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康巴大地,美与天路的历程,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真实。这两条看似对称但原本一直重叠在一起的“平行线”,互依互存着,一生纠缠,一生却又从未相合,共同印证着高原天空的纯洁与天路的神圣。
文学与学术合一的文笔,透视历史时与众不同的独特眼光,关注现实时人文关怀的盎然气脉,使图书融知识、揭秘、自然、风土、真实于一体,为读者第一次揭开生活在“藏彝走廊”大峡谷中的康巴民族人文与历史神秘的面纱,从而让读者体验到“末代女土司的似水人生”,开启康巴故地一扇又一扇秘境之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河是一种慢/藏彝走廊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焦虎三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走进康巴大地,美与天路的历程,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真实。这两条看似对称但原本一直重叠在一起的“平行线”,互依互存着,一生纠缠,一生却又从未相合,共同印证着高原天空的纯洁与天路的神圣。 文学与学术合一的文笔,透视历史时与众不同的独特眼光,关注现实时人文关怀的盎然气脉,使图书融知识、揭秘、自然、风土、真实于一体,为读者第一次揭开生活在“藏彝走廊”大峡谷中的康巴民族人文与历史神秘的面纱,从而让读者体验到“末代女土司的似水人生”,开启康巴故地一扇又一扇秘境之门。 内容推荐 z在我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单元,这便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至今,这里还生活着藏、彝、羌、纳西、普米、门巴、珞巴等民族。千百年来,众多民族在此南来北往,繁衍生息,迁徙流动,使得这条长廊成为丰富的文化积淀带。本书包括1939年的康定、末代女土司的似水人生、走婚部落的田野报告、万籁俱寂的扎坝、建筑独特的碉楼等内容。 目录 这雄阔的走廊独一无二(总序)
序
1939年的康定 一个浮出水面的新省 忧心忡忡的羌氏兄弟 饮鸩止渴的鸦片贸易 布诺尔神父与麻风女 康定锅庄的历史片断 将要乘上翅膀的歌声 为时间涂上免腐的香料
末代女土司的似水人生 博巴最年轻的主席 “藏族一枝花!” 风云突变的爱情 甘孜事变为红颜 漫长的返乡之路 尘埃落定唯相思
走婚部落的田野报告 万籁俱寂的扎坝 建筑独特的碉楼 飞檐走壁的爱情 神秘的崖葬仪式 孤岛的远古镜像
黑陶部落的最后传人 土陶的今生与前世 隐秘的历史基因 原始的手工流程 神秘的文化符号
木雅芭羌的面具报告 塔公!塔公! 菩萨喜欢的地方 一见解脱如意寺 文本反溯木雅 金刚神舞弥足珍贵
营盘小街的发现之旅 走近营盘小街 历史远逝的古街 宗教百科博物馆 老街的手工拉皮术 一位老者的关公庙
茶马古道的“背子” 大地上的史诗 从一张老照片进入 敲响群山的肤皮 云端的跋山涉水
康巴八记 蜀山之王贡嘎山 拒绝融化的冰川 星空灿烂的丹巴 黄昏无限的八美 莲花生出惠远寺 阳光灿烂的雅拉 欢喜佛地燃姑寺 亚马多吉的“宫殿”
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代后记) 试读章节 关帝庙大殿为中国古代抬梁式结构,屋顶造型优美突出,飞檐上雕刻着龙与虎的图案;内外檐的梁枋、斗拱上原应有梁枋彩画的,现在只依稀留下少数斑杂的色块;屋檐的瓦当上装饰有动植物花纹与人物形象的雕饰,因是用泥土雕刻烧制而成,自然保留得更为完好一些。大殿门上竟赫赫悬挂着6块鎏金的木匾,正中书“忠肝义胆”,其余的语义大同小异,不外为“忠烈千秋”或“忠义参天”,可惜匾中字体上的金粉很多已经脱落了,不少匾木早已生出无数裂痕。 关帝庙保存至今的布局,只余大殿与左边的厢房了,依照中国古代中庸对称的建筑哲学理念,右边也应有~间厢房的,但现在那里更像是个用木头围圈而起的露天废品收集站,里面胡乱堆放着一些木材和杂物。大殿旁一块破烂的石匾斜靠在墙边,上书“关岳庙”3个大字,落款时间为“民国三十一年”。左边的厢房,墙面已经剥落得无法辨别出它最初的色彩了。这里在解放后,也许曾作为营盘村的办公之地,因为墙上依稀可见一些只字片语的大字报;纸张虽早已泛白得近乎透明了,我仔细查看了许久,才依稀辨认出“营盘村社员欠社款公布”几个楷体大字。墙体表面四处都在脱落着,你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里面夯积的黄土与稻草的根须。大殿右边一间十分简易的木房内,透过四处是洞孔的木板,你还会看见屋梁上高悬着一口古老的铁钟,钟锤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钟体喑哑无声地面对人世沧桑、四季轮回。 但关帝庙毕竟还是有过它的辉煌,虽然大殿现今破烂得如同一处待拆的危房,但大门前那一左一右两尊高大威严的石狮,依稀展示出昔日龙恩钦赐的皇庙应有的那份高贵与尊严。让人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两头石狮居然造型不尽相同,右边那尊口含石珠,而左边的嘴中却空空如也。 我对关帝庙内的探访,更像是对某处民舍的探秘。走进灯光昏暗的大殿,我只看见一位老人趴在一张破旧的木桌上用钢笔临着字帖。看见我进来,老人从灰暗的台灯下抬起了头,他自我介绍说,本姓杨,家就在营盘街上。营盘村村委会从左边的厢房迁走后,关帝庙就一直无人照看了,于是老人孤零零一人志愿来此守护。白天在庙中看护扣理,晚上锁好庙门回家休息。 有了杨大爷的讲解,我在关帝庙内的欣赏自然显得有章有法了。庙内的一切设施如同它的外表一样,破旧得让人几乎感到寒碜了,伊是殿内墙上那12尊雕像让我感到精彩万分,不虚此行。在这些雕像中,并没有多少我们想象中三国故事的内容,关公的形象自必不可少,剩下的竟然还有孔圣人的泥像一尊,观音与地母的雕像各一个,鲁班、华佗雕像各一个;其余的除了与《封神榜》故事相关外,大多为当地信奉的民间神仙了:如“风婆婆”的雕像中,“风婆婆”手抓一只怪兽,嘴巴大张,画面荒诞怪异,与我在众多其他寺庙中所见的雕塑大相径庭。 关帝庙殿内雕像内容的繁杂,也恰好说明了长期以来营盘街一直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中心地带之一,不同文化种属在此地由相互影响上升为互相融合:从清真寺的汉式四合院建筑特征到关公庙的多彩雕塑;从清乾隆多民族的混居到以后商行会馆的建立,营盘街多元文化互生互长的历史,不仅对于小金县及整个康区而言,就是在全中国,也是颇富典型意义的。 从关帝庙出来时,天已黄昏,一轮残阳在远方崇山峻岭间慢慢沉了下去,几抹云朵被夕阳映照得晶莹透亮。我想:杨大爷志愿守护着破烂的关公庙,在他的内心,他知晓自己其实在守护着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尊崇的义气与忠贞…… 从营盘下街顺坡而下,几座新建的小楼房沿坡地而起,楼房壁面全贴着白色瓷砖,窗户的茶色推拉玻璃在晚霞中反射着刺眼的光芒。据同行的小金县工作人员讲:现在,修建一座这样现代与豪华的小洋楼,已成为时髦追捧的风向标。回想起我今天在旅途中所见的那些古房、老人与破庙,营盘街——这座中国小城镇中富有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的罕见古巷,真的就到了日暮西山的境地了吗?我心事重重向下挪动着脚步,内心深处只愿营盘街的未来如我在古巷中第一眼所见的那一排初春的杨柳:在破败灰黑的街景中,柳枝上布满了新嫩的芽苞,翠绿的枝条优美地向下垂挂着,犹如一团柔美的秀发、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在一片灰色的画面中,它们荡漾出鲜亮的绿意,昭示出大自然超乎一切的生机与希望。 P124-127 序言 以“历程”二字入书名的书籍我相信会是很多的,但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只有两本:一本是美学大师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它从宏观鸟瞰角度以形式美的方式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精度把握,揭示了美在东方文化中的显现方式;另一本是17世纪英国人约翰·班扬所著的欧洲中世纪文学名著《天路历程》,其主要部分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基督徒的人,如何历经千难万险奔向天国之城。 二十世纪初德国作家卡夫卡在一篇随笔中曾把当时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品称为“艺术的赝品”,换而言之,当代我们所谓“物质美”的东西越来越表皮化,越来越与人灵魂颤动的那一刻记忆脱节。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飞的世界,卡夫卡超前的批判正演变成为生活的现实,被剥离了灵魂的“美”,几乎无处不在。但当我一次次行走在康巴大地,一切也许就成为了例外。美与天路的历程,在那里,是融合得如此紧密,如此完美。有时候,我会感觉这两种历程如前行的平行线,一生与我纠缠,一生又从未相合;在崇山峻岭、峡谷村落,我行走于其中;当某一刻,被一座高峰或是路旁的一小块玛尼石所震撼;面对一只高翔的苍鹰或是寺庙中一幅壁画莫名感动时,我突然感到:这两条看似对称的平行线,它们猛烈碰撞在一起,碰撞击起的火花深深刻进了我的灵魂。我突然发现,这两条看似对称的平行线,原本一直重叠在一起,它们互依互存着,在我体内共同印证着高原天空的纯洁与天路的神圣。 我为什么要写《山河是一种慢》,这一切难道还需要其他的理由? 后记 对于藏彝走廊,费孝通先生生前曾这样感叹:“谁能把她描绘出来?”面对藏彝走廊那近乎万花筒般的风光与风情,《藏彝走廊丛书》的写作工作,对于我们全体编著者而言,无疑是在走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的崎岖山路。一本书几乎要花费一年左右时间的写作与拍摄,以百万字为基本单位计数的大量资料的考证与查找,这其中的艰辛,也只有亲历者自知了。当您阅读到这一页时,《藏彝走廊丛书》第一套第一本,可以说就接近尾声了,但丛书对于我们远未结束,藏彝走廊那充满魔力的美丽诱惑对于一切行走者,远未结束。 中国人常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理解这句话是在告诉人们:山河比民众更为永恒,民众比个体更加伟大。当我怀着这种念头行走于藏彝走廊的山山水水、村落民居时,我的双脚告诉我,我正行走于一片宽阔而厚重的大地之上。当您耐心阅读本书至此时,我只想告诉您几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