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是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五十余年来的科研生涯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我国科研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踪模仿到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的历程,从中也折射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由史炎均编著的这本《真善合美(蒋锡夔传)》在全面了解了蒋锡夔院士已有的文字资料,访谈其家人、秘书、学生、同事以及单位的领导等20多人的基础上,再现了他作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的科学人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锡夔是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1978年是一个“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蒋先生牵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之后他秉承超越常人的真知灼见和长远的眼光,一直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蒋先生不但自己科研工作非常出色,还极为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对后辈非常提携,甘当人梯,毫无保留,以看到后辈超越自己为期望。由史炎均编著的这本《真善合美(蒋锡夔传)》再现了蒋先生的科研人生。
当时的化工部专门成立了为国防工业服务的机构,由时任副部长的李苏同志主管,其主要任务就是为“两弹一星”研制生产出新型的化工材料——氟橡胶和氟树脂。这些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能,可以耐高温、耐强氧化剂、耐油,还能在苛刻的环境条件下使用。当时在美国对中国的禁运货物中,氟橡胶和氟树脂属于第一禁运物品。因此,中国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氟橡胶是一种由不同的含氟烯烃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由于碳一氟键比碳一氢键具有更加高的稳定性,因此氟橡胶材料就比一般橡胶材料具有更加明显的耐高温、耐低温、抗化学腐蚀、高绝缘、难燃、耐候性好、低摩擦系数和不粘等优良性能。由于制造每一种新型飞行器都需要上百种的氟橡胶配件,因此氟橡胶材料是制造“两弹一星”必不可少的新型材料。
自1956年起,蒋锡夔就已经在有机氟化学方面开展了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研究工作并没有获得重要的进展。然而,蒋锡夔一直没有中断过对有机氟的研究。他一方面积极参加当时的政治学习,另一方面仍然坚持阅读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及时跟踪和分析国外关于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当时,化学所订的《美国化学会志》、美国《有机化学杂志》、英国皇家化学会的期刊,以及苏联出版的化学期刊等,蒋锡夔都是每期必看的。1957年,化学所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开展有机氟橡胶的研制工作。
当时,化学所的曾昭抡因为被批判已经不再担任所长了,代所长柳大纲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找蒋锡夔谈话,他十分认真地听取了蒋锡夔对研制氟橡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此时,蒋锡夔已经事先了解到一些情况,也明白了领导找他谈话的意图。于是,蒋锡夔进一步向柳大纲代所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他认为,氟橡胶研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含氟烯烃单体的制备,自己在美国凯劳格公司工作时曾经开展过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相当的经验;回国后,自己一直在跟踪和分析世界各国关于有机氟化学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也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因此,蒋锡夔表示自己对于完成这项任务还是很有信心的。紧接着,蒋锡夔又向柳大纲代所长提出了开展氟橡胶研制的一些具体设想等。听了蒋锡夔的这番话,柳大纲非常高兴,他很欣赏蒋锡夔的坦率和自信。事实上,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接触,柳大纲也比较了解蒋锡夔的为人和能力,他相信蒋锡夔是负责完成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不久,柳大纲代所长就与化学所党组织及有关领导、有机化学研究室主任蒋明谦等人,就氟橡胶课题组组长人选进行讨论。最终所领导决定,任命蒋锡夔为新成立的氟橡胶课题组组长。
新组建的氟橡胶课题组从有机化学研究室独立出来,直接归所领导管理。由于该课题组承担的任务相当重要,因此在人员的配备上并不少于一些研究室。当时,蒋锡夔虽然只是一名副研究员,但他却是唯一一名参加所务会议的项目组长。在氟橡胶课题组里,领导除了任命蒋锡夔为组长外,还任命了一位副组长,那就是胡亚东,他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课题组设有3个科研小组,由蒋锡夔、路之康和赵瑞年负责2个单体合成小组,胡亚东则负责1个聚合小组。
不久,蒋丽金博士也加入进来,她专门负责偏氟乙烯的研制工作。后来,从南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马振中被分配到氟橡胶课题组工作,蒋锡夔就安排他担任秘书。路之康和赵瑞年原来都在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研究工作,他们后来调入化学所工作。1963年,路之康又与蒋锡夔等一起迁往有机化学研究所。
1958年,化工部集中有关科研生产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各大高等院校等通力合作,进行国防化工产品的试制和生产。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等的有关专家和学者汇聚上海,就氟橡胶的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的科研人员各抒己见,尽献良策,大家分别归纳出4种不同的氟橡胶合成方案。为了做到稳妥与可靠,大会决定,4家单位分别采取一种合成途径,各自用半年时间进行试验。半年之后,再带着各自的工作进展和合成方案在上海会面。
去上海开会之前,蒋锡夔他们已经系统地查阅了合成氟代单体的各种文献资料及专利情况。氟橡胶是一种由不同的全氟或多氟烯烃共聚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课题组反复讨论后决定,选择单体作为合成目标。这就是说,蒋锡夔课题组首先要合成出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1,2-二氟乙烯)作为单体。虽然这两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文献资料中有很多,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最合理,大家都没有经验,国外的公司究竟是使用什么样的合成路线来合成的谁也不清楚。于是,蒋锡夔根据自己对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分别确立了两条合成路线,并且还大胆地提出以其中的某一条路线作为重点加以试验。
方案确定下来后,课题组立即开始试验。首先,他们进行单体的合成试验,也就是合成全氟丙烯和偏氟乙烯,这是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在那段日子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进行实验。由于实验条件相当简陋,许多含氟原料的供应常常跟不上,再加上他们的经验不足,因此在一开始的试验中他们不断地失败。但是,大家并不气馁,相反,每一次试验失败,他们都认真地总结经验。这样一来,在下一次的试验中他们就变得更加聪明,真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蒋锡夔与课题组的成员坚信,自己的合成方法是合理的,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P68-70
我们在求学的时候就知道了蒋锡夔先生的大名,但无缘相见,对他只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我们相继在美国留学,研究中对蒋先生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注意到他所率领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物理有机团队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的工作成果,可能在当年整个中国化学界都是最突出的。我们其中的一位,甚至有机会在美国西北大学直接聆听蒋先生的精彩演讲,近距离地互动交流。我们归国后在各自的领域,也都独立从事了科研工作,由于学科相近以及共同的兴趣,我们和蒋先生开始有了较多接触,逐渐对他有了真正的了解,发现他原来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对同事、朋友、学生友善提携,研究上极为敏锐、严谨,同时又具大师风范的长者。在后来进一步的交往中更被他的学识、人格魅力和领导才能所折服,最终发展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蒋先生是我国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在美国留学期间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这是他的兴趣所在。随后他心怀“富强祖国”的理想,冲破美国政府的层层阻挠回到祖国,并毫无异议地服从了当时国家的需要,转而从事国防材料氟塑料和氟橡胶的研制。他领导的研究组先后研制成功了一系列有机氟材料,为我国的国防工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文革”期间,尽管蒋先生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但他仍然本着追求真理的执着信念,在逆境中坚持开展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正是这份对事业的坚守,为他后来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成为国际一流的物理有机化学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是一个“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时期,蒋先生牵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成立了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之后他秉承超越常人的真知灼见和长远的眼光,一直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蒋先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他以严谨扎实的科研作风,在疏水亲脂作用驱动的有机分子簇集、自卷以及解簇集现象和自由基化学中的取代基自旋离域参数的建立和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原创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相关成果于200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伴随着这些科研成就,他领导的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室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
蒋先生不但自己科研工作非常出色,还极为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对后辈非常提携,甘当人梯,毫无保留,以看到后辈超越自己为期望,他“爱惜人才”这一点在同行当中是有口皆碑的。作为有机化学领域的前辈和师长,他是我们以及其他很多这一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引路人。在我们刚刚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时候,蒋先生就对我们的工作非常关注,带领我们一起开展一些合作科研项目,尽力为我们创造条件,给我们向同行展示工作的机会。我们能够较快地成长起来,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也做出一点成绩,与蒋先生这种对后辈的关心、爱护与提携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蒋先生是一面镜子,是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典范。他五十余年来的科研生涯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紧密相连,成为我国科研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踪模仿到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的历程,从中也折射出我国科技工作者所付出的艰苦努力和追求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蒋锡夔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采集工作基础上整理形成了蒋先生的这本传记。希望借本书的出版,对于弘扬蒋先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宣传蒋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热爱、执着追求和敬业精神,激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造力,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3年1月6日,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佟振合院士、程津培院士、吴云东院士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杜灿屏研究员专程来到上海。他们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党委书记郏静芳同志的陪同下,一起前往华东医院看望了蒋锡夔院士,并为他颁发了“中国化学会一物理有机化学终身成就奖”。丁奎岭所长和郏静芳书记代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全体科研人员,对蒋锡夔院士表示热烈祝贺,对他为我国物理有机化学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为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向他和他的家人致以亲切的慰问。
消息传来,我们蒋锡夔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小组(以下简称“采集小组”)的全体成员感到非常高兴!在我们采集小组的工作即将完成之时,中国化学会给蒋锡夔院士颁发了这样一个重量级的终身成就奖,让我们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所做的这项工作虽然相当辛苦,但却非常值得。“蒋锡夔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于2011年7月,采集小组主要的成员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赵新博士(采集小组负责人)、齐巧艳女士(负责照片、文字资料的采集和整理),上海科技报社的刘敏超女士(负责协调工作及音视频资料的采集与整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史炎均女士(负责采访工作及撰写研究报告)。小组其他成员还包括有机所和科技报社的相关人员。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高质量地完成了采集任务。
在档案的查阅与资料的采集过程中,我们前往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进行了考察和采集,尽可能完整地了解和搜集了蒋锡夔院士的家庭生活、求学过程以及工作期间的档案材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采集到超过10000份(件)资料,从中我们精选并采集近3000件资料,这些资料比较全面、详实地反映了蒋锡夔院士的成长历程。其中有一些资料非常珍贵,如蒋锡夔院士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成绩单,中小学时期的学籍表、绘画和作文习作等,中学、大学时期的部分考试卷,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完成的本科毕业论文,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在美国工作期间的实验记录,还有一些记录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随笔、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思考的工作手册等等。
2008年,金城出版社出版了《蒋锡夔》一书。该书作者黎占亭研究员自1998年起就在蒋锡夔院士的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在写作过程中,蒋锡夔院士与黎占亭研究员一起,每天进行2小时的访谈。与此同时,黎占亭研究员又进一步查找和收集各类文献资料、阅读并参考了蒋锡夔院士的日记(蒋锡夔院士一生坚持记日记,一直坚持到生病住院为止),因此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写作,黎占亭研究员终于完成了初稿。之后,蒋锡夔院士对初稿进行了审读,还作了多次修改。正式定稿之后,该书于2008年1月出版。
2009年9月30日,蒋锡夔院士因病住进华东医院。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他逐渐失去了说话能力。这对我们本次采集工作来说,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由黎占亭研究员所撰写的《蒋锡夔》一书,就成为我们“采访”蒋锡夔院士的第一手资料。它包含了蒋锡夔院士大量的访谈内容,以及他的日记、他的文字资料等等。而且,这些内容都是经过蒋锡夔院士本人的修正和肯定的。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黎占亭老师,感谢他对我们本次采集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在全面了解了蒋锡夔院士已有的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蒋锡夔院士的家人、秘书、学生、同事以及单位的领导等20多人进行了访谈。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一年的时间。
2011年12月,我们前往深圳,采访了正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参加第九届全国物理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程津培院士、佟振合院士和吴云东院士;2012年7~8月,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我们分别采访了戴立信院士、陈庆云院士,以及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丁奎岭所长。通过对这些中国一流科学家的访谈,我们充分认识到,蒋锡夔院士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已经进入物理有机化学界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目前,我们采集小组的工作即将完成。在此之际,我们要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尤其是丁奎岭所长和郏静芳书记对此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还要特别感谢佟振合院士、程津培院士、吴云东院士、戴立信院士、陈庆云院士以及丁奎岭所长,他们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计国桢老师、史计良老师、赵成学老师、黎占亭老师、李芳琳老师以及盛怀禹老先生,他们不仅接受我们的采访,还主动参与到我们的采集工作当中;感谢张劲涛先生、范伟强先生、费铮翔先生、曾虹女士,他们特地从国内外不同的地方回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接受我们的访谈。最后,我们还要感谢蒋先生的妹妹蒋燕玉女士、蒋冠玉女士,夫人康月莉女士,儿子蒋有衡先生、蒋有亮先生,他们积极配合我们的各项工作,想方设法提供给我们各种采访线索和图文资料。在采集过程中,有机所党政办公室的黄智静主任和蔡正骏同志给予了很多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表达我们的谢意。
蒋锡夔院士学术成长研究报告,是在查阅档案资料、采集各种图文视频资料以及访谈资料的基础上逐渐编撰而成的。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各方专家的审核。根据专家们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又对初稿进行了反复的修改。尽管如此,在编撰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可能还是会存在一些失误,敬请读者批评与指正。
蒋锡夔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小组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