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东藩中华史”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历史的通俗演义。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现代白话版重新编译整理,增加注释,语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适合各阶层读者。
毛泽东卧室床畔常备的历史书,二月河推荐的中国历史唯一入门读物,顾颉刚、裴效维、杨天石高度评价。
中国历史演义巅峰之作:一人主笔,千年兴衰,正史为经、轶闻为纬,上起秦皇,下迄民国,编织中国最完整的史话。
《清史(现代白话版)》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有专业学者团队编译,全、准、新的白话版,拆掉时间的墙,畅通无阻地读历史。
《蔡东藩中华史》即《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风靡海内外的一套通俗历史巨著,以小说形式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讫民国2166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笔通俗,点评机智,从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鲜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部具有廿四史规模的庞大卷帙之作。原为旧白话,为便于今人阅读和品鉴,由众多专家学者编译为现代白话版重新编译整理,增加注释,语言贴近现代阅读习惯,适合各阶层读者。
《清史(现代白话版)》是《蔡东藩中华史》系列之一,有专业学者团队编译,全、准、新的白话版,拆掉时间的墙,畅通无阻地读历史。
一代雄主努尔哈赤
布库里雍顺所建的鄂多哩城,在今辽宁省勒福善河的西岸,宁古塔西南三百多里。此地背山面水,地势极佳,但因居住在这里的是个小小部落,所以没什么威名。当时明朝统一中原,定都燕京,只在山海关附近设防,没将这片塞外荒地当回事儿,就算比鄂多哩城大几倍的地方,也懒得去理睬,何况这一个小小的土堡呢?谁知这深山老林卧虎藏龙,自布库里雍顺开基后,子子孙孙繁衍不绝;到了明朝中期,出了一个智略过人的孟特穆,他将祖先的基业发展扩大到赫图阿喇。赫图阿喇在长白山脉北麓,后改名为兴京。
孟特穆的第四世子孙叫福满,福满有六个孩子。第四个孩子觉昌安继承了祖业,居住在赫图阿喇城,其余五个孩子在赫图阿拉周围各筑城堡,都称为宁古塔贝勒。觉昌安有许多孩子,第四个孩子塔克世娶了喜塔喇氏为妻,并生下一个智勇双全、出类拔萃的儿子。这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大清国第一代皇帝,清朝子孙称他为太祖。他就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出世时,祖父和父亲还都健在。他有一个堂姐,嫁给了古埒城阿太章京。不料,明朝总兵李成梁在驻守辽西时,暗地里打着觉昌安的主意。他勾结图伦城主尼堪外兰,联合围攻古埒城。古埒城地小人少,挡不住大军,连忙派人到觉罗部求救。觉昌安知道后,唯恐孙女被捉,便与儿子塔克世带领全部兵士纵马驰骋,解救古埒城。城主阿太章京急忙打开城门迎入救兵,城中因得一援军,人心也安定不少。
觉昌安不分昼夜上城楼巡视,每天指挥部众极力防御。一天,城下有人骑马过来,大叫开门。觉昌安从楼上俯视,发现此人正是自己的老部下——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便问:“你来干什么?”尼堪外兰回答说:“听说主子来了,特来拜见。”觉昌安见他没带一兵一卒,便打开城门让他进来。尼堪外兰入城后,径直来到觉昌安面前,抱膝请安。觉昌安让他坐下,问道:“你为什么和明朝联合起来攻打古埒城?”尼堪外兰婉言谢罪,说:“之前我并不知道古埒城主是主子的孙女婿,所以贸然侵犯。现在听说主子远道驰救,才知道主子和城主的关系。我已经在明朝李总兵面前极力劝说,主子你声威震天,我们不该与你为敌。李总兵已经答应退兵。如果主子再让古埒城主向明朝皇帝进贡,李总兵必将奏请朝廷给主子封爵,让你管理建州。”觉昌安说:“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尼堪外兰急得发誓:“如有半点虚假,我愿意死在乱刀之下!”觉昌安非常高兴,让阿太章京设宴款待。
吃饭时继续闲谈,尼堪外兰将明朝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龙虎将军印,什么建州卫都督任书,让觉昌安不得不信。吃完饭,尼堪外兰就回去了。第二天城下果然退兵。阿太章京见敌军都退了,拜谢觉昌安父子救援之恩,一面备办盛筵款待觉昌安父子,一面烹羊宰猪犒飨军士。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到了晚上各自回去鼾睡。谁知突然炮声大震,喊杀声连天,众人从睡梦中惊醒,不知哪里的兵士从天而降。身不及披衣,而头已断;手不及持刀,而臂已离。纷纷扰扰了一夜,城中的兵民多半去鬼门关报到了。觉昌安父子及阿太章京也一起去了阴曹地府。
当时,努尔哈赤二十五岁,因祖父和父亲两人去援助古埒城,所以常派人探听消息。先前接到明军撤退的消息,还挺安心,随后当他听说爷爷和父亲已惨遭毒手时,大叫一声,晕倒在地,被众人救醒后放声大哭。他的伯父和兄弟也都悲痛欲绝。努尔哈赤马上检查军库,将剩下的十五副铠甲都搬出来,恳请伯父和兄弟一起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众人穿上铠甲,一拥出城,向东而去。
尼堪外兰用阴谋攻破古埒城,抢了些金银财宝,回到图伦,终日耽于酒色,纵情取乐。忽然听说努尔哈赤兵到,顿时仓皇失措地召集手下迎战。努尔哈赤不等图伦兵摆好阵势,就一马当先闯入敌阵,部众乘势跟上,逢人便杀,见头就砍。图伦兵从未见过这么厉害的军队,都丢兵弃甲,纷纷逃窜。尼堪外兰见大事不妙,忙掉转马头,落荒而逃。努尔哈赤见追赶不上,就收兵进入图伦城,并下令投降者免死。城内外的兵民听到这个号令,都纷纷投降。
休息一天,努尔哈赤发兵追寻尼堪外兰,但最终也有没查到他的下落。后来才得知尼堪外兰已窜入明朝境内,努尔哈赤写信给明朝官吏,请求明廷交出尼堪外兰。明廷只是任命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和龙虎将军,想就此将他打发了。
努尔哈赤复仇心切,每天都招兵买马,大修战具,并分出黄红蓝白四旗,编成队伍,摆阵练兵。一天,他令各部首领,列队向明朝边境进发。众首领说:“这次去攻打明朝,必须经过某某部落,得先向他们借路才行。”努尔哈赤说:“不用!有我在前面开路,你们跟着走就行了。”众首领无话可说,便跟着努尔哈赤出城。努尔哈赤火速行军,所过各部落毫无防备,任由他穿行;稍强横的部民拦阻马头,结果不是被刀砍死,便是被箭射死。走了几天,距明境只有三十里时,努尔哈赤命令部众停下来安营扎寨,并令队长齐萨率领十几个有胆识的人前往明朝边境,索要尼堪外兰。当时明朝总兵李成梁已被朝廷革职查办,换了一个懦弱的新总兵。新总兵一听说觉罗部带兵压境,惊慌得很,赶紧派部将率一百多名士卒出城与齐萨议和。齐萨说,只要交出尼堪外兰,一切都好说,不然只有兵戎相见。部将无言以对,只好回去了。P3-5
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张颐武
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
——史学大师 顾颉刚
毛泽东为何喜爱蔡著?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蔡著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趣味性的统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 杨天石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张颐武(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