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鏖战国军正面战场抗战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军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中国战略之父”美誉的蒋百里将军就明确指出,一旦中日开战,抗战是个持久战的问题,而湖南将作为决战之地。湖南,这个地处中国中南的战略要津,从中日开战伊始,就注定要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被推到战略麈战的风口浪尖上……

《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长沙会战的历史事实。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阅读这部长篇抗日纪实作品,重温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无疑是颇有现实意义的。本书由高军著。

内容推荐

八年抗战,自1938年11月占领岳阳后,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新墙河南北隔水对峙,就未再能往南推进半步,直到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八月八日,衡阳失守前后,竞长达六年。在这六年的期间内,第一、二、三、四次的长沙会战,消灭日军十万余众,牵制日本陆军精锐近百万。无数的牺牲与荣耀,使湖南成为正面战场的中坚,有力地拱卫了大西南后方,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长沙这座英雄的城市与战役指挥官薛岳亦从胜利中获得了至高的荣耀。

《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长沙会战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奴役中国人民的嚣张气焰,再现了日本侵略军杀人如麻、奸淫掳掠的残酷和野蛮行径,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欺凌的惨痛径历!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阅读《血在烧(中日长沙会战纪实)》这部长篇抗日纪实作品,重温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无疑是颇有现实意义的。本书由高军著。

目录

第一部 旷世之火

 第一章 1938:锋尖上的长沙

1.面对湘江,张治中神思飞越

2.蒋介石说:统统烧掉,免资敌用!

3.锋尖上的逃亡

 第二章 漫长的一天

1.酆悌累得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2.百姓无处可逃,竞有在水缸里被煮熟的

3.毁灭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三章 炼狱之篇

1.陈诚恳请委座亲临处理

2.卫士们最先看到蒋介石的杀机

3.文重孚死于一念之差

4.40年后张治中仍叹息:大错铸成,力余死矣!

5.酆悌刚烈的生命句号划在35岁,他至死只有两句话

 第四章 历史,如何评说?

1.当年的文字记载

2.告别湖南时,张治中泪流满面

3.20年后的一场笔墨官司

4.该是盖棺论定的时候了

第二部 锋芒初试

 第五章 孤独的中国

1.蒋介石让何应钦、陈诚研读“茅厕文学”

2.曾仲呜替汪精卫做了军统刀下鬼

3.“老毛子太可恶!”

 第六章 难舍长沙

1.薛岳与冈村宁次:战端未开,谋略于先

2.“长沙不守,军令职责何在?”

3.薛岳向共产党建议:把蒋介石抓起来

 第七章 血战新墙

1.罗卓英拍案大怒:“丢了阵地要你脑袋J”

2.张耀明要求部属,像血战台儿庄那样

3.史思华、胡春华:大写的名字

4.日军第一次越过新墙河

 第八章 汨罗罗网

1.战场奇观:日军抢尸体

2.汨罗江畔,日军开始举步维艰

3.冈村宁次怅然若失地下令:全线撤退1

4.薛岳想大战一番,对手却已消失

5.中国特色:民众用锣鼓缴日军辎重

 第九章 中国笑容

1.庆国庆暨湘北大捷的金字布满重庆

2.“武穆”与“孔明”互相推诿

3.宣传战是战场较量的继续

4.中国乡村的墓碑和祭奠

5.关麟征说:“我的一生是打日本鬼子的一生。”

6.胜耶?败耶?

第三部 悲怆时分

 第十章 大战前夜

1.蒋介石亲率文武百官迎梓祭悼

2.朱德、彭德怀的电报,让蒋介石又惊又喜

3.阿南惟矶向南眺望,踌躇满志

4.命名为“加号作战”

5.薛岳骂陈诚:“真是可恶。”

 第十一章 最初的序战

1.序战,在大云山拉开

2.杨森说:“现在是我们赎罪的时候了。”

3.吴逸志决意与薛岳共进退

4.周恩来评价蒋介石的军事才能

 第十二章 悲怆抵抗

1.阿南大叫:天助我也!

2.日军将200多名伤员全部射杀。

3.王牌军也难逃厄运

4.“三李不如一王”

5.刀光一闪,卫士排长身首异处

 第十三章 瞬间转机

1.到了长沙城下,日军却欲占不能

2.“中国是个大泥淖”

3.将军政治家

4.宜昌之战

5.血染的风采:钉在墙上的营长

6.进攻难,撤退亦难

 第十四章 还是大捷

1.接待记者的,仍是赵子立

2.第二次长沙会战导致近卫内阁垮台

3.蒋介石说:要严惩,要检讨

4.“国民党的材料比共产党好找。”

5.国防大学研究生如是说

第四部 辉煌篇章

 第十五章 辉煌前奏

1.世界大战的转折期

2.倘若中国投降,世界历史该是什么样?

3.攻占香港引发再度长沙会战

4.薛岳说:为它命名“天炉战法”

5.阿南将军的一箭之仇

 第十六章 天炉初炼

1.川军精血守新墙

2.决战的兵力布防,在辞旧迎新中完成

3.薛上将以必死决心发出世午忠电

4.第10军的口号:“要回军长来!”

 第十七章 长沙喋血

1.中国守军一个营在金盆岭与日军同归于尽

2.“一纸虽轻,胜过万挺机枪!”

3.“泰山军”长沙雪耻

4.旧梦难温,阿南面对部属的群谏

5.回望长沙,丰岛将军空怀终生遗恨

6.突围无望,几百名日军自杀或互杀

7.原始的最详细电文

 第十八章 泪血欢歌

1.饮马湘江未果,遂成阿南惟矶的终生遗憾

2.夫人含笑告诉蒋介石:“大令,你眼中流出的光都含着喜悦。”

3.蒋介石南岳犒赏,李玉堂因祸得福,擢升集团军副总司令

4.在蒋介石看来,吴逸志是教授、学者,但不是将军

5.昔日战将今安在?

6.露丝小姐十艮不能成为安息魂灵中的一个

 第十九章 辉煌之巅

1.宋美龄声泪俱下的演讲,使她的名字大写在美国国会山上

2.同样的困境,蒋介石有惊无险,山本五十六却毙命密林

3.历史在这里掀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本该由此走向强国之路

4.会战得失如是说

第五部 难温旧梦

 第二十章 胜利前夜

1.1943年:将世界大战推入一个新阶段的一年

2.东条英机使出全身解数,也不得不面对玩火自焚的困境

3.烟俊六大将看到,“一号作战”对于日本帝国生死攸关

4.卓有战功的蒋鼎文上将命中注定的“走麦城”

5.“血肉长城”不到两个月就坍塌了,蒋鼎文、汤恩伯被撤职

 第二十一章 未战已见高下

1.吴逸志得到罗斯福的嘉许,却被蒋介石免了职

2.赵子立官运亨通,每仗必升,但他只佩服另一个蒋校长

3.薛岳傲慢地说:“自第三次长沙会战后,日军还敢向我战区进攻吗?!”

4.长期从事中国军事研究的岛贯,被调到汉口制定作战计划

5.战局未开,日军已经抛给了薛岳一个两难选择

6.为守与不守长沙,薛岳、白崇禧重复着5年前的争吵

7.这份原始资料,你能发现什么?

 第二十二章 夕阳古城

1.战斗刚开始两天,薛岳的作战部署已成一张废纸

2.蒋介石电令:“违者勿论何人,一律以连坐法处治!”

3.浏阳围歼:最后的围攻反击失败,使中国军败局已定

4.薛岳淡淡地对赵子立说:“我先去未阳几天……”

5.大战在即,让张德能牵肠挂肚的,竟是一位女演员

6.赵子立与张德能:谁说了算?

 第二十三章 失望的结尾

1.横山勇被迫两度推迟攻城时间

2.面对日军的重炮,中国守军的地堡成了活棺材

3.岳麓山上,还有一群飘荡的魂灵……

4.张德能说:“责任有多大就多大,全都由我来负。”

5.张德能:又一个没死在战场上的将军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档照录

7.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8.飞临长沙上空,薛岳百感交集

尾声:长沙,从此远离战争

后记

附录

 一、参考书目

 二、韵目代日

 三、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四、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五、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六、长衡会战中日双方指挥系统表

试读章节

上午9时,张治中准时到达军管区兵役干部训练班。为着这个点名讲话,他特地换上了一身戎装。

张治中为自己在这样国破山河碎的时期以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兼任地方行政长官而常常苦笑。少年时流浪四方看到的中国大众的贫苦,如今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是极想造福庶民的。然而,记得就任湖南省主席到职的前3天,日机首次空袭长沙,市井之间不胫而走着消息:“这是敌人来向张主席献礼的。”敌人的炸弹,规定了他这个一省长官的作为,也不啻发着巨响的警钟,提示湖南进入战时状态。因此,他提出:建设一个新时代的湖南,要依循两个原则,以作经纬。一个是“军事第一”、一个是“风气为先”。他经常说:“要树立一种新风气,来培育护持新政治的力量,即以这新政治力量来支持抗战,奠定复兴民族、国家之基础。”

在就职典礼上,他把“廉正勇勤”四个字作为“省训”提出来。他解释说:“廉”是做人做事的基础;“正”是做人做事的态度,能廉方能正;“勇”是做人做事的精神,能廉能正方能勇;“勤”是实行“廉”、“正”、“勇”的,否则,虽廉、虽正、虽勇,也不能成事。他要求以“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基本原则,来贯彻一个“廉”字;以“至公至正不倚不偏”的态度,贯彻一个“正”字;以建树战时政治,支持抗战,奠定复兴基础的祈向与精神,贯彻一个“勇”字;以一个必要的“奋发有为”的基础条件,贯彻一个“勤”字。

后来他在答记者问中进一步说明了以“军事第一”为基点的政见,是兼及五种精神守则:

(一)在抗战阶段内,所有政治设施,当以适应战时需要为主;

(二)因此决定以“寓国防建设于地方政治建设”、“寓军事于政治”二语为施政之总目标,使军事、政治齐头并进,互相支援;

(三)为适应战时需要,兼顾地方情况,对中央的希望,人民的要求,在某种条件下要加以适宜之斟酌,以期止于至当至善;

(四)对于地方兴革以及非常时期之兴革事宜,当以“调剂盈虚,不增加人民负担”为基本原则;

(五)用人行政一秉“至公至正不倚不偏”之旨。

他强调贯注于施政方针的要以“廉正勇勤”四字之精神。如今令张治中在日寇终于踏进湖南境内并占领了岳阳的沉重心境下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自己这一年的辛苦务实工作,终于可以使今天已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前线战略要地不辱使命。

上任伊始,他绝想不到长沙竟有如此重要地位,尤其是武汉撤守以后,国民政府的许多重要机关都分别撤驻于长沙至衡阳一带,大批物资都要由长沙向黔、桂、川转移。那么多上层人物经过或云集长沙,恐怕在长沙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他一方面内心对于湖南在抗战中具有如此地位和作用,而自己终于又有机会在全局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有了一种兴奋,内心深处也涌动着久已埋藏于深层的勃勃雄心。另一方面,他又深以战火如此快地燃到了湖南而抱憾。依他悲观的估计,局面再糟也不至现在就使湖南成为前方,他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治湘方针刚刚实施,还是百业待举,百废待兴的时候,他多么希望能再有一年,不,哪怕是半年的时间,那么,他要让国人,让世界看到,他张治中不仅武能安邦,文亦足可治国!

就是目前,他对自己主湘一年来的政绩也是满意的。

11年后,当他终于脱离了国民党政府,投向人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委员时,他看到了中共湖南省委于1938年3月28日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关于他主持湘政的评价:

“……他(指张治中——作者注)的言论与行动中看来都是想排除地方上的守旧势力的阻碍,想组织群众起来参加抗战。如他发表的两个有名的施政纲要和举办学生民训班与登记知识分子,准备加以训练后去作县指导员、区乡保甲长和督察指导员等数职务。张治中这个雄心与坚决的态度是收到些效果,如许多地方的民训正在开始进行,最近严办贪污的斗争之开展。但亦受到不少的阻碍,以致因阻碍力大,有许多地方根本不生效,如湘西,如各县的敷衍态度……”

不知道张治中看到这个评价时的心情怎样,但此刻,当他在军管区兵役干部训练班全体学员的起立中走进会场,走上讲台时,他的心情是激动的。当前方节节败退时,伤兵和兵役两个问题曾一度成为社会之害。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来伤兵,长沙所有的商号、旅馆几乎全被伤兵占据了,成了“伤兵世界”。为了安定社会秩序,他颁发了“告伤兵书”,提出“约法三章”,确定了“先之以适宜之安顿,继之以相当之禁制,而终之以严格之处理”的原则,并从省里先垫出100万元,购办了卧床、棉被、棉衣等各3万套,在省会和各县搭起可收容3万人之用的帐篷。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伤兵安置就绪,长沙市面恢复了安定与繁荣。

与伤兵成为“兄弟”问题的是兵役。张治中看到报纸每天都有揭露自由招兵弊害的报道。他刚上任时,湖南除了办理役政机构外,还有备部队的抓丁机构八九十个,抓丁恐怖遍及全省。当时有家报纸揭露说:“有人就可当官,于是一般在野军人或土豪劣绅,勾结区乡镇长,使其多多的抽丁。”为了消除兵役上的弊端,张治中提出“妥善施政,善用民力”的立场。他说:“目前国家最需要兵员的补充,但在执行时,总要以不妨碍农村生产力为原则。”并作出两条决定:第一,为了统一事权,杜绝纷扰,以加强役政效率,减轻民困起见,呈请中央将各部队在湖南的招募机关一律撤销;第二,中央每月需要湖南补充多少兵额,请统筹分配,由湖南役政机关负责征集,以裕兵源。国民政府采纳了这两个办法,规定湖南每月应摊兵员18000名,初步使役政走上了轨道。

看到台下坐着聚精会神听他讲话的兵役干部个个生气勃勃,张治中为又一批坚强可靠的兵役干部将充实到第一线而高兴。他简短地讲述了兵役工作于现今的重要地位,想起日寇已占了湖南的门户,不觉又谈起了守土卫国的信心和决心。

刚结束讲话,台下爆起了掌声,不知谁领头呼起了口号:“坚决抗战到底!”

立即,此起彼落的口号声在大厅里回荡,如一股热可炙人的热浪向他迎面扑来。他不觉心中为之一振,从热烈的气氛中受到鼓舞。

正在这时,副官急匆匆送来急电。张治中打开一看:

“限一小时到,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

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张治中看完电文,脸上顿时现出慌张的神色,内心也受到强大的压力。

这可是非同小可的事啊!

还是3天前,即11月9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大型军事会议,当时参加会议的有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参谋总长伺应钦、湖北省主席何成浚、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军令部次长熊斌、第九战区司令陈诚、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第15集团军代总司令关麟征、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王敬久以及张治中等。湖南省会警备司令酆悌、湖南省保安处长徐权列席。P8-11

后记

酷暑8月,吉普车在新墙、汩罗、捞刀河之间颠簸着,一名年轻军人于毒热的日头下漫无边际地独自穿行着。郊外的山水间虽不似城市那般高温,但他的军衣依然被汗水浸湿着贴于后背。

时而是一掠而过,时而是久久凝神,驻足青山绿水之中,他是在寻找当年的古战场,寻找那消逝了半个多世纪的疆场厮杀。

他找到了。短短的几天行程,在战火痕迹早已荡然无存的荒郊野外,他找到了他所想找到的一切,甚至他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看到了汩汩的鲜血……

神奇的潇湘大地给了他无尽的想象,使他融进了企盼已久的昨日战争的氛围之中。

这个青年军官就是我——陆军少校高军。

写这部抗战题材的作品,是偶然又不是偶然。偶然在于偶然的机缘得到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必然则在于我一直想以一部抗战题材的作品,作为我就读的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的毕业作品。

我的祖母病逝于1979年,那一年,我正好上军校。祖母是我见过的我们家族中唯一的一个辈分高于我父母的长辈。

父母的居室里几十年一贯地悬挂着一张烈士证书,以前是有毛泽东手书签名的,这几年换成了民政部新印制的。

烈士是我的外祖父,叫高芳耀,死于1945年。烈士证书上显示:“死于革命战争。”

外祖父死时母亲尚幼,因此很少谈起。我想象中应当很英勇的外祖父,对我一直很神秘。

直到不久前,我找到了半个世纪来母亲一直没有找到的高方荣,才知道了外祖父的牺牲经过。

高方荣是外祖父的弟弟,1952年从部队转业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现在是副总会计师兼财务处长。

高方荣给我的是安徽省南陵县《山乡志》中的记载:

“高芳耀(1915—1945),乳名‘小闩子’,住梅花山。民国四年(1915年)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刚满周岁就给乡绅高风台作养子,取名芳耀。在芜湖读中学时,积极参加反蒋活动,被校方开除,后即投身革命,两次被捕,但革命意志坚定不移。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并说服其父高风台开仓放粮,救济贫苦农民。1943年6月任连城乡乡长时,将步枪2枝、子弹百余发交给中共工山区小队负责人魏鹏,支持武装斗争。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发动群众砸开高村胡朱云谷堂粮仓,放粮达40多万斤。3天后又率领群众从郭孝先家运走县政府田粮稻80多万斤,解决本乡农民的春荒。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策划夺取汪伪皖南独立方面军新屋园团部的枪支,事虽未成,但震惊了敌人,因此,敌区长徐延年遂派人秘密监视高芳耀。同年4月,高芳耀在腰山冲张丙南家召开西乡游击队和地下工作人员会议(对外则称设香坛收兄弟),被叛徒出卖被捕。同时被捕的有游击队长陈天久等十多人。敌营长管西辉和区长徐延年(土改时镇压),恐高风台出面营救,当场将高芳耀同志杀害,时年仅30岁。墓地在工二村四甲三头。”

读完这段文字,我才知道自己在写了多部小说之后,产生写抗战题材作品的强烈愿望,是我的血脉所定。

冥冥中外祖父的亡灵引导我必定要走进这一段历史。

历史是什么?

前些年有人说:历史是婊子。

我在写作本书时,海峡对岸的一位女作家对我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谎言,都是备朝各代为自己夺取天下找的借口与搽粉的手段,可信度不高,有些甚至应从反面印证。中国历史,尤以近代史最不可信。”她对我这部书寄予的希望是:“自这本书开始,是树立中国历史正确性的一座指标,我期待你能写下没有谎言的真实历史……”

关于历史,以我现今的年龄、阅历和知识构成,我不敢乱发什么议论。

我在题记中的那段话,就是我的历史观。如今在经过三个多月的劳作,作品就将付梓的时候,我最感汗颜的,是我竭力想在作品中表现的那种历史感。而对于海峡那边那位对我寄予厚望的女作家,我是更加地汗颜。

尊重历史,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客观地分析特定环境下的人物、事件。能做到的,我都尽力去做了,而没能做到的,则是写作的匆匆和我力所不能达的。

因此,我更企盼读者的不吝指教。

本书的责任编辑李一安,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编辑之一。写作构思凝结了他的心血,采访得到他的具体指点,没有他的督促和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写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永远感激他的帮助!

感谢穿梭于长沙、北京之间的陈新文、唐明编辑。

罗文浪老人是我采访到的唯一一位参加过三次长沙会战的老军人,年逾80的老人边擦汗边向我描述当年战争的情景,我至今历历在目。我至诚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我的同学、青年诗人辛茹,在我疲乏不堪的时候,为我撰写了本书第五部的第一稿,付出了大量心血,专此致谢!

我的学长、著名青年作家孙泱、邢军纪,给了我不少具体的帮助;丁江、高原、肖天亮、张益辉、吕顺、段晓燕诸位为我提供了采访和查阅资料之便;而我的挚友周立武对我各方面的倾力支援,让我终生难忘!

在此,我最虔诚地向他们致谢!

本书所涉及有关资料,除采访和查阅档案馆原件外,还参考了附录中所录书目,谨向原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高军

1993年元月10日于北京魏公村

书评(媒体评论)

诸君如忆及日军之活跃,即知中国抵抗敌人至五年之久,并予敌人以打击,为如何不可思议之事。

——英国首相丘吉尔评薛岳第三次长沙会战

此次湘北大捷,全国振奋,诚是为最后胜利之佐证,而对于人民信念、国际视听,关系尤钜。骏烈丰功,良深嘉庆。

——蒋介石评第一次长沙会战

日军此次在长沙的败仗,是日本作战以来最无效的一次策动:日方事后所发表的谈话,较之过去尤为滑稽与矛盾。

——英国《泰晤士报》社论第二次长沙会战

中国军队攻势的规模很大,其战斗意志之旺盛,行动之积极顽强,在历来的攻势中少见其匹。我军战果虽大,但损失亦为不少。

——日本军部关于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总结报告

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国民革命军上将 蒋百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