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一位和海派京剧有关的后人,翁先生给我推荐了胡思华先生。胡思华先生的父亲胡治藩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的掌门人,大光明电影院的总经理,也是一位京剧名票。母亲金素雯是当年的江南四大名旦之一,与周信芳搭戏。两人通过京戏结缘,之后的爱情故事充满曲折坎坷,仍终成眷属。然而跨越重重障碍的感情,却未能幸免于那个时代,1966年7月,两人在家中手握着手自缢。
这样惨烈的痛我是无法体会的,他们的后人承受了怎样的人生根本不敢去想。然而开门迎接我的胡思华先生却是那样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啊!
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首先就把我惊着了,胡先生说那都是从小听京剧的缘故。那天他穿着棉布拖鞋和一套深蓝色居家服,特别随意,满头银发,器宇轩昂,一种见惯大世面的自信把所有不合时宜都变成了个性。跟他聊天一会儿京味儿十足,一会儿是带着浓重舌尖音的老式上海话,时不时穿插几句英文,发音纯正,转换自如,听起来和谐极了。
胡先生在建国路上长大,毕业于卢湾中学,曾跟随张充仁、孟光、哈定等画家学过绘画,八十年代初移民美国,九十年代带着美国著名广告公司的业务回到上海。家里挂着一幅他画的油画,绿色山水中,她的太太穿着白裙子,像尊美丽的雕像。东方的意境西方的写实,看起来挺海派的。
爱绘画,爱看戏,爱写作,爱一切跟海派文化有关的东西。说起京剧,胡先生像登台表演一般精神。“内行提起唱戏,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圆,字正腔圆是最高境界。好角儿张口,可高低,可急缓,纵有干变万化,却永远行云流水,没有一丝一毫的棱角,那叫一个圆!你听莫扎特的协奏曲,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中外同理。”这话说得跟唱戏一样引人入胜,我很快就入了他的剧情。
“要说京剧,一个叫牛子厚的山西人不得不提,这个人于1904年在北京创立了京剧专科学校‘喜连成科班’,自此出现了一个名词叫‘科班’,一句话概括科班,就是‘金科玉律’自科班出。科班文化是定型的,后来的人永远在‘出’金科,‘回’玉律之间徘徊。创立金科玉律的地方主旋律是‘不变’,应用金科玉律的地方主旋律是‘变’,而其中最不容易的就是分寸。海派京剧,好就好在分寸上,因为上海是一个既充满现代气息,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只有这样的地方,才可能产生既现代、又不偏离传统的京剧。”
我这边还在回味,他那边已经打开了电脑,一份“海派文化史话系列”的文件呈现眼前,除了京剧还有文学、绘画、电影、话剧等,他用说书人一般的文字,把海派文化阐述得系统又深刻。
胡思华先生说在美国曾看到《国家地理杂志》的一档专题片介绍上海,最后片中解说道:“同今天做人的繁华相比,上海并无相称的历史可供炫耀。”这话让他怎么也不能平静,那样绚烂的海派文化怎么会如此令人无视?于是他毅然回到上海,在图书馆、档案馆里浸泡多年,跨越支离破碎的年代,走进当年的上海,走到父母的身边,写出了有关上海的两本书。
“我似乎用当年人的眼睛看了一圈,用当年人的耳朵听了一遍,我看到我的父亲、母亲和他们的朋友曾经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胡先生告诉我父母的朋友都是当年的海上文人,随意报出个名字都深深地印在上海文化史中,聊到一些“传说”和“八卦”,他跟我一起痴痴笑,轻声叹。
一张老照片,一群人扮着戏装坐在后台,除了胡思华先生的父母,还有桑弧、周信芳、陈灵犀、唐大郎等。原来这竟是一场爱情攻势!胡先生把一场悲剧说得好华丽,那些快乐、欢笑,美到极致,却一下子摔得粉碎,就像读到纳兰的那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说只想断章最美的风景,把照片带来克勒门吧,胡先生笑着说“No problem”! 胡先生身上有种特有的幽默感:反应极快,模仿力强,善于自嘲,分寸有度。我觉得这似乎是老克勒们身上的一种共性,经历岁月沉浮,他们能用一种符合他们教养、阅历和格调的智慧来解读生命,看待人生。幽默,是最从容的表达。
握着胡先生给我的一堆资料,京剧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他把他所有关于海派文化的总结都交给了我。“我爱上海啊,但终归是要回美国的,这些资料交给你,希望对你有帮助。我期待有一天能在上海看到一个海派文化博物馆,让世界知道我们有多么灿烂的文明。”那一刻,他的开朗、随性、幽默统统不见,眼里是一片寂寞的期待。P52-55
两年前的那一刻,我和陈钢老师、嵇东明先生正商议着把各自文化界的朋友聚集到一起搞个沙龙,听听音乐,喝喝茶,讲讲上海故事。这个最初的朋友聚会变成了今天的“克勒门”,一切就像作家陈村的这记抓拍,毫无准备,自然而然。
两年时间,这扇门越开越大,来的人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十多场活动中选出这八场梦,因为它们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更贴近。在“克勒门”的舞台上,我们不做学术讨论,不做历史探究,只是通过往事、通过艺术把一种美呈现出来,通过那种美,我们可以看到精致、优雅、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亦可感知自由、开放、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
通过筹备“克勒门”,我结识了好多长者,跟他们对话,我听到的不只是故事和历史,而是一个个用半世人生换来的生命感悟。能这样走近他们,触摸这座城市,是我的福分!有人劝我多跟年轻人在一起吧,不然心态易老,可是我的体会居然是:他们比我还年轻!都会精神本来就是年轻的、旺盛的。正是这样的心态,让他们从容面对风雨,在任何时候都活得体面。“克勒门”不是在说什么陈年旧事,而是在寻找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种精、气、神。
感谢陈钢老9币打开了“克勒门”,也为我叩开一扇门;感谢嵇东明先生,他是“克勒门”的坚强后盾;感谢林明杰老师,他的画作每次都带给我启示;感谢摄影师丹娘老师,为每次活动留下珍贵的影像;感谢每一位嘉宾,他们真诚待我,给予信任和鼓励;感谢这两年来所有帮助和支持“克勒门”的人!
我还要感谢上海音乐出版社的费维耀社长,感谢资深编辑黄惠民先生和年轻编辑云吴泓、朱沛琪、高静、毛静颖,感谢装帧设计者薛文卿小姐。
“克勒门”的故事才刚开始,我们还在这个城市中寻找着令人感动的足迹。如果您有相关的故事和线索,请给我们发邮件:colormen-sh@163.com。谢谢! 写下这些文字,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这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披着当年的衣裳。自行车铃声变成了响亮的汽车喇叭“嘀嘀”作响,挂满华服的竹竿一根根地褪去光华钻进房间,楼下疯玩的孩子被妈妈骂着回家,不知谁家收音机“咿咿呀呀”没完没了,隔壁炖的红烧肉味儿,仙女一样飘进房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阎华
2014年7月于花间小筑
将“克勒”进行到底!
克勒“曾经是上海的一个符号,许或它是class(阶层)、color(色彩)和club(会所)的“混搭”,但加上一个“老”字后,却又似乎多了层特殊的“身份认证”。一提到“老克勒”,人们就会想到当年的那些崇尚高雅、时尚、精致、多元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上海绅士”们。
一直以来,人们对“老克勒”这个词争议颇多。很多争议和误会来自对“克勒”的不同理解。我们希望摆脱这种争议,摆脱狭义的、装模作样的、孤芳自赏的“克勒”,赋予“克勒”一种正能量的新意。我们倾向于把它解读成一种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的都会文化。它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对美的要求,对优雅的追求适应于现代都市的发展规律;它是一种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敢为天下先和海纳百川的现代文明胸怀。我们关心这种适应现代文明的精致文化,因其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脉和精华。而今,“老克勒”们虽已渐渐逝去与老去,但“克勒精神”却待重新认知,以各种新的方式传承开发,结出新果。
沙龙是精英文化的雅聚,不同的文化在这里可以自由地陈述、交流、碰撞和汇聚。沙龙也是城市文化的发动机,我们开动了这架发动机,就可能多开掘和发现一些海上宝藏和文化新苗。
上海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摇篮,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第一所音乐学院和诸多“第一”的诞生地。今天,当人们情不自禁地为这座曾经辉煌的文化大都会自豪时,也不免为那一朵呆昔日的文化奇葩的日渐萎谢而叹惜。为此,梳理其文脉,追寻其神韵,同时将“老克勒”所代表的都会文化接力棒传承给“大克勒”“中克勒”和“小克勒”们,理应成为我们这些“海上赤子”的文化指向和历史天职。于是,“克勒门”应运诞生了!
“克勒门”是一扇文化之门、梦幻之门和上海之门。打开这扇门,我们就能见到一座有着丰富宝藏的文化金山。两年前,我与“上海Ladv程乃珊”在上海“马勒别墅”举牌立门,将那时的文人雅集命名为“克勒门”,继而移师于上海国际大饭店的“贵都大剧院”,建立了一个更大的社交平台,而这两处的大管家正好都是同一位总经理嵇东明。于是,我们俩加上艺术人文频道的女主播阎华,在共同的文化默契中联手形成了“克勒门”的“三套马车”——我和阎华负责创意策划(“视觉”“听觉”“感觉”),而嵇总则负责环境喷香与英式下午茶点(“嗅觉”“味觉”)。这样,一场五“觉”俱全、全方位享受的文化盛宴就“开张”了!
“克勒门”里才俊多,朋友多。这里有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演员、记者和主持人,有影迷、发烧友和爱好文化的企业家,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有位研读历史的北大才女,每逢“克勒门”活动时都会特地从北京飞来,她常引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说,上海属于未来!她在微博上写道:“克勒门的成功首先是因为这三人组合很‘纯粹’。纯粹(pure)和单纯(simpIe)还不完全一样,单纯是一种客观的状态,而纯粹,是知晓世事复杂之后依然坚守自己的主观选择。”因为“纯粹”,我们无所羁绊;因为“纯粹”,我们才能感动更多“同门人”。在“克勒门”成立一周年之际,我们就是在这些“同门人”的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一场跨国跨界的大型音画音乐会“克勒门之夜——看见音乐,听到色彩”,由七十八岁的法国画家艾科诺莫斯和中国青年钢琴家宋思衡合作,现场根据音乐的起伏和意境,进行上海与法国文化的对话,完成一幅独一无二的巨型画作,享受了一场精彩无比的视听盛宴。
“克勒门”里情调多,追忆多,美梦更是多而多!我们以“梦”为题,一连推出了十二个梦。“华梦”“诗梦”“云梦”“戏梦”……从“老克勒的前世今生”到“上海名媛与旗袍”,从海派京剧到好莱坞电影,从小口琴到大王开……在“寻梦”中,我们请来作家白先勇畅谈他的“上海梦”,并通过“尹雪艳总是不老”来阐明“上海永远不老”的主旨。当然,上海的“不老”是要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实现的。于是,我们紧接着又将目光投向年轻人、投向未来,举行了“青梦——小克勒的音乐会”。三位上海出生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和小提琴家宋思衡、黄蒙拉和薛颖佳,回顾他们在青春路上的种种机遇、奋进和梦幻。
“克勒门”里故事多,奇迹多,画面更是多又多……
还记得当“百乐门”的最后一位女爵士乐手、八十八岁的俞敏昭被颤颤巍巍地扶上舞台、在钢琴上弹起《玫瑰玫瑰我爱你》时顿时青春焕发的动人情景吗?还记得“老鸿翔”小开金先生在台上亲自示范、为爱妻丈量旗袍的三十六个点的温馨场面吗?当见到白先勇在“克勒门”舞台上巧遇年少时的“南模”同窗、惊讶地张大眼睛的神情和“孙悟空之父”严定宪当场手画孙悟空,以及“芭蕾女神”谭元元在“克勒门之家”里闻乐起舞、从室内跳到天台的精彩场面时,你会觉得似乎坠入梦中。当听到周庄的民间艺人由衷地用分节长歌来歌颂画家陈逸飞,“90后”老人饶平如初学钢琴、在琴上奏出亡妻最爱的《魂断蓝桥》,特别是当配音艺术家曹雷在朗诵她写给英格丽-褒曼、也是写给自己的那首短诗时,你一定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动!还有,作家程乃珊的丈夫严尔纯在笑谈邬达克精心设计的绿房子时所流溢的得意之情,和秦怡老师在“王开照相馆”会场外意外发现亲人金焰和好友刘琼照片时所面露的惊喜之容,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片片难忘的历史的斑痕和一阵阵永不散落的芳香。
梦是现实的奇异幻镜,可它又会化为朵朵彩云、洒下阵阵细雨,永远留落在人世间。龙应台说,文化是应该能逗留的。为了留下这些美丽的“梦之花”,我们就筹划出版了这套“克勒门丛书”,将克勒门所呈现的梦,一个一个地记录下来。 我们推出的第一本书是《克勒丽梦》,它记录了克勒门的八个梦,也是克勒门的策划兼主持人阎华的一本“采访笔记”。每场梦从画家林明杰为克勒门画的请柬开始,这些画是每次克勒门下午茶的限量请柬,仅是这些请柬我们都请最专业的雅昌以复制画的技术来印刷制作。阎华根据画面配上与主题有关的风雅词句,限量印刷,签名编号,这是克勒门每场必备的艺术品。而策划的缘由、采访的感悟、沙龙现场的对话,都被她详尽记录在了这本书里,读来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本书的作者阎华童年曾是一位歌声传遍干家万户的小歌手,她自幼学习钢琴、声乐,有良好的艺术教养,少年时因被选为点燃东亚运动会圣火的“东亚圣女”而万众瞩目。她担任过东方卫视的新闻女主播,现在是艺术人文频道的当家女主持。她爱做梦,并且带着她的文化信仰一步步地实践着自己的梦想。在如此熙熙攘攘的时代,这个美丽的知性女子,自嘲“虚度光阴”,却赋予了“虚度光阴”全新的概念。她是一个对文化和艺术怀有真爱和信心的人,所以当年才会谢绝演艺圈等名利场递去的橄榄枝,而选择去丽娃河畔中文系埋头苦读;所以才会在职业生涯里慢慢走近她想要的文化领域;所以才能在出色地履行其电视主持人职责的同时,又出色地担当了克勒门文艺沙龙女主人的角色。这本书见证了克勒门“梦系列”诞生的不几经历,也见证了她自己——一个从“花间小筑”书房里姗姗步出的女主播,是如何“敦化”成一个风韵初存的“上海Lady”和款款待人的沙龙女主人的。没有她,克勒门的梦不会那么精彩,她无私地为这个公益性的文化艺术平台慷慨奉献着她的智慧、才华、时间和资源。做“克勒”不易,做“丽人”也不易,做一个有诗有梦的“克勒丽人”,那就难上加难了!
愿更多“克勒新人”“克勒丽人”成为有历史守望与文化追寻的梦中人,将高雅、精致、与时代同进步的海派文化精粹传承发扬,将“克勒”进行到底!
2014年7月
“克勒门”是上海文化沙龙的著名品牌,他们荟萃海上文化艺术名家的沙龙雅集,共同探讨交流海派文化,分享着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克勒丽梦》是“克勒门”推出的第一本书稿,作者阎华是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的知名主持人,也是“克勒门”的策划兼主持人。本书选取了“克勒门”文化沙龙“梦系列”做的八个主题,以特殊的视角关注上海文化。“梦”中刺绣着海派风情的旗袍文化,演绎着好莱坞电影与上海的对话,回荡着京剧在上海的悠悠韵味,回忆着伴我们长大的美术片,探寻着小口琴里的大情怀,探访着王开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亦分享着白先勇的上海梦,陈逸飞的上海情。书中折射出一种文化内涵,即“通过艺术把一种美呈现出来,通过那种美,我们可以看到精致、优雅、追求卓越的生活方式,亦可感知自由、开放、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
“克勒门”是上海文化沙龙的著名品牌,他们荟萃海上文化艺术名家的沙龙雅集,共同探讨交流海派文化,分享着高尚雅致的生活方式。《克勒丽梦》是“克勒门”推出的第一本书稿,它记录了克勒门的八个梦,也是克勒门的策划兼主持人阎华的一本“采访笔记”。每场梦从画家林明杰为克勒门画的请柬开始,这些画是每次克勒门下午茶的限量请柬,仅是这些请柬我们都请最专业的雅昌以复制画的技术来印刷制作。阎华根据画面配上与主题有关的风雅词句,限量印刷,签名编号,这是克勒门每场必备的艺术品。而策划的缘由、采访的感悟、沙龙现场的对话,都被她详尽记录在了这本书里,读来身临其境,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