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叟编著的《坎特伯雷故事(全译本)》是一部诗体故事集,大部分以韵诗形式写成。全书收有一篇总引和二十三篇故事,其中散文两篇,其余都是诗体。讲述了一群香客到坎特伯雷城去朝圣的路上,为解闷而各人所说的奇异故事。这群人来自社会各阶层,有教士、武士、修女、大学生、工匠等等,他们的故事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作品以幽默和讽刺为基调,刻画了不同阶层的人物,讽刺封建社会的丑恶,揭露社会的腐朽,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世俗享乐。其间以短小的戏剧场面串连,故事的内容和文体各异,并符合每一个讲述者的身份。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十四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反封建倾向和人文主义思想。
《坎特伯雷故事(全译本)》是十四世纪英国大诗人乔叟的诗体故事集,它讲述了一群香客到坎特伯雷城去朝圣的路上,为解闷而各人轮流所讲的奇异故事。这群人中有骑士、侍从、地主、自耕农、贫农、僧侣、尼姑、商人、海员、大学生、手工业者等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讽刺封建社会的丑恶,揭露社会的腐朽,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世俗享乐。《坎特伯雷故事(全译本)》前有总序,有声有色地介绍了众位香客的社会地位、外貌特征和他们的举止、个性,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刻画,逼真地展示了十四世纪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书中尽是天南海北的闲聊,极具庶民性,也与当时城市的真实气氛很谐调,充满了世俗的热闹气氛。
一个修道僧也在我们中间,他身材高大,喜欢打猎,很有男子汉气概,可以当个僧院院长。他骑马时,马缰上的铃声叮当作响,那声音宛如教堂里的钟声,悦耳动听。他是个敢于革旧求新的人。书本上的知识告诉他打猎不是很圣洁,但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当有人污蔑修道者时,他就把他们的脏话当作是放屁。当然有些也不全是坏话,诸如不要总是待在僧院里,不要总是那样徒劳无获之类的。他只对打猎感兴趣,他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骑马和打猎这两件事上,而且从未丧失过信心。他的头锃亮如灯泡,脸上也闪着光。两只眼像锅炉,喷着火光。他的猎衣很讲究、极富个性,都是国内最高档的货;鞋靴也很高档。他的马是干果一样的棕褐色,神情似乎也很倨傲。他是个不同凡响的僧侣,也是个不起眼的瘦鬼,红烧肥天鹅是他的最爱。
一个游乞僧在他的势力范围内放荡地游乞。他讲的话在四个教团中很有分量。他曾自己出钱为好几个女人找配偶。他是教团的中流砥柱!在他的故乡,地主们很喜爱他,和他都很熟。在城里的富婆中他的号召力也令人不敢小觑。他完全有资格当一个好忏悔师,因为他得到了罗马主教的特许。他能十分和蔼地听忏悔,帮别人赦罪,只需要一顿饭的代价他就让人悔过了。有罪的人要能捐助一个穷困的教团,就可以赦免。谁出了钱,谁就悔罪了。但是很多人对自己的罪过只字不提,人们通常不悲伤,只是去送银子以得到心灵的宽恕。他的披肩夹袋里盛满了淑女贤妻们送来的赠品。他歌唱得很棒,提琴拉得也很好,在比赛时经常夺冠。他体格强壮,可以和一个拳击冠军媲美。城里客店的老板与他关系很好,酒吧姑娘也不例外,但他从不理睬疯子、女乞丐之流。他岂能与这一类人打交道呢?这也未免太失身份了吧!只要有利可图,他就会大献殷勤,他这种人天下并不多见。他在修道院中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他每年都要出钱,以免有人侵犯他的利益。即便有寡妇家穷得揭不开锅,他也只凭《约翰福音》就能把她打发掉,最后他还能得到些钱财。我认为,他讨乞的收入肯定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在调停案件的裁判日,他的作用就更不言而喻了,他在当事人之间勤快地进行调解,从而获得更多钱财。他穿着寒酸,而看上去则更像一个大学生或红衣教士。在他眼里,旧的法衣是他从来舍不得穿的高档衣服。他故意说话支吾,但我肯定他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有时边弹边唱,但眼睛不停地眨。他名叫胡伯脱。
还有一位高人坐在马背上。他留着八字胡须,身穿花色衣服,头戴华贵的帽子,脚蹬一双高档的鞋子。他认为谋取利润是最有用处的,维护海上安全、不被海盗骚扰是世上最重要的事。他对买卖金币也很有研究。他很善于精打细算,会讨价还价;即使他债务缠身别人也难发现。他堪称人才,但我不知道他的大名。
有一个牛津的学者,他深谙逻辑学。他长得不胖不瘦;他从不讲究穿着,也不喜欢弹奏。他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书、看书,他算得上是一个哲学家,但他并没有钱!他的钱全部用来买书了。他不断地祈祷赐福给那些帮他求学的人们,因为读书是他的生命。他惜言如金,即使需要讲话时,也是意义深远,话语干脆利落。他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道德的火花,学与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
有一位善于辩驳的律师,常去参加法学界的讨论。他聪明、审慎,获得所有人的推崇,他在每个人心目中留下一个谈吐不俗的印象。他当过巡回法庭的法官,受国家的委任去裁判所处理性质不同的案件。他渊博的学识为他带来很高的报酬。他的才能高超到可以使他所代理的一方取得绝对利益而又不露出任何蛛丝马迹。他成天忙得不可开交。他能永远记着他审判过的案件和每一条法令;他所立的字据,任何人都找不出差错。他外出时装束平凡,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所以他的形象我就不赘述了。
一个胡子泛白的富农相伴他而来,他脸红彤彤的,看上去很热情。他喜欢早上吃面包。他是一个伊壁鸠鲁的信徒,把一生的快乐当作幸福。他热情好客,而且每次都有面包和酒。他的藏酒是最丰富的,每次吃饭都少不了大盘的鱼面糊,他吃尽了人世间的山珍海味。他喂了很多肥鹧鹕和鲷鲈之类的东西,他的饮食也随着季节而变化。他要求厨师烧的汤必须辛辣、浓烈,器皿必须摆放得整齐有序,否则他必定要大动肝火。在审判开始时,他主持会议,一本正经。他还多次代表州里做了国会议员。一把短刀挂在他腰下,上面还有一个很白的绸囊。他也当过辩护律师和州官,他可算是小地主中的佼佼者了。
我们的队伍中还有帽商、木匠、织工、染工和家具商,但穿着一样,都来自名声显赫的互助协会。他们的佩饰很是显眼,他们带的刀是银质的,其他装饰都干净整齐,看上去都像好市民,完全够资格当个议事厅官员。他们个个精明能干,可以当互助协会会长,而且收人颇丰。他们的妻子一定不会反对,除非他们有缺陷,否则那真是件十全十美的事了!
有一个厨师跟着他们,负责他们的饮食起居。这个厨师对伦敦酒情有独钟。他的烹调技术是一流的,又会烤饼,他做的碎烧圈鸡好吃得没话说了。唯一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小腿上生了一个大疮。
P3-4
《坎特伯雷故事》是十四世纪英国大诗人乔叟的诗体故事集,它讲述了一群香客到坎特伯雷城去朝圣的路上,为解闷而各人轮流所讲的奇异故事。这群人中有骑士、侍从、地主、自耕农、贫农、僧侣、尼姑、商人、海员、大学生、手工业者等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以幽默的笔调讽刺封建社会的丑恶,揭露社会的腐朽,反对禁欲主义,宣扬世俗享乐。作品前有总序,有声有色地介绍了众位香客的社会地位、外貌特征和他们的举止、个性,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和刻画,逼真地展示了十四世纪英国社会的真实面貌。书中尽是天南海北的闲聊,极具庶民性,也与当时城市的真实气氛很谐调,充满了世俗的热闹气氛。比如,《坎特伯雷故事》叙述和揭露了貌似神圣的僧侣种种见不得人的丑行,肯定和歌颂了爱情自由、婚姻幸福,不仅宣传了人文主义思想,也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教会的痛恨与反应。
《坎特伯雷故事》中包括传奇故事(其中有爱情、魔术、骑士探险等):如骑士、巴斯城的妇女、见习骑士和自由农民各自讲的故事。虔诚和道德教育故事:如律师、牛津大学学生、女修道院院长、医生和乡村牧师讲的故事。喜剧或滑稽故事:如磨坊主、田产经纪人、厨师、托钵僧讲的故事。动物寓言:如教士和粮食采购员讲的故事。从这众多的故事类型中可以看出乔叟高超的写作才能,他熟悉中世纪欧洲文学所有的类型,能够运用每一种文学类型的技巧来写出优秀的作品。
《坎特伯雷故事》在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集当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乔叟的故事集不仅是一个故事集,而且是一个艺术整体。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现实主义艺术的结晶。事实上,《坎特伯雷故事》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除了这些有趣的、深刻的故事外,故事之间的衔接也值得赞扬。在这方面,乔叟显示出他的戏剧才能,人物性格写得鲜明、突出,对话滑稽、有趣。尤其是巴斯城妇女讲的故事的序言和卖赎罪券者讲的故事的序言,写得最为精彩。
乔叟虽然是个宫廷诗人,他的生活经验却是多方面的。在担任事务官的时期,他熟悉了十四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通过出访国外的经历,他也了解当时的欧洲社会。他对英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物的语言,都能运用自如。他处理的题材面很广,对不同的题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写作技巧和手法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他的视野广阔,观察深刻,忠实自然,忠于生活,乔叟很好地写出了人的普遍的、共同的特点,今天看来,书中的众生相和我们身边的人们都有神似之处。他开创了英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过他的影响。
乔叟的艺术特点是幽默和讽刺。他认为“真诚是人所能够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叟热爱生活、热爱人,有着丰富的人性和幽默,能够更为尖锐又宽大地洞察人性的弱点。他虽然也善于嘲笑和讽刺人们的缺点和错误,但他对所有的人和事都抱着同情和宽容的态度。乔叟是一位严肃的诗人,也有着无与伦比的说故事的天赋。他一方面给读者提供极大的乐趣,另一方面仍对读者进行教育,希望读者成为更理智、更善良的人。他不直接对读者进行说教,而是寓教导于娱乐之中,用幽默和讽刺来替代鞭挞和谴责。他的作品语言生动,在人物刻画上既注意外貌特征,又注意深刻细腻地展示内心世界。例如,教士用学者的口吻讲话,或者搬弄华丽的辞藻,或者一本正经地引经据典,讲叙的却仅仅是一个关于公鸡、母鸡、狐狸的动物故事,传达的只是街头巷尾的琐闻。这种气势和内容的脱节,产生了一种幽默、滑稽的艺术效果。例如公鸡趾高气扬的神态在狐狸面前一扫而光;狐狸狡猾地诱使公鸡上当,而自己又不免同样被骗;公鸡、母鸡在言谈中显露出一副贵公子、贵夫人的气派,而在行动中又难免显出家禽的本色。乔叟正是通过这种事物本质与表象、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距离,巧妙地制造了贯穿全篇的幽默滑稽的喜剧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