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竺可桢的故事/爱国奉献创新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文力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套“爱国奉献创新系列丛书”是为了让青少年能汲取老一辈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发现真理、淡泊名利、戒浮戒躁、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从而培养和树立献身科学事业、谋求人类幸福的伟大理想,为祖国富强和全人类的福祉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这本《竺可桢的故事》(作者林文力)是“爱国奉献创新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竺可桢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桢。这位早年留美的气象学博士,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以严谨的学风、坚韧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在气候变迁、物候学、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方面探索了一生,也奉献了一生。

这本《竺可桢的故事》是“爱国奉献创新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竺可桢的生平事迹。

《竺可桢的故事》的作者是林文力。

目录

第一章 辗转求学路

第一节 出身贫寒

第二节 “做一个有志气的人”

第三节 耻辱的“227号” 

第四节 为报效祖国而留学

第五节 祖国气象科研的贫瘠

第二章 首创测候所

第一节 不为高薪出卖自己

第二节 中国气象从无到有的突破

第三节 对气候变迁的研究

第四节 发展培训气象队伍

第三章 掌舵浙大的日子

第一节 临危受命

第二节 丧妻失子长悲痛

第三节 站在民主斗争的最前线

第四节 不可弯曲的民族脊梁

第五节 于子三之死

第六节 面临站队的抉择

第四章 科学院的大忙人

第一节 新生活的开始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节 

第三节 观花问鸟看物候

第四节 繁忙而又平凡的一天

第五节 踏遍祖国青山

第六节 心底深处的伤痛

第七节 用笔谱写大自然的乐章 

第八节 用满腔热血浇灌气象事业

第五章 严于律己,责无旁贷

第一节 72岁的新共产党员

第二节 厚积薄发的《物候学》 

第三节 从历史书籍中找证据

第四节 来自中南海的关注

第五节 最新的科学验证

第六节 暴风雨袭来之前

第七节 在“文革”的风暴中顽强挺进

第六章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第一节 从五十年到五千年的巨大飞跃

第二节 体坛上的活跃人物

第三节 未完成的心愿

第四节 科普:向愚昧无知宣战

第五节 “金里淘金” 

第六节 在最后的日子里继续前行

试读章节

1890年3月7日,位于钱塘江畔的绍兴诞生了一位小名唤作阿熊的男孩,从此,他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绍兴东关镇(今属浙江省上虞县)是一个美丽宁静的江南小镇。男孩阿熊就出生在镇上永茂米行的老板竺嘉祥家里。在相继养育2个儿子、3个女儿后,阿熊的出生仍然让竺嘉祥喜不自胜。于是,他为儿子取名叫可桢。这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是竺可桢启蒙学习的地方。

竺家生活并不富裕,和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家庭一样,世代务农。到了竺可桢的父亲竺嘉祥这一代,已经很难凭借很少的土地来维持生计了。竺嘉祥青少年时期便离开村子,来到镇上独自谋生。最初,他在镇上开设了一个小小的米摊。农民们在每月的阴历单日上市赶集,而他的米摊就成了替农民们卖米的地方。竺嘉祥兢兢业业地帮卖主升计斗量,以此换得几个铜板。等到集市散了,他将掉在地上的米粒扫起来,带回家淘洗干净,用这些米养活一家老小。几年下来,竺嘉祥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维持了家中的生计,还稍有盈余,于是在镇西的米市街开了家名叫“永茂米行”的米店。过了些日子,为了扩大生意范围,他又和人合伙开了间烛行,取名“源泰烛淘”,制造和出售蜡烛。

竺嘉祥不认得太多的字仅会记个流水账。正因为如此,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读书上进,将来有个好前程。长子竺可材比竺可桢大14岁,在一次院试中考中了秀才,后在东关镇的学堂教书。二儿子竺可谦开蒙后,几经周折,后来在上海的一家店铺做账房,挣钱补贴家用。竺可桢作为最小的儿子,自幼性格文静,聪慧灵敏,喜欢学习钻研,从两三岁起就开始识字。竺嘉祥对这个小儿子百般疼惜,希望他好好读书,让竺家扬眉吐气。

竺嘉祥的妻子顾氏,虔诚信奉佛教。她待人宽厚,勤劳节俭。由于丈夫终日在外操劳,家中大小事全靠她一人操持,是一位勤俭持家的传统妇女。童年时期的竺可桢非常幸福,母亲对他细心照顾,父亲和大哥对他的启蒙学习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日子虽然不算富裕,但是一家人也算其乐融融。

每当阴历逢双的日子,镇上没有集市,铺面冷清时,竺嘉祥就领着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在街上玩耍,一边走着,一边教儿子念街边店铺招牌上的字。长此以往,竺可桢记下了整条街上的字。

眼见得小儿子如此聪明,竺嘉祥就让大儿子竺可材教年仅3岁的竺可桢读书写字。几年过去,竺可桢熟读了四书五经,接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开始改变旧学制。1899年,东关镇开办了第一座新式学堂,它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士绅所办。父亲送竺可桢进入这所学堂学习。在这里,竺可桢的眼界被新的科学启蒙知识所打开,新的思想给他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序幕。

当时,学校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设置了全新的课程。所谓的“西学”,仅仅是一些自然常识课程,所占的比重极少,却给少年竺可桢打开了学习的一扇窗口。从这扇窗口里,他渐渐地发现许多新鲜奇特的景色。他殷切盼望着接触外面辽阔的天地,盼望着吸收更多的新鲜知识,不想自己被四书五经的旧思想所禁锢。

同时,在与父亲的“永茂米行”的接触过程中,竺可桢遇到了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有满面春风的富人,有欺行霸市的乡绅地痞,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那些贫苦农民。他们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最后却所剩无几。如果这一年风调雨顺,他们的脸上还有点笑容;若是年景不顺,他们就十分愁苦。竺可桢常听到父亲和他们的对话:

“今年收成不好,日子还过得去吗?”

“唉!怎么过去Ⅱ阿?人种天收哇!”

这让竺可桢一次次感受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

有一次,竺可桢和几位同学在郊外的河边玩,看到一个老人一边哭一边往河里走去。他们连忙上前拦住老人,问道:

“爷爷,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老人说:“我借镇上一个大户人家一斗米,如今到期了无力偿还。家中老小已经全部断炊,大户却逼着还债,我求告无门,只好一死了之了。”

竺可桢忙对老爷爷说:“您别着急,我们给您想办法。”他急匆匆地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善良的顾氏马上量出一斗米,然后又另外装上些,叫人给老人送去。

母亲此举不仅救了老人一家,而且给童年的竺可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教会了他要以善待人。

小孩子都是喜欢过节的。童年时的竺可桢,最喜欢每年的清明、阴历七月十五和腊月二十三。每当这些日子到来,竺家老小都要回到老家保驾山去祭祖。这时候,竺可桢的老家亲友全都聚在一起,非常热闹。竺可桢有10多个叔伯兄弟,孩子多了,在一起总有无尽的玩乐趣事。好玩的他很喜欢和哥哥们一起玩耍,或下河捉鱼摸虾,或上山采摘野果。他们仿佛是出笼的鸟儿,野外的一切都那么新鲜、有趣。不过小伙伴们都只是在玩,而竺可桢在玩的同时却想到很多问题。他问一起玩耍的哥哥们:

“为什么同一个地方每次看到的景物却不相同呢?”P2-5

序言

中国改革开放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的主导思想。在过去的30多年里,具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经济上确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许多具有科技含量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如电脑、电视、手机、汽车等。这些外企不仅可以轻松地得到高额回报,而且还具有充分的话语权。开拓创新,掌握知识产权,才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还有少数人或企业受利益的驱使,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昧着良心干出一些伤天害理之事。比如“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文凭造假”等事件,损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毒害了社会风气,引发人们对诚信问题的关注和热议。

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一个缺乏诚信的民族,势必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刻,我们特别策划出版了这套爱国、奉献、创新系列丛书。此套丛书遴选了当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科学家,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气象学家竺可桢,生物学家童第周。他们是新中国科学技术的旗手,他们是钻研世界难题的佼佼者,他们是专业领域的带头人……他们牺牲自我享受的优越的生活,以国家前途为己任,在吃不饱、穿不暖,工作环境极其简陋的情况下,以高度的爱国热情,持之以恒,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取得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可歌可泣的大科学家们,为了祖国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幸福,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专心致志于造福人类的科学事业,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崇高品质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们感天动地的光辉事迹让世人铭记。

我们出版这套丛书,是为了让青少年能汲取老一辈科学家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发现真理、淡泊名利、戒浮戒躁、坚持真理的崇高品质,从而培养和树立献身科学事业、谋求人类幸福的伟大理想,为祖国富强和全人类的福祉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