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是一个成绩斐然的物理学家,然而人们往往忽略其科学贡献,而过多关注其颇富争议的信息,比如入籍美国,杨、李决裂,晚年恋情等。这是一种误解,还是公众的苛求?
杨振宁的科学之路,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作者江才健先生耗费四年时间,不但贴身采访杨振宁,还大量走访了杨振宁的亲人、朋友、同事等,对杨振宁的出身背景、学术生涯、科学贡献、婚姻生活等条分缕析,还原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杨振宁。
更难能可贵的是,江才健所著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言必有据,客观公正,不虚构,不煽情,就连杨振宁原本非常浪漫的爱情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朴实无华。读这本书,就好像和杨振宁咫尺交流。
杨振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是一个精彩的人。不仅在于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贡献,还在于他非典型的成长环境,在于他在战乱期间的西南联大所受到的世界水平的本科教育,在于包括费米、泰勒在内的国际顶级物理学家对他的教诲,在于他在那个时代非常罕见的家庭教育背景——他的父亲是第一个获得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于他和杜聿明将军的女公子杜致礼半个多世纪的美好婚姻,在于他年逾八旬终又找到年龄相差54岁的“甜蜜的天使”……
杨振宁作为一个科学家的名声远超过了人们对他的实际贡献了解的兴趣,但对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这种了解的缺失势必对客观完整评价杨振宁是不利的。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的作者江才健先生,历经四年时间写就本书,其中有一年多在美国,对崔曼、佩斯等物理学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江才健先生是另一位伟大的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传记的写作者,有着较高的科学素养,这些艰辛的工作,让这本传记达成了科学家传记最困难的一点:描述了杨振宁的数学和物理兴趣及风格的形成,对杨振宁的研究工作做了精当的阐释,同时,这本书力求言必有据的信息采集,也超脱了大多数传记不自觉的文学性的煽情倾向。也因为如此,杨振宁自己评价这本书,开创了用中文写科学工作者传记的新纪元。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不仅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生涯、科学成就,也描绘了他的家国之思、儿女之情。由于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特殊地位,这部传记也是20世纪物理科学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众多物理学家都在其中绽放光彩。
对于持续半个世纪的杨、李之争,本书论述较详。但对于其中的是是非非.作者并没有臆断,只是以中立的视角记录。书中更提及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生活,这是杨振宁首次正面、全面回应此事。
有的人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精彩,其他人有缘分享,是传记最大的价值。现在,请翻开此书,开始一段美妙的旅程。
第1章 去来中国情
杨振宁记得很清楚,那是1978年的8月19日,一个星期六。那天晚上吃过晚饭以后,他由住的北京饭店走到附近天安门广场。那时虽然是夏天,不过时间有点晚了,广场上没有什么人,天安门广场北边的紫禁城和四周巨大的建筑,都沉在夜色里,杨振宁在广场边上绕了一圈,心中很不痛快。
杨振宁是1971年最早由美国到中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当时中国还处于半封闭的状态,那一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巴基斯坦假称肚子痛密访中国之后,美国的尼克松总统正准备完成他的雄图大略,想要打开和中国这个沉睡狮子打交道的大门。杨振宁在尼克松第二年正式访问中国之前,率先公开地回中国访问,他顶着诺贝尔奖得主的桂冠,那时候在美国物理学界也已经被公认是顶尖的几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回到中国的行为,不只在华人科学界,就是在美国的科学界,也都变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行动。
1971年以后,杨振宁差不多每年都回国访问。他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座上嘉宾,国内媒体称颂他对祖国的伟大贡献,科学界人士也普遍地对他极为敬重。
在这样一种地位崇隆、备受礼遇的情况之下,杨振宁会有不痛快的感觉,岂不奇怪?
杨振宁在1971年首次回国访问,看到离开26年之久的祖国这些年的发展,印象非常深刻。第二年他再回中国访问,也是因为他的父亲,中国知名数学家杨武之因糖尿病长年卧病在床。杨振宁负笈在美多年,无法随侍父母左右,为了父亲的健康,也为了心所向往的中国的发展,他自然是非常热心于回中国访问的。
1971年7月,杨振宁回到中国访问了一个多月。在这次访问中,他先到上海家里探望卧病的父亲和家人,然后又访问了中国许多地方,行程当中的一站是他的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
杨振宁在合肥访问,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稻香楼宾馆,那是一个在湖边的建筑。杨振宁晚上在稻香楼宾馆所住的房间墙上,看到毛泽东写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诗句。杨振宁看到这两句诗,想到他1945年离开昆明到美国留学,中国在这26年当中所发生的惊天动地的变化,当年非常破旧的合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中等的工业城市。他想起几位多年老友,在国外念书学成后回国建设祖国的努力,想到父亲几次在国外和他见面,说起祖国发展并要他回国报效的谆谆告诫,心中激动之情,久久难以平息,对于自己对中国没有什么贡献,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负疚之感。
几天之后,杨振宁到北京访问。中国科学院在北京饭店的顶楼举行一个欢迎杨振宁的盛大宴会,当时中国科学界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像周培源、吴有训、竺可桢等杨振宁老师辈的人物,都等在大厅门口。杨振宁一走进大门,周培源就上前握着杨振宁的手说:“振宁啊,我们等了你好多年啦!”
在那一天的晚宴上,杨振宁也起来做了公开的讲话。杨振宁面容上那种坚毅诚恳的神情,声音中有时些许喑哑的嗓音,使得他总是情意真切、言辞优雅的演说,更加有一种感人的力量。杨振宁在那次讲话中,特别提到他在合肥稻香楼宾馆房间墙上看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时内心激动的感触。那正是一个典型的杨振宁式充满感情的演讲。。
1971年杨振宁在中国访问,不可避免地去了当时最著名的几个样板地点,像是山西大寨的红星公社,也见到了陈永贵之类的样板人物。这些见闻或多或少地在杨振宁的印象中,起了一些积极正面的作用,让他认定新中国是一片欣欣向荣。后来他在美国和欧洲好几个地方演讲他的中国之行,盛赞中国的发展,被许多人批评为过分天真;杨振宁确实有一点天真,但是还不到愚蠢的程度,因为他的演讲结束用的幻灯片,是一张满面皱纹的中国老人。
影响杨振宁对中国印象更为真切的,恐怕是他和一些老友见面的经历。杨振宁在这些老友身上,看到“为有牺牲多壮志”诗文的真实写照。
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相识的黄昆,是杨振宁年轻求学时期和人生启蒙阶段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们在昆明铁皮屋顶的教室里上课,在人声嘈杂的茶馆里论学议事,后来黄昆考上庚款留英(即“庚子赔款”留英公费生,1930年设立),1945年到英国去留学。黄昆在英国书念得很好,还跟当时英国著名的量子力学大师玻恩(Max Bom)合写过一本书。1951年黄昆学成立刻回到中国,后来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方面顶尖的代表人物之一。
黄昆在英国的时候认识了一位英国女孩里斯(A.Rhys),也是念物理的,两人还合写过一篇论文,感情很好。1951年黄昆回到中国以后,里斯小姐在第二年也到中国和黄昆相聚结婚,后来就一直住在中国,也有了一个中国名字叫做李爱扶。
黄昆回到中国以后,中断了他原本做得非常杰出的科学研究,和几位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进行物理基础教育的工作,培养了几代的年轻物理学家,后来又倡议在中国进行半导体的研究。
邓稼先是杨振宁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他们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家里也都认识,两人在北京念崇德中学的时候还是同学。1948年邓稼先比杨振宁晚3年也到美国留学,邓稼先是自费留美,经费上+分拮据,他几乎可以说是在枵腹向学的情况下,只花了11个月念完博士学位,拿到学位之后9天就坐上了回国的轮船。后来邓稼先成为中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工程中几个最重要的领导科学家之一。
杨振宁1971年回到中国,中国还在“文化大革命”当中,邓稼先这样顶尖的专家,虽然受到保护,但是后来“四人帮”也开始迫害到他们头上。杨振宁回国,接待单位问他要见什么人,他就提到了邓稼先,也可以说使得邓稼先逃过了一劫。
杨振宁在美国一直很注意中国的发展,1964年10月16曰中国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在《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报道中就提到了邓稼先是领导工作的科学家。杨振宁回到中国,知道中国对于研制原子弹是保密的,所以并没有问邓稼先这方面的事情。
杨振宁的访问将要结束由北京回上海之前,邓稼先送他到飞机场,杨振宁临上飞机,突然回过头来问邓稼先:“稼先,我听说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中有一个美国人叫寒春(琼·欣顿,Joan Hinton)的参加了,是不是真的?
寒春是杨振宁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美国女同学,曾经跟随意大利裔的著名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参加过美国的原子弹计划。她因为不满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军事秘密研究的狂热发展,1948年就到中国延安等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后来一直住在中国,往后大部分时间在农场中从事乳牛的改良工作。但是在美国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寒春是出卖美国原子弹秘密给中国的间谍。
P2-5
我最好的学生就是中国人杨振宁。
——费米
这个理论模型(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鲍尔奖颁奖词
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丁肇中
杨振宁的物理学已经拓展到形而上学,把诗和美包容进去。
——熊秉明
他是科学上的一个独行者,他不是一个帝国的建造者。
——聂华桐
杨振宁是一个才华四溢,又是一个非常慷慨引导别人的学者。我们不仅共享一个办公室,杨振宁还让我共享了他的思想。
——米尔斯
杨振宁对于朋友人情都照顾得很好,是一个最正常的天才。
——黄昆
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为二十世纪物理科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物理学家 戴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