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忙摇头。我又不是做挂历的,我哪知道啊!
可是,别人要是问我:“秋天进补,应该从哪一天开始?”我该怎么回答呢?这个问题,其实我也不会回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一本中医典籍记载过“某月某日是秋天,该如何进补”之类的话,中医学家也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中医治疗不会死板地规定进补的日期,而是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因时”,指的是用药要根据天时进行调整。比如前面说过,盛夏要避免食用温热的药物或食物,隆冬则要避免食用寒凉的药物或食物。否则,药性和气候相冲突,原本能治病的药,可能反倒会害人。
“因地”,指的是在同一个时节里,地理环境不同,人的身体状况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立冬这一天,东北和海南的气候显然不一样。东北已经有了寒意,在药物饮食上要注意偏重温热;海南的气候还似盛夏,饮食、用药需要偏重寒凉,不能一概而论。
过去,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过往旅客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中医大夫只需要治疗周边县市的病人,因此他们一般不会讲“因地制宜”,只讲“因时制宜”,只要熟悉了本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就能给病人看好病了。
但如果是面对全国的患者,“因地制宜”的原则就非常重要了。从全国范围来讲,“秋天什么时候开始进补”其实是一个伪问题,根本无从回答。患者居住的地理位置不同,秋冬开始进补的时间自然也不同。
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当地的天气进行判断。当天气开始转凉,人们不再为暑热烦恼,反倒觉得有必要加几件衣服了的时候;当某一天出门时觉得凉飕飕的,偶尔会冻得流鼻涕的时候,这就是可以开始秋冬进补的日子了。其实,在这个时节之前,很多人已经开始想吃肉食了,这是身体对于气温变化自然而然的反应,不用我们自己判断,身体已经替我们发出了信号:到了应该进补的季节了。
如果一定需要一个具体时间的话,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阳历10月1日前后是个不错的日子。的确,从节气上来说,从“立秋”开始,已经算是进人秋天了。但是立秋是在阳历8月7日到8月9日,这个时候暑气还很重,吃些寒凉的食物避免中暑比吃些温热的食物进补更为重要。立秋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是在很多地区,还有可能会出现气温回升的情况,称为“秋老虎”,这段时间也不适合进补。到了阳历10月1日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当然,还有局部地区气温较高),人们已经感觉到了寒意,并且很少会有气温回升的可能。因此,在阳历10月1日前后进补,时机就比较合适了。
古人早有类似的论述。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养老食疗》中说:“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勿进肥羹,酥酒酪等,则无他矣。”可见,孙思邈就是以“秋分”作为开始秋冬进补的时间。“秋分”是在阳历的9月22日到9月24日,和阳历10月1日处于同一个时间段。而且,阳历10月1日前后,有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很多地区都有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喝菊花酒的民间习俗。
关于这个习俗,有一个民间的传说。相传古代的时候,有个瘟魔到处肆虐,百姓非常害怕。有一位懂得法术的高人告诉百姓,九月初九这一天,瘟魔又要出来作乱了。他让百姓在这一天都到山上避难,并且每人要喝一点菊花酒,还要拿着一片茱萸叶。等到九月初九这一天,瘟魔果然出来作乱,它看到百姓都站在高高的山上,气得哇哇大叫。瘟魔想要冲上山,却被菊花酒和茱萸叶的味道吓得不敢前进。这时,高人拔出宝剑,杀掉了瘟魔,从此百姓再也不用担心瘟魔作乱了。这个传说在南朝梁代吴均的Ⅸ续齐谐记》中有类似的记载。
以我们现在的知识判断,瘟魔云云,都是古人的神话传说,不是真事。但从这则传说中,我们可以猜出重阳节习俗的来历多半和预防疾病有关。重阳节正好是开始降温的时节,从重阳往后,寒气越来越重,如果不注意预防,人们就容易得和寒邪有关的疾病。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人们经过不断的尝试,总结出了户外锻炼(登高)、喝菊花酒和插茱萸可以预防疾病的经验。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