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达的《中国颜色》是第一本中国经典百色的写真书;以文化解读颜色,用镜头表现生活。
9大色系,100种颜色,200多张图片,
推荐给喜好文化、历史、旅游、摄影、设计的生活美学家。
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中国颜色搜罗了九大类、一百种中国颜色,配上精彩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风景和意义。
中国颜色尽在生活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颜色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黄仁达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仁达的《中国颜色》是第一本中国经典百色的写真书;以文化解读颜色,用镜头表现生活。 9大色系,100种颜色,200多张图片, 推荐给喜好文化、历史、旅游、摄影、设计的生活美学家。 人类的文化和生活缤纷多彩,中国颜色搜罗了九大类、一百种中国颜色,配上精彩的照片和颜色故事,与你一起发现不同的风景和意义。 中国颜色尽在生活中。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中国颜色》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极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颜色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中国颜色》作者黄仁达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基本专有名词加以辅助说明,并附上每种颜色的彩印色票以供示范参考,标示出各种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东方传统色彩之美。 目录 前言 赤 赤色 红色 赭色 朱色 朱砂/辰砂 丹色 银朱色 绛色 茜色 胭脂红 苏枋色/木红色 石榴红 牡丹红 朱槿色 暮色 玫瑰红 曙色 红梅色 桃色 黄 黄色 土黄色 栀子色 檗黄色 柘黄 明黄 雌黄 铅黄/密陀僧 琉璃黄 藤黄 鹅黄 缃色 萱草色 琥珀色 金黄色 蓝 蓝色 靛蓝 吴须色 青花蓝/苏麻离青 湛蓝 群青色 石青色 景泰蓝 绀色 孔雀蓝 琉璃蓝 阴丹士林 霁色 天青 缥色 秘色 绿 绿色 草绿色 苍色 铜绿 祖母绿 石绿 翡翠色 青翠色 碧色 鹦鹉绿 柳色 葱绿 竹青色 豆绿 艾绿 紫 紫色 葡萄色 茄子色 紫砂色 紫藤色 青莲色 藕合色 褐 褐色 酱色 茶色 玳瑁色 棕色 香色 黄栌色 白 白色 练色/素色 粉色 瓷白色 铅白/胡粉 月白色 玉白色 云母白 灰 灰色 灰白色 青灰色 银灰色 银鼠灰 银色 黑 黑色 玄色 墨色 漆黑 皂色 乌黑 黛色 重要参考数据/推荐阅读 色名索引 试读章节 豆绿 豆绿是中国传统颜色名词,属于色彩偏黄的一种浅绿色,因色泽犹如青豆色,故名。豆绿呈色鲜明,充满青春气息与轻快活泼的色感,是古代女子爱用的服装选色之一。 中国的染织工艺历史悠久,先民自商朝起,已懂得利用植物中的染色素,以浸染的方法获取青、红、黄三种色染纤维织物;随着染事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使用染材进行套染的技术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己出现;套染是指运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染色剂进行先后色染,从而获得第三种颜色;例如以黄色染料浸染后,再用蓝草套染,就会染出绿色的丝线或织物。织染技术到了唐代已相当完善;而从现代考古学者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所做的色谱分析,检验出青、绿、黄等色系各深浅不同的色阶的颜色共二十四种,其中就包括了豆绿色。 在古瓷中,豆绿色釉的瓷器与天蓝、天青、月白并列为北宋官窑——汝窑烧制的名瓷之一,以其高雅、古朴的色彩闻名。 在名贵的翡翠玉器中,因深浅的绿色有很多种,其中又包括偏黄色的豆绿翡翠。在中国文房四宝的墨砚中,有一种盛行于清代的名砚称贺兰砚,因产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的贺兰山小滚钟口地区而得名。贺兰石的特色是天然就具有深紫与豆绿两色,呈色清雅古朴,以它做的砚台,据说磨出的墨汁细腻有光泽,久放不干不臭,因而甚得清代文人墨客的钟爱。 豆绿色也可用来形容风和日丽下,色彩偏黄绿的江水颜色,在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公元1902—1988年)的名小说《边城》中,就有这样一段描述:“……五月端阳,渡船头祖父找人作了替代,便带了黄狗同翠翠进城,过大河边去看划船。河边端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滑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天气又那么明朗……”(第一章) 艾绿 艾绿 艾绿是指艾草的颜色,艾草在中国历史久远,是重要的民生植物;艾绿色是一种绿中偏苍白的自然色泽,是汉民族历来最熟识的色彩之一。 艾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广布亚洲各地,在中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东周时代已有记载:“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古诗中记叙了先民采艾的活动,也借喻采艾姑娘在工作中仍不忘思念情人,芳心泛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殷切情思。 古时艾草又名冰台,《说文解字》日:“艾,冰台也”;另晋朝人张华(公元232—300年)所著的一部奇书《博物志》中亦记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号冰台”,文章反映了在玻璃造的凹凸镜片发明之前,中国古人已懂得以削成圆形状的透明冰块举起向着太阳,经由阳光聚焦原理变换成热能后,可以把置放在冰块下的艾草点燃着火。 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每逢农历五月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割取田野间的艾条悬挂在大门外以辟邪,实质是艾草有特殊的气味,在仲夏问有帮忙驱蚊虫杀菌防毒的功效,这种南方的传统节日风俗仍一直沿用至今。 艾草色绿,旧时可用来染绿色,故也借指绿色:艾绶是指古时放印章的绿色布袋。艾色又是形容美丽的女色,而少艾是指年轻貌美的少女,如“知好色,则慕少艾”(《孟子·万章上》)。在南宋人庄季裕(生卒年不详)的《鸡肋编》卷上中,对青春少女的美艳妆扮有这样的描述:“有茶肆妇少艾,鲜衣靓妆,银钗簪花”但“夜如何其?夜未艾”(《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艾”字并非指颜色,而是表示仍是晚间,夜色未过的意思。 属于冷调绿色的艾草用处很多,古代中国男子也有将艾草编成头饰以避邪及增加美感的习惯,在经典小说《西游记》第十三回中,作者吴承恩写到唐三藏在峻岭山林中迷途,最后得蒙在山间打虎捉蛇的猎户刘伯钦相救脱险,这条好汉的一身猎装打扮是这样的:“手执钢又,腰悬弓箭……头上戴一顶艾叶花斑豹皮帽,身上穿一领羊绒织锦叵罗衣,腰问束一条狮蛮带,脚下着一对麂皮靴。” 艾绿也是古瓷中的一种釉色专称,以及丝染布帛中的常用色。此外新鲜的青艾叶又可制作食物,在江南的传统小吃中,有一种艾绿色的糍粑,是用鲜嫩的艾草和糯米作为主要原料,再以花生末、芝麻及白糖等做馅料,经蒸熟后即可食用。这种甜品原为清明节前后的民间应节小点心,至今仍流传于广东、福建及台湾一带。而艾灸则是古传汉医疗法,是把晒干的艾草老叶揉成艾绒后,经由燃烧所产生的气味与热度去熏、烫穴道,以达到治疗风寒驱病的疗效。P159-162 序言 色彩源于大自然,华夏先民从观察天地运行间,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得出赤、青、黄、白、黑为滋生宇宙大地色彩的五种基本色调的观念,从而建构出“五色观”色彩理论。有关“五色”概念的记载,最早见于上古文献专事记录舜、禹和皋陶对话的《尚书·益稷》中。古人另外又根据土、木、火、水、金(五种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的五行法则而定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并与颜色建立关系;又把权势地位、哲学伦理、礼仪宗教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渐渐整合出一套独树一格的色彩文化系统,最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历代政治经济、社会风情、文学艺术、民俗节庆,以及思想观念与审美标准的反映,内涵多彩丰富,同时应用范围又十分广泛。千百年以降。汉民族从服饰、建筑、绘画、书法、玉器、瓷器、工艺、家居摆设,以至生活饮食及汉医药理等传统文化的备方面,均与色彩沾上了关系,亦显示出前人对色彩的重视。 中国自公元前约11世纪时的周朝开始,赋予色彩特殊的含义,把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两类;其中“正色”即前述的五色,而“间色”则由不同的“正色”以不同的比例调和而成,归属为次要的颜色,故又称为“闲色”。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势篇》曾指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意即色彩可千变万化、多不胜数,但始终离不开“五色”。可见这“正色”和“问色”的说法,与现代光学中的红、绿、蓝“三原色”理论(注1)和印刷术中的青蓝、洋红、黄、黑四色彩印原理(注2)很类似;即古人很早就意会到色彩的结构模式,只是在当时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 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色泽涵盖领域宽广细腻,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本书在烂漫迷人的色彩世界中,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依旧发挥强大影响力,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色彩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至在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 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本书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四个基本专有名词,即:色相、明度、彩度及色阶(注3)来加以辅助说明。另外每种颜色又附提供示范及参考用的彩印色票,并分别标示各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范例说明见下图),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的知识,感受传统东方色彩之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