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下集)/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敏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是201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开创七十周年之际,向广大读者和几代国际广播人献上的一份厚礼。这本书生动地展示了老一辈国际广播人的光辉形象,记录了他们开创国际广播历史的真实情景,再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的音容笑貌,是一部生动记录我国国际广播发展史的教科书。《风采》分上下集,《风采》(下集)预选了100多位(包括已过世的20位老同志)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中有台各级领导的代表,有各相关部门创办时期的代表,有不同岗位及不同层面的代表。本书由陈敏毅主编。

内容推荐

《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生动地展示了老一辈国际广播人的光辉形象,记录了他们开创国际广播历史的真实情景,再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的音容笑貌,是一部生动记录我国国际广播发展史的教科书。

《风采》(下集)预选了100多位(包括已过世的20位老同志)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中有台各级领导的代表,有各相关部门创办时期的代表,有不同岗位及不同层面的代表……

《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下集)》仍沿用编辑《CRI创业者风采》(上集)的思路和体例,将被采访者的音像资料制作成DVD光盘,他们的简历纳入其中,书里则不再出现。本书100位同志的照片,都尽可能多地收录进光盘中。编辑部还把近期采访时摄录下的书中人物的照片集纳在书后,以便大家一睹这些老同志的风采。本书由陈敏毅主编。

目录

廖承志——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廖承志同志和中国人民广播事业

 廖承志同志与国际台日语广播

 廖承志同志关心对华侨广播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苏子元

平凡老袁非凡人生

 ——记国际台老主任袁葆华

珍惜创业时代怀念革命真情

说说罗东和余苏奇的几件事

关于对外广播的七点回忆

风雨过后话艰难

 ——忆改革开放初期的艰难岁月

回忆与思考

 ——访国际台原副台长丛英民

工作上的那些事

 ——我在国际台工作的40年

谦和务实的技术工作领军人

 ——国际台原总工程师于纪恺访谈录

回忆我在国际台工作的日子

与国际台的不解之缘

淡泊名利志趣高远

 ——记原国际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郑集强

献身国际广播的往事追忆

我是怎样加入对外广播行列的

枕笔代戈奋战终生

 ——追忆鹿野一生献身宣传工作的历程

对外朝鲜语广播创始人金圣哲

朝鲜语广播元老播音员

 ——记朝鲜语优秀播音员李莲淑同志

我们这一代人要走的路

一片赤子心半生马来情

 ——记黄德良同志

黎体贤的笔耕往事与人生感悟

蜚声法兰西

 ——记法语译审章琨

追寻国际传播技术发展的足迹

同是最可爱的人

 ——记保卫处原处长张考第

一生耕耘一生奉献

 ——忆高级编辑金初高

回忆土耳其语广播的发展历程

 ——访土耳其语广播元老毛明·阿布都拉

越南语“播音皇后”曾虹

一对献身国际广播事业的归侨夫妇

 ——林钢坚、郭珑珑

东鳞西爪忆往昔

往事有憾今生无悔

我的广播人生

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记国际台资深编辑周平宇

伴随国际台德语广播走过的崎岖路

资深翻译家臧乐安

怀念老师林达光

客家赤子丹心报国

自强不息践行诺言

 ——记对外华语广播多面手曾应和

难忘的历程

拼搏进取报效祖国

 ——记国际台译审陆汝富

蒙古语广播我一生钟爱的事业

半世缘半世情

 ——孙宝纲和他的印地语故事

印度总理紧急追查的女播音员——罗福英

投身尼泊尔语广播使我充满欢乐

感恩·奉献·快乐

 ——说说我的广播生涯

乌尔都语学习与工作答问录

情系僧伽罗语广播

结缘孟加拉语48年

将泰戈尔作品从原文译成中文的第一人

从学徒工到高级编辑

 ——国际台助我成长

一个归侨的理想与实践

寻找回国之路

岁月无情心不老

 ——译播生涯漫笔

难以忘怀的国际广播生涯

新加坡记者站工作回忆

一次难忘的援外翻译

老挝归来情寄广播

我爱你,国际台

采编工作追忆

菲律宾语伴我事业一生

一生爱国爱教爱业

 ——记阿拉伯语翻译家张秉铎先生

我对阿拉伯语难以割舍的情怀

我与斯瓦希里语四十年

听众亲切地叫我“妈妈陈”

我的波斯语广播之路

一生的付出值得欣慰

我台第一位土耳其语定稿人张今予

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徐玫

我与普什图语广播

我和豪萨语广播的一段姻缘

国际台——我学习工作过的地方

难忘的回忆

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新中国第一代外语译播人员——姚越秀

难以抹去的记忆

 ——忆李英杰同志

那难忘的十三年

克丘亚语广播为何仅有八年的历史

对德广播缱绻情深三十九年

 ——记译审邹福兴

世界语广播

 ——我为之献出毕生精力的崇高事业

回眸往事情悠悠

我与俄语广播骨肉相连

回忆创办塞语广播的前前后后

我与塞尔维亚语相伴四十年

匈牙利语广播史中值得记忆的往事

一生无怨无悔

我与外语结缘之源

学好罗语报效祖国

我的翻译生涯

我是有福之人

此生缘定波兰语广播

捷克语广播的开创者之一陈韫宁

活到老学到老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高级编辑汪作舟

同龄CRI

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记高级编辑方志诚

路遥更需自奋蹄

忆驻联合国记者站的日日夜夜

勤奋笔耕三十载 为对外广播添彩

 ——记国际台高级编辑高极明

跬步积千里攀登无止境

为老干部服务无上光荣

 ——访离退休干部处老处长谷方海

老李和车队的师傅们

 ——李玉彬访谈录

编后记

试读章节

1996年,是廖承志同志逝世13周年,也是国际台对华侨广播创办47周年。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油然忆起廖公。

廖承志同志出身华侨世家,父母都是中国国民党左派,他早年在日本、香港、苏联等地生活过。他了解华侨,在侨界朋友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享有很高的威望。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是我党侨务工作的创始人之一,长期分管侨务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他任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处长时,有一段时间分管对华侨广播工作。由于这样一些原因,使我们这些对华侨广播的编播人员有机会经常接触他,尤其是我们几个是在对华侨广播大发展时进台工作的,如黄达强、郭景哲和我等,都曾先后分工承担过侨务新闻编采的具体工作,比其他同志又更多一些机会,我们经常出席他参加的各种侨务活动,聆听他的指示,同时也有机会了解他的为人。他精通侨务,工作热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的记者在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采访,恰巧廖承志同志正在那里视察工作,记者有幸随行。只见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详细了解归侨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抓紧时间到归侨家中访问,和归侨们热情交谈,嘘寒问暖,那种场面,真如同是见了自家人,亲切自然。在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上,他都勉励同行的侨务干部和随行的农场工作人员,要把归侨的事情办好,把华侨农场的事情办好,为国分忧。并一再指示我们国际台记者:“要做好对华侨广播工作”;“多报道华侨农场的情况”;“把华侨农场的情况如实地介绍给广大华侨听众”。廖公关心归侨,熟悉归侨,热爱归侨,溢于言表。他的“侨心”给我们的印象很深;他对侨务宣传工作的这些指示,一直指导着我们的工作。

1966年冬天,正是林彪、“四人帮”横行,把矛头指向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时候,廖承志同志也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判。12月的一天,当他得知被印尼当局迫害回国的41名华侨青少年于当天到达北京的消息时,他不顾自己的困难处境,午饭后就冒着凛冽的寒风,亲自来到北京火车站等候。当时他穿着一件破旧的棉衣,戴了一顶布棉帽,脸色灰暗,表情严峻,由一批佩戴红袖标的红卫兵“领着”进了贵宾室,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下午5点多钟,从广州开来的列车才徐徐进入北京站,当41名华侨青少年走下火车时,廖承志同志不顾疲劳,快步迎上前去,和他们逐一握手,问寒问暖。受尽磨难、历经艰辛的41名华侨青少年,一下火车就能见到景仰已久的廖公,犹如见了久别的亲人,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握住廖公的手不放,他们为有廖公这样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侨务老前辈而倍感温暖,为有如此强大的祖国做后盾而倍感自豪。这一动人的场面,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恢复了廖承志的工作,那是经过一场浩劫之后的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也是侨务界积案如山的年代,而当时廖承志同志已年届七旬,他为了争取时间,便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顾自己早已染病的身体,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不遗余力地恢复毛、周时期制定的,有些是他参与制定的各项侨务政策,为归侨、侨眷以及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说实话,办实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与利益。廖承志同志那几年为侨务紧张工作的情形已留在我们的采访日记中,他的音容笑貌已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廖承志同志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年元旦或春节,都在百忙中抽空向海外听众作广播讲话,介绍中国的情况,阐述国家有关政策,这又为我们提供了直接与廖公见面的机会。顺便说一下,70年代后期,电台逐渐引进先进的采访机器,使我们在采录重大活动音响时,不再用技术部门的同志随行,由我们自己直接采访录音。从80年代开始,我们大概都是单独工作的,尤以1982年的印象最深。

一天下午,我们如约来到廖公在东四十条的住宅。我们在客厅刚刚把电源插好,一抬头,便见两只“小绒球”“飞”进客厅,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只观赏狗,乌豆似的大眼睛衬托着那蓬松的绒毛,是两只小狮子狗。没等我们仔细欣赏,一阵爽朗的笑声传来,笑容可掬的廖公已出现在我们面前,我忙不迭地上前与他握手。他边握手,边笑着说:“电台的同志来了,好,好。”接着,廖公坐在沙发上,两只小狮子狗一左一右地拥在他怀里。我踌躇地拿起录音话筒,廖公似乎看出我的犹豫,便用广州话对我说:“唔紧要。”说着,只见他在小狗脑袋上轻轻摸一下,我们便开始录音了,录音时果然一点杂音也没有。随后,廖承志同志询问他的讲话播出后有没有反馈,我一一作了回答。他说:“这很好,我们要坚持做下去。”此时,两只“小绒球”一直围绕在廖公周围,直到廖公站起身,“小绒球”又如一阵风似地“飞”了出去。那次从廖公家出来,我就想:下次来廖公家,一定要带个相机,拍下廖承志同志话筒前的形象,记录下他那轻松愉快的生活。

遗憾的是,第二年元旦前,廖承志同志在广州,我们没能采访到他。令人无法接受的是,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同志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魂萦梦牵的侨务工作。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可敬可亲的廖公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为归侨、侨眷和海外华侨的关怀爱护,他为祖国统一大业日夜操劳的崇高精神将永远鼓舞和鞭策着我们。我们将以办好对华侨广播的实际行动,缅怀廖公和纪念廖公。P16-18

序言

《纪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系列丛书》即将付梓出版了。

这套丛书由台发展史2卷、台大事记3卷、国际传播论文集1卷、创业者风采录1卷、人物传记1卷、征文集1卷共计9卷书组成。丛书以翔实的资料整理、细致的历史回顾、精辟的理论分析、真切的访谈实录、鲜活的人物刻画,全面回顾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台70年来的光辉历程,凝练总结了国际传播实践的规律特征,真实记录了一代代对外广播工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历史功勋。丛书凝聚了全台一千多位干部职工的心血,历经多年时间精心编撰而成,资料翔实,内容精辟,文史相辉,结构严谨,体例工整,堪称为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台70周年隆重献上的一份厚礼。

70年,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依然只是短暂的瞬问。但是,对于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来说,却承载着太多的光荣与梦想。

1941年12月3日,陕北延安窑洞里传出的一组日语广播信号,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庄严宣告了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断发展的70年,是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历程紧紧联系的70年,是与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紧紧联系的70年,是与时代前进脚步和媒体发展进程紧紧联系的70年。

70年来,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延安的清凉山,到河北涉县的沙河村,再到首都北京城;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日语广播,到中央广播事业局国际广播编辑部、对外部,再到北京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从烽火硝烟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到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建设,再到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和幸福,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70年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从无到有、宣传规模从小到大、传播能力由弱到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我们从一个语种、一名播音员,从几只话筒、几盏油灯、几孔窑洞,从每天播出十几分钟节目、每年收到十几封听众来信,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内外影响的大型国际传媒,拥有全球媒体最多的61种语言广播、当今时代全部的媒体手段、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站点和海外分台、200多家海外合作媒体、18家环球网络电台和12家广播孔子课堂,每天累计播出近3000小时节目、每年收到300多万件受众反馈,吸引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从兀首政要到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成为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舆论力量。

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会特别注意到近十年的巨大变化。党的tt十六大,’以来,我们在中央的指引和支持下,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的前进道路,事业规模和影响力有了整体提升,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三个方面具有开创性。

第一是建设海外媒体。着力突破短波和中波广播以及以境内发射为主的传播局限,大力发展海外分台、海外站点、节目制作室、广播孔子课堂、听众俱乐部,探索形成了多位一体的海外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了“自行建台”、“经济援助建台”、“委托建台”、“租台”和“公司化运作,,等中国媒体“走出去”的多元化路子。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实现零的突破后,又在五年之内,推动海外分台迅速增加到目前的70家,总体规模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对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重点城市的有效覆盖。我们还联合地方媒体开创边境外宣新模式:“北部湾22声”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南亚之声”、“中亚之声”、“东北亚听方声”等系列边境外宣分台都将陆续开播。

第二是发展新型媒体。着力突破传统手段、单一媒体的发展局限,大力发展新媒体业务,积极推进媒体转型,依托“国际在线”迅速拓展语种规模,全面建设多语种网站、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手机广播电视,组建运行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初步打造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手段集成、优势互补、形态融合的新型媒体,形成了视听互动、资源共享、语种集合的国际传播特色。以无线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基础;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支撑;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为特征的新型媒体,是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方向。

第三是搭建产业平台。着力突破机制约束、资源匮乏的事业局限,贯通事业和产业两个机制,组建国广系列公司集群,以媒体经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集团为总体思路,以无形资源为基本资源,以品牌授权、股份合作、资本运作为主要方式,初步搭建了组织科学、架构合理、体系完善、运行规范的产业平台,为传统机制下的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海外媒体和新型媒体建设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当今世界主要传媒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媒体要真正做大做强,真正扎根世界每个角落,必须贯彻“外圆内方”的战略思想,依托市场力量和公司化模式,走向全球。我们积极贯通事业和产业两个机制,通过产业发展最终反哺事业、盘活事业,是符合媒体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适应世界媒体竞争的必由之路,是履行外宣媒体责任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国国际传播事业将迎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黄金机遇期。但国际舆论格局正在深刻变化,国际舆论环境空前复杂,在总结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70年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路还很长,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使命更加艰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现代科学技术和媒体传播形态的迅猛发展,我国媒体同西方发达国家媒体国际传播实力的显著差距,都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实现全面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70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以指引我们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任务。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现代国际传播体系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外圆内方”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的传播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开放办台、改革立台、创新强台、人才兴台”的办台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贯通繁荣事业和发展产业两个机制”的运行理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拓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70年的历史积淀,70年的如歌岁月,谱写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绚丽的华彩乐章。当前,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在新时期的征程中扬帆远航。未来五年,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打造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国际传播发展方式,构建国际舆论传播新格局的攻坚时期。国家“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关于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给我们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可能。我们将准确把握机遇,作出科学规划,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现代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变、由单一媒体向综合媒体转变、由国际广播向国际传播转变、由自办媒体向全球媒体转变,完成十八个业务集群的建设,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继续谱写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辉煌篇章。

谨以此套丛书献给70年来为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贡献的人们!

后记

《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下集)和大家见面了。《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是201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开创七十周年之际,向广大读者和几代国际广播人献上的一份厚礼。饮水思源,在国际广播事业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为之奋斗的国际广播事业的开创者、开拓者和继往开来的佼佼者。《风采》出版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业界的好评。大家都认为这本书生动地展示了老一辈国际广播人的光辉形象,记录了他们开创国际广播历史的真实情景,再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的音容笑貌,是一部生动记录我国国际广播发展史的教科书。但由于此书受版面所限,只记载了一百位国际广播人的风采,还有许多同志和代表人物未能纳入其中。在该书出版后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同志一致呼吁编写《风采》下集。经台领导同意并决定,2011年出版的《CRI创业者风采——国际传播70周年》为上集,史志办继续承担《CRI创业者风采》下集一书的采访、编辑工作,并于2012年年底完成出版工作。

《风采》(下集)预选了100多位(包括已过世的20位老同志)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中有台各级领导的代表,有各相关部门创办时期的代表,有不同岗位及不同层面的代表……尽管如此,仍难全面反映国际台各时期各部门的发展面貌。这也是我们的最大遗憾。

“下集”收入的20位已经过世的老同志,如苏子元、袁葆华、张秉铎等都已过世多年,有关他们的文字资料手头一点儿都没有,史志办同志就千方百计联系他们的家人,结果他们所提供的素材也很有限。而这几位老同志都为中国革命和对外广播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下集”仍不能纳入,实在是台史的一大损失。史志办同志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与他们共过事的几位老同志,尽管他们已进入耄耋之年,但听说为这几位老同志立传都欣然伸出援助之手,令我们感动的是汪作舟、姚越秀、刘元培、尹凤铉、李士君等老同志都是亲自动笔撰写文章。但仍有的老同志,既找不到与其共过事的同志,也联系不上其家人,最后只好找到有关他们的文章,经过编辑或补充,集纳入本书,他们仅有的几张照片也是史志办同志费尽周折找到的。在预定的采访对象中原有国际台的老领导和老同志,例如卢竞如(女)、马继高、赵节、谭天铎、杜波、胡懋德等,但因为实在找不到任何有关他们的资料,而未能纳入本书。

《风采》(下集)仍沿用编辑《CRI创业者风采》(上集)的思路和体例,将被采访者的音像资料制作成DVD光盘,他们的简历纳入其中,书里则不再出现。本书100位同志的照片,都尽可能多地收录进光盘中。编辑部还把近期采访时摄录下的书中人物的照片集纳在书后,以便大家一睹这些老同志的风采。

《风采》(下集)在采访、编辑、审稿、定稿及出版等各个不同阶段都得到了台分党组和王明华副台长、台总编室、人事中心、研究中心、财经中心、电视中心以及华语中心等部门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在此谨向他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新疆记者站、香港记者站、澳门记者站及广州工作站的领导和同志们在我们采访工作中给予的大力协调和帮助。

采访中,有的老同志不顾年高体弱、天气炎热欣然接受采访并认真审稿,他们的家属也予以热情支持使采访顺利进行,令我们非常感动。

为了保证本书的出版质量,专门成立了编辑部。在采访工作结束后,编辑部曾先后多次召开全体会议对书稿和图片反复研究、讨论、审定,有的稿件审校修改达十余次之多。但毕竟时间短促,从正式采录到出书不过10个月时间,且编辑部人力有限,因此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望大家见谅。

由于《CRI创业者风采》(上集)的需求量大,借出版《CRI创业者风采》(下集)之时予以加印,以便《风采》(上、下集)成套出版,以飨读者。

《CRI创业者风采》(下集)编辑部

2012年11月1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