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明清朝卷,以明清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让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
本书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明清朝卷,以明清两朝为划分依据,概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
“张良再世”刘伯温
率军攻打至浙东时,朱元璋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希望以此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元璋相见,就提出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朱元璋欣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得到刘伯温辅助的朱元璋如虎添翼,迅速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功成名就后的刘伯温主动告老还乡隐居。然而,和中国古代许多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人一样,他最终也没能逃过“兔死狗烹”的命运。
天赋异禀隐青田
生于1311年的刘伯温,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于世。他是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因此地曾属处州府青田县,所以当时人们叫他“刘青田”。
刘伯温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刘濠曾在宋朝时担任翰林掌书之职,父亲刘煜也是远近闻名的乡间绅士。他从小天资聪慧、机智过人,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便喜欢学习和思考,爱好读书,特别爱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书籍。他时常钻研天文、地理、兵法一类的书籍,深有领悟。他有很强的记忆力,读书十行俱下,过目不忘,且文采出众,文章超凡脱俗,被赞为神童。他十四岁的时候去处州郡学习《春秋》,十七岁的时候拜处州名士郑复初为师学读宋明理学。由于天赋异禀,再加上后天勤奋,刘伯温年轻时便在江浙地区被誉为大才子、大名士,被世人所关注。
刘伯温于1333年考中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当时他年仅二十二岁。刘伯温起初期望效命于元朝政府,以为官来实现个人的宏伟理想。在他考中进士后没过多久,就被委任为江西高安县丞,之后又担任元帅府都事。
他做官廉洁耿直,然而在异常腐朽的元朝末期,耿直公正的守法之人却难以被重用,他的建议常常无法被朝廷采纳,在二十多年的仕途中,他多次遭受排挤和贬斥。所以,刘伯温对元朝非常失望,前后三次愤然请辞,返回故乡青田过起了退隐的生活。
出山辅佐成帝业
在刘伯温退隐青田时期,全国各地反元起义的声势日益浩大。刘伯温坐看天下局势,通过观察分析,他发现在这些起义军里,出身布衣的朱元璋最具帝王之气,他断定:推翻元朝政府、建立新政权的只能是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
1360年,朱元璋先后两次邀请退隐青田的刘伯温当他的谋士。经过仔细斟酌,刘伯温最终决定出山帮助朱元璋攻打江山,期望以此实现自己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远大抱负。
与刘伯温相见后,朱元璋非常欣喜,把刘伯温当做自己的亲信和军师,不管有何军政要事,都要与他一同商议。
才识超群的刘伯温出山后,对朱氏政权一片赤胆忠心,全心为朱元璋拟定计谋策略。“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就是他为朱元璋订立的战略方针。在处事上,朱元璋也基本上依从了刘伯温订立的战略和战术。
朱元璋先采用刘伯温诱敌深入的计策挫败了陈友谅,后于1363年在鄱阳湖和陈军进行了殊死一战,大获全胜,完全铲除了陈友谅的势力。第二年,朱元璋又按照刘伯温的计策灭除了张士诚的势力。之后,为攻取元大都,朱元璋派遣部队北上,并计划于南方称帝。
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今江苏南京)称帝,改年号为洪武,大明王朝由此正式建立。智谋过人的刘伯温在为朱元璋最终平息天下、创立朱明皇朝方面可谓劳苦功高,他既获得了同僚下属的敬佩,也获得了朱元璋的信赖与器重。 在朱元璋看来,刘伯温就像西汉初年的张良辅助刘邦一样,辅助了自己。民间还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之说。作为开国元勋之一,刘伯温被朱元璋委任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此外,明太祖朱元璋还下令免加刘伯温故乡青田县的租税,以此来表示对刘伯温的杰出贡献与显赫功勋的嘉奖。
刘伯温于1370年被委任为弘文馆学士,被封为诚意伯,享受俸禄二百四十一石,所以,有时人们也叫他“刘诚意”。这时刘伯温的为官之路和刘氏家族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
劫难难逃忧愤死
但是,文韬武略、才华卓绝的刘伯温并非出色的政治家。他知道自己耿直刚毅、憎恨奸恶的性格冒犯了不少同僚和官高势大之人;而且他对“伴君如伴虎”之理也深有体会。所以,刘伯温在功成名就以后,做出了退隐的决定,他在1371年主动请辞,返回故乡青田退隐。
然而,刘伯温过高的才智和声誉,使得他在民间甚至被当做神仙来看待,这无疑会遭到政敌的忌恨,也会引起皇帝的疑心。
在刘伯温度过两年的隐居生活之后,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于1373年做了左丞相。胡惟庸唆使他人诬陷刘伯温,说他居心叵测,打算强行占有一块“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明太祖朱元璋早就怀疑刘伯温有所图谋,在听信谗言后果真将刘伯温的薪俸取消了。这让刘伯温愈加惊慌失措、心神不宁,他便亲自奔赴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可是朱元璋见到他后,完全不提这件事,这让刘伯温既无法申辩,也不敢贸然离京回乡。之后,胡惟庸被提升为右丞相,刘伯温愈加惶惶不安,没过多长时间就病倒了。
染病的刘伯温于1375年被明太祖朱元璋派人送回家中,没过多久就忧愤而死,享年六十五岁。之后,刘伯温被安葬在青田武阳夏山。
据说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安排太医为他看病开药,可是刘伯温吃完药后,病情变得更加严重。所以,那时的人们猜测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有人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他日必将败落,那时明太祖自会为他洗雪冤屈。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封密奏交给儿子,让其在将来明太祖记起自己之时呈给皇上。
五年之后,胡惟庸果真溃败;又过了十年,刘伯温被洗清罪名。此外,明太祖特将金书铁券赐予刘氏家族,特别准许刘氏成员能以此免除一次死罪。
1514年,即刘伯温去世后的第一百三十九年,刘伯温被追赠为太师,追谥文成,故后人也称其为“刘文成”。
除了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大师,刘伯温还是一个有名的学者和文人,其著述众多,有《郁离子》和《诚意伯文集》流传于世。《郁离子》是刘伯温的代表著作,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P20-22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记忆犹新。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有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连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个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仍然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近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涵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战斗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炎黄子孙,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入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渎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翰,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翰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