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军事科学等近百种学科门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
神秘的宇宙,探索天文的脚步。
打开“天文馆”之门,一起漫步宇宙的“星光大道吧!
《巡天遥看一千河:无垠的宇宙》讲述了宇宙的有关知识,可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巡天遥看一千河(无垠的宇宙)/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军事科学等近百种学科门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知识。 神秘的宇宙,探索天文的脚步。 打开“天文馆”之门,一起漫步宇宙的“星光大道吧! 《巡天遥看一千河:无垠的宇宙》讲述了宇宙的有关知识,可供读者朋友们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共50册)》涵盖美术、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医学、建筑等10余个学科,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巡天遥看一千河:无垠的宇宙》讲述了宇宙的有关知识。 目录 第一章 太阳系大家庭 一、万物生长的力量——太阳 二、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 三、中国人眼中的“启明星”——金星 四、人类的美好家园——地球 五、引人注目的红色行星——火星 六、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星——木星 七、最美丽的行星——土星 八、第一颗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的行星——天王星 九、“蓝色行星”——海王星 十、太阳系的“云雾”小天体——彗星 第二章 探索的脚步 一、大爆炸宇宙学 二、相对论宇宙学 三、“阿波罗”登月 四、哈勃空间望远镜 五、“联盟”号飞船 六、黑洞 七、白洞 八、类星体 九、超新星 十、暗物质 十一、暗能量 十二、“神舟”飞船 十三、“嫦娥”卫星 十四、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 十五、紫金山天文台 第三章 百折不挠的探索者 一、哥白尼 二、布鲁诺 三、伽利略 四、开普勒 五、牛顿 六、哈雷 七、爱因斯坦 八、哈勃 九、霍金 十、加加林 十一、阿姆斯特朗 十二、戴文赛 十三、张钰哲 十四、王绶瑁 十五、杨利伟 试读章节 [七、白洞] 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一种与黑洞相反的特殊天体。和黑洞类似,它也有一个封闭的边界。聚集在白洞内部的物质,只可以经边界向外运动,而不能反向运动。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区域提供物质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区域的任何物质和辐射。球状白洞的几何边界也是以史瓦西半径为半径的球面。其外部时空由史瓦西度规描述。白洞是一个强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质与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围的物质吸积到边界上形成物质层。白洞学说主要用来解释一些高能天体现象。 有人认为,类星体的核心就可能是一个白洞。当白洞内中心奇点附近所聚集的超密态物质向外喷射时,就会同它周围的物质发生猛烈碰撞,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有些X射线、宇宙线、射电爆发、射电双源等现象,可能与白洞的这种效应有关。白洞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尚未被观测所证实。 [八、类星体】 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一种新型天体,属活动星系核的一个亚型。因其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的像而得名,光谱的巨大红移和几乎全电磁波段的辐射显示它们很可能是遥远星系明亮的活动核心。 发现 1963年,T.A.马修斯和A.R.桑德奇找到了射电源3C48的光学对应体,在照相底片上类似恒星。分光观测表明,它的光谱中有许多宽而强的发射线,但当时未能证认出来。1963年,射电源3C273被证认为一个13星等的类似恒星的天体。M.施密特发现它的光谱与3C48的光谱很类似,并且成功地将其中最亮的一些发射线证认为氢的巴耳末线。但其红移很大,达0.158。3C48的谱线也得到了证认,红移更大,达0.367。随后,又陆续发现了一批性质类似3C48和3C273的射电源。它们在照相底片上呈类似恒星的像,因此被称为类星射电源。光学观测表明,类星射电源的紫外辐射非常强。后来发现一些光学性质类似于3C48和3C273的天体,但它们并不发出射电辐射。这种天体称为蓝星体。类星射电源和蓝星体被统称为类星体。1977年由A.赫维特和G.伯比奇编辑的第一个类星体总表问世,共包含637个类星体。2001年由维隆夫妇编辑的《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表》第10版包含的类星体达到23760个。发现类星体的方法是先从射电、x射线、无缝光谱或多色巡天挑选候选体,然后逐一用有缝光谱证实并测定其红移。斯隆多色巡天发现的类星体最大红移达6.42(SDSS J1148),这意味着我们看到它的光是在宇宙不到现在年龄1/10的时候发出的。 主要观测特点 ①类星体在照相底片上具有类似恒星的像,这意味着它们的角直径小于1角秒。较近的类星体周围可看到暗弱的云状包层,如3C48。有些类星体有喷流状结构,如3C273。②类星体光谱中有许多强而宽的发射线,包括容许谱线和禁线。最经常出现的是氢、氧、碳、镁等元素的谱线。有些类星体的光谱中有很锐的吸收线,说明产生吸收线的区域里湍流运动的速度很小。③连续谱几乎涵盖全电磁波段,能量分布多呈非热辐射的幂律谱形式,但也含有热成分。④类星射电源发出强烈的非热射电辐射。射电结构多数呈双源型,少数呈复杂结构,还有少数是致密的单源,角直径小于1毫角秒,至今都未能分辨开。⑤类星体一般都有光变,时标为几年。少数类星体光变很剧烈,时标为几个月或几天甚至短到几小时。类星射电源的射电辐射也经常变化。观测还发现有一些双源型类星射电源的两子源,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分离。光学辐射和射电辐射的变化没有周期性。⑥类星体的发射线都有很大红移。对于有吸收线的类星体来说,吸收线红移一般小于发射线红移。有些类星体有好几组吸收线,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红移,称为多重红移。⑦许多类星体还发出很强的X射线辐射。 红移 红移是河外天体共有的特征。因此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是河外天体。红移一视星等关系的统计的结果表明,哈勃定律对于河外星系是适用的。就是说,它们的红移是宇宙学红移,它们的距离是宇宙学距离,它们的红移一视星等是统计相关的。但对类星体来说,红移一视星等的统计相关性很差,这就产生了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类星体的红移是否就是宇宙学红移,类星体的距离是否就是宇宙学的距离。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红移是宇宙学红移。因此,红移反映了类星体的退行,而且符合哈勃定律。按照这种看法,作为一种天体类型而言,类星体是人类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类星体红移一视星等的统计相关性很差的原因,在于类星体的绝对星等弥散太大。如果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类星体分类,对某种类型的类星体进行红移一视星等统计,则相关性便会显著提高。支持宇宙学红移的观测事实还有:观测到了红移值与类星体相同的寄主星系;发现了一些和所在天区星系团红移差不多的类星体;类星体与某些活动星系(如赛弗特星系)的光谱特征很类似,表明类星体和星系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P59-61 序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是代表国家最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权威工具书。全书的编纂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先后有三万多名各学科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科学家、专家学者参与其中。1993年按学科分卷出版完成了第一版,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2009年按条目汉语拼音顺序出版第二版,是中国第一部在编排方式上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承担着弘扬中华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百科全书是一种用于查检知识和事实资料的工具书,但作为汲取知识的途径,百科全书的阅读功能却被大多数人所忽略。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功能,尤其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系列丛书的方式推出了面向大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为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的目标,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百科全书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覆盖人类社会各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知识海洋。有人曾说过:“多则价谦,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则价值就越昂贵。”而知识重在积累,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希望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的出版,让百科全书走进千家万户,切实实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功能。 2013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