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爱也要放手
有时候,明明很爱对方,彼此之间仍有浓烈的依恋,但还是要放手,否则彼此都会很难受,
甚至还会牵拖很多人卷进痛苦的漩涡!
不爱了,就放手!这是我经常给徘徊在爱情生死门的伤心恋人的忠告,也是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恋爱规则,即使有些痴情人深深体会这句话“知易行难”的奥秘,但至少都愿意试着往这个方向努力看看。
偏偏最近我看了几个很经典的特殊案例,让我发觉不该只是提醒大家“不爱了,就放手!”有时候,明明很爱对方,彼此之间仍有浓烈的依恋,但还是要放手,否则彼此都会很难受,甚至还会牵拖很多人卷进痛苦的漩涡!
首先让我很有感慨的案例,来自映雪的真实遭遇。
映雪的男友劈腿多时,她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爱挑衅的第三者找上门来,她才知道男友早已经背叛她。和男友说好要约个理性和平的时间谈谈,他却不肯面对现实,想要坐享齐人之福,不肯放弃任何一方。
脚踏两条船,不累吗?这是映雪体贴男友时的疑惑,她真不了解男人想要左拥右抱的野心。当他被允许同时和两个女性交往,对他而言没有损失。但是,有多少女人具备这种宽容的雅量呢?
映雪的选择是:宁缺毋滥!她坚持要跟男友分手,希望他找个时间来住处取走他的个人物品,他却迟迟不肯行动,还利用映雪心肠很软的特质,对她百般纠缠,说他很爱她,实在放不下。心痛万分的映雪,幸好还有一丝理智,以坚决的态度回应:“如果你真的爱我,就请放手!”
懂得适时对第三者放手,才不伤害无辜的真爱
第二个案例,跟映雪的情况正好颠倒过来。
理庆是个大帅哥,对女友却很忠心,从来就没有非分之想。办公室有新来的女同事,外表美艳,身材火辣,行事作风很大方,直接向理庆告白,送了巧克力和卡片,写着: “可以让我爱你吗?”
跟绝大多数的正常男人一样,说不心动是骗人的,可是理庆并不想给自己惹麻烦,据实以告:“我已经有女友了!”
对方竟不死心地回答:“没关系呀,我不在乎!反正,正式结婚之前,每个人都有交朋友的自由。”
接下来,她不断邀约他一起共进午餐,赠送贴心小礼物,搞得全办公室都知道这件事,有好事的同仁还跟他女友告状,无福消受的他,只好严正地说:“爱我就请你放手,否则会伤害到我的无辜女友!”
放手,爱才能升华成为祝福
第三个案例,情况比较特殊些,当小爱变成大爱,即使再浓烈的爱,都还是要放手。蜻蕊和男友交往五年,两人感情非常好,早已经论及婚嫁。可是,罹患大肠癌的妈妈,经过多年治疗,病情时好时坏,后来因为癌细胞蔓延,病情扩大,在几个月之内撒手人寰。
当时孝顺的蜻蕊,想要多陪伴妈妈,推迟了结婚的时间,男友和他的家人都能体谅,没有再催她。
直到蜻蕊的妈妈过世了,在治丧期间,男方家属提到民俗的考虑,若不在百日之内成婚,可能还要再等三年。蜻蕊答应要仔细考虑,最后给的答案,实在教人意外,觉悟人生无常的她,决定要出家。
男友非常不舍,认为她可能是伤心过度,才有这样非理性的决定。蜻蕊耐心跟他解释,其实是从妈妈生病到离开的这段期间,她深入接触佛法之后,领悟到真正的爱是无我的慈悲。
面对泪流满面的男友,她温柔地说:“爱我,就放手吧!”
以上三个案例,当事人背景迥异,爱的程度难分轩轾。存在于彼此之间的都是爱,却都各有无法继续的理由,但是,除了放手,没有更好的选择。
也唯有放手,爱才能升华成为祝福,彼此带着对方的心意,重获心灵的自由。 P15-19
你有伤心的权利
懂得“宽恕”,将让我们学会:停止怨恨对方,不再责怪自己。先学会“宽恕”,接下来才能“疗愈”,才可能帮助我们把伤心的功课做完,所有的痛苦才会真正了结。
你,快乐吗?让我陪你,细细地重新回想一遍:
单身时的你,快乐吗?热恋中的你,快乐吗?失恋后的你,快乐吗?恢复单身的你,快乐吗?再度恋爱的你,快乐吗?
之所以连续提出这么多问题,是因为正当我完成《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这本著作时,很巧合地遇见一个率真的朋友,三十二岁的他,说自己用情很深、态度严谨,可以称得上恋爱的次数非常少,有过一次婚姻记录,每次结束一段感情,伤心的时间远比快乐的时间要多。如今,他奉行的人生哲学是“我只要快乐!”——一个人的时候,要快乐!两个人的时候,更要快乐!如果不快乐,我什么都不要了!
他恢复单身后,和一只婚前就养的老狗相依为命,父子相称。若是有缘遇到可以相处的女生,他也不排斥,但十分坚守快乐哲学,只要对方有点“卢”(台湾俚语,形容人个性拖泥带水,不干脆,很烦很哕嗦),他立刻闪人,头也不回地——谢谢再联络。
听见他这么强调快乐的生活哲学,我有点瞠目结舌。因为在我的人生经验中,爱情不会只有快乐。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苦乐参半。尤其恋爱,哪有百分之百的快乐?我有信心大声说:“我很幸福!懂得享受快乐,是幸福;愿意接纳痛苦,是另一种幸福。”但我实在无法坚持“我只要快乐”的生活哲学。
心碎之后,你足假装复原,还是真正复原?
为此观念的差异,本来谈话很投机的我们,曾经一度因为在“快乐”的主题上没有交集,而无话可说。他有点赌气地以为,我在嘲笑他要的快乐太肤浅,只想如顽童般吃喝玩乐。
其实,这真的是个很大的误会。
我很尊敬他,也很心疼他。我认为,一个人可以如此清楚明白地掌握自己的快乐,而且真的每天都活得快乐,大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已经非常懂得分辨与取舍,所以很明智地选择了快乐;二是他很本能地排斥或压抑很多不快乐的情绪,坚持不面对、不处理、不接触,让烦恼永远无法近身,才能保挣陕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猜想他的情况比较接近前者,关键在于:他并不避讳提及伤心的往事,表示他没有逃避那些过去。能够与伤心往事彻底和解,并不是简单的事。更重要的是,当他提起初恋、前妻、离婚后的一段感情,语气中都没有怨悔。只是很单纯的,让过去的都过去。
他,应该是真正放下了;但是,对于新的感情,是否就可以完全投入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坦承:明明已经遇见很喜欢的人,会花比较久的时间,才能慢慢放下感情。他直接告诉对方,自己是个慢熟的人,无法很快投入全部的感情。对方听了,跟着犹豫起来,误以为他只想不负责任地玩玩。后来,就因此而错过彼此。
面对伤心的过去,你要多久才能走出来?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这本书,提出很值得省思的观点,作者说:“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没错!但就算真正放下,不介意再度提起,也只是面对伤心往事的态度能够释然处之。未来呢?却未必可以敞开心胸接纳幸福。只因为还有很多伤心,埋在记忆深处,没有被时光的河流带走。
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多半会听见有人安慰说:别再伤心了!却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好好处理伤心。在感情破碎的时候,我们甚至以为连伤心都是自己不该犯的错。
其实,每个人都有伤心的权利,在泪水中觉察成长的自己。但是,我们也都有处理伤心的义务。否则,伤心就永远只是伤心,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疗愈,化为给自己心灵成长的祝福。
我陪伴过很多心碎的人。当然,自己也曾经心碎过。我发现心碎的人,通常都有很极端的反应,例如:“完全不说”或“说得太多”;“一味地痛骂对方”或“完全地苛责自己”;“囤积负面情绪”或“爆发负面隋绪”……这些极端的反应,都无法真正处理伤心的议题。
面对伤心的过去,“你要多久才能走出来?”这个问题的字面意义,已经包括了“自主(你,不是对方)”、“意愿(要)”、“时间(多久)”、“转折点(才能)”、“行动(走出来)”五个缺一不可的疗愈要素,而真正能够复原的关键在于——宽恕!请你回到生命当时的现场,像看DVD那样重新倒转到相遇的最初,理解对方的心情,看清自己的处境。唯有客观地理解,温柔地谅解,才能与往事和解。
如何停止怨恨对方,不再责怪自己?
以“疗愈”为主题的书太多了,读者并不需要我画蛇添足。这次我想要给和我一样曾经心碎的朋友,在学习疗愈自己之前,来一个可以有效放松身心的暖身操,先从“宽恕”开始吧。
“宽恕”,是华语中很美的字词。“宽”是指:因为锻炼出接纳的度量,而让负面的情绪变得微不足道;“恕”代表:理解对方心态或动机之后,而愿意选择原谅。
懂得“宽恕”,将让我们学会:停止怨恨对方,不再责怪自己。先愿意“宽恕”,再进行“疗愈”的过程,才可能帮助我们把伤心的功课做完,所有的痛苦才会真正了结。
往事,像一座旋转木马,当我看着眼前的风景说:“那些都过去了”,内心却还是无法停歇地继续复习。我慢慢知道,疗愈自己最好的方式,并非忘记,也不是重复之后的麻痹,而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一切,心存感激。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本书藉由五十个观念与数十个真实个案,为你提供处理伤心的参考,陪你正向地看待每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打击过你的事,让你终于知道应该感谢那些看起来似乎是负面的经验,其实它们帮助你获得更圆融丰富、而且自信的自己。
宽恕,是疗愈的开始;宽恕,也是悲伤的终点。但愿《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这本书对你来说,是深情温暖的陪伴,也是敞开心灵的钥匙,让你在心碎后,还能重新拥抱自己!更希望你可以在疗愈过后,与未来的幸福相遇时,不再害怕迟疑,勇敢把握爱的真谛。
吴若权编著的《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藉由五十个观念与数十个真实个案,为你提供处理感情伤害的参考,陪你正向地看待每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打击过你的事,让你终于知道应该感谢那些看起来似乎是负面的经验,其实正是它们帮助你获得更圆融丰富而且自信的自己。
宽恕,是疗愈的开始,也是悲伤的终点。但愿这本书对你来说,是深情温暖的陪伴,也是敞开心灵的钥匙,让你在心碎后,还能重新拥抱自己!更希望你可以在疗愈过后,与未来的幸福相遇时,不再害怕迟疑,去勇敢地把握爱的真谛。
读之不腻的动人故事,隽永脱俗的独到观点,搭配疗愈话语和音乐推荐,让本书流露静谧安定的疗愈情韵。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作者吴若权是台湾著名的两性情感专家,以真实个案为读者提供处理感情伤害的参考,让大家知道应该感谢那些看起来似乎是负面的经验,其实正是它们帮助你获得更圆融丰富而且自信的自己。
本书对感情中容易受伤的女人来说,是深情温暖的陪伴,也是敞开心灵的钥匙,让你在心碎后还能重新拥抱自己,更希望你可以在疗愈过后,与未来的幸福相遇时,不再害怕迟疑,勇敢把握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