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的发现和产生机制
1969年的一天,保罗·艾克曼受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委托,对一位用撒谎掩盖自杀意图的抑郁症患者的录像进行了分析。重度抑郁症患者玛丽告诉医生,她想要回家看看自己养的花和猫。她说话时神情很放松,医生并没有察觉到有任何反常的表现,便让她回家了,结果玛丽回家以后便自杀了。
保罗·艾克曼反复地看了医生和病人谈话的录像,他把视频慢放仔细观看,忽然发现患者在轻松叙述想要回家的过程中,面部出现了一个持续不到1/12秒的强烈而又痛苦的表情。保罗·艾克曼认定这个转瞬即逝的表情才是患者真情实感的表达,并将其称为“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当我了解到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这种痛苦的微表情之后,我也开始着重观察患者的微表情。我发现,一些抑郁症患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的状态很差,而实际上是内心竭力压抑着悲伤,这样的压抑令病情更加严重。压抑痛苦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自己内心掩耳盗铃式的否认,或是不想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状态如此糟糕,再或是不想让周围人为自己担心。当抑郁症患者谈到自己的困扰时,的确会出现保罗·艾克曼所观察到那种痛苦的微表情。患者眉宇之间会多次出现瞬间的抽动,严重的病人甚至一分钟出现十几次。通过临床观察,我认为这种微表情有着重要的意义。心理医生可以通过抑郁症患者痛苦微表情出现的频率来判断他们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以及负性情绪的压抑程度。
不仅仅是抑郁症患者才会出现微表情,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微表情。抿一下嘴,挑一下眉毛,抠一下指甲,抖一下脚尖等,这些微表情和身体语言大都有着明确的内在含义,传达着语言之外的重要信息,是我们了解他人真实内心世界的门径。
人对表情的控制是半随意的。人可以有意识做出或者隐藏各种表情,但是没有一个人能非常完美地控制自己的微表情。表情可以伪装,微表情则不能伪装。微表情持续的时间很短,通常在1/4秒以内。微表情表达的是人压抑与隐藏的真实情感。微表情只是出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这种转瞬即逝的表情并不微弱。注意,面部微弱而不显著的表情称为弱表情,而不叫微表情。
微表情转瞬即逝,一般人难以观察到,当事人往往也并不知晓自己脸上出现了微表情。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轻松自如地捕捉到他人面孔上的微表情线索。
为什么人的面孔会出现微表情呢?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我们先来做个测试,请按照下面的指示去做:现在,你的大脑中可以想任何东西,但就是不要去想大象。下面开始计时一分钟,然后写下这一分钟里你想到的东西。
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写下的东西里通常会有大象。这个小测试因为出现在电影《盗梦空间》里而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早在1980年就对这个测试做了验证。他们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越想忘记的东西往往越忘不掉。当你要刻意忘记某个对象时,你就已经在给予这个对象格外的关注了。想要忘记的欲望越是强烈,给予这个对象的注意力就越多,这样不但不能忘记,还会记忆得更深刻。
曾经有一个女生找到我,说自己刚刚失恋很痛苦,让我给她催眠,抹去和男朋友的所有记忆,包括男朋友的名字。我只能实事求是地告诉她,这根本是做不到的。道理大家现在都知道了,想忘掉大象的时候,恰恰想起的就是大象。 生活当中有很多现象都符合这个规律。当一个经常失眠的人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他会想自己今天晚上究竟能不能睡着,到底要用多久才能睡着。这些想法一出来便已经注定他要失眠了,因为正常人睡觉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自己能不能睡着的。当他不能马上入睡的时候,内心开始急躁,这样就更睡不着了,因为正常人人睡前的心态都是平静的。失眠的人把注意力都放在睡觉这件事上,越想睡觉就越睡不着,这就是他们无法治愈失眠的原因。
再举两例。有一次一对夫妇找到我,妻子抱怨说丈夫和她外出的时候,眼睛总是会偷偷地瞄别的漂亮女人,她感到非常气愤,骂过丈夫很多次,可他就是改不掉这个毛病。丈夫本人也很想控制自己,可越控制越不自觉地看,就又被妻子发现,两人吵得更厉害。其实,男人看一眼漂亮女人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如果过度压抑,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更加强化了这种行为。
微表情产生的道理也是如此。情绪是内心真实的体验,是不能作假的,这种体验会激发面部产生相应的表情。人要做出虚假的表情,首先必然是先行意识到了自己真实的情绪有不妥之处,然后要再把它们压抑下去,随后做出虚假的表情。就在这个过程中,人已经刻意对真实的情绪施加了更多的注意力,结果显示真实情绪的微表情便出现了,只不过这个真实的微表情又迅速被大脑有意识的虚假表情所取代了。
当然,这也只是我从理论假设的角度去推理微表情产生的机理。目前神经科学家们也在用各种实证的方法,去研究情绪和表情产生的神经机制。到现在为止,科学家们对于微表情产生的神经机理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无论微表情产生的机制是什么,都不妨碍我们总结出一套实用而有效的微表情分析方法。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