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甫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由由张镜源主编。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潜心于《内经》和《脾胃论》的研究,提出了以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李聪甫在临床中,无论对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影响后世。本书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聪甫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盲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聪甫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由由张镜源主编。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潜心于《内经》和《脾胃论》的研究,提出了以形神学说为指导、脾胃学说为枢纽的整体论。李聪甫在临床中,无论对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影响后世。本书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对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内容推荐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和典藏等多重价值的精品力作,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专业思想、传承中医精髓、提高医德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由张镜源主编的《李聪甫学术评传(大字版)/中华中医昆仑》记载了李聪甫的生平事迹,阐发了其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和突出贡献。 目录 床前含泪承母训 立志行医济世穷 医术精进自有道 医德医风更堪珍 阴阳五行重医论 形神学说脾胃观 临床理念辨根本 治验法度涵新知 教学课徒有益方 诲人不倦育新人 躬身实践不辞劳 科研路上带头人 养生自有千般术 功效尽在恒字中 试读章节 “医药本承先母志,安怀初负古人衷。”李聪甫步人杏林,还须从他的母亲说起。 李聪甫的父亲李遵国是一位乡村银匠,成年累月走村串镇,靠锤锤打打敲制银器维持生计。母亲胡氏上过两年私塾,贤惠手巧,以刺绣等针黹所得补助家用。善良的父母忘却了个人的劳碌,只盼着儿子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不幸的是,胡氏因积劳成疾,于1915年病故了。临终前,她对李遵国说:“凤池这个伢儿,体弱聪明,能读书,将来想法让他学医药,当个好郎中,济世救人,我就安心了。”年仅10岁的李聪甫在一旁满眼含泪,铭记于心。 母亲去世后,李聪甫依靠外祖母家的接济,读完了5年私塾和1年新学。1918年,13岁的李聪甫只身来到江西省九江市“赵恒兴药店”,开始了学徒生活。 药店老板对李聪甫的要求是:黎明即起,扫地、挑水、抹柜台、擦灯罩、灌水壶、擦烟袋。白天碾药、晒药、检药。定的规矩是:身稳、手稳、嘴稳,眼明、耳灵、腿勤。 13岁的李聪甫继承了父母不怕吃苦受累的传统,一切杂务都干得很认真。他牢记着母亲“好好念书”的教诲,每天晚上药店关门后,便在油灯下看书。 李聪甫是个有心计、也有志气的孩子。他眼看、耳听、口问、手做、心记,在师兄弟的帮助下,很快便赢得了掌柜的信赖。他循着贴墙的药柜,逐屉逐格地记药名、认药形、辨药性。没有人讲解药材的加工炮制,他就跟在师兄身后,默默练习切、碾、炒、打、酥、飞等基本功,默默记录丸、散、膏、丹的炮制法。碾药看是粗活,但碎药有标准,碾药有技法,都需上心。包药是细活,必须用八寸见方的“仿单”把药包得齐齐整整,纸无皱褶,形状统一。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李聪甫很快就掌握了药店伙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应对顾客的本领。 李聪甫是带着外祖母给他买的《药性赋》和《汤头歌诀》来学徒的。每天晚上,店铺关门后,才是他苦读记诵的时间。读《药性赋》不仅要记住寒、热、温、凉之药性,而且还得尝试酸、苦、咸、辛、甘之药味。他在自学中逐渐总结出鉴别、比较、分类、归纳的治学方法。《汤头歌诀》是韵文,朗朗上口,很容易记诵,但方剂越多,同一药物出现的频率就越高,越容易混淆。于是他又用归类、比较法,把配伍相近的方剂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四君子汤和理中汤,仅一味之差,而方义迥异。比较后才知道,四君子汤中的茯苓和白术为佐药,能健脾渗湿,除去甘淡之茯苓,加入辛热之干姜为君,便可温运中焦,驱散寒邪,恢复脾阳。变换一味,则成理中汤。这样同中析异,异中辨同,虽然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掌握得比较精准、牢固。 李聪甫小时候所读的书,既没有标点,也没有注音。他借助字典,在书上加圈点,加批注,若有所得就记在笔记本上。李聪甫后来说,当时他真为自己找到读书、习艺方法感到骄傲。 学徒3年,李聪甫似懂非懂地把《药性赋》、《药性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濒湖脉学》、《诊宗三昧》、《金匮要略心典》、《素灵类纂》、《伤寒来苏集》、《伤寒明理论》、《士材三书》、《医宗必读》、《医门法律》等书看了一遍。 P7-10 序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夺目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仍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民族体魄康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结晶,是勤劳聪慧的中华儿女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体系。它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内涵。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传人、一辈又一辈名医大家的实践探索、薪火传承、总结完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方法、丰富的医学内容、实用的制药技术。具有疗效确切、用药安全、应诊灵活、普适简廉和预防保健作用显著的巨大优势,在世界医学之林独树一帜,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与医疗保健事业,已经并正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精诚合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贡献卓著、深受敬仰的150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大型传记丛书。丛书采用评传体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医术专长、学术思想、传承教育、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使这些宝贵的医学成就和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千古流芳。 丛书取名《中华中医昆仑》。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祖”,柱西北而瞰东南,立中国而凭世界,凌驾乾坤,巍然屹立。以其高峻豪迈、绵延起伏的磅礴气势,寓意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以其挺拔雄伟、高耸入云的恢弘气魄,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 丛书入选传主,从全国范围推荐遴选,遍及中医药界各个领域。有临床家、理论家、药学家、教育家、医史文献学家;有名师亲授、世医家教、学派传人、院校毕业和自学成才者;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和伉俪联袂者。他们学术造诣深厚、诊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科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医风医德高尚、国内外影响较大,从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近现代百年来中华中医药界的杰出代表。 丛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造就中医药人才,普及中医药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填补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空白;也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因入选传主已仙逝过半,许多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日见散逸,将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功垂后世、利国利民;更是一项承前启后的工作,总结传主经验,传承中医药伟业,继往开来,光耀世界医学之林。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的鸿篇巨制,对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及全球关注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各界人士,都有重要的参考和阅读价值。 丛书的编撰出版,是一项巨大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程,在策划、撰写、编辑、出版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并组织专家对全书进行终审;数百名专家、学者亲临指导,参与规划;有关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中医局(处)给予大力帮助;传主及其亲属、弟子热情支持、密切配合;撰稿人深情满怀、辛勤笔耕;编审专家尽心竭力、精工细琢;关爱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热心公益、慷慨资助;全体工作人员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这一切使丛书得以顺利出版。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和资料搜集困难,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疏误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中华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发端于远古,奔向于未来。百年对于历史,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百人对于万众,不过是沧海一粟。然本丛书所记载的百年百人,则无疑是波澜壮阔的中医药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和光芒闪烁的璀璨星辰。 张镜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