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语堂作品新编/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
分类
作者 林语堂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经典是时间淘洗后留存的精品,它们是人性的画像,是人性的注解。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它们依然是读书人书架上不变的风景。

《林语堂作品新编》主要收入了林语堂漫议中西文化、文论、批评、杂感等方面的文章,而未收入其小说及翻译作品。另外,本书也特别选入了林氏谈论人物的文字及部分演讲词和书简,以使读者对他的著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内容推荐

《林语堂作品新编》简介: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星河的新文学作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伟大新纪元。辑入《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者,均为名家名作,风格绚丽多彩,文体摇曳生姿,名臻其美,蔚为大观。

《林语堂作品新编》为其中之一。“新编”之“新”,在于既注重择选经过时间淘洗、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经典,又着意搜集那些过去不大为一般读者所知的散论、杂感、书信、讲演等非虚构的精彩篇什,以更完整、更集中、更丰富地反映和体现林语堂一生著述的思想艺术全貌。

目录

前言

漫议中外文化

 谈牛津

 论中西画

 论西装

 哈佛味

 中国人之聪明

 英人古怪的脾气

 说浪漫

 狂论

 沙蒂斯姆与尊孔

 思孔子

 谈中西文化

 论握手

 中日之国民性

 论东西思想法之不同

 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机

——阐述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为《二十世纪之人文科学》序

 谈中西画法之交流

人物谈

 读《萧伯讷传》偶识

 再谈萧伯讷

 读邓肯自传

 辜鸿铭

 论孔子的幽默

 再论孔子近情

 记大千话敦煌

 谈钱穆先生之经学

 说福禄特尔与中国迷

 介绍奚孟农

 毛姆与莫泊桑

杂感

 祝土匪

 给玄同先生的信

 论性急为中国人所恶

——纪念孙中山先生

 回京杂感

 读书救国谬论一束

 《公理的把戏》后记

 文妓说

 讨狗檄文

 打狗释疑

[附]侯兆麟信

 论土气

文论 批评

 论语丝文体

 《新的文评》序言

 论文

 论幽默

 答青崖论幽默译名

[附]李青崖信

 方巾气之研究

 论语录体之用

 论小品文笔调

 小品文之遗绪

 再谈小品文之遗绪

 与徐君论白话文言书

 今文八弊

 记性灵

讲演

 机器与精神

 论现代批评的职务

 中国文化之精神

 读书的艺术

 学风与教育

 论读书

 中国的国民性

 论中外的国民性

——由动转入静的儒道

书信

 与陶亢德书

 再与陶亢德书

 与海戈书(十五则)

 海外通信

 给郁达夫的信

——关于《瞬息京华》

[附]嘉陵江上传书(郁达夫)

试读章节

论中西画

文章无波澜,如女人无曲线。

天下生物都是曲的,死物都是直的。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人造物好直,如马路,如洋楼,如火车铁轨,如工厂房屋。物用惟求其直,美术则在善用其曲。中国美术建筑之优点,在懂得仿效自然界的曲线,如园林湖石,如通幽曲径,如画檐,如板桥,皆能尽曲折之妙,以近自然为止境。

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

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

中国人画春景,是画一只鹧鸪。西人画春景,是画一裸体女人被一个半羊半人之神追着。

西人想到“胜利”“自由”“和平”“公理”,就想到一裸体女人的影子。为什么胜利、自由、和平、公理之神一定是女人,而不会是男人?中国人永远不懂。

中国人喜欢画一块奇石,挂在壁上,终日欣赏其所代表之山川自然的曲线。西人亦永远不懂。西人问中国人,你们画山,为什么专画皱纹,如画老婆的脸一样?

中国人在女人身上看出柳腰、莲瓣、秋波、娥眉。西人在四时野景中看出一个沐浴的女人。

为什么学画必画女人,画女人必须叫女人脱裤,我始终不懂。

裸体画皆淫画,其赏美之根据系性欲。西洋艺术家坦然承认之,中国之西洋画师却不敢承认,名之日“审美”,日“鉴赏标准美”。

现在社会系男子的社会,故好画裸体女人。女子的社会必好画裸体男子,亦必美其名日:“鉴赏标准美”。

雄狗会画,亦必认雌狗的大腿为标准美的极峰。雌狗画雄狗亦然。

西人女装所以表扬身体美,中国人女装所以表扬杨柳美。

女人西装表扬身体美者之美,同时亦暴露身体丑者之丑,使年老胖妇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西人将花树剪裁,成三角圆锥子等形。或将花草植成字母,排成阵伍,这是中国人向来不会做出来的傻事,但今日愚园路寓公竟亦有效之者。

摩登式家具(电灯装饰等)及摩登洋灰房屋,主用直线,是代表工业时代之精神。上海大光明影戏院看来似欲效工厂而不得之建筑或未完工之工厂。

上海大洋楼,皆忘记盖一屋顶。

西洋人好造灯塔,中国人亦有俗人仿造灯塔为西湖博览会纪念碑。常看之眼会生疔疮。

今日习西学的美术家建筑师皆俗人。

凡尔赛故宫为世界最难看之官苑,因一切树木皆作对仗排阵伍故也。中山陵之树木,亦已皆作对仗排阵伍。

上海有几万个中国富翁,却只有一二座中国式的园宅。此上海所以为中国最丑陋最铜臭最俗不可耐之城。

中国美术系Apollonian Art西欧美术系Dionysian Art。前者主幽静、婉约、清和、闲适,后者主刚毅、深邃、情感、淫放。中国美术,技术系主观的(如文人画、醉笔),目标却在神化,以人得天为止境;西洋美术,技术系客观的(如照相式之肖像),目标却系自我,以人制天为止境。

西洋近代画最受东方画影响,注意笔致、气韵,然除少数人,如Cezann外,尚未学得用笔。

仿画希腊罗马石膏像,在西方进步的美术学校此调久已不弹,然在吾国美术学校正在盛行。  德国学校有购买有正书局翻印古画为学生图画蓝本者。中国学校则不然。

中国人之西洋画,如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洋点心,一样令人无法消受。

(选自《我的话·行素集》,上海时代书局1934年初版)

论西装

许多朋友问我为何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季常癖,总没有肯穿西装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装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昧,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也未能免俗。至于已成婚而子女成群的人,尚穿西装,那必定是他仍旧屈服于异性的徽记了。人非昏瞶,又非惧内,决不肯整日价挂那条狗领而自豪。在要人中,惧内者好穿西装,这是很鲜明彰著的事实。也不是女子尽喜欢作弄男子,令其受苦。不过多半的女子似乎觉得西装的确较为摩登一等。况且即使有点不便,为伊受苦,也是爱之表记。古代英雄豪杰,为着女子赴汤蹈火,杀妖斩蛇,历尽苦辛以表示心迹者正复不少。这种女子的心理的遗留,多少还是存在于今日,所以也不必见怪。西装只可当为男子变相的献殷勤罢了。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者,唯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论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

P8-11

序言

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又称龙溪)平和县坂仔村的一个基督教乡村牧师的家庭。原名和乐,入大学后改名玉堂,从1925年11月用“语堂”署名在《语丝》上发表文章之后,“玉堂”二字就较少出现,后来索性只用“语堂”。林语堂六岁入读小学,十岁转到厦门鼓浪屿并在此念完小学,毕业后进入由教会举办的相当于中学程度的厦门寻源书院学习。由于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原因,林语堂从小就浸染在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之中,这对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12年,年仅十七岁的林语堂考取了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在当时文教界有很高知名度的教会大学,尤以英文教学著名。在大学期间,林语堂不仅广泛涉猎西方哲学、神学、语言学等知识,而且也爱上校园里严肃而优雅的“西洋似的生活”。1916年,经校方和同乡周辨明的推荐,林语堂得以到创办不久的北京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员。1919年秋季,在清华校方资助下,偕新婚妻子赴美留学。先是进入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一年后得到硕士学位。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他被迫中断在哈佛的继续深造。不久,应法国青年会征召,携眷前往法国东部的勒克勒佐城,为华工编识字读本。待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即申请进入德国耶拿大学,一个学期之后,出于对语言学的热爱,又转入被世人誉为印欧比较语法学发源地的莱比锡大学,两年之后即1923年夏季,获得该校哲学博士学位。然而,此时留学经费已所剩无几,再加上妻子分娩在即,他不得不踏上归国之途,从此开始了作为文学家、学者、翻译家的崭新生涯(参见万平近《林语堂的文学生涯》)。

作为文学家,林语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杂文创作,这以《翦拂集》为代表。这些杂文大多数发表在《语丝》杂志,林语堂也因此被文学史称为“语丝派”的主将之一。在杂文创作中,林语堂一方面站在人道主义思想立场上,对时政、对社会现实、对“正人君子”们所谓的“正义”与“公理”的论调进行批判与谴责;另一方面,则对正风起云涌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深表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其《祝土匪》、《给玄同先生的信》、《(公理的把戏)后记》等文,以笔锋的尖锐泼辣,酣畅淋漓地揭露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有力鞭挞了某些社会名流不道德的“流言”与“污蔑”。其议论之意气风发和言词之掷地有声,在当时文化界引起震动。《翦拂集》之后,林语堂还创作了大量杂文,收入《大荒集》、《行素集》.《披荆集》等集中,虽然凌厉尖锐的笔风有所收敛,但思想与视野却更显开阔、沉稳。收入本书的“杂感”部分文章反映了林氏在杂文创作上思想与风格的变化。其次是他的散文理论主张。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林语堂相继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和《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亲自上阵,大力提倡“幽默”、“性灵”和“闲适”等理论主张,不仅在当时文坛激起轩然大波,至今也仍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在风雨如晦的30年代,提倡文学的“幽默”、“性灵”和“闲适”,不免会给人留下回避现实矛盾的印象,但平心而论,这并非林语堂的初衷。提倡此类主张,就林氏的内在诉求而言,是力图在日益强势的左翼思想与理论之外,开辟自由主义的文化空间,以期能对散文的思想内涵、审美风格和意义价值提供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体认。这在当时不仅需要有理论睿智,更需要有理论勇气,正是此二者在林语堂身上的交织,才可能使30年代文坛清晰地听到不同的“声音”,使现代散文理论发展显得异彩纷呈。三是小说创作。林语堂一生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有些小说至今仍有广大的读者群,并不断被改编为电影或电视剧,如《京华烟云》(又译《瞬息京华》)。有意思的是,这些小说也颇受西方读者的欢迎,这似乎可以成为探讨跨文化语境中审美接受的一个典型个案。值得一提的是,林语堂的小说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少数的几部英文小说,其存在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语言表现空间。  作为一位学者,林语堂最为人所称道之处就在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正如他所自负的那样:“我的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林语堂一生都是乐此不疲的,从而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浅近明亮的窗。其《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在西方读者之中反响广泛,与其文笔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风的明白晓畅有很大关系。更重要的是,他笔下的中国文化总是深深地打上了他自身趣味、修养和人生体验的印记,所以,总是显得那么生动、鲜活,充满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友善、平和与温存,闪烁着人性与人情之光。毋庸置疑,林语堂所做的这一切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之交流与传播。收入本书的笔调轻松而又娓娓道来的中外文化谈,不仅显示出林语堂作为一位学者的睿智与博识,而且也显示了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位。

至于翻译方面,林语堂英译的《老残游记》、《浮生六记》以及中国古代经典如《老子》、《孟子》、《庄子》和编译的《孔子的智慧》等,至今仍被翻译界誉为译品的经典。这几部中国古代经典的翻译,在西方文化界有着独特价值,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在翻译领域,林语堂亦堪称大家。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书主要收入了林语堂漫议中西文化、文论、批评、杂感等方面的文章,而未收入其小说及翻译作品。另外,本书也特别选入了林氏谈论人物的文字及部分演讲词和书简,以使读者对他的著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郑家建 林秀明

2011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8: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