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名家笔下的南京/可爱的南京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冯亦同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京是一部翻阅不尽的大书。要从浩瀚的书海里,编选一部现当代名家写南京的散文集,并非易事。本书编选现当代名家写南京的散文集,共选编了49位作者的52篇文章。作者当中,不乏蜚声久远、建树卓著的大家,但也有不少仅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其名者。他们的文章多因为作者长期生活在南京,体验既深,观察亦细,故比那些走马观花的名人之作更宜于人选。

内容推荐

本书编选现当代名家写南京的散文集,共选编了49位作者的52篇文章。大致以各篇的写作时间或背景年代的先后为次序,而其内在的“韵律”和思想发展脉络,仍暗合着原来的设想。所以仍将上述分辑标题,移在后记中列出,以便于细心的读者阅读中对照参考。此外,每篇文章前面加了作者简介和点评式的提要,也是为了帮助读者增进对作品的了解。

目录

可爱的南京(代序)

南京

琐记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梅园新村之行

初游燕子矶

玄武湖忆旧

金陵犹记著丹青

我飞到南京的时候

踯躅于政治舞台布景间

南京解放的一天夜里

我和南京

南京的魅力

游移的玄武湖

石缝中的运河

春到白鹭洲

三上雨花台

散步雨花台

石城花树

鸡鸣寺

秦淮河上的遐思

枝带晋时春

秦淮何处媚香楼

文德桥畔两分月

秦淮百姓家

魁光阁小憩

贡院街之恋

秦淮水依依

雨花石里看秦淮

秦淮河边拾瓷乐

我有一块明代城砖

从周处台到芥子园

初游乌龙潭记

莫愁湖遇雨

“突围”汉中门

樱花大道

桃云

东郊的风韵

在紫金山星座上

青铜铸造的公民

钟山之麓林中林

得意忘形谓之神

偶识阳山碑材

葫芦洞遐想曲

“夫子庙大学”

心灵中播下艺术种子的地方万籁鸣

秦淮拾梦记

且说六朝烟水气

南京的四季

面影

乐为金陵绘新图

南京,历史和人文

金陵子弟江湖客

编后记

试读章节

那时河里闹热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嚣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你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消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地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这时却遇着了难解的纠纷。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从前都在茶舫上,唱些大曲之类。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晚上照样也有一回,也在黄晕的灯光里。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因为茶舫里的人脸太多了,觉得不大适意,终于听不出所以然。前年听说歌妓被取缔了,不知怎的,颇涉想了几次——却想不出什么。这次到南京,先到茶舫上去看看,觉得颇是寂寥,令我无端的怅怅了。不料她们却仍在秦淮河里挣扎着,不料她们竟会纠缠到我们,我于是很张皇了。她们也乘着“七板子”,她们总是坐在舱前的。舱前点着石油汽灯,光亮炫人眼目:坐在下面的,自然是纤毫毕见了——引诱客人们的力量,也便在此了。舱里躲着乐工等人,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他们是永远不被注意的。每船的歌妓大约都是二人;天色一黑,她们的船就在大中桥外往来不息地兜生意。无论行着的船,泊着的船,都要来兜揽的。这都是我后来推想出来的。那晚不知怎样,忽然轮着我们的船了。我们的船好好地停着,一只歌舫划向我们来了;渐渐和我们的船并着了。铄铄的灯光逼得我们皱起了眉头;我们的风尘色全给它托出来了,这使我踌躇不安了。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他跨过来的时候,我们船上似乎有许多眼光跟着。同时相近的别的船上也似乎有许多眼睛炯炯地向我们船上看着。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了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道:“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我的心立刻放下,如释了重负一般。我们就开始自由了。

我说我受了道德律的压迫,拒绝了她们;心里似乎很抱歉的。这所谓抱歉,一面对于她们,一面对于我自己。她们于我们虽然没有很奢的希望;但总有些希望的。我们拒绝了她们,无论理由如何充足,却使她们的希望受了伤;这总有几分不做美了。这是我觉得很怅怅的。至于我自己,更有一种不足之感。我这时被四面的歌声诱惑了,降服了;但是远远的,远远的歌声总仿佛隔着重衣搔痒似的,越搔越搔不着痒处。我于是憧憬着贴耳的妙音了。在歌舫划来时,我的憧憬,变为盼望;我固执地盼望着,有如饥渴。虽然从浅薄的经验里,也能够推知,那贴耳的歌声,将剥去了一切的美妙;但一个平常的人像我的,谁愿凭了理性之力去丑化未来呢?我宁愿自己骗着了。不过我的社会感性是很敏锐的;我的思力能拆穿道德律的西洋镜,而我的感情却终于被它压服着。我于是有所顾忌了,尤其是在众目昭彰的时候。道德律的力,本来是民众赋予的;在民众的面前,自然更显出它的威严了。我这时一面盼望,一面却感到了两重的禁制:一、在通俗的意义上,接近妓者总算一种不正当的行为;二、妓是一种不健全的职业,我们对于她们,应有哀矜勿喜之心,不应赏玩地去听她们的歌。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两种思想在我心里最为旺盛。她们暂时压倒了我的听歌的盼望,这便成就了我的灰色的拒绝。那时的心实在异常状态中,觉得颇是昏乱。歌舫去了,暂时宁靖之后,我的思绪又如潮涌了。两个相反的意思在我心头往复:卖歌和卖淫不同,听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但是,但是,她们既被逼得以歌为业,她们的歌必无艺术味的;况她们的身世,我们究竟该同情的。所以拒绝倒也是正办。但这些意思终于不曾撇开我的听歌的盼望。它力量异常坚强;它总想将别的思绪踏在脚下。从这重重的争斗里,我感到了浓厚的不足之感。这不足之感使我的心盘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宁了。唉“我承认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平伯呢,却与我不同。他引周启明先生的诗,“因为我有妻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女人,因为我有女子,所以我爱一切的孩子。”他的意思可以见了。他因为推及的同情,爱着那些歌妓,并且尊重着她们,所以拒绝了她们,在这种情形下,他自然以为听歌是对于她们的一种侮辱。但他也是想听歌的,虽然不和我一样,所以在他的心中,当然也有一番小小的争斗;争斗的结果,是同情胜了。至于道德律,在他是没有什么的;因为他很有蔑视一切的倾向,民众的力量在他是不大觉着的。这时他的心意的活动比较简单,又比较松弱,故事后还怡然自若;我却不能了。这里平伯又比我高了。P16-19

序言

可爱的南京(代序)

一九四六年,我在南京住过一个短暂的时期,我的职业是记者,但也很想更多地熟悉、了解这座历史名城,曾利用业余空闲,走访过一些地方。南京城太大了,我的知识又太少了,恐怕也只跑了全城十分之一还不到,即使如此,还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些历史名迹,往往已看不到什么遗痕,有的只不过剩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在这些地方生活、劳动着的普通人民,他们的欢悦与痛苦都曾深深打动过一个年轻新闻记者的心。我觉得我对南京的感情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我得到的关于南京最初的知识,是从朱自清先生发表在抗战前《中学生》上的一篇《南京》得来的,至今我还觉得这是一篇高水平的介绍南京的短文。朱先生说南京好像一座古董铺子,这印象至今依然清晰存在。我开始在南京城里城外走来走去,也是依照了这篇文章中勾出的路线的指引。南京夏天的炎热是惊人的。我曾在一天中午,和朋友一起爬到紫金山麓的“龙脖子”,想寻找当年太平天国围城之战最后也是最激烈的战场的遗迹,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现,只落得一身臭汗。不用说那被湘军用炸药轰开的城垣缺口也没有了。后来回过头来进城去找王安石的故居,估计“半山”应该在什么地方,成绩也不理想。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很有收获。因为在这些荒凉破败的遗迹面前,不能不使人想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事情。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从远古直到昨天,中国人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劳动、战斗,直到今天,可以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一切曾经发生过的胜利和失败的经验,都是不能忽视的。这与旧时代的“怀古”是不同的,不是怀念已经失去了的往昔,而是更多地为了将来。只要在这意义上“怀古”,那么怀古也未始不可,甚至还是必要的。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秦淮河上的乌衣巷时,是怀着非常激动的心情的,结果却是那么的吃惊与失望。这竟是那样一条破烂巷子。当年王谢的华堂难道就是建造在这里的么?后来知道经过历史学者的考证,真正的乌衣巷并不在这里,我想这也无关大局。我还是慢慢地踱过了这条曲折的巷子,在这里看到了普通的南京居民的生活。在那些低矮、陈旧的房屋里,在那么小的院落中,人们还养着一盆盆花草。一下子我感到了非常的激动。这就是生活,就是在勤劳、勇敢、于艰苦中前进的人民心中进发出来的生机。它是顽强的、乐观的、向前的,是无论怎样残暴的敌人也摧残、压制不了的,不管他们是帝国主义侵略者,反动派,还是什么样式的人物,都一概没有法子想。

从这些简单、片断的回忆中,我想可以多少说明我对南京和南京的人民怀有的美好的感情。

我想,不论是住在南京的或外来的旅游者,都迫切需要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地介绍这个城市的书籍。三十多年前,我只夹了一本《金陵古迹图考》走来走去的尴尬情景,今天回想起来都有些可笑。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史话》(蒋赞初)是一册不坏的著作,但知道的人不多。这是一本有自己的见解、运用了丰富史料写出的书,不同于抄撮、堆砌旧闻一类书。我想应该还有大型的、不同形式的著作,以应不同读者的需要。这工作应由江苏和南京的学术研究出版机构担当起来,也应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扶持。这看来似乎是不无寂寞的文化建设项目,一时不易看出其长远效果、利益,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周末》报有关南京的作品,应该也属于一种“长编”的工作,不应忽视。

关于南京的旧史料,真是浩如烟海。有一些重要著作和孤行秘册,也应以史料汇编的形式努力精校印行,从宋代的《六朝事迹编类》(张敦颐)、《金陵百咏》(曾极)开始,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过有关的专著。例如元张铉的《至正金陵新志》、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周晖的《金陵琐事》、清余怀的《板桥杂记》、甘熙的《白下琐言》、陈作霖的《金陵琐志》数种这还不包括正史、别史、山水志、寺观志、诗文别集之类的著作。至于《儒林外史》的写南京,更是出色的作品,比《桃花扇》还要来得丰富生动而接近生活。不同时代的著作都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综合进行分析研究是今天作者的任务。

南京是一座英雄的、美丽的历史名城,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江南重镇,更完整深刻地认识她是人们迫切的愿望,也是人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1982.7.24)

后记

(一)

要从浩瀚的书海里,编选一部现当代名家写南京的散文集,并非易事。尤其要在短时间内做到齐备、周全,更是难上加难。限于编者的识力、资料的来源和本书的规模,这里只选了49位作者的52篇文章。作者当中,不乏蜚声久远、建树卓著的大家,但也有不少仅在一定范围内成就其名者。他们的文章多因为作者长期生活在南京,体验既深,观察亦细,故比那些走马观花的名人之作更宜于人选。这是首先要向读者说明的。编者认为,由此形成的,也许正是这个选本的某种特色。

关于目录的编排。原先曾设想,按文章的题材、内容划分为五辑,每辑拟一个概括性的标题:一、历史的走向;二、俯看石城;三、秦淮烟水间;四、古都新曲;五、热土难忘。后来考虑分辑的做法难免机械,不如浑然一体,大致以各篇的写作时间或背景年代的先后为次序,这样来得自然灵活些,而其内在的“韵律”和思想发展脉络,仍暗合着原来的设想。所以仍将上述分辑标题,移在后记中列出,以便于细心的读者阅读中对照参考。此外,每篇文章前面加了作者简介和点评式的提要,也是为了帮助读者增进对作品的了解。

作为《可爱的南京》丛书中的一册,本书的筹划、编辑工作,自始至终是在丛书编委会主任陈安吉同志的指导下进行的。颜一平同志参与了篇目的初选,并和樊小林同志一道协助我撰写作者简介和点评提要,起草了其中的18篇初稿;其余部分均由本人所撰,并负责全部的统稿和修订。在本书编选过程中,还得到下列同志、友人和师长的帮助与支持,他们是龚惠民、顾小虎、艾煊、杨苡、俞律、邓小文、王劭、陆华、叶庆瑞、王一心、沈家骏、周洁莹、熊仁棣、李伟、蔡之湘、曾立平等,在这里一并向以上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南京是一部翻阅不尽的大书。编者相信,像《名家笔下的南京》这样的散文选本,今后还应继续编下去,而且一定会越编越好。

冯亦同一九九五年元月五日

谨识于金陵望江矾下

(二)

《名家笔下的南京》初版至今已十二年了,有机会修订再版,首先应该感谢广大读者的垂爱和出版者的摹划。作为编者,还想在这里向已故的《可爱的南京》丛书主编陈安吉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新时期南京图书出版史上这个曾经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丛书,是同他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分不开的。

根据本书编辑体例和出版方面的要求,新版增添了两篇名家新作:叶兆言先生的《南京,历史和人文》、余光中先生的《金陵子弟江湖客》。此外,对旧版中的文字也重新校正,撤去了原先的难字注音和字义解释,部分篇目的作者简介因情况变化作了相应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受限于编者的能力,本书作者中如有未收到第二版稿酬和赠书的,请与出版社联系(通讯处:南京市成贤街43号3号楼南京出版社220室 邮编:210018 电话:025-83283890)

又想起那句老话:南京是一部写不完、读不尽的精彩大书。衷心地希望新版《名家笔下的南京》能给您——尊敬的读者认识老南京、了解新南京,提供一个更广阔、更丰富、更引人人胜的“参照系”。

(冯亦同2007年7月30日记于南京古鸡鸣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