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介石麾下十三太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新丽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是蒋介石手中的一副黑牌,蒋氏家族中最特殊的十三个人,忽大忽小,变化无穷,死牌居多,出手无情。有十三太保出没的地方,总会伴随着血雨腥风。他们是蒋介石维护其反动独裁统治的鹰犬和爪牙,他们视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为眼中钉、肉中刺,忠心耿耿追随蒋委员长,并未换来应得的回报,多数人下场凄惨、晚景悲凉。

《蒋介石麾下十三太保》从蒋介石和“十三太保”的关系入手,多角度、多层次来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阶级实质及其统治特点和手段。本书由李新丽编著。

内容推荐

蒋介石为了维护其反动政权,推行其法西断式独裁统治,让他的嫡系亲信们专门成立了多个秘密组织。其中当属复兴社骨干贺衷寒、邓文仪、康泽、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刘健群、曾扩情、酆悌、滕杰、萧赞育、梁千乔、杜心如等人名声在外,合称“十三太保”。他们是维护蒋介石权威的得力帮凶,早年为效忠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竭尽所能。《蒋介石麾下十三太保》为你讲述他们的宦海沉浮。

《蒋介石麾下十三太保》从蒋介石和“十三太保”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阶级实质及其统治特点和手段。从这些人的特点和他们与蒋介石的复杂关系中,更清楚地认识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和他的特务统治。本书由李新丽编著。

目录

复兴社的“台柱”之首

 ——贺衷寒

 思想激进的青年

 走向歧途的青年

 复兴社台柱之首

 “黄埔领袖”失宠信

 得势失宠,不改反共习性

 仅有虚位的幕外人

复兴社里的“宣传家”

 ——邓文仪

 入黄埔得垂青,留苏表决心

 拥蒋反共初试身手

 劝陈赓,办案不力

 赴苏维埃和谈,遭质疑

 反共,盼统一

颇受重用的得力干将

 ——康泽

 蒋校长的宠臣

 开始特务生涯

 别动队的建立

 充当高参跻身谈判行列

 国共合作

 反共实权派

 大司令沦为阶下囚

蒋介石的得意爱将

 ——胡宗南

 “西北王”发迹

 幕后“太保”的权术之路

 只认富贵不认亲

 延安屡败,三传密使

 身陷西南战局,仓皇逃台遗憾离世

屡受垂青甘为忠实“打手”

 ——桂永清

 投黄埔东征北伐,因祸得福留学德国

 跻身“太保”,积极反共

 主战遭受株连,求功反遭惨败

 抗战失责发海外

 一朝得势,任人唯亲

 众叛亲离,仓皇逃台

 有运无命的晚年

军统的“军事理论家”

 ——郑介民

 苦钻营投蒋所好

 分化桂系

 复兴社,大权旁落

 身价倍增的儒将

 棺材里暗藏玄机

 争权与暗算

 殒命台湾

“黄袍加身”的非嫡系干将

 ——刘健群

 得何提携渐受蒋介石青睐

 进复兴社“黄袍加身”成干将

 任书记长东奔西跑遭排挤

 宦海沉浮,一命归西

甘做“驯服工具”的老大哥

 ——曾扩情

 黄埔老大哥忙个不停

 施间计杀许继慎

 遭蒋遗弃,重获新生

一心效命的“替死鬼”

 ——酆悌

 得蒋重用

 有人“开店”,有人“拉客”

 复兴社里积极卖命

 替死鬼命丧长沙

以“元老”自居的首任书记

 ——滕杰

 崭露头角

 积极筹备组织

 复兴社首任书记

 离职不忘积极反共

与世无争甘做“药引”

 ——萧赞育

 留学海外积极反共

 有职无权的大忙人

 三青团的骨干

 从南京到台湾

积极反共宣传的“托派先锋”

 ——梁干乔

 留学苏联充当“托派先锋”

 被遣回国组_托一派

 进复兴社,宣传反共

 投靠胡宗南

一心想出人头地的“小人物”

 ——杜心如

 找到一座靠山

 进入社里卖力宣传

 欧洲“取经”之行

 得偿所愿

试读章节

为团结黄埔及广州革命青年军人,扩大革命影响。1924年8月,蒋先云、李之龙、陈赓、贺衷寒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代表会”。

1925年1月25日,经党代表廖仲恺和校长蒋介石的同意,“中国青年军人代表会”推举蒋先云、曾扩情、贺衷寒、何畏能4人负责,筹备成立了“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2月1日,“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正式宣告成立,贺衷寒担任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他当时在《青年军人》第一期上发表了《青年军人与军阀》一文,历数了近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军阀的罪恶,指出中国的祸乱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军阀造成的,号召青年军人要打倒军阀,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战。

“青年军人联合会”创建初期是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它的目的在于团结青年军人,打倒陈炯明叛军。而1925年二三月间,孙中山在北京病危。黄埔学生闻讯,人心颇为不安,右派势力便乘机加紧活动,开始对“青年军人联合会”大肆攻击,其中,以国民党右派元老,“西山会议”派的谢持最为典型。

当时,国民党老右派谢持从上海来到广州,住在大沙头医院,说是养病,却经常到黄埔军校游说。有一次,谢持找到贺衷寒,说:“‘青年军人联合会’这个组织不是一般青年军人的联合,而是作为发展共产党组织的据点,你和曾扩情等人在里边工作是为共产党做嫁衣裳。共产党名义上虽与国民党合作,其实是想乘机篡夺国民党的党权,一旦得逞,一朝改选,所有的国民党党员,尤其是黄埔同学中的国民党员,将受到无情的迫害,而无立足之地。如此下去,不出一两年,共产党就可以偷天换日,替代国民党了!”

贺衷寒被谢持的这一席话说得浑身发烫,他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当年的张国焘,同时也回忆起在联合会里与蒋先云等人纠缠不清的矛盾与不一致……逐渐地,在谢持、王柏龄等国民党右派的煽动和拉拢下,贺衷寒、潘佑强等人的思想迅速右转,开始充当反共的急先锋。不仅与“青年军人联合会”中的共产党员发生了矛盾,甚至在第一次东征时的梅县集会上,还与共产党员李之龙发生了冲突。

为了对抗共产党及“青年军人联合会”,贺衷寒等人在蒋介石的暗中支持下,以研究孙中山思想的名义,在1925年4月24日,在梅县筹备成立了一个与“青年军人联合会”相对立的军人组织——“中山主义学会”,后来改称为“孙文主义学会”,贺衷寒和潘佑强成为主要负责人。

“孙文主义学会”的出现,与“青年军人联合会”形成了对立面,双方在明里、暗里进行着激烈的争斗。由于“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后,组织发展很快,仅一年多就发展到2万多人。“孙文主义学会”建立后,第一步便是到全国各地去发展组织,不久也号称有了5,000会员。接着,两个组织便公开对着干。

“青军会”组织了一个“血花剧社”,“孙文主义学会”就组织一个“白花剧社”唱对台戏;“青军会”办了《青年军人》和《中国军人》两个杂志,“孙文主义学会”就办了《国民革命》和《革命导报》;“青军会”又办了《兵友必读》和《三月刊》,“孙文主义学会”就跟着也又办了《革命青年》和《独立旬刊》。

第一次东征胜利后,“青年军人联合会”在梅县中学广场召开军民联欢会,正当李之龙在台上发表演说时,贺衷寒、缪斌等一伙“孙文主义学会”的人,突然手持短枪,上台来把李之龙挤开,由贺衷寒继续发表演说。随后,“青年军人联合会”很决又聚集了一群骨干,也持着枪冲上台,李之龙趁势抢占了讲台,要贺衷寒“滚下台去”。贺衷寒见状,伸手就给了李之龙一拳,李之龙也毫不示弱,反手便又给了贺衷寒一拳。

于是,两个人便在台上扭打起来。顿时,会场大乱,两派枪口对枪口,拳头对拳头。后来在梅县党部负责人的劝说下,才暂时平息了这场武力争斗。事后,贺衷寒、李之龙两人都受到蒋介石的臭骂,贺衷寒被“撤职查办”,李之龙也被“调回黄埔军校工作”。

1925年8月,广东国民政府以黄埔学生军为基础,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为军长,贺衷寒被任为第1军第1师第1团党代表。为了从舆论上对付“青年军人联合会”及共产党,9月25日,贺衷寒把《国民革命》周刊,作为广州“孙文主义学会”的机关刊物,借此极力反对“三大政策”,中伤共产党,攻击国民党左派。由于他积极反共,又能写会道,因而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10月,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东征,蒋介石任总指挥。途中,蒋介石主持召开了第1军政治部职员及各级党代表会议,讨论国共合作问题。贺衷寒在发言中大肆宣扬戴季陶的“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团结不固;团结不固,不能共存”思想,他还提出:“一个革命政党内,决不能容许两种不同主义的信仰者长久存在、长久合作,与其将来分裂,不如及早各走各的路,但我们两党可以联合对付敌人。”贺衷寒的这段发言极合蒋介石的口味,因而更加受到蒋介石的信任。

此后,“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越演越烈。于是,1926年3月,蒋介石借口“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之间的斗争有违“亲爱精诚”的校训,便颁布了“取消党内小组织校令”,迫令“青年军人联合会”解散,并命令“孙文主义学会”停止活动。同时,为了将黄埔学生置于自己一手控制之下,决定另行组织黄埔同学会,并指派蒋先云、贺衷寒、曾扩情、李之龙、潘佑强等为黄埔同学会筹备委员,他自己亲任会长。这是蒋介石控制黄埔学生作为自己工具的开始。在贺衷寒等人的全心效力下,黄埔同学会在1926年6月27日在广州正式成立,贺衷寒担任干部委员兼秘书长。他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在黄埔同学会中继续攻击共产党人,排斥国民党左派。

1926年四五月间,广州国民政府组成了军事政治考察团赴苏联考察,贺衷寒也是考察团成员之一。抵达苏联后,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考察,此次赴苏与他第一次到苏俄考察,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贺衷寒自吹并不反对社会主义,但认为只能是三民主义范畴内的社会主义,并要通过国家权力来实现。在他看来,像苏联共产党进行那样“残酷的阶级斗争”去实现社会主义,不但“惨无人道”,也完全不必要,在中国决不能容许有这种情况发生。考察结束后,贺衷寒随即就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贺衷寒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批人,这批人中以黄埔出身的邓文仪、萧赞育、郑介民、康泽等为主,还有德国来的谷正纲、王启江以及唐健飞、张恕安等人。他们常常聚在一起打听消息,希望能在政治联合中碰碰运气。他们看到同学中有数百名国民党党员,想以此作为日后回国争取权力的政治资本。就以留法学生中的国民党员有旅法支部为由,发起组织国民党旅莫支部,但遭到了校方的坚决制止,同时也未获得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批准。这件事也就就此打住了。P6-8

序言

1931年,蒋介石为了维护他的反动政权,推行其法西斯独裁统治,让他的嫡系亲信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法西斯秘密组织——复兴社。当时,外间所传的复兴社“十三太保”,指的就是最初酝酿和筹建这个组织而后又始终是其核心骨干的一批黄埔嫡系分子(当然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刘健群这个非黄埔出身的人)。这批人后来成为维护蒋介石独裁统治的鹰犬和爪牙。他们竭尽所能地为维护和巩固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效力,坚决地执行蒋介石所制订的“攘外必先安内,安内必先剿匪”基本方针,始终把镇压共产党和“左”翼进步势力作为他们的头等重任,对维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但“十三太保”实际上并不是就只有13个人,也不能肯定地指出是哪13个人,而且学术界对究竟是哪些人说法也不一。有人说这13人是刘健群、贺衷寒、潘佑强、桂永清、邓文仪、郑介民、葛武棨、梁干乔、萧赞育、滕杰、康泽、杜心如、胡宗南;有人说曾扩情、酆悌也在内;还有人说周复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据一些人的回忆和考证,“十三太保”总不外是这些人一一贺衷寒、邓文仪、康泽、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刘健群、曾扩情、酆悌、膝杰、萧赞育、梁干乔、杜心如。而在这些人当中,复兴社的真正台柱,是贺衷寒、邓文仪、康泽等人。其中,胡宗南在复兴社这个封建法西斯组织中,是核心中的核心,是一个始终躲在幕后操纵指挥的人物,实际上成为所有“太保”中的第一号“太保”。

而蒋介石与“十三太保”之间的关系,又是以他们对自己忠诚的程度,以及对其统治作用的大小来确定与他们每个人的亲疏远近和地位高低的。因此,虽然这些人都铁心追随蒋介石,为其反动统治摇旗呐喊,但最终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有的一路顺畅屡受垂青得以重用;有的因派系倾轧和有失蒋欢而沉浮宦海;有的甚至成了蒋介石的替罪羊和蒋家王朝的殉葬品;有的效忠到底随蒋介石逃到台湾后“加官进爵”。

从蒋介石和“十三太保”的关系中,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阶级实质及其统治特点和手段。从这些人的特点和他们与蒋介石的复杂关系中,更清楚地认识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和他的特务统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