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身处尘世的凡俗与丑陋之中,内心却渴望生活得更有意义,不虚此生。为此之故,人人都劳碌着追求快乐、意义、爱与了解。这岂是非分之想?但这般合情合理的目标,似乎有什么在从中作梗,总是难以达成。这是为什么?
贝碧琦编著的《给盼望一个理由》从这个现代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对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指出人的问题,根源在于人自身,并揭示出阻碍人有意义地生活的几大机制,即:人都是有缺憾的,却喜欢伪装粉饰;人都缺乏安全感,却爱戴上各种巧妙的面具企图掩盖;人为了追求快乐和平安,总是敬拜错误的对象,所以终无所得。在做了这样的探讨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问题:人为什么是这样的?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接下来作者根据圣经绘出了一幅带给人盼望和医治的全景图画,作者不仅详细地叙述了人类罪恶和困苦的来源,并且详细地描绘了耶稣的死和复活所带给全人类的永远盼望。
人生路上,我们需要一个绝不会落空的盼望来鼓舞和引领。
尽管我们身处尘世的凡俗与丑陋之中,内心却渴望生活得更有意义,不虚此生。为此之故,人人都劳碌着追求快乐、意义、爱与了解。这岂是非分之想?但这般合情合理的目标,似乎有什么在从中作梗,总是难以达成。这是为什么?
拿起《给盼望一个理由》(作者:贝碧琦)需要勇气,因为让我们无法有意义地生活的,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正像托马斯·哈代说的,如果还有改进之道,那就审视我们的最窝囊之处。
如果说好书能擦亮人的眼睛,《给盼望一个理由》首先能让你将自己看得更清楚,然后你将会看到人生中有一个绝不会落空的盼望等待你去拾起。
第一章问题出在“我”
世间最主要也是唯一的问题,乃是人。
——卡尔·荣格
凡人都有两个通性:渴望快乐,需要被爱。这么简单的事却难以办到,真令人百思不解。其实,我们甚至无法表达自己心中朝思暮盼、若有所失的渴望。套句马克·吐温的话:你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那份渴望却足以令你心痛。
心痛的原因在于,尽管我们身处尘世的凡俗与丑陋之中,内心却隐约觉得:人活着当不止于此,应有更高远之境,应有更值得活、更值得热切去拥抱或被拥抱的东西。我们到人世间走这么一遭,应该投身于比现有更宽广、更深湛的人生。我们渴望此生更有意义,有所建树,不虚此行。为此之故,人人都诚惶诚恐、汲汲营营地追求快乐、意义、爱与了解。这岂是非分之想?但这般合情合理的目标,似乎有什么在从中作梗,总是难以达成。
一位极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曾对我说:“我一直以为开创自己的事业,奋发图强,登峰造极,是此生最艰难的挑战。我也一直全力以赴,倾尽所能。如今却发现,这挑战比起使我的家庭和谐美满,与子女建立良好的沟通,更容易应付。在职场上,我只要签写几张便条交代下去,一切事都办得妥妥帖帖。然而只消30分钟的车程,一回到家,所有的规则就都变了。为什么我和同事以及秘书相处挺容易——他们与我并不那么休戚相关,可是和我视如命根子的儿女却难以沟通?为什么越是简单的事情越难以处理?”
另一位在专业上极干练的友人则慨叹自己在谈情说爱的事上无能:“我是自身的大敌。在公司我发号施令,掌控大权,人人重视我睿智的判断力。但一涉及情事,我就乱了阵脚,一会儿俯首帖耳,曲意承欢,一会儿又变得霸道苛刻,别扭难缠。朝九晚五之间,我是个成熟的大人,到约会时却变成青涩的少年。到底是什么阻碍我觅得成熟的爱情?”
另一位朋友,就现今的社会标准来看,可以说已拥有了一切,最近却问我一个问题:“我在事业上得意有成,家庭生活也幸福美满。为什么拥有这一切,我还是觉得空虚呢?”
对快乐的渴求,往往变成我们心中的痛楚,使我们越来越空虚寂寞。我们知道自己所向往的,并非肤浅泡沫式的欢乐——那种在年少轻狂时也许还可以感到满足的欢愉。我们内心渴望的,是更深湛、能真正填满虚空的东西。但那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获得呢?我们只觉得若有所失,甚至意识到有些不太对劲,但究竟是什么却又搞不清楚。特别在现代人所处的时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么大,莫名的渴望就更锥心刺骨了。
当然,在人们所推崇的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总有差距。在认知与行为、才能与个性之间,往往也有矛盾。这差距和矛盾古今皆然,不同的是,现代人不真诚面对,古人却明白唯有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不一,才能迈向成长、成熟之途。今天所谓快乐幸福的理想,是由世俗广告、大众心理学堆砌出来的。坦诚的自我剖析,被认为是过分消极负面的思想。现代人所推崇的领袖和大人物,得满脸堆笑,有风光的履历表、高额的银行存款、美白的牙齿——绝不能稍露一点脆弱、失败或自疑的缺陷。至于这些名人显达是否也得面对痛苦与凡俗,我们根本不想知道。
一旦我们所仰慕的英雄跌倒了,那破口就极其刺眼。我们感到震惊、受骗。嗯,错误一定出在自己当初看走了眼,下回再要推举什么人登上英雄宝座,得更审慎小心才是。我们很少静下心来自问: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人性,为何总经不起镁光灯探照太久,而每每让观众失望?我们一味地想以化整为零,甚至用侮辱自己心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却总有种说不出的深沉悲哀。
简而言之,随着年纪渐长,人很难不自问:我的生命是否欠缺了什么,或出了什么差错?哪里才能找到持久的快乐?哪里才能寻得资源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在寻求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找到新点子。它们也能维持一阵子的新鲜感,带来某种活力与希望,但终究还是被下一个选择所取代。不管怎样,现实的小印迹,永远与热门新闻的大幅宣传格格不入。更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所崇拜的人执著于与我们迥异的理念,但每个人都宣称他的才是最正确的,并奉劝我们要扬弃次等的,选择最好的。其自吹自擂的声音越大、越自信,就越能笼络众多的随声附和者。莫衷一是的我们,最后获得一个结论:最明智之举,还是要注意观察生活的真实面目,搞清楚人们所宣传的理念是否符合我们实地所看到、所体察到的情形。
每个人写书,多少都有某些真理可抒发,动听的故事可分享,我也不例外。改变我人生的真理,乃是信靠耶稣基督所彰显的那位上帝。不过,我并非从一开始就笃信不疑,而是一路反复质疑,抵制抗拒。既然自己的信仰之旅起始于质疑——一向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绝不肯盲目接受宗教信仰,所以写此书时,基于这个理由,我也采取类似辩证的论点。
大多数非信徒,甚至有相当多的信徒,对基督教都有类似的问题:不明白基督教对人生及人性的确切看法。为此,许多基督徒信得糊里糊涂,许多非信徒则继续在怀疑之中,虽觅得少许短暂的快乐,却长期捱忍太多的痛苦。本书是专为这两种人而写的。P10-13
从本书初次付梓迄今已有十二载。这期间世事变幻:国家元首数次更迭,名人崛起又殒落,新思潮涌现尔后遭遇挑战,战争此起彼落,经济起飞又萧条。所以本书也得作一番修葺。
在重新改写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楚书中某些内容是无需更改的,理由有二:第一,神是永远不变的;第二,人的根本问题也大致不变。无论我们如何粉饰问题,以不同的名称来描述人远离神的偏差——错乱、失调、耽溺成瘾——陷阱与试探仍没有多大的改变。另一件不变的事是:神寻找人的方式也不变。
本书的读者对象有两种:一种是那些有心追寻,愿意诚实面对人性问题,并思考其可能的解决之道的读者。另外一种,是那些愿意深入省察阻碍人真正认识自己、更深经历神之恩惠的种种自欺行径的基督徒。
我特别要感谢两位帮助此书首次面世的人:奥斯与珍妮‘葛尼斯(Os&JennyGuinness)。他们不厌其烦地在编写工作上竭尽所能地提供协助与精神支持。他们事事求真的热情不断挑战我一再重写语意模糊或文不对题的章节。
我也要向已故的伍德教授(Richardwood)致上由衷的谢忱与敬意。在我大学时代所选修的课程当中,只有他教的那一门课真正改变了我的一生。本书的创作念头即源自于他在我大一时讲授加缪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带来的启发。因着他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以及对学生的爱、对神的信,激励我去思考探索人生最棘手的一些问题,终能将其成果集结成册。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体贴的先生迪克及两个孩子:伊莉莎白与大卫,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一直鼓励和支持我。
关于本书,有两点我特别希望更改却无从人手的遗憾。第一,我所引用的许多作家,在他们那个时代,并不像今天人们对男女两性那么敏感。在引述他们的话,使用他们的观念时,我找不到规避此缺憾的办法。第二,但愿我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可多解析邪恶的议题,而不是只着墨于个别的实例。但是要有系统地论述罪恶的含义,实非本书篇幅所能容许,因此,此题目虽未能广泛涉及,但并不表示它对我们就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