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龙事龙缘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刘学龙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起源是什么?龙的图腾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与帝王的关系如何?在民间都有哪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典籍里都有哪些与龙有关的记载?器物上的龙又以哪种形象示人?

要想消除以上困惑,不妨走进由刘学龙编著的这本《龙事龙缘》。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探索、了解龙的奥秘,去感受龙文化的多姿多彩。

内容推荐

与同类书籍相比,刘学龙编著的《龙事龙缘》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诠释的角度更加到位,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强。翻开《龙事龙缘》,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丰富多彩的龙习俗俯拾皆是,既能扩充你的知识面,也能让你对龙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龙事龙缘》还将加强你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增强对“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让你更为深人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

目录

绪篇 龙之源/1

龙的起源/1

龙的家族/6

龙的祥瑞/9

上篇 龙的传说/13

 第一章 龙与帝王/15

伏羲与龙/17

女娲驾应龙/18

黄帝驾龙/19

炎帝与龙/21

祝融驾龙/22

共工与龙/23

蚩尤与龙/24

颛顼乘龙/25

尧梦御龙/27

舜杀恶龙/28

禹御龙/29

孔甲养龙/30

帝喾乘龙/31

秦始皇与龙/32

汉高祖具龙颜/34

景帝梦龙/35

汉武帝射蛟龙/36

孙权梦乘龙/37

苻坚与龙/38

孝文帝与龙/39

刘裕射龙/40

唐玄宗梦龙女/41

朱元璋六龙护驾/42

康熙钓龙/43

乾隆与“九龙盘顶”/44

 第二章 龙与民间故事/46

百叶龙/41

乌龙的传说/48

天眼重开/50

智斩独角龙/52

蛮龙归正/54

黑龙潭/56

龙王输棋/58

龙王失印服渔翁/61

八仙斗花龙/64

鲁大斗龙王/66

煮海治龙王/69

龙外孙/71

文殊收龙/73

六和哭江/75

青石龙/76

玉柱龙/78

小黄龙/81

巧妹绣龙/85

岑港白老龙/88

猎人海力布/91

宝壶/93

龙母/95

龙送云/97

金龙绕臂/98

龙头金钗/99

棕缉龙/101

八百蛟龙护南岳/103

吹萧会龙女/105

雪山龙/106

魏征斩龙/108

 第三章 龙与习俗/113

元宵节舞龙灯/113

龙抬头/116

龙牌会/118

谷雨祭龙王/119

舞醉龙/120

赛龙舟/121

舞木龙/123

打龙船/124

龙母诞/125

分龙节/126

独木龙舟节/128

白龙生日/129

晒龙袍节/130

龙王节/131

黄龙寺庙会/132

黑龙潭庙会/133

放河灯/134

龙母、龙公上天节/134

晒龙王/135

舞纱龙/136

紫菜金龙/137

祭龙节/138

傣族送龙节/140

彝族祭白龙/140

苗族接龙/141

白族龙俗/143

客家龙俗/144

 第四章 龙与名胜古迹/146

桂林老人山/146

阳朔美女梳妆/149

伏波山还珠洞/152

普陀山龙女洞/154

绍兴龙池山/157

马郎岛花轿礁/160

龙子祠泉/162

黄山白龙桥/164

沂山和蒙山/168

赫山九龙庙/170

九寨沟卧龙湖/171

邛海/172

少华山龙潭堡/175

天池水/177

三门峡/178

神女峰/179

罗浮山/180

阿里山/182

龙头山红龙池/185

天津盘龙山/186

龙街龙巷/187

龙潭和洛带/187

凤台黑龙潭/188

济南黑虎泉/189

山阳白龙洞/190

 第五章 龙与建筑/191

“龙”城/191

故宫三绝龙/192

天安门蟠龙华表/194

北海九龙壁/195

北海五龙亭/196

北京龙王堂/197

龙飞渡跸得天津/198

承德须弥福寿之庙/198

承德普乐寺/199

唐山清东陵/199

秦皇岛县金代石幢/200

大同九龙壁/201

大同五龙壁/202

大同三龙壁/202

解州崇宁殿/203

内蒙古龙泉寺/204

沈阳永安石桥/204

沈阳崇政殿/205

沈阳大政殿/206

沈阳福陵/206

鞍山五龙宫/207

长春黄龙府/207

集安五盔坟五号墓/209

南京内外五龙桥/209

南京孝陵殿/210

宿迁皂河龙王庙/210

舟山九龙殿/211

凤阳龙兴寺/211

都江堰伏龙观/212

成都八卦亭/212

峨眉飞来殿/213

松潘黄龙寺/214

亳州花戏楼/214

莆田东门石坊/215

晋江龙山寺/216

曲阜孔庙/217

曲阜周公庙/218

许昌文庙/219

平顶山大成殿/219

襄樊绿影龙壁/220

江陵开元观/221

十堰五龙宫/221

株洲炎帝陵殿/222

广州东西铁塔/223

安顺文庙/223

昆明圆通寺/224

西安乾陵/225

敦煌莫高窟/225

中篇 典籍里的龙/227

 第一章 龙与《太平广记》/229

五色石/229

震泽洞/231

刘甲/235

宋云/236

蔡玉/237

俱名国/238

释玄照/241

凌波女/245

齐浣/246

沙州黑河/247

兴庆池龙/249

萧昕/250

任顼/251

赵齐/254

许汉阳/256

周邯/260

韦宥/263

史氏子/265

芦君畅/265

法喜寺/266

孔威/268

崔道枢/269

金龙子/271

柳翁/272

温媪/274

柳子华/274

张公洞/275

张老/276

费鸡师/278

安天龙/280

曹宽/281

王植遇蛟/282

 第二章 龙与《夷坚志》/285

阿保机射龙/285

冷山龙/286

洞霄龙供乳/287

熙州龙/289

太守祈雨/290

白龙谷/292

龙漩涡/293

大孤龙/294

湖口龙/295

阳山龙/297

黄蘖龙/297

程师回/298

大孤山龙/300

宣和龙/302

苕溪龙/303

龙溪巨蟹/304

石臼湖螭龙/305

南安黄龙溪/307

复塘龙珠/308

苍岭二龙/310

桃源潭龙/311

涂氏井龙/313

嘉鱼龙珠/315

陈州雨龙/316

 第三章 龙与《搜神记》/318

琴高取龙子/318

陶安公骑赤龙/319

两龙现井中/320

濯龙树/320

太康二龙/321

江女生蛟/321

神龙/322

金龙池/323

孙登治病龙/324

隋侯珠/325

古巢老姥/327

邛都陷湖/327

下篇 龙图/329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331

仰韶文化龙纹/331

红山文化龙纹/334

龙山文化龙纹/336

 第二章 夏商周/337

夏代龙纹/337

商代龙纹/340

西周龙纹/342

春秋战国龙纹/344

 第三章 秦汉/350

秦代龙纹/350

汉代龙纹/352

汉·卜千秋墓壁面彩画龙纹/353

 第四 章隋唐宋元/359

隋唐龙纹/360

宋元龙纹/364

 第五章 明清/371

明代龙纹/371

清代龙纹/379

附篇 龙文/385

 第一章 龙与对联/387

 第二章 龙与成语/398

试读章节

舞醉龙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在广东中山、珠海一带流行舞醉龙,又称醉龙舞,因为需要舞龙者在醉意朦胧中起舞。

舞醉龙和一般的舞龙不同,它的道具只有龙头、龙尾两截,没有龙身,表演时也只需要两个人各自拿着龙头和龙尾舞动。最初并没有固定的程式,任由舞者即兴发挥,现在则一般会按照一定的套路来舞。与众不同的是舞龙者必须喝下大量的酒,乘着酒兴,在醉意朦胧中舞动龙头,龙尾。做到形醉而意不乱。舞者们时而腾空而上如飞龙在天,时而轻盈稳健如白鹤展翅,时而又如金鸡独立,舞者们带着醉意的精彩表演,令在场的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

舞醉龙起源于数百年前的广东香山县。相传这里以前有一条河名叫“龙塘仔树坑”。一天,有一个和尚下山到河边洗浴,突然看到一条大蟒向他扑过来,和尚一时情急,拔出随身携带的宝剑,将蟒蛇斩分成蛇头、蛇身、蛇尾好几截。正在这时,一个喝醉的老人路过此地,看到被和尚斩成好几截的蟒蛇,醉意朦胧中他拿起蛇头和蛇尾随意挥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多久,老人手中的断蛇居然变成一条龙腾空而去。而余下的几截蛇身则变成了树,民间把它们称为“栾樨树”。这几棵树不到几个月就长得非常茂盛,每到四月还会发出阵阵香气。

有一年,香山县流行瘟疫,一时无药可医,很多人为此失去了性命。有人偶然将“栾樨树”的树叶搓烂,拌进糖水里给染上瘟疫的小孩子喝,没想到小孩竟然痊愈了。不久,人们的病也都被栾樨叶治好了。民间开始流传这能治好病的栾樨叶是受到了那条蟒蛇变成龙的血的滋润,因此以后的每年农历四月,人们便以栾樨做成栾樨饼,供奉龙神,祈求除病延年。香山人对这条神龙非常感激,便以舞只有龙头和龙尾的醉龙来纪念它,一直延续百年。

如今,在广东一带,舞醉龙仍然非常盛行。每年的四月初八,人们都要舞着醉龙,敲锣打鼓,沿着街道巡游,十分热闹。舞醉龙因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已经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赛龙舟

龙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神奇动物,中国人喜欢龙,崇拜龙,也创造出许多和龙有关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就曾经把端午节称为“龙的节日”,究其原因,大概与端午节赛龙舟这项传统活动有关。

史书记载,赛龙舟最初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因受朝中权贵排挤,有心救国而无力回天,自投汨罗江。人们怕江里的鱼将屉原的身体吃掉,就把用糯米做成的粽子抛向江中,并借划龙舟来驱散江里的鱼。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形成了赛龙舟习俗。这种说法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指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

当然,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早在屈原投汨罗江之前,民间就已经有了赛龙舟的习俗。屈原自己就曾在《九歌·东君》中写道“驾龙辅兮乘雷”,这是关于龙舟较早的记载。而较为准确的说法是,“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存在。当时人们通过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来进行竞技比赛,娱神也娱人,是一种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祭仪节目。

不同时期的龙舟竞渡有着各式各样的时代特色。

唐宋时期是龙舟竞渡最为繁盛的年代。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如此描述:“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千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由此可以想见其场面之宏大与热闹纷繁。而龙舟本身也特别精致而且奢华,在不少画作中均有体现,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舟身庞大宏伟,数层楼台建于其上,整个龙舟显得金碧辉煌。元代画家王振鹏的《宝津竞渡图卷》、《龙舟图卷》,清人所画《十二月令图·五月景》中对龙舟也有详细而精妙的刻画。

到了清代,龙舟竞渡的习俗更是得到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的喜爱。据《清朝野史大观》卷二记载:“顺治十一年端午,召内大臣大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次。乾隆间,五日则奉慈舆至御园观龙舟。圣驾在望瀛洲(亭名)。王公大臣及内廷词臣,亦得与宴赏。其东则蓬岛瑶台,皇太后观竞渡处也。嘉庆间,移于澄虚榭宴赏。高宗诗云:‘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仁宗诗云:‘九龙顺轨原无竞。’据此可识龙舟之数。道光初年,尚沿竞渡故事,其后停止。”由此看来,赛龙舟在当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与民同乐的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赛龙舟也有了新的内容和寓意,人们不再简单地把赛龙舟看作是宗教祭祀的一种,更多的是通过赛龙舟这种竞技和表演形式,欢聚一堂,表达和传递浓浓的情意。如今,赛龙舟已经以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较强的娱乐性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参与,20lO年广州亚运会将其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P120-123

序言

龙,是华夏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奉的一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是神灵和权威的象征,是华夏先民的图腾。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其中一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拼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龙”的来历。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纭。《礼记·礼运篇》中就有“‘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称:“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龙很早就被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

不仅如此,我们的祖先还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将其神化,对它顶礼膜拜:平民大众向它祈雨求福,用它驱邪避灾;封建帝王利用它来维护统治,显示尊贵;文人骚客把它作为颂咏描绘的主题。龙的影响波及文化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建筑,还是工艺美术,抑或是文学诗歌,到处都有龙的踪迹,龙的身影。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里,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公元2012,中国农历又将进入一个龙年。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起源是什么?龙的图腾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与帝王的关系如何?在民间都有哪些关于龙的传说故事和习俗?典籍里都有哪些与龙有关的记载?器物上的龙又以哪种形象示人?

要想消除以上困惑,不妨走进本书。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人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探索、了解龙的奥秘,去感受龙文化的多姿多彩。

与同类书籍相比,本书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诠释的角度更加到位,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强。翻开本书,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和丰富多彩的龙习俗俯拾皆是,既能扩充你的知识面,也能让你对龙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本书还将加强你对龙文化的认同感,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增强对“龙的传人”的自豪感和满足感,让你更为深人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提升和心灵上的极大满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6: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