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常用拔罐方法
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归纳,拔罐疗法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具体如下。
按拔罐的形式分类
按此种方法可分为:单罐法,即单罐独用,主要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部位和压痛点。在拔罐治疗过程中,可按病变的范围大小,选择口径适当的罐具,将其吸拔在病变部位或者人体穴位上;多罐法,又称排罐法,即多罐并用,主要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如腰背痛、胁肋痛等疾病,其病变组织面积较大,即可采用此法;闪罐法,这是指在吸拔上火罐后即取下,然后再反复吸拔多次的方法。主要用于虚证、麻木、肌肉疼痛等病变部位较广泛或游移不定的疾病;留罐法,即吸拔后将火罐留置在皮肤上一段时间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脏腑病、久病、病位较深,或者病变部位固定等疾病,此法在实践中多与闪罐法相结合使用,即在大面积部位进行闪罐后,在俞穴及反应点处留罐;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是指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罐具的方法,主要用于吸拔腰背、大腿等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
用排气方法分类
按此种方法可分为:火罐法,即利用火力燃烧排去空气,以产生吸拔力的方法;水罐法,即利用水蒸气的热气排去空气,以产生吸拔力的方法;抽气罐法,即利用针管抽出空气,以产生吸拔力的方法;挤压罐法,即用手挤压橡胶球排除空气,以产生吸拔力的方法。
按综合治疗方法分类
按此种方法可分为:温水罐法,即在罐内贮入一定量的温水后再吸拔火罐的方法,主要用于表证、热证等;针罐法,即先在穴位或病变部位上进行针刺,然后再吸拔火罐的方法。具体来说,此法又可细分为二:一是留针罐,一是出针罐。前者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进行针刺,然后通过一定手法以产生针感,留针拔罐。后者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针刺,随后出针再拔罐,此法多用于患病较深的部位;药罐法,即用药水煮火罐或在罐内贮存药液,然后再吸拔的一种方法;刺络罐法,即先用三棱针、皮肤针等针刺穴位使之出血再拔罐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顽麻奇痒、扭伤、挫伤等症。
拔罐的各种方法
多罐法
指罐具多而排列紧密的拔罐法,一般罐与罐的间距应小于3.5厘米。这种方法多用于身体强壮的年轻人,或者病症反应强烈、发病范围广泛的患者。
闪罐法
指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时为止的一种拔罐方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为明显,适用于肌肉萎缩、局部皮肤麻木、中风后遗症、内脏病等病症。 血罐法
也称刺络罐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用针刺穴位或病变部位,然后再拔罐,并留罐的方法。
走罐法
本法又称推罐法或行罐法。多用于胸背、腹部、大腿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本法常用于治疗麻痹、肌肉萎缩、神经痛和风湿痹痛等症。
P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