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的少年郞(宋词里的爱情与年华)》:宋代的词人们,每一个都是簪花的少年郎,爱音乐,爱酒,爱花,爱美女,以赏花喝酒为正事。
从宋词里看到了宋代人日常生活,他们爱音乐,爱酒,爱花,爱香气,爱美女,爱闲暇,爱每一个民间节日;他们兴致勃勃地去踏青、观灯、赏花、饮酒,快活地度过每一个春秋佳日。
《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是诗词典评畅销书作者苏缨的最新力作,其鉴赏古诗词的功力以及温婉煽情的笔法,在本书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本书在通观大观园女儿国普遍悲剧命运的前提下,深入金陵十二衩人物情感和经历的核心,以他们的诗词来注解他们的人生,以他们的人生来解读他们的诗词,把情感的悲剧向度和诗词的审美向度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散发着迷人的诗意和撩人情怀的悲剧之美,值得广大红学迷和古典文学爱好者细细品鉴。
《山楂树之恋Ⅱ》是以《山楂树之恋》主人公静秋的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主要讲述一个女人跟三个男人的情感故事任……
《簪花的少年郞(宋词里的爱情与年华)》:
诗歌,是一个时代最明彻的写照。作为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体现的并不都是文人趣味,还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宏大回声。
他们爱音乐,爱酒,爱花,爱香气,爱美女,爱闲暇,爱每一个民间节日,兴兴头头地去踏青、观灯、赏花,想要快活地度过每一个春秋佳日。
当浮华烟云散去,宋词就宛如一抹斜阳下的雕花窗棂,将大宋朝骨子里的风情低吟浅唱。
《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
《红楼梦》里的诗词作品,凝聚了曹雪芹毕生的智慧和心血,佳句叠出,美不胜收,且饱含深情,寄寓深远。
《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诗词的绝代美丽和忧伤)》是畅销书作者苏缨的最新力作,她从黛玉、宝钗、宝玉和湘云等人的诗词中精选了最美丽最感动的部分,逐篇鉴赏,以诗入情,情动处,仿佛穿透古今,将梦幻和现实联系起来,赏的是《红楼梦》,却更让人觉得在读我们自身。
作者清丽动人的笔法,书中彩色的精美插画,营造出一幅幅绝美忧伤的诗情画卷,让人永远也走不出……
《山楂树之恋Ⅱ》:
这是以《山楂树之恋》主人公静秋的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末,主要讲述一个女人跟三个男人的情感故事,作者从不同的视角窥探出男男女女在爱情、婚姻、家庭、利益、责任……等问题上引发的内心碰撞和情感争鸣,细腻地解读了现代男女的情欲世界、心理差异和迥然不同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准确地把握住了她们的内心的所思所想,让读者在感动的同时,还能有一些思考,有一点感悟……
《簪花的少年郞(宋词里的爱情与年华)》
调情调到朋友家:秦少游、陈与义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这句话是最擅长调情的风流种秦少游说的。
他调情能调到朋友家去。在京城,有一次,某大官请他喝酒,他就与这家名叫碧桃的宠姬眉来眼去。碧桃酒量很小,主人都护着她,不让她喝酒,偏偏见秦少游来,这女孩举起大杯,用死人都感觉到的深情眼神盯住少游说:“今日为学士拼了一醉。”一饮而尽。知情识趣的少游即席赠词一首: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这首词写得尊重妥帖,好对得起人家女孩拼却一醉的这番心意。在他笔下,卑微的歌姬化身世外仙姝,高洁又娇美,遥遥伫立在清幽山水间,需要凡夫俗子去追寻慕恋。她又终是芳心无主的,如画的姿态里,有一种落寞之美——人家现实中明明是有主的好不好。少游狂荡,把主人家视若无物,但主人不在意,比起吃这门子飞醋,家中调教出的姑娘,能得秦少游一赞,才算门楣添光。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说的是席中实景,他和这女孩,也就这杯酒的情分了,此时醉得越深,醒后的惆怅也越浓。“何妨”与“只怕”这一对词用得好,爱情只想放纵,经验和理智却在发出警告:再欢娱的爱,终会沦落到一场宿醉,醒来后,内心留下一个痛极的空洞。
脱口而出的呼问,又自己讷讷地给出一个悲观答案。事实通常如此,在提出疑问的时候,人心已经动摇得难以收拾了。所以这段爱情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或者沉醉了,沉沦了,或者没有,都有可能。他说的是在一个故事将发生而未发生的当儿,内心的挣扎。而故事中的人,对于现实是清醒的,或者之前已经吃过爱情的亏,长过许多的经验值——是成熟男女的爱情,因为成熟,才有更多的隐忍与纠结。
尝过宿醉痛苦的人,才对纵情一饮怀抱警惕,进退两难。少游一生在情场里打滚,深晓这个道理,他也终于没和这姑娘有后续,两人大概都忍住了。不忍住也没啥办法,甚至把这首词当作他又一次浪漫高雅的调情也无甚不可。作为诗歌创作者,他们擅长的是总结,提炼出生命之美之痛,并不必每次都亲身投入。
世间美好,都如一醉,终有一醒断肠时。这个道理,李后主懂得比秦少游更透彻。他天生是个艺术家,不是当皇帝的料,皇帝要有多少清醒又冷酷的头脑啊,他偏醉生梦死的。糊涂事不停做下去,直到北宋大军临城,一朝归为臣虏,总算被迫从醉梦里醒来了。醒来之后,他这样思量着:
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清醒的时光太难熬了,只好没日没夜主动地把自己灌醉,要不,这下半场无尽的夜,可怎么过呢?
香港电影《东方不败》里,林青霞扮演的东方不败有几句台词也好:“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 不胜人生一场醉。”这酒喝得苍茫茫,又凄怆,连江湖枭雄都逃不过人生的酒醒时刻,这么一想,恋人们谈一场可能会断肠的恋爱,倒不那么可怕了。
词人陈与义年轻的时候,在洛阳喝过一场又一场的酒,直到二十多年后,才迎来了他的宿醉。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出生在西京洛阳。洛阳城是北宋第一风流的城市,文人豪客、高官巨贾云集,人人以赏花喝酒为正事。陈与义是官宦子弟,曾祖陈希亮是宋朝一代名臣,为官刚正,嫉恶如仇,苏轼极其敬佩他。陈希亮的儿子陈季常,就是“河东狮吼”的男主角,以惧内与豪俊而闻名,与苏轼是好友。家风熏染,到了陈与义,也是这个样子。
《宋史》记载:其人“容状俨恪,不妄言笑,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而且“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就是外表看起来很严肃,待人接物很谦虚,但内里有股凛然不可犯的刚劲。还很有才,是那种英迈雄伟之才,诗文写出来,一时无人敢抗衡。
洛阳是一个隐逸与放纵的城市。这里的才子名士,不高兴说什么仕途经济,可每个人又暗怀大抱负,觉得自己这么牛,功业那种事,还怕早晚没得做?陈与义在年轻的时候,往来的就是这些人。这首《临江仙》的上阕,写的就是彼时他们的事儿。P2-5
以赏花喝酒为正事
决定开始写宋代与宋词的原意,是为了逃避。
在我长年生活的这个内陆城市,正在不停地进行城市扩建。任何时候走上街头,东西南北任何地点,都布满工地。被脚手架覆盖的道路上,行人、汽车、公交车、自行车、电动车、摩托……各显神通,在尘土里争先恐后,正是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和平年代,不知不觉就有了兵荒马乱之感。作为现代化进程发展时期的某种特色,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媒体新闻也常令人心怀惶恐。身为中国人,总会梦想着一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但在今天。桃花源连想象一下似乎也是奢侈了。
个体的人,永远是弱小卑微的,在街道上如此,其他地方亦不例外。便常常生出逃离之心。挫折之后,我把目光投向了时间那漫长的轴。汉唐盛世,是许多国人津津乐道的,而对于另一些人,比如我这样志向短小而贪安逸的人心目中,宋代是更理想的朝代。
宋代少有战争,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足,农田里有肥沃土地,可供人安心播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文化繁荣,商业发达,有兴旺的海上贸易。宋代的街市里,丰富而精致的汤水酒食点心日夜叫卖,四季节日有无数的鲜花、彩灯与杂耍歌舞……甚至,妇女的地位也差强人意。在那时候,女儿可以享受跟儿子相差不多的遗产继承权,寡妇再嫁不仅是寻常事,还被国家鼓励。
宋太祖秘密遗训,永不得杀士大夫,读书人受到的待遇空前绝后的好,苏东坡“乌台诗案”那样的文字狱,如果不是因为党争,其实是很难出现的。而“乌台诗案”也终于由于皇帝本人都觉无聊而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宋词也是那么优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优美而有音乐感的文字。从容、蕴藉、浪漫,充满着生命审美意识,即使悲歌慷慨,也自有种文体的庄重,心态的中正。不功利,不浮躁,不油滑,更不博取眼球。它始终以美为前提。
在一天天、一页页的查资料、写文章中,于宋代和宋词,我意识到从前许多的无知和偏狭。这是个人认知的修正,更是一个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有收获,最重要的收获就是我开始有了些平和,看待事物懂得了尽量要持中允态度,对待人,要用自己的心设身处地去体谅——这对本书的写作有好处,对自己仍在继续的人生也同样有益。世界很复杂,人心有善恶,而纯净的生命之美正是孕育其中,也只能植根其中才能开出花来。关键只在于,怀着执念去找到它,欣赏它,然后护住它在意志里。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如是说。这“情痴”并不是爱情,更多的就是我们对此生,对人世,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过去与未来,所怀抱的温柔珍重,暗藏的美好期待。
历史,如果你愿意,立定脚跟,用自己的眼光去阅读。用理性谨慎判断,还是会从互相矛盾的史料中得出一些不同于教科书上的东西。
年少时也曾经以为宋代积弱积贫,军事力量薄弱,实为其大弊。现在已经不这样想了。历史遗留、地理环境与政策影响等等,综合因素所造成的盘根错节、利弊参半,不在这里说了,有很多关于宋史的名家专著可读。
我想说的是,宋代真正穷的是国库,而不是百姓。这一点让今天的我很羡慕,由衷地向往。而广被诟病的重文轻武,武运不昌,从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一个朝代的经济文化灿烂,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苏东坡曾经在一篇劝谏边境用兵的奏折中写道: “且夫战胜之后,陛下可得而知者,凯旋捷奏,拜表称贺,赫然耳目之观耳。至于远方之民,肝脑屠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流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折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见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
这不是出于怯弱,而是出自于真正的广博爱心,这些话,不是嚷嚷着汉唐盛世,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青年们所愿意读的。但它们让我感动。如果我生活在宋代,我愿意提着一壶米酒两块猪肉去向他道谢。作为一个心心念念只想着全家老小春安夏泰,秋吉冬祥的普通人。我乐意这样就好。
诗歌,是一个时代最明彻的写照。作为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词体现的并不都是文人趣味,还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宏大回声。宋词美好的地方,不止在于词藻。于我,更多的是在一篇篇长短句中,渐渐看到了宋代士大夫的风骨,他们诗酒风流背面的仁爱之心,宽袍大袖下的铁肩道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现在才相信,有人真的是这样实践的,且扭转影响了一代士风。“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也看到了宋代人日常生活。他们爱音乐、爱酒、爱花、爱香气、爱美女、爱闲暇,爱每一个民间节日,兴兴头头地去踏青、观灯、赏花,想要快活地度过每一个春秋佳日。看过出土的宋代文物,普通的民用酒壶,造型简洁优雅,线条流动自如,是令人望之生悦的艺术品。宋朝人的大众审美,是精美且大气的,达到了同样空前绝后的圆融。而这些是全社会在参与,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原来,中国人并不是一直沉陷于急功近利和粗糙。我们真切曾有过从容、风流、精致和仁爱的社会生活——虽然它也存在许多历史局限,政治缺陷,人性灰暗。如果能够用文字表达出这么一点点,就满意了。也就是因为这一点点,就算怀着忧惧与不满,真正读到优美的汉语,心中还是不禁升起无限爱意。戾气消散,逃避是不可能的。桃花源本来,也应该就在这片土地上,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