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由系列短篇构成的长篇小说。写西北一个小镇中学一群高中生的生活。各个章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得益彰,读来别有趣味。这是一部以写人见长的小说,全篇十几个少年,个个形象鲜明、呼之欲出。这也是一部幽默小说,张老的“吊脚楼”、谢道长的古文课、“单鼓”的投篮绝技……都使人感到趣味盎然。这还是一部悲情小说,“荷塘”的莫名离去、梅月的情感忧伤、张老的落寞背影……读之催人泪下。
本书曾荣获第17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22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7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奖”,2007年度“冰心儿童图书奖”,2007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
这是一部由系列短篇构成的长篇小说。写西北一个小镇中学一群高中生的生活。各个章节间既彼此独立,又相得益彰,读来别有趣味。这是一部以写人见长的小说,全篇十几个少年,个个形象鲜明、呼之欲出。“我”的怯懦内敛、“单鼓”的豪爽侠义、“班头”的大气坦诚,霞子的浪漫多情……都一一呈现,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几个老师的形象也各具特色,让人拍案叫绝:“荷塘”热情洋溢、梅月睿智美丽;谢道长风度翩翩;张老不拘小节……这也是一部幽默小说,张老的“吊脚楼”、谢道长的古文课、“单鼓”的投篮绝技、老权的课堂歌声……都使人感到趣味盎然。这还是一部悲情小说,“荷塘”的莫名离去、梅月的情感忧伤、张老的落寞背影,志星的悲壮飞翔……读之催人泪下。
总之,喜怒哀乐,丝丝缕缕;悲欢离合,涓涓不断。一部《塔校故事》,让人阅尽少年人生苍凉和小镇的世界况味。
开课一个学期以后,白水青菜的生活已经让塔校男生女生怨声载道,眼看欲揭竿而起的民怨日渐丰盈,几乎喷薄欲出了,这可让从师范大学来的年轻实习班主任石永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于是,一天班会课上,石老师审时度势,开始笼络民心:“同学们,我们高一(4)班组织一次班级活动吧!”
实习班主任这么说,还有一个前提:一个月后,学校要举行文艺会演,每个班级都要出一个文艺节目。
讲台下,四十二张嘴巴纷纷响应:“好啊,好啊。早该搞了,都快憋闷死了。”
“那么,大家说,我们班出什么节目好呢?”班主任又开始一惯的民主评议,循循诱导。
话音未落,教室里就架起了沸腾的油锅。大家七嘴八舌,乱哄哄的出主意。
有说来个大合唱的;有说表演一段群口相声的;有说组织小组唱的;还有说来段笛子独奏的……大家蜜蜂一样嘤嘤嗡嗡不停,乌鸦一般唧唧呱呱不断,自拉自的弦,各唱各的调。末了,讲台上的实习班主任摆摆手:“大家的热情很高啊,这是好事。不过呢,我的意思是,文艺节目要么不演,要演就要独树一帜。那种走过场,随大流的节目没什么意思。我刚才在教务处看了,不少班级节目已经报上去了,全都大同小异,不是大合唱,就是小合唱、二重唱,再就是女生独唱、手风琴独奏什么的,毫无新意。我们班要出奇制胜!”
这话无异于平地一声雷,嘤嘤嗡嗡的声音立马哑下去了。讲台下四十多双眼睛灯泡一样倏地亮了起来。有几个活跃分子按捺不住地叫起来:
“石老师,别卖关子了,快说吧,我们怎么出奇制胜?”
大学生石永福故作深沉,双手按在讲台上,笑眯眯地看着大家:“我了解到,塔校男女生之间,一贯比较封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演节目、排座位,都是清一色和尚对和尚,尼姑对尼姑。都已经21世纪了,这种风气太不合时宜啦。本班级要率先打破这种风气!”
实习班主任挥着手,做了个向下劈的动作,显示出要与封建思想一刀两断的决心。
底下,大家轰的笑了。
“石老师,您说得太对啦!一百个赞成。这一个月,我们都快要被憋疯了。”
有人在秀树背后喊,引来男生又一阵哄笑。秀树扭头看去,是后排一个留寸头、穿运动服的男生,也是开学一周后当选的文艺委员,名叫冯兴宏。
石永福笑了,冲他点点头,继续说下去:
“具体到这次学校文艺会演,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们先在班级里组织一次男女生搭档,一一对应的交谊舞‘舞林大会’,集中训练后,组织班级比赛评比,从中挑选出5对优秀选手,代表我们班级参加学校的文艺会演,大家以为如何?”
“哇噻!石老师的主意好酷啊!”
教室屋顶顿时就要被掀开了。
“每个人都寻找自己的跳舞搭档,从明天下午开始,我们每天抽半个小时练习。我在大学里学过一种名叫16步波尔卡的双人舞,集体来跳,效果非常好。我来负责教你们。我邀请的舞伴是教你们外语的小乔老师。我算了一下,我们班是22男,20女,男生多两人,也就是说,除了有两个男生需要做后勤保障工作,不需上场之外,其余男生、女生必须全部参加,一个都不能少!”
实习班主任目光炯炯,如同做战前动员的少校,扫视着麾下的士兵。 “你准备和谁搭档?”同桌简荣脑袋嘴巴同时悄悄凑过来,在秀树耳边说。
“最好不上场。我对这些玩意儿没兴趣。”秀树心里有些乱,随便敷衍道。
哎,这个石永福,真是嘴巴没毛,办事不牢,也亏他想得出。不愧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精力过剩,热情泛滥,才会想出这样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馊点子。
P18-20
读李学斌写西北生活的小说,感觉一股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偏远小镇的气息,花季少年的气息,社会底层的气息,学校的气息……在这些有“真生命”的作品里,李学斌把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体验,把自己非常熟悉的快乐、苦恼、兴奋和委屈,全写进了故事。这样一来,他的那些读来轻松、幽默的文字,就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又心生同情,有所回味。这样的写作是有深度、有品位的。
——《文汇报》副刊主编、著名评论家 刘绪源
《塔校故事》从内容上说,属于校园小说;从写作风格上说,属于幽默小说。尽管故事也有悲剧因素,但阅读中,我还是不时会笑出声来。因为学斌笔下,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他也煞费心机。学斌不喜欢把作品写成轻飘飘的那种,这就有了人物或荒诞不经、或幽默搞笑、或狂躁冲动、或悲壮凛然等不同的举止言行。这些在学斌笔下,都刻画得无比真实。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书评人 安武林
《塔校故事》写特定地域的校园生活,底色深沉,却幽默浏亮。一群中学生学业困顿而不颓丧,饱受压力而不妥协,生活中的温暖、感动,乐观、真诚,随处可见,光彩熠熠……在当下肤浅流俗、光怪陆离的校园文学风潮中,作者如此执著地守护少年人的“精神家园”,其写作姿态难能可贵。
——兰州大学副教授、博士、青年批评家 李利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