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概述
一 初识选择性接触
二 选择性接触研究的发展历程
(一)研究初起阶段
(二)研究中衰阶段
(三)研究恢复阶段
(四)研究复兴阶段
三 影响选择性接触发生的基本条件
(一)信息加工的动机与能力
(二)信息加工的目标
第二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现有的理论工具
(一)认知失调理论
(二)动机理论
(三)普通认识理论
二 其他的理论视角
(一)恐惧管理理论
(二)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第三章 选择性接触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一 客观因素
(一)备择信息数量
(二)备择信息呈现形式
(三)决策框架
二 主观因素
(一)信息搜索过程中的聚焦
(二)态度强度
(三)信息加工能力与目标
(四)情绪因素
(五)自我调节
三 其他因素
第四章 社会政治决策中信息的选择性接触行为
一 社会政治决策概览
(一)决策及其理论简介
(二)社会政治决策及其特征
二 认知动机与政治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一)态度认知与信息加工偏差
(二)态度认知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三)动机推理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三 权力因素与政治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一)权力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二)权力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三)威权主义与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四 大众传媒与政治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一)传统媒介中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二)政治文宣中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三)新兴媒体中信息的选择性接触
第五章 针对中国被试的“信息选择性接触”研究构想
一 国内学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的研究
二 对既往研究的综合评析
三 本书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对验证性偏差效应的发生进行检验
(二)就已有调节变量对验证性偏差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
(三)危机决策中是否存在验证性偏差效应及情绪与框架因素对其的影响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能否成为对验证性偏差进行解释的备选视角
四 本书研究的总体框架与目标
(一)总体研究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目标
第六章 信息选择性接触的检验
——来自中国的证据
一 中国被试中是否也存在验证性偏差效应(实验一)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二 信息加工能力与选择性接触的发生(实验二)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三 信息加工目标与选择性接触的发生(实验三)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七章 对信息选择性接触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 信息呈现方式与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实验四)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二 决策聚焦与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实验五)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三 聚焦方式和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关系(实验六)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八章 危机决策中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情绪与框架
一 危机决策中情绪对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影响(实验七)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二 危机决策中情绪调节对信息选择性接触的作用(实验八)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三 危机决策中决策框架对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影响(实验九)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九章 价值取向对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影响
一 个体价值关联性对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影响(实验十)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二 自我价值中优先择定标准对信息选择性接触的影响(实验十一)
(一)引言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第十章 综论
一 基于中国被试实验的综合分析
(一)信息选择性接触行为的普遍性及其发生条件
(二)验证性偏差效应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机制
(三)危机决策中验证性偏差效应的基本形式与特点
(四)价值观在信息选择性接触中的功能
二 基于政策参与过程的延伸性思考
(一)对政策参与过程中宣传有效性的思考
(二)对政策制定与政策参与的关系的思考
(三)对政策参与主体价值判定作用的思考
三 总结与发展
(一)本书基本结论
(二)理论探讨与实践启示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选举与中国政治丛书》已出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