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手工艺的传说
分类
作者 李苍彦//于志海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上的北京这个帝王之都,曾不断地选调、征掠、集中天下的能工巧匠汇聚京城,进行宫廷园林的建造,以奇巧的手工艺制作种种器物。古老的北京有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手工艺技艺的沃土。纵观北京手工艺的传统,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有的是对过去事迹的记述甚至评价,有的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本演义而来,有的就是自己或周围的人创造实践体会的加工,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手艺人和广大群众的愿望和理想。这种种传说故事,是他们口头创作、流传,并不断地在口传、复述中得到修改、加工和再创作。

李苍彦、于志海编著的《北京手工艺的传说》汇聚了有关北京手工艺的珍闻趣事。

内容推荐

李苍彦、于志海编著的《北京手工艺的传说》汇聚了有关北京手工艺的珍闻趣事,这些故事传说凝聚了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前人留给后辈的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北京手工艺的传说》内容丰富,情节动人,图文并茂,在获得阅读的愉悦之余,又深深触摸到京韵文化的脉搏,是一本通俗晓畅,引人入胜的大众读物。

目录

玉器漆艺

北京琢玉始祖邱长春

白云观

八马捧盒

贪心的贾掌柜

琢玉大师陆子冈

乾隆题诗

曹雪芹鉴玉(一)

曹雪芹鉴玉(二)

玉白菜和败家石

翡翠西瓜的下落

凤凰姑娘

小小与玉龙

鳝子河里的宝珠

铜象棋与翡翠扳指

金属铸錾

铁柱穿心

女娲娘娘传艺

连海寺的神钟

铸钟娘娘

钟鼓楼的大钟

宣德炉的故事

活鲁班巧铸佛像

金玉良缘

考女婿

灶君庙的铁狮子

斩龙剑的由来

白书宇的故事

南屏晚钟井的来历

双鹤斋的来历

仁寿殿前的獬豸

寿龟与铜牛

铜匠智追牛尾巴

罗汉抗日

不屈的铜像

牙骨木雕

“瞎掰”的来历

木匠和先生赛吹牛

并蒂同心

杜世元装疯

没有良心

蝈蝈白菜

象牙造像的传说

古建装饰

鲁班和居庸关云台过街塔

玲珑塔的来历

林清巧修三大殿

椒园寺的传说

刘伯温巧遇“木匠王”

故宫角楼的传说

换塔尖

“样式雷”巧设园林图

造龙舟

鲁班修清漪园

圜丘台和小神童

曹雪芹寻奇石

香山盆景

李木匠修牌楼

修长廊的故事

谐趣园的殿堂矮一寸

万春园的葫芦李

石刻彩塑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十三陵的石人石兽

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中有几匹马

十三陵的石人石兽为什么拐个弯站着

定陵石碑的传说

兔儿爷的传说

光头将军的传说

石狮子不想走

王石匠修小白塔

将军庙的来历

十七孔桥是怎么修成的

捏面人的来历

郑板桥碑上画竹子

关家的泥塑和盆景

天安门前的华表

毛猴的来历

岁岁吉利

齐白石刻章

老君堂

彩石花

老和尚的换瓦术

马德春巧补九龙壁

慈禧赐匾

康熙五彩壶

刺绣编织

丝绫补绣的传说

巧姑娘绣蟋蟀

土地庙

以艺济残的故事

曹雪芹传艺

曹雪芹劝人改过

京式地毯

绣娘远嫁

扎糊剪绘

陆党斋的画

刘伯温法源寺画竹

金鸡显圣

花灯谱

巧计斗官兵

北京剪纸的传说

花开四季

曹雪芹的“风筝诀”

放风筝驱蝗虫

阅武楼前放风筝

曹雪芹复制《春牛图》

鄂比画葡萄

壶里乾坤

两把扇子

壁画和折扇

纸糊的御膳

画画儿

曹雪芹画石

曹雪芹授徒

前门楼子九丈九

通惠河的传说

兔儿爷的传说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鳝子河里的宝珠

在圆明园边上有一条小河,叫鳝子河。河里的鳝鱼可多了,要是捉的话,一会儿就能弄个十斤八斤的。河边的人天天去捉,老捉老有,好像永远也捉不完似的。

这条河不深,可那河水却经常汪出一片银白银白的光。即便在晚上,也能看见河底。

每年八月十五,河边可热闹了,各家各户都要带着好吃的到河边来赏月。当圆圆的月亮爬上树梢儿时,河底下也好像有一个月亮,比天上的还亮。这时姑娘和小伙子们唱起了歌,老人们拉起了家常,一直要闹到河里的月亮没影儿了,才舍得回屋去睡觉。

当时的皇上乾隆最爱游山玩水,每次住进圆明园都要乐上十天半个月的,国事、朝政全都扔在了脑后头。这一年八月初,他住进圆明园的西洋楼。中秋节那天,乾隆兴致勃勃地在西洋楼设宴赏月,让刘墉、和珅在一旁相陪。

一杯酒下肚,乾隆令太监熄灭灯烛。这时,月亮刚刚爬上树梢,有脸盆那样大,照得地上亮堂堂的。月亮越升越高了。他扭过头要招呼刘墉,忽然发现西边的天上亮极了,起先疑心是月亮,可回头一看,月亮高高地在东边天上!他好生奇怪,再也无心赏月了,竟冲着西边的亮光发起呆来。刘墉、和珅见皇上半天没动静,不知咋回事,也回过头来看,不禁也大吃一惊:西边也好像有个月亮,不是在天上,而是在地上发着银白的光。三个人不约而同地起身朝西走去。

来到福海边,他们登高西望,亮光发自一条小河,河底似有个小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般亮,三人不禁拍手叫绝,心想:这里准有宝物。

乾隆第二天就派兵去挖鳝子河。这下百姓可遭殃了,河被封了,房被拆了,河水被淘干了。河泥挖了一层又一层,除了石头什么也没有。乾隆还是让往下挖,又挖了有二尺深,终于露出一块足有一间房那么大的大青石。撬也撬不动,砸也砸不碎。和珅弄来成百匹马套在青石上,拉呀,拉呀,好不容易才把大青石拉翻了身儿,只见一道白光刷地从河底射出来,照亮了半边天。发光的是一个一尺来长的蚌壳。这时它紧紧地合着,上边有琥珀般漂亮的花纹,晶莹剔透,壳里的东西都看得一清二楚:没有蚌肉,只有一颗白玉似的大珠子,比一品顶戴的顶珠还大。和珅抱起蚌壳,骑着马赶去见乾隆。乾隆简直看入了迷,连连赞叹:“无价之宝!无价之宝!”

乾隆想把珠子取出来,可蚌壳就是打不开。放在水里,蚌壳也不张嘴儿。砸,又怕砸坏了宝珠,再说也舍不得那么美丽的蚌壳呀!一到晚上,大宝珠就发出白色的光,把宫里照得雪亮雪亮。为了得到宝珠,乾隆命人用利刀把蚌壳一点一点割开,总算把大宝珠取了出来。

娘娘见皇上喜欢这宝珠,特意做了个丝绒绣袋装它,让他天天带在身上。别人想看宝珠,乾隆只许远远地瞧,甭想摸一下,并且看一下就收回袋里,仿佛别人多看两眼会把宝珠看坏似的。他白日把宝珠揣在怀里,夜里放在枕下。

一个半阴天的夜晚,乾隆一觉醒来,忽然觉得屋里不亮了,一摸枕头底下,只有一个空绣袋,大宝珠无影无踪了。乾隆忙唤来宫娥、太监,逼问是谁偷走了宝珠。深更半夜的,皇宫里乱了套,太监、宫娥跪在一边浑身哆嗦,侍卫们一个个胆战心惊。他们谁都不知道宝珠的下落。宝珠到底哪里去了呢?搜遍寝宫也不见踪影。大伙都不知道在这节骨眼儿上有谁要遭殃了。

折腾了多半夜,乾隆筋疲力尽地躺在龙床上,望着绣袋愣神儿。

上朝了,他习惯地拿起绣袋往腰上系,怪也,绣袋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那宝珠竞安然地呆在袋里。他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可心中觉得奇怪:这宝珠是怎样回来的呢?有人偷走了又放回来?不对,这半夜,我不动眼珠地看着绣袋,哪有什么人?又一想,也许是我一时蒙胧没看清。看来,这个人的本事可真高啊!太监、宫娥见乾隆脸上有了笑容,知道宝珠找到了,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

从那以后,乾隆皇帝被这珠子闹得日夜不宁。他对宝珠更加在意了,晚上,不再放在枕头下,而是用一根丝带系在脖子上,不时醒来用手摸摸。可有几个阴雨天的夜里,他发现宝珠不见了,可闹腾到天亮,宝珠又回到了绣袋里……乾隆的白眼珠上也渐渐地织满了血丝,但他心里还是明白了:宝球是个活物,能自去自回,对这样的活宝贝他更是爱惜得不得了了。

原来,宝珠是鳝子河的镇物,是两岸穷百姓的朋友。它不愿在皇宫里呆着,每逢没有月亮的时候,就回到鳝子河里为大伙照亮,可它没有贝壳了,天一亮只好回去。

这事不知怎么让和珅知道了,就禀报给乾隆。乾隆这下可急了:“宝珠虽在寡人手里,可总有一天它会跑掉的,这如何是好?”

和珅出了个坏主意:“万岁,您把宝珠钻个眼儿做成龙冠上的顶珠,不就把它拴住了吗?”

龙颜大悦,忙派人去找牙雕工匠来钻眼。可宝珠坚硬得很,怎么钻也钻不出眼来。和珅为了讨乾隆欢心,又抓来几个琢玉艺人,用金刚钻一点点儿地钻。钻一下,宝珠就流下一滴血,艺人们也陪着掉一滴泪。艺人们的泪和宝珠的血流在一起,变成了一颗颗红珍珠。足足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艺人们才把宝珠钻透。

乾隆高兴地命人把宝珠饰在龙冠上,满以为这下宝珠永远属于他了。可宝珠被系在龙冠上以后,却再也不发光了。大伙说宝珠是让和珅给害死了,人人都骂和珅。

孟宪志 口述 钟振英 彭哲愚 崔墨卿 整理

P50-53

序言

刘绍振

承蒙李苍彦、于志海二兄抬爱,要我为《北京手工艺的传说》一书写篇序,我甚感诚惶诚恐,奉劝二位恭请民间文艺界资深望重或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命笔挥毫为序,以期达到序与本书交映成辉锦上添花之效果。但李、于二兄以撼泰山易,撼李、于决定难的倔劲盯死了我。友情悠悠,盛情难却,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挑灯通读作品之后,谈一谈想法,聊是为序。

中国的地域文化中,北京文化应该是最有内容的。北京文化特点突出,具有典型意义。历史的悠久、长期的国都,使北京有一种“天子脚下”的气派与大度。这不仅反映在北京金碧辉煌的紫禁宫苑、殿阁园林和“雨中丛林万人家”的四合院建筑,以及被国际戏剧界推崇为“最难得的一种写意派艺术”的国粹、国剧——京戏上,更表现在北京人身上。北京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天下为己任政治责任感,还有会吃、爱穿、讲究玩的本事。不但能玩出乐子,而且能玩出文化。请您费心品味琢磨本书各篇作品,您能体会到在不经意的几百年过去了,咱们北京人或为养家糊口或纯属找乐儿,做出或玩出由物质而衍生成精神、享誉中华闻名环宇的北京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范围很广,这里主要是指民间手工艺美术作品,一般分为两大类:宫廷手工艺美术作品和民间手工艺美术作品。而北京的民间手工艺美术作品较之其它地域民间手工艺美术,占有得天独厚之优势,集两类之大成。

手工艺作品初始原料,大都是物质的、静止的,但经过艺术家们冥思苦想或神来之笔的构思,巧夺天工的雕琢之后,作品虽然仍是物质的静止的,但是它却有了灵魂内涵,会说话了,成了动感的物质。这个灵魂、话语权是身怀绝技的大师或手艺人赋予的。这些宫廷或民间的艺人,把自己对生活的渴望,对人生的感悟、对世事的思索、对苦乐悲喜的理解、全部渗透进了心中想手里做的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如此,各种物质作品的创作,也就表现和体现了某种精神,使其上升为文化。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物质成果,有时甚至达到了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境界了。不然,从一粒米怎么会产生“粒粒皆辛苦”的观念文化?

古往今来,有关手工艺品的传说故事不胜枚举。春秋战国之际,秦赵两国为了一块价值连城的手工艺品——和氏璧,险些引起了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

民间传说是人民大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传说具有事实上的历史性,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民间手工艺传说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这些传说反映了那个时代手工艺艺人的智慧勤劳、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执著、爱憎分明、惜老怜贫、爱众亲仁、多情重义的人性。当然还有大量的歌颂行业祖师爷的传说故事,体现手艺人数典不忘祖,其实质是对本行业技艺文化的传承。如本书所编的《北京琢玉始祖邱长春》《女娲娘娘传艺》《曹雪芹的风筝诀》等。

恩格斯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中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的学徒的可怜的顶屋变成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的阐述他的精神品质,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这段话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社会地位及其美学意义的最精辟、最深刻的阐述。我想这也是苍彦老师、于志海老师编著《北京手工艺的传说》的指导原则与初衷。

后记

我们,可以说也包括众多的人,大多从小就喜欢听老人们讲故事,有的故事听了多少遍也没有感觉烦。我们十多岁就开始接触民间艺人,更是有机会时常聆听到那些“闯江湖”的人讲述有关老北京的民间故事、民俗趣闻,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在闲暇时,也时而将听来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与此同时,我们在接触到的老艺人、能工巧匠们的茶余饭后聊天中,更是不时听到他们讲述一些令人着迷的传说。我们在平时的业务学习和阅读民间文学书刊中,也很乐意阅读有关北京手工艺的传说。所有这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论述北京的手工艺,往往习惯性地说出这么几句话:“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术精湛,风格独特。”每当这时,我们会想起伴随着北京手工艺历史、发展的那些久讲不衰的传说故事。人们喜爱精美的北京手工艺品,它们是从事手工技艺的能工巧匠们辛勤劳作、心血凝聚的结晶。手艺人是高超手工技艺的承载者、是创作者、是传承人,许多珍品国宝是从他们手中诞生的,而这些珍品国宝诞生的经过,也往往同时会产生许多优美的故事传说。

历史上的北京这个帝王之都,曾不断地选调、征掠、集中天下的能工巧匠汇聚京城,进行宫廷园林的建造,以奇巧的手工艺制作种种器物。古老的北京有着极其丰厚的传统手工艺技艺的沃土。纵观北京手工艺的传统,有的纯属幻想的产物,有的是对过去事迹的记述甚至评价,有的是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本演义而来,有的就是自己或周围的人创造实践体会的加工,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手艺人和广大群众的愿望和理想。这种种传说故事,是他们口头创作、流传,并不断地在口传、复述中得到修改、加工和再创作。我们想,应该下点儿工夫收集,记录种种手工艺的传说,这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伴随着工艺技巧的代代相传,在民间口头文学中、传说所突出的反映的,不仅仅是造物的精美,也不仅仅是技巧的高超,而是传诵工匠们以物抒情,揭示出人性之美。通过品物,流露出人们以能工巧匠引以为荣的自豪感。

我们是与手工艺术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了,平日里无论是与艺师们的接触,还是聊天中,或是读书阅报中,听到过、看到过也传讲过不少有关工艺的传说故事。于是,我们在工暇之余,编出了这本书。

本书的内容涉及面广,有的是我们自己把听到的故事整理出来的,有的是从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中摘选出来的,不过有一点是令我们很兴奋的,编选进本书的故事的讲授整理者,几乎都是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其中不乏专家学者、民俗作家、工美大师,他们在搜集整理中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所以,本书在编选过程中,我们收进了许多前学先贤、师友同仁的成果,谨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中随文插图大多是我们从几十年前内部编印的工艺品参考资料中摘选的。在此对插图的作者们也表示感谢。

目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传说还很少,其实它和传统手工技艺一样,都应当加强挖掘、整理和传承。

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理念,北京的口头文学是北京文化的记忆基因,是北京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希望在快速发展中,不要把北京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被一同掩埋掉。

在编辑过程中,有的作者已经联系上,还有的尚未联系到。如书中作者见到此书请和我们联系,领取稿酬。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方家海涵。

编者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