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成,浙江人,现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擅长心理、经济类图书的著述及翻译工作。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大师,群体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群体社会学界的马基雅维利”。著有《乌合之众》、《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著作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一个犹太人家庭,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恋母情结”,“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等概念,被誉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精神分析学始终坚持将性(爱)本能视为人类一切行为的主要动机,从上世纪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以及社会上颇具争议。因此,弗洛伊德一生毁誉参半,很难评判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思想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有人将他视为“欺世盗名的江湖骗子”、“变态色情狂”。
2000年,英国BBC将弗洛伊德与爱因斯坦、笛卡尔、牛顿、达尔文、康德、马克思、黑格尔、马克斯韦尔、阿奎那评选为千年来的十大伟人。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杰出的心理学名著,颠覆了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古斯塔夫·勒庞以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深入地剖析了群体的种种特点及其成因,为众多常见而令人称奇的社会现象及群体行为开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即群体创造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繁荣,但群体心理与行为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是一本揭示人类潜在种种心理效应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其中有代表性的即“墨菲定律”。该书从自我认知、经济管理等方面入手,带出了一个个对现代人工作和生活有诸多影响的心理学、管理学定律、法则,将一个个看似艰深、晦涩的定律、法则阐释得透彻明了,对人们正确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富创见、伟大的著作之一,也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弗洛伊德打破了数千年来人类对梦的无知、迷信和恐惧,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的作用。
该书已成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更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本书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之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人格缺陷,进而正确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具有极深的现实性和巨大的思想价值。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导论:群体心理特征
第一卷 群体心理的普遍特征
第一章 群体的普遍特征
从心理学角度看群体的构成
群体心理的共同特征
受无意识本能支配
个人责任感缺失
容易因情绪传染而从众
容易因接受暗示而从众
自我人格消失
一切文明的创造者都是群体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观和道德观
感情的傀儡,刺激因素的奴隶
群体感情与情绪极端化
冲动易变的群体
不能认知障碍的群体
极易接受暗示
极易相信谎言
没有真相的历史
情绪夸张而单纯
偏执、专横、保守
道德有两个极端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
只接受简单明了的观念
只会用形象思考
形象最能刺激群体的想象力
群体永远需要宗教与偶像
第二卷 群体的观点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观点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群体的观点和信念的基础
种族因素
传统因素
时间因素
制度因素
教育因素
第二章 群体信仰和观点中的直接因素
五大直接因素
形象、词语和套话
幻觉——希望和幻想
真理传播的唯一手段
失效的逻辑定律
第三章 群体的从众与领袖的说服手法
偏执狂领袖
领袖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
声望
第四章 群体的信仰和观点的变化范围
信念究竟有多牢固
意见多变的群体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类型与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两大群体类别
异质性群体
异质性群体特征
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 犯罪群体
犯罪群体
群体的犯罪动机
群体的犯罪历史
犯罪群体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 刑事陪审团
陪审团群体的普遍特征
陪审团也是感情的奴隶
群体中的灵魂人物的作用
陪审制度的利弊
第四章 选民群体
如何说服选民群体
套话的力量
没有理性的选民群体
选举制度的必要性
选举结果与种族意识需求
第五章 议会
议会的基本特征
议而不决的议会
议会群体受声望支配
如何支配选民的情感
容易丧失自我意识的议会群体
议会制的必要性与弊端
结语:文明的循环
民族与文明的诞生与繁荣
民族与文明的陨落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最好的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五章 马太效应: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近因效应:留下最好的“最后印象”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性的博弈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四版序言
第五版序言
第六版序言
第八版序言
英文第三版(修订版)序言
有关梦的问题
一、梦与清醒生活之间的关系
二、梦的资料——梦中记忆
三、梦的来源和刺激
四、为什么醒后会忘记梦
五、梦的显著心理特征
六、梦中的道德感
七、做梦及其功能的理论
八、梦和精神疾病的关系
跋
后记
梦的伪装
前言
梦是愿望的达成
梦的伪装
梦的资料及来源
前言
梦的资料及来源
梦的工作
梦的过程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
第一章 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三项任务
社会感
身体缺陷
放纵与冷落
梦与早期记忆
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心灵和肉体之间的联系与冲突
情绪的作用
心理特征和身体类型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感
优越感的目标
第四章 早期记忆
旱期记忆和生活方式
早期记忆分析
第五章 梦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方法
象征和隐喻
常见梦境
个案研究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父亲的角色
重视与冷落
独生子女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教师的角色
课堂上的合作与竞争
对孩子发展的测评
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成年的挑战
青春期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
正视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犯罪、精神病与懦弱
合作与犯罪的关系
人生三大问题
合作的早期影响
犯罪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十章 职业
平衡生活的难题
发挥兴趣
第十一章 人与社会
兴趣缺失与沟通障碍
社交兴趣与社会平等
第十二章 爱与婚姻
爱、合作与社会兴趣
做好婚姻生活的准备
婚姻的承诺与责任
阿德勒年谱
感情的傀儡,刺激因素的奴隶
在概括性地阐述了群体的主要特点后,接着要对这些特点的细节进行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群体的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缺乏判断力、缺乏批判精神、感情夸张等,其实几乎都可以在处于低级进化状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野蛮人和儿童。
下面我需要按部就班地讨论一下,在大多数群体中,人们可以看到的不同特点。
群体几乎完全受无意识动机的支配。在群体中的人们,他们的大脑功能处于停滞状态,所以个人行为主要受脊椎神经的支配而并非我们的大脑,这种情况下的行为,只是一种本能性的反应而已。我们完全也可以将群体视为对文明茫然无知但又充满破坏欲望的野蛮人,之所以这样说是由于群体的思维、行为都无比雷同于原始人。
施加于群体的所有刺激因素,也同样作用于独立的个人,这时的个人,便会依据刺激因素而取舍自己的行动。当然所有的刺激因素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群体,并且群体拥有肆无忌惮地随机应变能力。虽然独立的个人和群体中的个人一样,都会受到刺激因素的影响和左右,但是独立的个人,他们的大脑会清醒地意识到冲动是魔鬼,他们完全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同于群体中的个人的是,独立的个人,他们拥有坚定的意志和清晰的意识,他们忠实于他们自己。
所以说,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他们好比行尸走肉般无法自我主宰;而独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他们不会轻易沦为感情的傀儡。
众所周知,所有的情感之所以不变是由于种族因素,这些因素也同时影响着群体,正如它会影响到我们所研究的大众感情一样。所有的群体无疑总是急躁而冲动的,只是程度深浅不同罢了。比如由拉丁民族构成的群体和由英国人构成的群体就有十分显著的差别。法国历史上的事件有力地证实了这个观点。1870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公布了一份很有挑战意味的“埃姆斯”电报,就意外激起了普鲁士和法国人民的民族仇恨,最后引发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普法战争。几年之后的一份电报再次激起了人们的怒火,只是因为电报涉及了关于法国兵败中国谅山(现为越南北部城市)的事,其实这的确无足轻重,但是却当即摧毁了政府。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同一时期的英国,喀土穆的远征也遭遇了一次非常惨重的失败,但这次惨败只是引起了国内轻微的不满情绪而已,甚至没有解职任何一个大臣。
如果一个人意念总是摇摆不定,全权仰赖冲动去草率行事,这种情况实在无异于在悬崖边上散步,指不定哪天就会跌入万丈深渊。刺激群体的因素纷繁复杂,面对诸如此类的低层次刺激,若群体只是知道屈服退步,他们必然会莫衷一是。
还记得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期,当安条克城被波斯的苏丹带领一支大军包围时,这一刻的十字军,都已是心灰意冷、无心恋战,他们躺在房子里拒绝出门迎战。在任何威逼与利诱都已然徒劳的时候,统帅便纵火燃烧将领的房屋,可是纵然这般威逼利诱,士兵们依然坚持葬身火海而不回头。
其实,这位统帅并不懂得群体的真正性格,所以才不知所措,这时,一位年长的牧师出现并且巧妙地策划了一出戏,成功地让十字军信心大振、斗志昂扬。可喜可贺的是,这些之前已然灰心丧气的士兵奇迹般地重新行动,击败了六倍于己且精力充沛的波斯人。
这位牧师编造了一个这样的离奇故事,他自称在攻占安条克城之前,自己曾经遭受危险。当他高声呼救上帝的时候,出现了两个头戴光环的神灵,他们授予他一根长矛,并声称这是当年拯救世界的长矛。随后使者又将长矛埋进了土里,并且告诫牧师,等到安条克城从异教徒的魔掌中解脱之后,十字军才可以挑选12个人来此挖出长矛。
十字军的统帅们便开始实施这个计划,他们挑选了12个虔诚的人,一起去寻找那支神圣的长矛。从天微亮就开始挖掘直到日落西山才停止,他们始终一无所获。正担心会无功而返时,牧师突然跳进一个坑里,念念有词地向上帝祈祷:为了增强人们的力量,夺得最后的胜利,祈求上帝把手里的长矛展现在大家面前。刚刚祷告完毕,统帅们就看到了土中的长矛尖,他们合力将长矛拉出,泪流满面,周围的士兵全然看在眼里,他们万分感动,竟然不知道这是早已预谋好的。
就这样,这支长矛用一块紫红色的布包裹好,被当成了圣物在十字军中传看。十字军的士气也因此奇迹般地迅速恢复了,每个士兵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纵然他们饥肠辘辘,但浑身却充满了力量,急着上阵杀敌。
这个例子证明,对于群体而言,它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端,是轻而易举的事。
群体心理特征
那些过去被奉为圭臬的教条,其权威在现在似乎遭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曾经一度认为,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但最近的科学研究发现,所有物质不过是短暂的简单组合。学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似乎完善到了极点,难以再进行什么创新了。但那些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所有著述,依然令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文明发展的进程难道每次都必须以血流成河的暴力冲突形式的革旧举新来推进,而不能和平解决?要让这一问题涣然冰释,我们只有借助现代心理学的方法来回顾历史;群体心理与理性个人的心理特征迥然不同,而心理特征也会因不同的群体而异。
每个种族都会因个人的遗传因素而拥有一定的共同心理特征,毋庸置疑,这个种族的气质也因此而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同一种族的人所构成的群体心理特征能和种族的共同心理特征保持一致。如果一个新群体是由民族中那些目的性强的部分人聚集而成的,那么,这个群体必然会在原有种族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滋生新的心理特征。
在所有的种族中,生活中的有组织群体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更是重中之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性之一便是:集体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人有意识行为。
我对各种群体问题的考察方式有一定程度的不同,但都是纯粹以科学的方式进行的,不受各种意见、理论和教条左右——这是发现某些真理的唯一方法。由于只是全心致力于探究一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而这些探究会伤害到某些人的利益,但这并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著名的思想家高布利特·德·阿尔维耶拉[1]先生曾经表示,由于他的结论与众不同,所以他不属于任何当代学派,毕竟这些学派的结论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各种各样的谬误。因为不希望自己受某个学派的影响,带着偏见和先入为主的立场看待各种事物,所以他坦言自己不属于任何学派。希望这本新书也可以像阿尔维耶拉先生那样,既不被归于某个学说体系又有自己独到的认知。
为什么阿尔维耶拉先生会认为我的结论乍看会让人难以接受?我想我有必要做个解释。例如,为什么我会认为群体智能低下,即使群体成员博学多才,智能也极端低劣;尽管如此,我却又肯定地断言,虽然群体成员卓越抑或群体成员平庸,但如果想干涉或取代这些群体,仍将威胁我们现有的社会呢。
这是因为,所有的历史都不约而同的证明:社会组织如同一切生命有机体那样庞杂繁复,我们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人为地强迫社会组织一夜骤变。然而大自然的不可抗力却往往借助那些比革命还要血腥的手段去成功改变这些社会组织。不言而喻,相对社会而言,无论引导诸多变革的理论多么完美,志向多么远大,都无法平衡热衷于重大改革而带来的危险性和致命性,它们就如同魔鬼炼狱。只有改变种族特质的变革才是王道,但是,只有时间,才真正拥有这种改变种族特质的力量。人人都会受种族内的各种思想、性情和习惯所左右,我们的本性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负载了太多种族中的共同物质,种种制度和法律就是我们性格和价值观的外在体现。然而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些制度和法律,它们仅仅是我们性格中的产物,又怎么可能依赖它们改变我们的性格?
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民族对研究社会现象更是不可避免,当我们研究某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必须要意识到要分清先后、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的必要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纯粹理性的真理往往与实践理性的经验截然相反。这个认识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领域,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在内。倘若从绝对真理的角度分析:无论是一个立方体还是一个圆,它们都是根据相关公式做了严格定义的固定几何形状;假若从感官印象的角度分析,那么这些几何图形就会十分不同;从透视的角度分析,立方体就可以变成锥形或方形,圆可以变成椭圆或直线。当然考察这些真正的形状,自然是远比考察它们所呈现出来的虚幻形状更为重要。因为它们,且也只有它们,是我们可以看到并且能用摄影、绘画技术来再现的形状。生活中,更多时候,确实是不可见的事物比可见的事物包含更多的真理。假如我们只是简单地根据事物的几何形状来判断它们的存在形式,那么这种间接性认识,就极有可能导致我们对自然产生误解,使我们更难认识这些事物固有的真实状态。试想,如果人人都只能复制和翻拍事物,却不能亲自体验的话,我们对事物形态的正确认知还会存在么?而事物形态的抽象知识假如只是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中,它的存在又有什么价值呢?
诚请那些致力于研究社会现象的学者,都时刻共勉一条真理:相对文明的诞生和繁荣而言,我们不仅仅需要关心社会现象的理论价值,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社会现象的实践价值,事实上也只有实践价值最有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持理性的审慎,避免妄下结论,我们在考察每个现象背后的最初逻辑时,务必要重视这条真理。
其次,在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的境况下,要想全盘掌握或预见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关结果是完全不现实的。众所周知,现象的背后都会隐藏着若干未知的缘由。由于这种超过我们分析范围的意志,或许正是这些巨大的无意识意志频繁催生了这种种可见的社会现象。相对波浪般的可见和可感知现象而言,这种无意识无疑会被人看做是容纳百川的海洋。这样看来,可见现象无非就是我们无意识般的海洋深处水流湍急的表象。介于群体大多数行为在精神上的独特、低劣,少数行为受神秘力量支配的现象,使得大家众说纷纭,是命运,是自然还是天意?更有甚者,法国人称之为幽灵的声音。事实证明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威力,虽然目前尚不了解这种力量的本质。
每个民族的内心深处,似乎都会被一种持久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所支配。就好比语言,世间还有什么事物能比它更复杂,更有逻辑,更精妙呢?但对这种组织程度纷繁复杂且完美无瑕的产物而言,除了人类无意识中潜藏的天赋可以创造它,还能有什么智慧可以奇迹般地创造它呢?即便是博学多才的学者和相对权威的语言学家,他们也仅仅是找出相关语言的规律和章法,至于创造,那是遥遥无期的事情。即使是思想——诸如那些伟人的思想,谁又敢肯定它们完全是有意识的产物?表面上,是单个脑袋萌发这些思想,退一万步讲,倘若没有人类无意识的天赋提供的思考能力和社会提供的思考素材,这些思想又怎能健康萌发、存活?
由于群体的无意识,使得这类物种拥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力量,隐藏着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大自然中那些受无意识本能支配的低能弱智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复杂性、神奇性的动作,都使得人类为之惊叹!理性——究其根本也不过是无意识的产物之一,它是我们时代较近的人类才能有的禀赋,由于它的局限性很大,至今都不能成功帮助人类理解无意识,揭示无意识的运行规则。而要理性深入到无意识,这依旧还是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其实理性力量相对无意识力量而言,实在是太微不足道,因为无意识力量才是永恒地主导我们所有行为的决定性力量。
在我们偏安一隅、不想漫无目的地思考和猜测,只愿全权依赖科技手段来感知事物、汲取知识的情况下,若还想勉强得出基本正确的理论,那就必须留心所有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同时还要限制思考的对象和范围。当然,这些理论也未必十分完善,毕竟在我们可感知和认识的现象背后,依然隐藏着我们无法感知的潜在规则与力量。
任何一场革命都源于民族思想的变化,这是大众时代来临的本质变革。不论是罗马帝国的衰亡还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向我们证明——每场革命暴动之前的大动荡都取决于三个要素:政治变化、外敌入侵和王朝的倾覆。我们在综合考察这些动荡发生的根源时,就会发现,人民思想的重大转变是每次动荡的主要原因。历来场面浩大、厮杀惨烈的烽火硝烟,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导致某个文明发生真正重大革命的唯一重要根源,更多是取决于人类的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我们所缅怀的所有历史事件,无非是人类思想发生深刻转变而催生的可见后果。由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思维结构,以至于我们难以洞察社会动荡的玄机,由此可知,形成思维定式并且世代相传的威力不可小觑,它足够稳定以致让人类忽略它的存在。
当今时代,也是人类思想发生深刻转变的关键时期之一。
之所以这样,取决于两个基本要素。首先,文明赖以建立的根基是信仰。而目前大众道德沦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有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不是衰亡便是泯灭;其次,由于科技的发达,全新世界已经逐步拉开帷幕,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思维结构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然旧信仰与旧观念已然千疮百孔,但人类依然被其强大的惯性所左右。然而,即将取代它们的新观念和新信仰还未成形,显然这个阶段处于过渡状态,社会局势必然会混乱动荡。
笔者不能妄下断言这个过渡状态会持续多久,演变到何种地步。我们也并不清楚,未来社会建立基础的信仰和观念是什么。但不可否认,无论未来社会的信仰、观念如何,作为一股正在崛起的新力量,一股未来时代至高无上的力量——大众力量,不容忽视。过去所谓的理所当然般的观念和信仰,而今都已濒临边缘、垂死挣扎中——成功的大革命摧毁了它们。踏着历史的废墟,从发展趋势来看,大众力量即将成为可以取而代之的唯一力量,不久的未来,它将与其他力量结合成真正的时代主流。是的,在这样一个曾经被我们奉若神明的悠久历史信仰坍塌殒灭、旧的社会法则逐步寿终正寝的时候,大众的势力将会所向披靡,并且势不可挡,日益强大。
我们即将进入大众时代。
欧洲各国的传统政策和君主之间的对抗,成功引发了19世纪之前的欧洲大革命。那个时代的大众信念和理想不过是权贵们肆意蹂躏的玩物,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截然不同的是,现如今,各种传统、统治者的个人倾向或权贵之间的相互对抗断然无法引发相关革命,反倒是,大众的声音已经取得了决定性优势。无奈之下,统治者不得不开始重视大众意见,更过分者唯大众马首是瞻。从此结束了由王侯将相的会议主宰民族命运的时代,步入了由人民的意志主宰的时代。
而我们这个过渡期,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众的各个阶层正在进入政治生活。事实证明,他们正在成为统治阶层。众所周知,古已有之的普选制度在实行期间,那些拥有选举权的大众,向来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人们对那些貌似被大众推选出来的领袖,持质疑态度也在情理之中,这和政治权利的转移过程是否明智是同样的道理。
由于大众势力的壮大,那些被广泛传播的观念逐渐在大众头脑中扎根,这也使曾是一盘散沙的个人,逐渐团结逐步结为社会群体,他们有了为实现自己的理念和利益而进行抗争的强烈意识。
大众通过各种结集,逐渐掌握了那些和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信念和信息——即便信念不够正当但界限着实明确,大众意识到了自己的力量,进而成立各种联合会,这也迫使各个政权逐步俯首称臣。为了支配劳动和工资,无视一切经济规律,大众成立工会。最后演变成,越来越目中无人的大众支配着政府的议会,所谓的委员会的传声筒,就是那些优柔寡断唯唯诺诺的议员而已。
大众具有彻底的破坏性。而今,大众越来越清楚,他们秉持的信念,其实就是原始的共产主义。他们限制工作时间,把矿场、铁路、工厂和土地统统国有化,还试图平均分配所有生产资料——大有非摧毁当下社会不可之态,只是想着应该为百姓的利益而消灭王公贵族或商界巨头。现在的我们都深知,这作为一种原始信仰,只有在文明之前,才是正常的状态。而当时这种共产主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
因为组织的力量,大众群体缺乏审慎的思考,且好冲动行事,认为自己所向无敌的势头日益彰显。我们都目睹过他们所信奉教条的诞生过程,然而这些教条很快就会拥有旧式教条的威力,拥有专横武断的专制——毋庸置疑,大众神权即将取代君主王权。
思想狭隘,观念陈腐,对任何新事物都疑虑重重,时时表现出低能弱智的肤浅和自私等,这正是当下这种时期中产阶级的普遍现象。由于惊恐于大众力量的日益强大,致使那些向来对中产阶级抱有热情的学者更是把这些特征表现到极致。濒临绝境、一筹莫展的他们,为了对付大众莫衷一是的观念和信仰,只能纡尊降贵,求助于往日他们嗤之以鼻的教会和道德。他们高调声明科学已经崩溃,向罗马教廷满心忏悔的同时,还提醒我们《圣经》有启示性真理的教诲。
但他们却不知道,现在为时已晚。由于大众早已不再关心宗教皈依之事,所以即便神祇真被他们打动,大众头脑也已经不受其影响。一切只能归咎于这些劝说者,而不是归罪于大众。他们早已抛弃了诸神,大众抛弃的,不过是他们早已抛弃的。无论天界还是人间,事实已成,覆水难收。
科学只是探索少量人类智力能够把握的相关知识,它也仅仅是探索真理,而无视人类的喜怒哀乐。科学无立场,它从不向人类承诺任何希望或幸福,更不会陷入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上的无政府状态。事实上,这种群龙无首的状态,也不是科学导致的。人类唯一能做的是向科学妥协,没有任何力量能恢复被科学摧毁的幻想和希望。
大众最明确的意图就是:彻底摧毁一个衰败的文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文明赖以建立的道德基础不存在,无意识的野蛮群体会通过各种革命迫使其毁灭或解体。创造和领导文明的,历来是少数知识精英而非大众,所以他们被称为野蛮人是名副其实的。然而大众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且其意志永远停留在野蛮阶段。要想走出本能状态,懂得未雨绸缪,制定复杂典章,就必须进入理性状态的文明阶段,这也是文化的高级阶段。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看到的是,仅靠大众本身完全是不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毫不夸张地说,大众的纯粹性破坏作用和加速病危或死尸腐坏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的确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却不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古往今来,当一种文明结构即将瓦解时,促使它彻底颠覆的,几乎总是大众。也只有此时,才能更清晰明了地体现出大众的历史使命,那些群体的规则,被我们想当然地当成唯一的历史准则也就水到渠成。
无论人类即将面临什么,都必须接受群体的力量,这似乎成了所有国家统治者的统一信条,因为他们都意识到了群体力量的强大。所有反对群体信仰或观点的理论,也都徒劳无益,这也荣升为大家的共识。而这可能预示着西方文明的最后一个阶段倒退到群龙无首的混乱时期,每个新社会的诞生都不可或缺的标志就是——大众力量的崛起。
岌岌可危的难道只有西方文明吗?试问,我们的文明也会有同样的命运吗?
以史为鉴可以得智,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只是人们暂时无法给予相应回答。
我们注定都要屈从于大众的力量,纵然我们无法预知社会如何进展,介于群体鼠目寸光没有任何长远打算且又无视一切障碍的缘由,任何障碍必然都会被逐一清除。
研究大众心理的重要性。固然关于群体的话题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我们对群体始终知之甚少。心理学专家对群体生活之所以熟视无睹,是因为感觉他们的心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很难沾边,即使偶尔有目光投向群体,也只是聚焦于犯罪群体而已。其实,犯罪群体只是其中之一罢了,虽然它确实存在,但过分忽略其他各类群体难免有些得不偿失。所以仅仅依靠研究犯罪群体来解构群体的精神构成,这就好比片面地用犯罪动机来剖析所有人的心理特征一样,只能以偏概全,结果也会让人匪夷所思。
纵览那些伟人、宗教创始人、开国君主等,不论是小头目还是所有信仰的使徒和杰出的政治家,他们都深谙群体心理学,纵然有可能只是下意识间的智慧。出于领导者对群体心理特性本能且可靠的认知,他们可以轻松地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拿破仑凭借自己对法国大众那非凡的洞察力而战果累累,但由于缺乏对其他民族群体心理的了解,导致他征讨西班牙,尤其是征讨俄罗斯时不幸遭遇灭顶之灾。对于如今那些没有能力统治群体,只求充当唯诺者,避免被群体任意支配的政治家而言,群体心理学知识成了他们最后赖以生存的保障。
要想明白法律制度对群体作用的无足轻重,理解他们多么善于人云亦云,多么容易妥协于强加的观念,领导者就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群体的心理。把握情感,才是真正领导群体的王道,依赖纯粹平等学说的时代已经远去。要知道,群体是情感的奴隶,找到可以让他们动心的事情和能够诱惑他们的事物,可以让你事半功倍。
我们会好奇:一个打算实施新税制的立法者,会选择理论上最公正的方式吗?
其实,相对普通大众而言,最不公正的方案是最好的。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就是那些不易懂又让人匪夷所思的制度。这也造成不论间接税多高,大众都会接受的现象。然而每天所支付的份额特小的消费品税金,完全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消费习惯,进而征税进展得神不知鬼不觉。但是若按薪资或其他收入比例征税,每次要求纳税人缴费一大笔,且不论这种税制理论上的负担如何的小,这都必然会遭受无数人的反对,立法者深谙此道,大笔金钱的支付意味着刺激大众心理,进而采取零星税金代收,实在高明。只是因为新税的支付方式是在无知觉中进行,我们无从察觉。然而这种深谋远虑,大众是远远无法做到的。
例证很简单,原理也易于理解,拿破仑和先前诸多统治者都深谙此道,很遗憾当代诸多立法者对此茫然,这也致使他们无法领会这些原理。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他们还是不能更好地理解,为何大众异常排斥纯粹理性原则的指导。
大众心理学在各领域的诸多方面,都相对应用广泛。掌握这门科学,可以使你真正读懂历史和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假设不懂这门科学,必然会有诸多历史和社会事件让你时常匪夷所思。本书会让你了解到,即便是被誉为法国最杰出的现代史学家的泰纳,由于他缺乏对大众心理学和人类本性的认知,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也是异常片面的。泰纳采用自然科学家的考察方法来研究法国大革命,众所周知,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情感和道德因素的群体。然而,历史发展的真正缘由恰恰正是这些因素。显而易见,仅仅是实践层面,大众心理学也越发值得人研究。
不可否认,破译人类的行为动机,如同确定某种矿物或植物的属性一样有趣。
★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同化了。
——古斯塔夫·勒庞勒庞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弗洛伊德
★很早、很有效地阐明了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熊彼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
——奥尔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