家坪至小龙坎)公路的外侧,等待游行的开始。 走在最前面的是重庆煤矿技工学校的连箫队和车车灯。连箫类似霸王鞭,在一米多长的竹子两头各挖一个约十三厘米长的通槽,再在通槽上安上四组制钱,一晃动,制钱相碰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再缠上花纸带,就成了长连箫。若将长连箫一分为二,从中锯断,就成了类似霸王鞭的短连箫。 连箫队队长何文贵,1米8的个头,英俊潇洒,拿着两根短连箫有节奏地前后拍打,左右飞舞。连箫队队员们分成两个纵队,每人一支长连箫,有节奏地拍打在肩上、臂上、腿上、脚上,三进一退地唱着:“连箫一打两头响唉哟嗬,柳呃唉柳连柳哟……” 多数队员都紧张地看着队长何文贵的指挥,只有少数老队员不时地将连箫轻轻拍打在观众身上,以扩大中间的空地。两纵队连箫的中间,是车车灯。车车灯又称逗车幺妹,是四川的民间艺术,不同于旱船。旱船的女主角必须提着两边的“船舷”;而车车灯则是由两个或是四个壮汉提着车的四角,好让女主角车幺妹腾出手来尽情表演。 一身红绸装、戴着墨镜的车幺妹是重庆煤矿技工学校的校花——吕绣文。她“坐”在由红绸扎成的彩车上,一边假装害羞,一边假装生气地扭着;一个白鼻梁公爷(小丑)拿一把折扇,不断地追逐车幺妹,伴着“当当当,咚咚咚”的锣鼓声,边唱、边摸、边跑,惹得街道两旁的观众哈哈大笑。从车幺妹的身段、观众的尖叫声和红绸裙下露出的红绣花鞋,不用猜就知道她是小龙坎一带的美女。观众的情绪立刻像开水一般的沸腾起来。 接下来的是高跷队,一米高的高跷上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也有宋江、李逵、林冲、武松,白娘子、许仙、小青,包公、陈世美,老艄翁和追赶潘生的尼姑陈妙常……他们都按川剧剧情分成组,不断地扭着、唱着。最笑人的是黑脸包公,他竟然摘下髯口.批评起观众来了。他1米9的个子,加上一米的高跷,一边挥动髯口,一边不时地喊着:“让开点!让开点!” 还未看到队伍,一听鼓声和钹声就知道腰鼓队将要登场了。这是西南探矿厂的腰鼓队。前面是由四个人推的平板车,车上放了一面直径约一米的红色大鼓。扎红头巾、穿红衣服的是队长陈鹤翔,他挥舞着带红绸的大鼓槌,接着是八个舞铜钹的小伙子。钹上的红绸有节奏地挥舞,煞是好看。后面是一溜九十八人的腰鼓队,他们同样是红头巾、红襟衣、红腰带,连脚上穿的竹麻草鞋都是红绒、红线,整齐划一。人们只见鼓槌上的红绸飞舞,像一条红龙在翻滚,震耳的鼓声让若男兴奋不已;周庆隆似乎也受到了感染,一边擦着眼镜片,一边不停地称赞。 腰鼓队后面是灯队,各式各样的花灯,做工精巧,令人啧啧称奇。花灯有荷花灯、金鱼灯、走马灯、西瓜灯、鳖灯、扇灯、宝石灯……人们一边看,一边指指戳戳地评论。后面排成两纵队的是牌灯,这种灯就像皂班扛的“肃静”、“回避”牌,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内中长轴上吊着一个菜油壶,无论怎么扛居然油都不会倒出来,灯也不会熄。扛灯的小伙子不停地喊:“让开点!让开点!” 走在牌灯后面的是龙灯。压轴戏就要开始了。按照川东一带的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要“烧龙灯”,即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玩的龙灯剥去绸、布、纱和精巧装饰,只剩下竹龙头、竹龙节和竹龙尾,用棕绳连接起来,用火烧掉。这条失去往日威势的困龙,要让在场的观众肆意喷烧、烟熏。这种近乎残忍的恶作剧使每年的元宵节达到高潮。 被连箫打开、被黑老包喊开、被腰鼓队逼开、被扛牌灯的“皂班”吼开的人群,顿时失去了控制,让过龙头后,急急向龙尾巴拥来。他们有的用嘘花筒,有的用熏烟筒,点燃后向龙尾巴喷过去。几乎人人手里都拿着这类竹简。这是用一种叫“铁心棒”的竹子,将靠节疤处锯开,填一点淤泥,等淤泥干后,再加上铁屑火药,封口处再用淤泥封上,从竹节处打孔,安导火线,一点就会喷出火花,因为整个过程需要的时间长达三到五分钟之久,所以叫嘘花筒;如果不是放铁屑,而是放硫磺,则喷出的是黄烟,又叫熏烟筒。玩龙尾巴的是矿山钻机队队长张师傅。按说,他应该穿衣服掩护自己不被火烟喷伤,但不知是他爱惜衣服,还是遵从每年的惯例,只穿了一件带破洞的背心和窑裤(一种裤腿极短的内裤因进煤窑的矿工们常穿,故称),戴一顶破草帽。他将竹龙尾杆夹在胯下并用左手扶着,右手拿一把蒲扇,不停地挥舞,以掩护自己的上身、下身、腿上、脚下……张师傅戴着一副用高粱秆做的空框眼镜,盘一条用棕毛编的辫子,样子十分可笑。面对各方突如其来的火焰和黄烟,张师傅不停地腾挪、躲闪,他一边欢快地挥动破蒲扇,一边还不时地斥骂最靠近他的徒弟褚金宝:“怕嘘,你还来耍什么龙灯!” 街心花园中的风箱早就拉起了,只见农机厂的年轻铁匠,用铁勺舀了一勺铁水,就用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将铁水打向空中,一朵礼花立刻绽放在夜空中。人们叫着、笑着、喷着、跑着。打铁水开始了!又一朵礼花绽放了!人们更加疯狂。一朵又一朵的礼花升上天空,一筒又一筒的烟花喷向竹龙,龙尾巴燃烧了、龙头燃烧了、连牌灯的灯纸也燃烧了……周若男似乎听见有人在叫周总,在火光下看见打招呼的人个子不高,旁边还站着一个高个学生模样的“下江人”(湖北、安徽、江浙一带的人),就转告大伯,但晚了,人流已经将他们冲散。人们夹着新年的余兴,赞叹着、议论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街道,向各处散去。 周若男也同大伯回到了矿务局的家。 P006-008 序言 1991年3月2日黄昏,成都火车北站。 周若男带着二儿子孙建宁、三女儿孙安宁及侄孙女吴静宜、外孙卫斯理登上成都开往攀枝花的快车软卧车厢。首先进入车厢的是建宁,他将行李放在顶棚行李架上后,就将两床毛毯放在朝前进方向的下铺上.让母亲靠在上面。两个孩子既是高兴,又是兴奋,在车厢中打闹。周若男却心事重重地用手理了一下花白的头发,静静地靠在铺位中间。女儿安宁将手指放在唇中间,轻轻地嘘了一下,她的儿子卫斯理立刻停止了欢跳,脱下皮夹克。躲在姥姥对面的下铺床上。周若男的心情的确不好,她是去攀枝花参加攀枝花市城市建设英模表彰会及攀枝花英雄纪念碑揭幕仪式的,顺便将丈夫、大儿子和侄儿的坟墓,迁到攀枝花市墓园内。 火车徐徐开出成都北站,周若男的思绪还未从沉思中走回来。建宁从上铺探出头说:“妈,你还是先躺一会儿吧!”就在这有节奏的晃动之中.周若男闭眼眯了一会儿,杂乱无章的梦境搅得她非常焦躁。凌晨5点,火车驶进了建宁站,站台上的大喇叭固执地反复播放着。周若男从迷糊中醒过来.她再也不想躺在床上,漱洗后,就坐在窗前,呆呆地看着微紫色晨光下的绿树从远方移到前方.又从前方闪到后方…… 黎明的强光将儿子、女儿、侄孙女、夕卜孙刺醒,一阵忙碌后,他们又都不做声地坐在床沿上。 车过米易,突然一枝火红的攀枝花扑入周若男的眼帘,又一枝火红的攀枝花扑上来,再一支火红的攀枝花接着扑上来……周若男像遭到电击一般.浑身感到震撼,这种震撼唤得她热血沸腾。她蓦地站了起来,一边扶着开水桌,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攀枝花,我回来了!” 这是一块浸透着她的汗水、泪水和血水的土地;这是一块给她带来人生快乐和生死悲伤的土地。她终于又踏上了这块土地。 车到攀枝花站,攀枝花市接待办公室的小车已停在月台上。若男他们一下车,一个头发花白、身体发福的高个男子和一个年轻人就迎了上来.胖高个子就是攀枝花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施建章。施建章用两只胖手紧紧地握住周若男的瘦手:“大姐.你好!”接着向年轻人介绍:“这是省矿冶局的周总工程师。”“这是市接待办的凌主任。”凌主任上前握手后说:“周总您是老前辈,就叫我小凌吧,市领导忙着英模表彰会的事,就叫我接您了。您的行程安排大体是:今天上午参加迁墓仪式,下午参yyo英模表彰会:明天上午参加英雄纪念碑揭幕仪式,下午参观苏铁园,若累的话,我们再修改行程好吗?” 周若男说:“不累!我们都是坐卧铺,还是先去攀枝花吧!”小凌一愣.但他马上意识到周若男说的攀枝花就是老队部,即现在的攀枝花村.便小声叫司机开往攀枝花村的老队部旧址。 老队部到了。三十六年了,除了那株高耸的攀枝花树,依然挺拔、依然绽放出火一般的大红花夕卜,其他的景色全部面目全非:油毛毡房没有了!干打垒没有了!样品库没有了!留下的只是几座土丘坟,旁边还有七八块直径约一米的大滚石,大滚石的后面是更多的中滚石、小滚石。看样子再不迁坟,几座土丘坟就要被滚石群埋下了。三个坟头都摆满了花圈,一看就知道是刚摆上去不久。 金沙江河谷的太阳晒得人发昏。同行的人都脱下了毛衣。周若男也脱下了毛衣和外套,在建宁的搀扶下,走到了坟前。周若男的脑子一片空白.只看见施建章在主持仪式,小凌在宣读什么文件。一阵鞭炮后.建宁用铁锹从父亲坟头铲了一铲土,就放下了铁锹。众民工就一拥而上,小心地挖着坟头。周若男不愿意再看下去,就坐小车回到了炳草岗招待所。 午饭很丰盛,但她觉得索然无味,这时她有点后悔,这一趟似乎不该来。午休过后,两点半钟,小凌乘车来到炳草岗招待所,接周若男和建宁去参加攀枝花市英模表彰会。下午的会议早就开始了,会议分两个小组讨论。小组长听到凌主任在会场上介绍,说周若男是攀枝花市第一批拓荒者后.就带头鼓起掌来。分会场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姐”、“大姐”的亲切呼声.把周若男从麻木状态中唤醒。她似乎意识到上午和中午的“失态”,情绪也渐渐地活跃起来。 下午4点半,大会继续。市领导宣布受表彰的英模名单,当念到丈夫孙叔文的名字时,周若男竟不知所措,施主任紧紧握住她的手,儿子建宁上台代替她领了英模奖状和奖章。周若男这才感受到施主任和小凌的细心和老练。 颁奖后,矿冶部副部长魏文宝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当他看到周若男的时候,一把推开了讲稿,激动地讲:“在今天获奖的英模中,有年轻人、中年人,也有少数老年人,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未能赶来领奖,就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上溯五千年,为中华民族流血奋斗的有名烈士、无名烈士,有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他们;为修建铁路、公路而牺牲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有铁路、公路落成纪念碑纪念他们;我们城市的建设者们,为攀枝花的建设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难道我们不该为他们立一座功勋碑吗?一座功勋碑不过几十米高;早期建设者们的血肉浇铸成的攀枝花市,才是共和国历史上最大最高的丰碑,这是永恒的丰碑……”周若男流着热泪同大家一起鼓掌。大厅里回荡着经久不息的掌声。 晚宴,周若男全家聚在大厅旁的一间小包间内,施主任作陪。除了魏副部长和市领导敬酒夕卜,小凌一律替周若男挡驾。尽管周若男有高血压.但仍然喝了一点红葡萄酒应酬。卫斯理一看见新胡豆粉蒸肥肠.便高兴地叫道“bean!bean!”用大勺拼命地挖到自己的碗里。家宴般的气氛一直进行到7点半。 市歌舞团的演出开始了,十分精彩,有彝族舞蹈《阿细跳月》,也有藏族舞蹈《高原情》,还有蒙古族舞蹈《赛马》,后来是矿山地测处的合唱《勘探队之歌》。一曲合唱使周若男热泪滂沱,思绪万千。接下来的摩梭舞蹈和傈僳族踢脚舞蹈已身影模糊,连音乐节奏也变了,似乎成了钻机的轰鸣…… 回到炳草岗招待所,周若男久久不能入睡。金沙江河谷的风陡然带上了寒气。她习惯性地披上外套,坐在桌前,望着月色如银的天空。《勘探队之歌》的合唱声仍在她耳边回响。这声音仿佛像一双巨手把她拉回了三十六年前的时空,往事一幕一幕地浮现在她的眼前…… 后记 1991年3月4日清晨,攀枝花南山公园的山顶上耸立着用红布围着的攀枝花英雄纪念碑,周围长着一片高大的攀枝花树。怒放的攀枝花形成一片红色的云海,云海又衬托着红色的纪念碑,显得更为壮丽。 连座三十六米高的纪念碑前面,站着攀枝花市第二中学的军乐队和鼓手们。金渝生的大孙子、小指挥金晓宁拿着指挥杆上下摆动,指挥着军乐队员和小鼓手们。 由于人多,军乐队和鼓阵后面的贵宾席和来宾席挤在一起。已退休的攀二中老校长游馨德,白发苍苍,拄着拐棍也挤在贵宾席中。他一眼就认出了周若男,周若男也认出了老校长。游校长说:“若男,你们是攀枝花的英雄,攀枝花人民给你们树碑立传了!”若男只是噙着热泪,什么也没有说,只紧紧地握住了老校长的手。 上午9点整,揭幕仪式正式开始了:雄壮的国歌声还在河谷回荡,观众人山人海,只见攀枝花市市长和矿冶部魏副部长缓缓拉开了红布,红布立刻与红色碑座融为一体,像是堆满的攀枝花落英。人字形的碑体象征着城市建设者们顶天立地的气概;碑顶的闪光铜球象征着建设攀枝花的英雄们与日月同辉。 市长的讲话很简单,他说:“攀枝花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特区。攀枝花的建设成就是以先驱者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为代价的。攀枝花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正是为了纪念为开发、建设攀枝花工业基础而献.出青春智慧,乃至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是一群顶天立地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不光载人了攀枝花的历史,也载入了共和国的历史。攀枝花市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金沙江河谷在高音喇叭激荡下发出震耳的回声:“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