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的是,仅仅相隔了10个月,西诺波里大师又再次来到中国。但这次他的来访却不是带着乐团演出,而是应世纪演出公司的邀请专程携夫人与两个儿子前来度假的。对于已经有一年半没有休过假的西诺波里来说能够获得一周的闲暇时间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次大师夫妇前来还较为容易,但两个孩子一同前往开始时还真出了点麻烦。由于18岁的乔万尼与15岁的马可都在学校读书,因此开始时校方并不同意他们请假。但为了能够使两个儿子在这难得的一周里同父母共同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于是西诺波里便亲自出马为两个儿子前去说情。碍于西诺波里的面子,校方最终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但却有一个附加的条件.那就是乔万尼与马可必须每天写一篇日记,把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回国后要讲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听,因为他们都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神秘的向往。
2000年10月29日,西诺波里大师及全家抵京。该晚我们几位与大师熟识的记者在北京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谭家菜”酒家设宴为大师及家人接风。大师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在一一热烈拥抱握手之后,大师颇动感情地回忆了年初来中国演出时所留给他的美好印象,因此在这次得到短暂的休假时,他便毅然决定利用这难得的假期重返中国!重访北京!听到大师发自肺腑的一番话语,在座的各位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当烹制精美的菜肴端上餐桌上时,大师一面品尝一面赞不绝口: “味道好极了”、 “不可思议”、 “妙不可言”、 “难以想象”。看到大师熟练地使用中国的餐具“筷子”时,我们都备感惊诧,于是西诺波里又解释说:我不仅只会做学问,同时我还是一位美食家,我非常喜欢中国菜,在罗马时我常光顾那里的中国餐馆。但这次在品尝过真正的中国美味之后,我就再也不会去那里了。席间,我们请大师根据每一道菜看的味道用一位音乐家来作一个比喻,于是大师对“酥鲫鱼”说道: “哦,这很像勃拉姆斯,味浓而柔和”。听后满座先惊后乐,大师的比喻充满了智慧和幽默。随后,他又对使他七窍贯通的辛辣“芥末墩儿”作了个唱高音c的夸张手势说道: “罗西尼!罗西尼!很给劲,很通透。”当“谭家菜”最拿手的一道名菜,需要烹制70多小时的“黄焖鲨鱼翅汤”端上来时,大师仅尝了一口便欢呼了起来: “Brav0 1Bravo!实在是太甘美了,就像普契尼。2001年我将要去斯卡拉歌剧院指挥《图兰多》,到时一定会想着它,这是我有生以来所喝过的最好的汤。”随后,西诺波里便提议全体为它鼓掌喝彩。接下来,西诺波里将“清蒸桂鱼”称作拉威尔, “因为它柔和却不够浪漫”;称“酥乳鸽”像莫扎特, “因为它敏感而轻快”;当他品尝到“板栗野鸭”时,西诺波里沉思良久,稍许他猛然说道: “太棒了。这是贝多芬!”。在座的众位都被大师的评价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大师不仅对美味佳肴赞不绝口,而且还对餐桌上的转台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这种形式大家都在参与,状态活跃积极,你必须抓紧夹住面前的菜,否则就会一下子从手底下溜走。而吃西餐则正相反,每人都只埋头关心眼前的一盘菜,缺少大家共同分享与参与的热闹气氛。时间过得飞快,转瞬间几个小时便过去了。在分手时,大师对我们说道,三天之后他要回请大家吃饭。P11-13
两三年前提出这个选题时我是有很大的顾虑的。一是因为这些文童有些都是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了,缺乏新鲜感;二是如今出版业规范操作,需要文童的原创者授权,有些作者已经联系不到;还有就是如今的时代已是网络信息时代,唱片业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社会是否需要这样的文章。怀着这样的心情,翻阅当年的杂志,重温这些文章时。往事历历在目……
小时候接触到音乐只是在课堂上和收音机里——再好一点儿就是留声机。上中学至参加工作,是在一片“红色”歌声中度过,当然还有“样板戏”,至今,那些熟悉的旋律仍不时出现在耳边。尽管如此,当时还是有很多机会听贝多芬,听柴科夫斯基,听肖邦,听“梁祝”,开始体验到音乐带给我的震撼——要在紧锁门窗的前提下才能干此事。
20世纪70年代末,梅纽因、斯特恩两位大师来华演出。虽然是在黑白电视上看的,但却是我第一次“看”外国大师演绎古典作品,给我的震撼则是前所未有的。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并没有更多的演奏大9币来华。不过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打开了国门,我们能够买到更多优秀的录音制品,通过唱片欣赏到众多大师们的不同风格的演绎。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才体会到音乐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还有演奏的存在,还有演绎问题等等,于是也就演绎出了“版本比较”‘‘风格比较”“流派归类”等。
20世纪90年代是音乐爱好者们最为兴奋的年代。自1993年,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和指挥大师梅塔来华演出后,就像打开了一扇音乐之门,外国音乐大师纷纷而来,令人振奋,又令人目不暇接。面对这么多当今世界一流的演奏家、演唱家、指挥家、交响乐团,唱片里的演奏者一夜之间变成坐在你面前的活生生的人,亢奋、欣喜间,似乎对音乐又有了更新的理解。
21世纪是网络和信息时代,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某一个狭小范围,眼界已开,只要你想,没有不可能。古典音乐已经被还原到本来的位置,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改初衷,依然执着地追寻着梦想。
20世纪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音乐也呈多元化发展,音乐欣赏的主流仍然是18、19世纪的古典与浪漫。这个世纪对音乐最大的贡献恐怕应该属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唱片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它使音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更使音乐家、演奏家广为人知。
回顾以往,一路走来,我感觉当下的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精彩,音乐爱好者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经历过上述那些时代的人更懂得珍惜今天所得到的一切,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把这些音乐大师的采访奉献给大家。古典音乐作品是永恒的,而演奏音乐的大师们却是各不相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一定会在这些文童中感受到大师们思想灵魂中的闪光点,会在以后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大师们的音乐相比,文章似乎不那么精彩,然而我们毕竟可以透过字里行间揣摩到他们音乐表现的源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周围有一批执着的音乐爱好者,他们同时又是工作在文化宣传领域的资深记者和著名摄影记者,也是《高倮真音响杂志》特约撰稿人,其中就有《音乐周报》的陈志音、李瑾、陈雄与资深音乐人刘伟,还有同为《高保真音响》杂志音乐版的特约编辑、撰稿人陈立、张志羽,有了他们的参与,本书才更显风采和价值。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陈胜海
2015年3月
伊戈尔──不再是大卫的儿子
访伊戈尔·奥伊斯特拉赫
与西诺波里再相会
罗斯特洛波维奇在北京
青年钢琴家杜泰航
弦歌梦回丝路情
记马友友在京举行“丝路之旅”音乐会
近访青年钢琴家李云迪
走近郎朗
沃尔夫冈·瓦格纳访谈录
用音乐来与人沟通
访著名钢琴家奥皮茨
走近音乐大师-7.28.indd 3 2016/5/5
弦动自由妙音来
近访王健
亲耳聆听大师演奏
小提琴家吉顿·克莱默在北京首演
小泽征尔的中国情缘
来自法国的国际钢琴大师
让·伊夫·蒂博代
“音乐比什么都更有力量”
专访俄罗斯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
电话采访帕胡德
节奏中的音乐
访旅德打击乐演奏家李飚
访大提琴新秀李垂谊
琴声中的光阴
走近钢琴大师保罗·巴杜拉·斯科达
古典音乐带给人们爱和力量
记俄罗斯音乐大师斯皮瓦科夫访华首演
走近音乐大师-7.28.indd 4 2016/5/5
走近音乐大师
大提琴家朱亦兵谈演奏的传播、和谐与自信
生命中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
钢琴大师波里尼访谈录
与琴坛“坏小子”肯尼迪侃谈
音乐的ZUI高境界是要实现人的自身
访音乐大师克里斯托夫·埃申巴赫
为音乐周游世界
指挥大师迪图瓦采访录
用吉他歌唱祖国
访著名旅欧吉他演奏家杨雪霏
追逐梦想拥抱音乐
大提琴家米沙·梅斯基采访录
演奏
贝尔格四重奏团在京告别舞台
与伯恩斯坦的女儿谈伯恩斯坦
一个美丽女人的玫瑰人生
音乐剧天后伊莲·佩姬访谈
走近音乐大师-7.28.indd 5 2016/5/5
岁月如歌
访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
指挥家郑明勋访谈录
我不担心古典音乐的前途
韩国女小提琴家张莎拉采访录
后记
本书是2001年出版的《走近音乐大师》的续编,收入中外著名音乐演奏家、歌唱家访谈文章30余篇,这些文章大都曾在《高保真音响》(2000~20()9年)各期杂志上刊登过。其中就包括了外国指挥家捷杰耶夫、小提琴家克莱默、钢琴家蒂博代和中国钢琴家郎朗、大提琴家王健、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等。
自从1994年《高保真音响》杂志创刊,笔者就有幸成为该杂志音乐版的特约编辑与主笔之一,并有机会作为媒体记者同其他几位同仁参与当时的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活动,几年下来竟积攒了不少采访文章。于是在杂志社主编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走近音乐大师》一书。接下来的10年里,音乐大师的采访活动仍然频繁,又陆续刊出不少采访文章,于是主动提出再出续集,杂志社欣然同意,并给予积极的支持,这令我很欣慰,认真进行筛选编辑,选出30多篇文章,交出版社出版。
20世纪90年代是音乐爱好者的黄金年代,在唱片业挑起音乐欣赏大粱的同时,外国音乐大师也相继来华访问演出。人们在欣赏了唱片之后,能够亲耳聆听大师的演奏,那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感觉。能够在大师访谈文章中了解许多音乐家台前幕后的故事,更是一种追星的快慰。
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来临,这对唱片业是莫大的打击。如今的网络无所不能,想听什么音乐都能找到,人们不再依赖唱片欣赏音乐,但是演奏家们却是不可或缺,他们也乐此不疲地来中国举办音乐会,中国的音乐爱好者终于有了进入音乐厅欣赏大师们现场演奏的“大把”机会,不像十几年前基本上只能通过唱片欣赏大师们的演奏。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能做到的是把当年对音乐大师们的采访刊登出来,让您跟随音乐大师的叙述,探寻他们心中完美的音乐是什么样的,了解他们对音乐意境的追求、对精湛演奏技艺的探索、对作曲家的敬重、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总之,再好的音乐作品也离不开演奏家,他们是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者,是引领你进入音乐意境的引导者,是让你在音乐中不断升华的助推者。这也是我编写此书的初衷。
但愿此书能为所有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门,让你通过大师们的讲述体会他们音乐背后的百味人生。
陈胜海
2015年3月
《走近音乐大师(第2辑)》大部分内容为陈胜海在《高保真音响》发表过的文章汇编,也有部分未发表文章,主要以专访的形式介绍了30余位著名演奏家、指挥家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他们来华演出时台前幕后的精彩音乐故事。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家的精神世界,感受音乐的人性光辉。
《生命中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钢琴大师波里尼访谈录》、《与琴坛“坏小子”肯尼迪侃谈》、《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要实现人的自身》、《访音乐大师克里斯托夫·埃申巴赫》、《为音乐周游世界》、《指挥大师迪图瓦采访录》……《走近音乐大师(第2辑)》大部分内容为陈胜海在《高保真音响》发表过的文章汇编,也有部分未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