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乒乓不了情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树森
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乒乓不了情》作者周树森是在国内乒坛浸淫多年的老教练,历任中国队教练、浙江省女队教练、北京女队教练、新加坡女队主教练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带出了张怡宁、丁宁、郭焱、冯天薇、李佳薇等一系列乒坛名将,可以说他为中国乒坛持续数十年的辉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是周树森回首数十年的教练生涯而写作的回忆录,记录了这些乒坛名将背后的故事,也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训练经验和人生感悟。

内容推荐

周树森从家乡打进国家队做陪练,傅其芳、容国团、庄则栋等等等等,每个人他都能写出一段意义深长的故事。周树森执教北京女队28年,王晨、张怡宁、郭焱、丁宁……北京队的每一步艰辛,《乒乓不了情》里都充分还原。

周树森执教新加坡女队,战胜中国队获得世乒赛冠军,这是奇迹,书里完整地讲述了周树森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周树森执教山东女乒,在全运会中获得单打和团体两项冠军,书里也完整地讲述了周树森是怎样做到的。

周树森写的这本书,不只让你了解周树森,还会了解周树森经历的这几十年来的乒乓故事。

目录

国家队生涯

 走上乒乓路

 启蒙恩师鲁涤森

 见识魔鬼训练

 陪练与主力

 师父胡炳权

 教父傅其芳

 容国团递给我平生第一根烟

 老领队张钧汉

 忆庄则栋

 中国乒乓球队有先进意义

 “文化大革命”临头

 再次打进国家队

 两次出国比赛

 唯——次带队出国比赛

北京风雨二十八载

 回浙江队的三年

 初到北京队,从乙级起步

 第一次带队全运会

 大考发现问题

 从小孩抓起

 冲到全国亚军

 王晨是我骂得最多的队员

 选材困境

 李佳薇被挑走,没放张哈宁

 八运会打出个张怡宁

 全国各地广纳人才

 为北京拿到时隔24年的全国冠军

 全运会夺冠,再不当“周老二”

 两届奥运会上的北京印记

 十运会的考验从赛前三个月就开始了

 绝处逢生团体卫冕

 张哈宁与王楠的世纪大战,女子乒坛从此改朝换代

 2009年北京女乒,被称为可怕的豪华战舰

 我的搭档们

 碰上张哈宁是教练的运气

 北京队二姐郭焱

 看一场比赛决定把丁宁招进北京队

 28年,感谢太多人

在新加坡终圆世界冠军梦

 新加坡乒总三顾茅庐

 初到狮城

 几次挑战

 为运动员说话

 备战莫斯科,队员们着了魔

 运气不错

 决赛前李佳薇突然请战

 决赛惊心动魄

 明友调侃我是不是不打算回北京了

 凡事顺其自然

 奥运年不平坦

 伦敦奥运会两块奖牌收宫

 中国和新加坡的不同管理方式

 善待“海外兵团”

我的乒乓大家庭

 哥哥周兰荪

 求助李瑞环

 弥留之际与老友“叙旧”

 巧打削球的弟弟周厚生

 天作之合的一次出访

 比“裸婚”还裸的结婚

 大半辈子分分合合

 儿子四岁独自从北京到杭州

 下定决心送儿子去日本

 周晅圆梦奥运会

 孙子也是“乒乓高手”

72岁,依然在路上

 2010年到大同带乒超俱乐部

 给山东女乒“火上浇油”

 场上算概率,场下要注意

 有些比赛打的不是技术

 对队员要一视同仁

 “允许”运动员犯错

 用不同思路“刺激”运动员

 桥牌和围棋

 十六字训练箴言

 跟其他教练“批发”方法

 到大连大学乒乓球学校从娃娃抓起

后记

 不是尾声的尾声

 张怡宁:周指导护着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

 郭焱:金牌教练不是偶然的

 丁宁:周指导是我的乒乓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人

 冯天薇:他是老顽童,又像一位禅师

试读章节

何锡申是1958年、1959年、1960年连续三届浙江省冠军,吴晓明1961年进国家队后,他的球变成了浙江省第一,他也是最早改弧圈打法的,在浙江排第二的是娄之久。到1961年我开始迎头赶上,得了浙江省冠军。那次省比赛吴晓明在国家队,没参加。我之前是正胶,得了那个省比赛冠军以后改成了反胶。

1961年我拿完单打冠军后成为浙江省队的绝对主力,何锡申那会儿还打,但已经有一点点下坡了,本来娄之久比我要好,后来也在我后面了。那段时间我是浙江数一数二的选手了.我们经常到上海去打比赛,华东区比赛我得过一个第三。l962年我就达到了运动健将水平,在华东这一带,上海、浙江杭州开始有一点点小名气。

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拿过一个杭州市五万人乒乓球比赛的冠军。那个比赛给我印象特别深,那是大跃进时期,1960~,比赛从基层、学校、区县,一级一级地打,号称有五万人。就搞过一次,大跃进时什么都搞大的。上了些年纪的朋友可能对1957年大炼钢铁记忆很深,我们本应该在学校上学,也不上了,学校操场里面搭起几个炉子,像现在大的热水炉一样,每家每户捐献铜铁,晚上也不睡觉,在那儿烧。最后我也没看到他们炼出铁来。有时候想想,时代的变化真的很大,无论是经济还是思想,发展得都很快。启蒙恩师鲁涤森

杭州青年会有很多项目,其中比较成规模的是篮球和乒乓球,教练叫鲁涤森,他像是一个管理员一样,几个项目都管,但是他自己不会打。篮球方面,他当时是比较好的裁判,后来他推掉了篮球,专门管乒乓球,是杭州队的第一任教练,后来也有点儿名气了,培养出我们这一批运动员。

鲁教练对乒乓球的钻研,我从第一次见他就感受到了,那个场景至今我都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去报到,鲁教练让我打一打,打完了他跟我说,你的球不错,但是攻球的动作可以改一改。那时候业余打都是直板攻球,他说你把板横过来一点儿,发力好发,对面过来的球不管高点还是低点,你横过来就都能打下来。开始我还没听懂,打横板?他说不是,你现在是竖打,横过来以后容易发力。那会儿当然还没有拉球,也没见过横过来打的。印象当中那是我第一次听说“把直拍横过来”,这也说明了鲁教练很有前瞻陸。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乒乓球教练,第一次有人教我怎么打乒乓球,原来都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打,打野球,因此鲁指导可以说是我的启蒙教练。不管他自己会不会打球,我都是要叫他师父的。

那几年鲁指导带着我们南征北战,包括全运会都是他带着,虽然他自己打得不专业,但是他对业务真的很钻。临场指挥方面,他比赛看多了、研究多了也还是很不错的,因为整个队都是他给带起来的,对每个队员的特点都比较了解。后来他被评上了高级教练,还成了杭州市政协委员,在杭州乒乓球圈里很有名气。

再到后来我们整支队伍都被浙江省体委接收了,他还是留在市体委,后来也培养出很多人才输送到国家队,比如朱乃桢、盛新华等人都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朱乃桢在国家队退役后又回到杭州当教练,盛新华和国家足球队守门员胡之刚结为夫妻。

鲁涤森教练对我各方面都特别照顾。1958年全国少年比赛在杭州,大概有三个还是四个人参加,我没参加上,那会儿才十五六岁,鲁指导就安排我去当裁判。这个事给我留的印象很深很深。

P4-5

序言

蛇年岁末马年新春之际,前北京乒乓球队总教练周树森的自述《乒乓不了情》书稿传进了我的邮箱,周指导希望我能写篇序言。

对此,我有点儿诚惶诚恐.做了三十多年体育记者,大部分时间与乒乓球项目打交道,也多次采访过周树森,可我并没有和他细细聊过,只是那种场边一问一答的即时陸采访,或在发布会上简单记录的答话与资料,实在谈不上深入了解一位卓有成就的老教练。这样如何给他作序呢?于是我说,写篇读后感吧,作序不够资格.

由于多年接触乒乓球并喜爱乒乓球的缘故,我对周树森教练很崇敬。我很清楚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率领北京乒乓球女队连夺三届全运会团体冠军,培养了张怡宁、郭焱、丁宁等一批国家队主力选手,更难能可贵的是,年近七十的周树森应聘担任新加坡女队主教练后,居然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赛上率队战胜强大无比的中国女队而夺冠,为自己的执教生涯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周树森出生于一个颇为传奇的乒乓家庭。哥哥周兰荪20世纪60年代是和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并肩作战的乒乓五虎大将之一。待人亲切和蔼的周兰荪是我当年采访国家队最早熟识的教练,个子比周树森高出不少,外表健壮,举止儒雅,严肃却不少语。每次我一跨进训练馆的门,便能感觉到有些教练很冷漠,他却总是温和友善地与我打招呼,我和他远比与周树森熟悉。周树森的爱人刘雅琴也算是我的熟人,她是我小学球队队友刘德荣的姐姐,很早就进入京队,成为我们打球时的一个榜样。周树森的自述中还讲到他的弟弟、他的儿子一度成为乒乓球专业选手的经历。

像周树森这样的乒乓世家在中国并不少见,许多乒乓名人的家人或多或少都有过从事这项运动的历史。像徐寅生的独生子曾打人国家青年队,张燮林的两个女儿都接近或达到专业队水平,刘国梁和爱人更是属于乒乓伉俪,等等。体育世家何止中国常见,美国许多篮球明星不也都是子承父业。

中国打乒乓球的人多,国家队水平已经多年保持世界领先。起源于欧洲的乒乓球运动,反而是凭借着在中国的发展而占据了世界第五大普及和奥运会收视率第四的体育项目的位置。令人有些忧虑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的不少人似乎并不看重乒乓王国的桂冠,就像是有的富家子弟一点儿不珍惜传家宝。在足球王国巴西、篮球王国美国,人家并没有因为世界杯冠军、奥运会冠军拿得多,就会冷落本国人擅长的运动项目。轻视乒乓球,妄自菲薄,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从另一角度看,它也说明中国乒乓球文化建设依然十分薄弱。打球的人不少,拿过冠军的也不少,但并不等于了解历史,认识、掌握乒乓球运动规律的人并不多。

记得2001年,中国乒乓球队首获男子团体世界冠军40周年纪念活动前后,在中国乒协名誉主席李瑞环和主管体育的中央领导的大力倡导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班子,总结我们的乒乓球成功经验,提炼中国乒乓球的精神财富,促进了乒乓文化建设。遗憾的是,后来这项建设又被放松和忽视了。如今,周树森几十万字的自述,重拾起乒乓精神,他用生动细致的实例告诉人们张怡宁、丁宁这些优秀运动员如何成长,如何教她们技术和怎样做人。

许多体育记者,还有多数球迷,对优秀运动员的了解,往往是皮毛的、表象的。只有像周树森这些与运动员朝夕相处、命运同享的教练,才最熟悉、了解自己的弟子。他讲述的那些故事和经历,尽管没有第一时间让读者知道,但令人回味的内容更多,启迪更大。

从执教地方队拿全运会三连冠,到担任外教获世界冠军,周树森教练的成功并非偶然.拿一次冠军可能有运气好的成分,两次三次都拿,在国内带队拿,国外带队同样能拿,就不仅仅是运气好的原因。周树森不是那种善于夸夸其谈的人,接受釆访话语不是很多,问一句答一句,没有废话。周树森的执教有自己的特点,有着南方人的精细和聪明,善于捕捉事物要点,抓主要矛盾,他懂得做运动员的思想工作,调整好他们的心理状态。他对运动员的选材、运动队的打法结构、训练的重点和节奏、作战排兵布阵、比赛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等方面,都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既不循规蹈矩,也不盲目尝试,而是善于观察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积小胜致大胜,进而长盛不衰。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说,中国乒乓球要第三次创业。就争金夺银而言,中国队早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然而,从乒乓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乒乓球对世界乒乓球发展的影响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我们世界冠军得过那么多,海外兵团队伍那么大,可是中国乒乓球至今没有建立一座名人堂,没有拿出一本通行世界的完整理论教科书;有些出国打球、执教的人,不要说技术战术理论知识造诣低,连基本的行为规范都做得不好。我在美国亲眼见到一位中国出来的年轻球员,给俱乐部小队员担任场外指导时,对方运动员赛后过来握手,他坐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屁股都不抬一下和人家碰碰手。一件小事反映出的是,中国乒乓球走向世界任重道远。我们送出去的人是不是都经过乒乓球学院的正规教育?我们的培训中有没有好教材?

大约五十年前,徐寅生的一次“关于如何打好乒乓球”的讲话,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称赞,中国乒乓球人确实有能文能武的传统.体育界有人认为,小球的经验不具普遍性。其实,竞技体育项目许多方面都有相通之处。三大球水平的提高虽然不能照搬乒乓球的模式,但你不去分析自己项目的普遍规律、发展潮流及自己与别人各自的特点,不去研究创新适合自己的战术风格打法,只会跟在别人屁股后邯郸学步,那么别说攀登世界高峰,冲出亚洲都会越来越难。中国三大球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一种奋发向上的自信和探索交流的氛围。

周树森不过是中国乒乓球一个普通地方队的教练,他有志气、有想法带领队伍去竞争世界冠军。中国其他项目的教练,只要你真正执着热爱自己的事业,不为一时浮华名利所诱惑,不被前进中的困难所吓倒,踏踏实实、心无旁骛地钻研事业,团结协力,也一定能像周树森那样,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后记

不是尾声的尾声

写到这里,书可以告一段落了,感觉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一身轻松。

乒乓球界的大腕很多,但出书的不多,我不是大腕,也出了书,似乎算是个“另类”,权当为自己所崇敬的乒乓球事业留一份纪念吧。

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家人和一众挚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要感谢很多人。

感谢我的老伴刘雅琴,我们几十年的相濡以沫,她对我事业的支持和生活的陪伴不是我用“感谢”两个字就可以道尽。

感谢我的师长、队友、领导、搭档,在此书中也许提到,或者没有提到,但没有他们,我的乒乓生涯无从谈起。

感谢20年的挚友和战友李隼,他对我执教给予的帮助不胜枚举,他对我的评价令我备感温暖。

感谢我的所有弟子们,张哈宁、郭焱、了宁、冯天薇说的话很多都是我未曾听过的,这些孩子的真诚和感恩之心让我无比欣慰。

感谢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刘小明老师,他远在大洋彼岸,在春节期间为我写了序言,令我非常感动。

感谢爱新觉罗.启骧先生,他的墨宝给本书增色不少。

感谢张朋先生,他一次次不辞辛苦地与我沟通,他付出的劳动和他的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再次感谢所有在我的乒乓之路和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人!谢谢每一个人!

书虽已尘埃落定,但我的乒乓球生涯依然在继续。未来几年我仍然会在大连大学乒乓球学校担任总教练,为国家乒乓球事业培养下一代接班人。我热爱这份工作,它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70多岁的年纪,还能受到别人如此信任,我很欣慰,也很开心。但这也同样意味着,未来的几年,我仍不能彻底休息,还将继续我的乒乓教练生涯。

我和乒乓球,还会在路上。张怡宁:周指导护着我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

在我刚到北京队时,周树森指导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很酷、不爱讲话,但只要话一出口就都能让队员们记住。虽然他不会每天盯着我们训练,但看到问题就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来。

周指导平时观察队员训练很仔细,女孩打球有个特点,平时训练得很好很踏实,一到比赛时就容易出问题,往往心理波动特别大,如果平时不注意观察女队员训练的细节,很可能到比赛时才发现这个队员不能用,所以周指导平时看训练很细致。

周指导对女孩打球的技术和性格都非常了解,小时候他教我反手,反手是女孩打球的看家本领,他希望我反手练得更有威胁,能帮助当时的主力王晨和朱芳一起为北京队拿分。

……  奥运会打完后,明显感觉到周指导心情变好了,笑逐颜开,拿了两块牌,完成任务了,给大家有一个交待。

周指导这么多年一直带女运动员,我觉得他比较懂女孩的心,对女孩的想法很清楚,很了解.有时候女孩会跟教练闹别扭,无论是男教练还是女教练,女孩吧,就是有那种小脾气,矫情。其实也不是跟教练生气,是跟自己较劲儿,但表现出来的就是跟教练生气的感觉。这种时候,周指导可能就会过来安慰几句、说几句,自己的心情就没那么着急了,觉得挺舒服的。这是他的一大优点,年轻教练可能比运动员还急,你打得不好他说你说得更多。所以他跟一般教练的风格不一样,比较懂女孩在想什么,我觉得这是挺重要的一件事。

女孩的情绪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影响到训练和比赛,不像男孩特别理性,女孩特别感性。大部分女孩会把情绪带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训练情绪不好,下来情绪肯定也不好,生活中情绪不好,训练也不可能好,是一个恶性循环。运动员怎么样把训练和生活分开,搞好平衡,有时候自己意识不到,或者钻牛角尖了,这是需要人来帮你调整的。周指导就是能做到这一点的教练,帮人从不良情绪中出来,让人不会那么激进。

在训练方面,周指导跟其他教练不一样的地方是突出我们自己的个性,纪律上管得不是那么严,可能因为我们也大了,有一定的自觉性,所以他也不是很要求,只要是训练和比赛完成好就可以,其他挺宽松的,没有更多的要求。

他做场外指导也一样,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时候意见不统一,他会跟运动员沟通,自己的想法可以跟他说出来,他会特别好地让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不会像有的教练说“你一定要按照我的方法去打”,他会跟你商量,让运动员更能体现自己的一些东西。这四年里,他慢慢地越来越了解我,这样在场上就配合得越来越默契,该不该暂停、心理状态这些他都会感觉得到,抓时机抓得特别好。

周指导帮助我拓宽了思路,而且在乎时的训练比赛中,对情绪控制得好一些,起伏不会那么大了。让我觉得整个状态比较稳定。我在我们队的位置基本都是打一号,这几年无论打得好不好,他对我很肯定,培养我作为领军人物的能力和气质,对我是很大的锻炼。

周指导是对生活特别讲究的一个人,喜欢美食。一般我们出去吃饭,基本都是他点菜,全权交给他,他点的我们都挺爱吃的。他喜欢吃鱼、海鲜,很典型的南方人的口味。他每天吃的菜五颜六色的,注重养生,胃口也很好,所以身体一直不错。

生活中的周指导挺新潮的,什么流行语都知道,想法和心态不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对什么事都很新奇,刚出Iphone4,他就买,Ipad他也有,还玩儿微信,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比如没吃过的东西,他一定要尝一下,无论是什么,好不好吃。有一次在欧洲,早上我看到他在嚼黑乎乎的东西,一看,在嚼橄榄。他总说,没吃过的,没玩过的,没见过的,都要去尝试一下。我觉得运动员也应该尝试,运动员的思维方式都太直接了,思路不是特别宽。

在我看来,周指导像一位禅师。他的道行很深,柔中带刚,以柔克刚。无论是带我们,还是平时做事的方法,这是他性格的特点,那种感觉就像打太极拳,好像看着不出力,实际上很有功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