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宝(553-604年),即熟为人知的陈后主,在公元583年的时候,当上了南朝陈的皇帝。他整日与妃嫔、文臣游宴,荒废朝政。这给奸佞一个为非作歹的温床,他们肆意压榨百姓,搞得民不聊生,陈朝已是危在旦夕。
当时,隋文帝统一了北方,国力日益强盛。本有削平四海之志的隋文帝,深知陈朝已是势如累卵,不堪一击,便想派兵南下,一举攻灭南陈。
可是,隔着一条滔滔不绝的长江,如何进攻让隋文帝深感棘手。
在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十一月的一天,隋文帝感觉时机不能再拖了,遂问平陈之策于将相,老臣高颎献上一条妙计:
“江南较江北气温高,水田收割要比我们早。估摸着在陈国收获稻子的时间,我们召集些人马,声张要侵袭陈国,他们肯定会屯重兵防御,这样一来,可大大延误他们收割的时间;他们屯兵,我们便脱下战衣休息,这样反复几次,陈国军队便会习以为常,以后,等我们再集兵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相信。此时正是我们渡江作战的时机。另外,江南一带房屋多属茅草和竹子搭建,所有的积蓄,都贮藏在它们掩盖下的地窖里。我们可以偷偷派人过去,就风放火,等陈人修好后,再派人去放火。不过三五年,自可使陈国财力俱尽。”
隋文帝当即采纳了高颎的计策,命大将贺若弼率领大队人马朝陈国进军。兵马在长江北岸安扎营寨后,展开了“瞒天过海”之计。
忽听得人喊马嘶,江南陈朝将领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天哪!军旗飘荡,尘土飞扬中,隐约看得浩浩荡荡的大队军马,在朝他们宣战!陈朝将领看这阵势,便以为要渡江攻城,顿时紧张了起来,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及,隋军来得如此神速!
容不得多想,陈军迅速召集人马,鼓舞士气,大有要与隋军决一死战之意。
谁知剑拔弩张地备战了几天,隋军不但没有渡江攻打他们,反而将兵撤了回去,渡口只留了一些破旧的小船。上下都松了口气。可是没过多久,隋军再次集结江北,驻扎了下来,陈军见状,慌忙再度备战。这样反复折腾了好几次,陈朝将士便以为隋军兵力不足,外加不习水战,故不敢轻易进攻,上下都松懈了下来。
贺若弼见时机已成熟,向陈军发起了总攻,只见浩浩长江之上,万船齐发,在此之前,陈军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军的联络被切断,粮食也被隋军间谍烧毁。这使得陈军人困马乏,首尾不能相应,哪还有还击之力?最后连陈后主也不得不当了俘虏。
隋文帝闻得将士凯旋归来,笑逐颜开,给他们一一予以重奖。高颎也因此受到隋文帝的高度夸赞:“好一个瞒天过海之计!姜,还是老的辣啊!若不是此策麻痹敌军,我们怎会不费吹灰之力取得胜利!” “瞒天过海”之计的用兵之道,在于先让对方轻敌自傲、放松警惕;再诱敌上钩;最后围歼消灭之。这在高颎献策的此次战争中得到一个完美的展现。
指点迷津:高颎(541-607年),字昭玄,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高颎为隋朝宰相近20年,后因反对废太子杨勇并得罪独孤皇后,被免官为民。隋炀帝时,被起用为太常卿。后见炀帝奢靡,有所议论,为人告发,惨遭诛杀。
弦高假装犒师智退秦军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再一次萌生了吞并郑国的念头,但苦于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时机。正在这时,秦国驻守在郑国的使者杞子暗中派人给秦穆公送去一封密信。
杞子在信上告诉秦穆公:“郑国人现在很相信我,让我掌管郑国城池的北门,这可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果咱们的军队偷偷地开到郑国的北门下,到时我暗中把城门打开,这样一定能给郑国一个突然袭击,很快地占领郑国。”(P003-006)
前言
纵观中华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兵书丛集,蔚为壮观——仅见于记载的就达三千余种,保存至今的也不下一千种。“一瓣落花一脉香”,这卷帙浩繁的兵书,恰似一瓣瓣落花,至今犹带着开放时的香气,浸润世人的灵魂。《三十六计》正是这其问的一抹奇香。
《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堪称一部“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与《孙子兵法》互相辉映,并称为我国军事著作的“双璧”。《三十六计》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享有中国人的“智慧长城”和经久不衰之“世界经典名著”的声誉,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清,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据《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即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见败局已定,无法挽回,便想道:“既是如此,也就不必枉费心思,还是知趣一些趁早‘走’为妙。”《南史·王敬则传》后面还附上一句“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o由此可知,“檀公”即檀道济,其人以多智善谋而闻名。有一次,他与北魏军作战,在处于粮草不济的困境时,以“唱筹量沙”的传神表演,将对手迷惑,最后全军而退,檀道济还因此威名大震,“三十六计”一语也从此被后人沿用开来。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了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于是,有心人博采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其年代和作者至今尚无法确考。
《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根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与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知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思想。全书共分六套计谋,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地位时所用的计谋,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情形下所用的计谋;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
本书以通行的《三十六计》为蓝本,每一计都包括计谋原典、玄义注释、白话翻译、计谋典故、计谋解析及跟进解读六个版块,囊括大量古今中外战场、商海等领域的经典案例,再现了《三十六计》在现实中的运用,内容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能很好地帮助读者领略典籍的精髓;在掩卷之后,也可发思古之幽情,继创新之鸿志,悟人生之真谛,回味经典谋略之无穷韵味,是喜欢国学的读者朋友熏陶情操和启迪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
编者 2015年2月
《三十六计》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智慧的宝库。它集历代兵家“韬略”“诡道”之大成。书中不少计名、用语为人们耳熟能详,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随着时代的发展,由蔡践编著的该书《三十六计全编/读书人典藏书系》的谋略智慧已远远超出军事领域而广泛地渗透于各行各业之中,并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多得的启智经典。
《三十六计》素有兵法和谋略奇书之称,是我国流传久远,普及面广泛的兵法通俗读物。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的必备,也是世人开创人生局面、掌握为人之道、深谙处世哲学、邀游职场与商海,并取得成功的必备读物。
《三十六计》富含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堪称一部“益智之芸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全书共分六套计谋,即胜战记、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及败战记,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由蔡践编著的该书《三十六计全编/读书人典藏书系》对《三十六计》中的每一计都进行了详细解析,并配以精彩的历史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全面的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读者展示《三十六计》所涵盖的谋略内涵,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和立业等均有深刻地启迪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