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治盛世(赵匡胤)(精)/帝王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国保
出版社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国保编著的《文治盛世(赵匡胤)》对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开创宋王朝之后的孜孜求治作全景式描绘。围绕其兵变登基,平定内乱,一统天下,文治武功,以及烛影斧声之事的千古之谜作大胆推测,展现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的十余年间恢宏而壮丽的人生。宋王朝继承的是中晚唐、五代以来祸乱相寻的烂摊子,国土面积比历代中原王朝要少,但宋朝却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朝极盛时人口约为七八千万,宋朝则一度达到了惊人的一亿。

内容推荐

张国保编著的《文治盛世(赵匡胤)》内容简介: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介武夫,却开创了史上最为繁荣的文治盛世。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比肩称雄.是一位从浪迹天涯到君临天下的传奇帝王。本书对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开创宋王朝之后,孜孜求治做全景式描绘。围绕其兵变登基。平定内乱,一统天下,文治武功以及烛影斧声之事的千古之谜做大胆推测!展现了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的十余年间恢宏而壮丽的人生。

他是一介武夫,却开创了史上最为繁荣的文治盛世;他是一位满腹权谋的君王。兵不血刃地完成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文治盛世(赵匡胤)》是一本历史人物介绍。

目录

第一章 富贵险中求

 陈桥兵变

 赵宋肇基

 关于禅位

 名正则言顺

第二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

 李筠起兵

 硝烟再起

第三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

 王彦升敲竹杠

 杯酒释兵权

 雪夜定策

第四章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借道荆南

 平定江陵

 孟昶出降

 红颜薄命的花蕊夫人

 恢复民生

 太原铩羽

 夜郎自大的南汉

 赵匡胤二三事

 南唐遗韵

 盐枭余荫

第五章 往事知多少

 可爱的武夫

 权力的博弈

 治国之术

 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六章 烛影斧声,千古之谜

试读章节

陈桥兵变

有诗一首陈述了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一事——

梁宋遗墟批汴京,纷纷禅代事何轻。

也知光义难为弟,不及朱三尚有兄。

将帅权倾皆易姓,英雄时至忽成名。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

姑且不论此诗水平高下,单是作者为何人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为清人赵翼,一说为清人查慎行。

诗的作者为何人,不在笔者探讨范围之内。

本文便从陈桥驿兵变一事铺陈开来——

数千年华夏历史.其间有太多的闹剧、杂剧,令看客忽而扼腕,忽而叹息,亦有令人捧腹、解颐之事。

历史时常上演的闹剧就有禅代一事。而唯一例外的禅代就是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

这次兵变不是闹剧。更像一出正剧!这出精彩无比的大制作,直至千余年之后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宋史虽称繁复浩杂,数百年的史料记载多有抵牾之处,然而对于赵匡胤代周一事的记载竟保持了惊人的一致。这自然是史官为尊者讳之举!这样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哪里会和当事人撇脱得了干系。史家此举多少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对于赵匡胤如何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人发展到黄袍加身的经历,不愿在此赘述。总之一句话:凡成就事业者,断没有随随便便会成功的。就如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举,就是他在揣摩前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而行动的结果。

这个前人就是后周的开国之君郭威。

郭威之所以成为九五之尊,就是因为部下将士的拥立才取后汉江山而代之的。

这些将士中一定会有赵匡胤年轻兴奋的身影,这件事情对于他日后陈桥驿之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郭威代汉之后。在位短短数年,就一病不起。

正因为他身后无子,也为后周政权埋下了如他一样短命的祸根。

不是他没有儿子,而是在他黄袍加身的时候,几个儿子被后汉隐帝刘承祜下令拖出去砍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做皇帝更需付出血的代价。最终妻子的侄儿、也是他的义子柴荣人继大统,史称周世宗。

周世宗登基之后很有一番明君气象,拥有雄才伟略的他在五代数十年的历史中,是难得一见的人物。

柴荣素有雄心壮志,想要一统天下。他东征西讨。威震大江南北。赵匡胤追随左右,出生人死,因战功卓著获得宠幸,慢慢掌握了军权,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年轻时的赵匡胤曾行走江湖.利用结义的方式.结识了一批生死与共的兄弟。随着自己在军中地位的提高,他逐渐把这些兄弟们安排进入军中担任要职。

在不断向军界渗透的同时,赵匡胤也在身边网罗了一批幕僚。这其中就有被后世人讥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半调子读书人——赵普。这个在当时不为人所熟知的赵普,在幕后策划并导演了这出历史大剧——陈桥驿兵变。

赵普并不像后人所描述的那样,读了几天书就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与现代人相比,也不见得有多么高尚。一如当今的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将来融人社会,谋得一份好的差事。只有在拖着鼻涕满街疯跑的年龄,心中才会觉得自己是未来世界的主人。

读书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赵普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年轻时东奔西走不过是为稻粱谋而已,他从一文不名到成为历史风云人物,是因为结识了赵匡胤。

相遇,使二人的人生发生了改变。强强联合最好的结果就是实现双赢。年长的赵普首先得到了赵匡胤父母的喜欢,赵普身上的优点也慢慢被赵匡胤发现,从欣赏到惺惺相惜,他逐渐赢得了赵匡胤的尊重。

从此之后,赵匡胤人生中的每次华丽转身,总有赵普隐约可见的身影。

作为谋主,赵普对赵匡胤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详。很快历史的洪峰就把两个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赵普早就做足了准备工作。

早在周世宗未死之前,就在他的精心安排之下,令时任殿前都检点的张永德下岗,改任校检太尉。从此禁军大权尽为赵匡胤所有。如果说栽赃张永德一事与赵匡胤无关是说不过去,这事情极可能是在赵匡胤的授意之下赵普所为。

赵普做的,也就等于是赵匡胤做的。

这样的一石数鸟之计也只有他这种知识分子想得出来。有的史家认为“陈桥驿兵变”是个突发事故,实则不然。

从半年前的“点检做天子”谶语传播就可以知道——这只是后来兵变的前奏罢了。

柴荣可谓一代明君,可惜死得有点早了。

虽然他在生前安排了后事,但是他最担心的张永德并没有动作。反而是赵匡胤,这个看上去忠厚淳朴,甚至给人感觉有点木讷的亲信在他尸骨未寒的时候就断然出手了。

在他的内心中,仍是不敢对赵匡胤太过信任。虽然二人曾一同出生入死、浴血奋战。

所以在他托孤的时候,把朝中军务交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处置。事实也证明他确有识人之明,韩通半年之后就成为“陈桥驿兵变”事件中唯一的牺牲品。他就是选择顺从,不死怕也很难。

赵匡胤不可能让他立身于新朝之中。做后周朝廷的殉葬者,韩通死得其所。

柴荣虽继承了郭威的江山,可是他心里明白,朝臣中张永德与李重进二人未必心服。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因为有石敬瑭这个女婿篡位的前车之鉴,所以柴荣担心自己身后江山易主,这也不是杞人忧天。

后周重臣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而柴荣只是郭威妻子的侄儿。姻亲远比血亲要疏远。只从血缘上来比较,李重进比柴荣更有资格继承帝位。柴荣担心在自己身后这两个人觊觎帝位,也是情理之事。

为消弭可能发生的祸患,柴荣处理得很是恰当——北征染恙回京之后,他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任枢密使,三人共掌军政大权辅佐年仅七岁的儿子。

临死之前,他命李重进率部防御河东地区的北汉;罢免了张永德殿前都检点一职之后,让他出镇澶州。之所以有这样的人事安排,是在担心自己死后,这二人会威胁到儿子的顺利接班。

这年的六月,周世宗撒手西去。在几位辅政大臣齐心协力的辅佐之下,七岁的柴宗训得以顺利登基。

朝政有条不紊,日子一如平常的波澜不惊。

可惜这种表面的平静只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夜,一切阴谋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十一月,小皇帝才把龙椅坐热不久。镇州、定州二镇节度使上奏朝廷:“北汉联合了契丹人犯边,请速发兵抵御。”

另有一说为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边地告急的,未审孰是。笔者更倾向于前说,虽说救兵如救火,但是初一接到消息,初三就出兵的话,怎么说也有点儿来不及措置。P2-6

序言

受一些专家学者的误导,人们常说两宋王朝“积贫积弱”。其实,宋王朝的人力超过唐朝,物力和财力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远超唐朝。

宋王朝继承的是中晚唐、五代以来祸乱相寻的烂摊子,国土面积比历代中原王朝要少,但宋朝却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朝极盛时人口约为七八千万,宋朝则一度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在手工业生产时代.人口众多,这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大。“贫”,与宋朝似乎干系大不!

有人认为,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唐代文明最重要的载体是唐诗,是华夏诗歌发展的巅峰。不可否认,唐诗从数量、质量等方面远胜宋诗,就连宋词也只能被视为旁逸斜出的奇葩。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宋人独据六席。在教育、经学、科技、史学等领域,唐人同样无法望宋人项背。

说宋“弱”,更是有些牵强!

在军事技术上,宋朝并不落后,将黑火药运用在军事方面,始于宋人。到了南宋中后期,火药兵器已经在兵器中占有相当比例。与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博弈数十年,这样的军队也不应该被视为“弱”。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在军事家、政治家毛泽东眼中的与李世民比肩的宋王朝开创者赵匡胤,坊间知名度与美誉度却无法与唐宗相提并论。

其实,宋朝很有趣,宋的缔造者赵匡胤更是一个值得剖析的历史人物。一个粗鄙无文的武夫,怎么会成为煌煌文治盛世的开创者?

赵匡胤成功代周之后,怎样巩固政权,避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成了考验其政治智慧的一个难题。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赵匡胤谋求王朝的长治久安,致力于堵塞各种招致败亡的漏洞。他汲取了李唐、五代覆亡的经验教训,审时度势地推行文官政治。其继任者更是将崇文抑武的消极政治加以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守内虚外、消极防御的军事传统,故其军事不振,整个时代尚武精神缺失。

文官政治虽不是保守政治,但宋的文官政治却导致赵宋开国气象缺乏汉、唐时的宏大。以“防弊”为主的王朝历代统治者,无法超越赵匡胤的政治智慧,只有因循苟且。为了解决诸多的社会问题及困扰帝王的冗兵冗吏之事,宋廷疲于奔命。

北宋最终的覆亡,宋太祖赵匡胤是责任人之一!

本书对宋太祖赵匡胤代周、开创宋王朝之后的孜孜求治作全景式描绘。围绕其兵变登基,平定内乱,一统天下,文治武功,以及烛影斧声之事的千古之谜作大胆推测,展现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后的十余年间恢宏而壮丽的人生。

张国保

2012年12月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