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当下四重奏(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大任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了无痕

事情过去,时间像指缝流水,无影无踪,只留下记忆,如烟如雾。

而记忆,遂成为精挑细选的种子,安慰之外,还足以对抗百无聊赖和寂寞。不妨就从身边琐事谈起。身边琐事都不免欺骗性,何况其它。

我躺在床上,她躺在斜对面的床上。王不见王,各干各的。

这房间够大,两张床这么摆,乍一看,也不觉突兀。平常,主卧室的安排,如果放两张床,必然是齐头并尾,中间呢,最多也不过放个床头柜,虽然相隔,不远,视线总是交迭的。现在,一左一右,一南一北,头顶着墙,脚对着脚,彼此的床尾,都有偌大的电视机,要找彼此的眼睛,便得扭身歪脖,还非得大声呼喊不可,至少得超过两部电视机的声量吧,有时还不一定,如果对方戴上了耳机。

然而,日子一久,就习惯了。不这么过,好像不行。

不但自己不觉突兀,偶尔被儿孙看见,也没人说话。床头柜、梳妆台、衣柜、摇椅……一一错置,仿佛整体安排就有了一种看起来蛮舒服的秩序,没有人觉得不自然。

这个新秩序,是两年前由她主动调整的。

那时候,我已经习惯叫“太座”,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动不动就“杏子”、“杏子”的。她当然早已不叫我“云哥”了。开始还用久已不用的全称,例如:“简云松,买报纸顺便带两块豆腐回来,要那种‘山水牌’的,上面写明‘滑’的,记得了吗?”

出门前,又追了过来。“喏,给你写张单子,不然一定搞错。”就这一会儿工夫,单子上面,除了豆腐,加上了蚝油、芹菜、葱、碎猪肉……不下七八样。开车上路,不禁想:脑子转得这么快,越过越年轻了……有一种惘惘然似有若无的威胁,我清楚感觉到了。

终于,那天晚上,也许就因为那惘惘然的威胁,忽然冲动,爆发了。

她是有点勉强,不过,多年习惯,也顺从了,但不知怎么的,我就是不行。这样的尴尬,虽然不是头一回,这次后果不同。她说话了,语调挺温柔的:

“呃,我们以后不要了,好不好?”

那以后,不但那个没有了,全称也没有了,只剩下“呃”或者“喂”。

房间布置的调整,是那事件发生之后,不到一个月的事。所以等了这么久,可能怕我恼羞成怒吧,我想。

其实,很多事情,早就矛盾着了。

我打鼾,她难以入睡。年纪越大,鼾声越雷鸣震耳,有时候,忽然断气,听的人,更紧张,以为回不来了,又滚动起来。

电视上卖一种防鼾装置,或塞进喉咙,或夹在鼻梁,我坚决拒绝,她只好带耳塞,因此,每天睡觉,不免愤愤。

我习惯睡前看一小时左右闲书,她爱看老电影。有个频道,专放三十到五十年代的电影,不但有专家介绍电影拍摄的背景,明星趣闻轶事,而且,一放就是一整套,没任何广告。据说是CNN创办人的德政,或者是他离婚前由简o方达的枕边细语促成,也未可知。我有时跟着看上一两套,但几十年的老习惯,改不了,看完电影熄灯,总觉若有所失。她看电影我看书,这矛盾最后只得靠耳机解决。然而,始终不算圆满,看电影的不喜欢灯光,看书的又不能没有。

更大的矛盾是,碰上NBA决赛、NFL超级杯或MLB世界系列赛,两人争抢遥控器,便往往闹到几乎翻脸。这矛盾,当然只好靠多买一部电视机,一人一套耳机,暂时相安无事。

日子久了,不免觉得,你那么唉声叹气,我这么大呼小叫,彼此都嫌对方神经病!

自从彼此以“呃”、“喂”相称,反而平安无事。房间布置的调整,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秩序无端成就了一种风调雨顺的况味,虽然始料未及,却有点“就这样终老也无妨”的感觉。

有选择的记忆继续追踪。

那是我们的初夜。

刚至房中,有一股细细的甜香,便觉眼饧骨软。壁上有唐伯虎《海棠春睡图》,两边有秦太虚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案上有武则天镜室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盘内有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展开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

一接触她的身体,我便泄了。

然而,我们慢慢适应彼此的身体。关键是“慢慢”。仿佛孤独地走进山林,正觉走投无路,忽然峰回路转,一片新天地,展现在阳光灿烂的脚下。最难忘是第一个结婚周年的晚上,从来没有的强大,把我推向高峰,在她第三次高潮的剎那,我的身体几乎敏感地触知,在她最深最深的内里,有一个结晶形成。

九个月之后,大女儿诞生,取名“晶晶”。

接下去,小儿子来了,用了三个石头迭起来的字,叫磊磊。

再接下去,我们之间,也是慢慢,一段时间不见,又一段时间消失,现在,记忆是最好的编辑,我们的整部历史,变成了儿女年龄的编年体,或者,晶晶或磊磊的纪事本末体,我们之间,曾经特殊过的那些点点滴滴,渐渐稀释,可有可无了,如今,除了儿女,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也成就了美满。

P6-9

书评(媒体评论)

浓郁处有一种乡愁的醇味,清淡时独见浅浅的懊悔。

——杨牧

作品充满抒情韵昧,骨子里自有一股坚厉气质。没有曾经的风霜写不出这样的文章。

——王德威

后记

书名为什么用“当下”,觉得应该说几句话。

所谓“当下”,常识的解释很简单,不就是“眼前瞬间”吗?所以有“活在当下”这个说法。《景德传灯录》:“天龙和尚到庵,师(俱胝和尚)乃迎礼,俱陈前事,天龙竖一指示之,师当下大悟。”大概就是所谓的“顿悟”吧。英文有个类似的说法:Moment of Truth,指的也是“眼前顿悟的瞬间”。

因此,“当下”跟“悟”,似乎有点什么必然的联系了。

然而,《当下》这个系列,不知不觉,写了二十五章。有没有写出“悟”来,不知道,无论如何,绝非“瞬间”了。

何况,这里铺陈的故事,从头算来,至少有好几年的时间。

我显然不是顿悟派。

“当下”对我而言,毋宁视为事、物、情的核心本质,应该是个过程。有时候,有些问题,真要彻底明白,过程还挺漫长的。

故事的结尾,简云松梦见孙儿,算不算“悟”?

不必一定吧。

他如果选择回家,那个家,成了什么样子?他未必知道,读者可以预期。

总而言之,我这个“当下”,跟“悟”,未必有当然的联系,请读者自己随缘。

“四重奏”也该说几句。

当然,四个人,都以第一人称,自说自话,很容易理解成“四重奏”这个形式。四个不同的乐器,虽然各奏各的,不可能互不理会。这里自有焦点。不过,推敲过程中,也有些渊源,必须交代一下。

有一年,很久以前了,在曼谷城里漫游,在热闹无比的大街上,看见了“四面佛”。

现在早就忘了“佛”的造型,但四个“面”,都是一个样子,这一奇怪的印象,留存了下来。

是不是说,人看佛,都一个样子?期待看到的,无非是“庄严”“慈悲”?人都有“庄严”的需要,因为,有了“庄严”,才能“知所畏惧”。不用说,人更需要“慈悲”的上级。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看,看到的佛,都是一个样子了。

佛看人,看到的,究竟如何?恐怕很难臆测。归根到底,哪里有什么佛,其实不过是从人创造的佛眼里,回头再看看自己而已。

人看人呢?就不能不复杂得多。

这个故事,平心而论,简单不过:四个人看一个人,包括其中一个人,自己看自己。

难道,如此这样,小说就出来了?

坦白说,这些都是枝节、皮毛,写作前后的胡思乱想罢了。推动小说往前走,逐渐由点而面,由面而立体,再吹口气,变成活的,绝不是这些胡思乱想。跟所有艺术品一样,要活,就要有历史,还要有生命。历史是什么?不就是生命验证的轨迹吗?  写作这个故事的全部时间里,我真正在意的,力图攻克的,就是将自己认为看清楚的生命和历史,贯注其中,让它,作为一个整体,活起来!

成功与否,无法判断,认真试过,就是了。

感谢王德威先生在百忙中拨出时间,阅读原稿,并写了长序。

王先生长期关注我的小说创作,是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重镇。去年四月间,承他邀请,我参加了由他主持的哈佛大学的一次讨论会。这是我事隔多年后第一次重新接触有关中国的学术对话,深感创作与研究之间,思路与语言容或不同,却有殊途同归、相互启发之处。

读《悬崖边的树》一文,不但我本人受益匪浅,而且相信,对于年轻一代的读者,故事里连篇累牍不厌其烦的那些生活细节,不再成为负担,而真实的历史脉络,由于他的解读,终能显现。想到这一点,我特别感激。

衷心感谢杨照先生的导读,杨照先生是台湾当前文化界的支柱之一,他的创作、评论和活动,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听说他正就甲午战后的台湾百年历史写一百篇小说,在如此沉重的工作压力下,抽空写下这篇导读,我深为感动。

在中国大陆出版作品,让我的微薄努力,回归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并接受检验,是我寄寓海外几十年从未放弃的愿望。这个愿望,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

然而,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胡洪侠先生的出现,对我而言,何其幸运!

设计、编辑的繁杂过程中,汪小玲女士认真、负责的态度,无微不至的关照,在此一并致谢。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写于雅各溪畔

目录

搬海棠的那天

了无痕

等待雷声的下午

扑克

下坡路

告白

让我想想

悬崖

动摇国本

伤筋动骨

感恩节

圣诞树

红包

电邮上的祖国

春耕

土与地

人与天

巡礼

托马斯和他的朋友

乐园

再见棕榈

建寨

心事

且自由他

再见长城

后记

序言

悬崖边的树——刘大任《当下四重奏》

刘大任是海外左翼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60年,还在台大哲学系就读的刘大任在《笔汇》发表《逃亡》,加入台湾现代文学界,并且参与如《剧场》、《文学季刊》编务。1966年他赴美深造,转攻现代中国政治史,甚至“学以致用”,成为保卫钓鱼岛运动的关键人物。

这场运动以维护中国领土为号召,实际的动力却来自一群留美学生对“中国”梦土的向往。刘大任侧身其中,不仅中断学业,也有多年难以回到台湾。但真正的代价在于历经保钓的激情与幻灭后,他对自己、对家国再也挥之不去的忧郁与苍凉吧。

这独立苍茫的感触却成为刘大任重新创作的动力。20世纪70年代后期刘大任曾短期自我放逐到非洲,“赤道归来”后,他走出神话,发现小说。曾经电光石火的革命情怀一变而为绵密沉郁的笔触。他追记保钓风云(《浮游群落》),怀念父母往事(《晚风习习》),侧写异乡浮光掠影(《秋阳似酒》),风格极为简练,着力却每每深不可测。那场运动——以及所代表的乌托邦冲动——过去四十多年了,但仍然是萦绕他心怀的底线。亦或是他必须不断重返的前线?也因此,不论题材,每篇文字其实都是他频频攻坚的尝试,每次下笔都是患得患失的出击。

刘大任的作品充满抒情韵味,骨子里自有一股坚厉气质。那是《杜鹃啼血》、是《远方有风雷》、是《枯山水》。没有曾经的风霜,写不出那样的文章。这些年来,大陆的种种变迁,对于当年在海外奉献一切的革命者而言,恐怕也有了不胜今昔之感。然而历史最后的嘲弄在于岁月流逝、事过境迁。蓦然回首,老去的刘大任何去何从?

在刘大任最新的小说《当下四重奏》里,一位留美的退休中国史教授就面临类似的考验。这位教授当年参与了保钓,有家难归,日后选择留在美国落地生根。然而他对故国一往情深,几十年的异乡经验哪里能够算数。越到晚年,他越发觉自己的孤独,即使亲如妻子儿女也有了格格不入之感。他唯一的寄托是悉心经营的庭园。然而有一天,妻子儿女竟不动声色的策划搬离他所熟悉的环境……

这似乎是以往留学生文学的“养老版”。刘大任过去的作品也曾触及美国日常生活,但从来没有如此中产阶级过。但也唯其如此,小说所透露的危机感才更令人怵目惊心。当年的豪情壮志安在哉?透过家庭四个人物意识的你来我往,小说交织出教授所面临的危机:文化的差异,代沟的隔阂,渐行渐远的夫妻关系,时不我予的感伤,都让主人翁怅然若失。但是他还有更深的难言之隐:“可是,那块地方,像一个无底洞,无论用什么填,永远填不满。”

读《当下四重奏》不由得我们不觉得此中有人,呼之欲出。退休的教授壮心不已,一心写本“大书”作为对自己的交代。但时间就在花花草草、儿孙琐事中消磨了。当下此刻太平无事,简直就要天长地久起来。然而隐隐之间危机一触即发。我们的教授是解甲归田,还是弃械投降,还是……?故事急转直下,有了令人意外的结局。

从惊天动地到寂天寞地,历史的兴废大约不过如此。刘大任俨然要从最平凡的故事里思考大半生的历练。俱往矣,那些呼群保义、革命造反的日子。小说巧妙地引用《水浒传》林冲夜奔的典故,写出苍茫的感触。一晌风雷之后,扑面而来的是“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小说高潮,教授梦中醒来,甚至有了七十回《水浒传》卢俊义惊梦的意思。然而在现实,在当下,就算惊梦,也只是南柯一梦吧。

相对于无所觅处的“中国”,《当下四重奏》最重要的意象是主人翁尽心竭力经营的园艺。海棠芍药、杜鹃鸢尾,当然少不了梅花奇石,仿佛之间河山锦绣化为奼紫嫣红。这里园林与故国的隐喻似乎失之过露,但刘大任也许刻意为之。因为他明白眼前的花草树木不过是繁华的幻象。在异国、在华发丛生的暮年里,他让笔下主人翁站在自家阳台上,放眼看去,不见花园,“眼前忽然出现悬崖。我发现自己站在大瀑布上方的栏杆边上”;水上浮木看似一动不动,但霎那之间“被水底无形的巨大力量吸引”,几次浮沉,终于“无可挽回,落下悬崖,在轰隆轰隆的瀑布声里,无影无踪”。

但刘大任可曾“看见”那悬崖边的树?那树不生在花园里,而生在梦想和历史交界的悬崖边。我们想到诗人曾卓(1922~2002)的颂赞:

《悬崖边的树》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曾卓十八岁开始创作,抗战期间加入胡风派左翼的《七月》阵营。1955年胡风事件中曾卓遭受株连,但在极度困蹇的岁月里,他竟然创作不息。《悬崖边的树》写于1970年,“文革”中期。那时的刘大任三十而立,正在太平洋的彼岸从事他热火朝天的革命。

多少年后,刘大任终将体认他毕生追逐的不再是主义理想,也不再是故国乡关,而不妨就是那株悬崖边的树。“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在历史的罡风里,在虚无的深渊上,那树兀自生长,寂寞而倔强。悬崖撒手,一切好了。但如果悬崖不撒手呢?就像那树一样,刘大任的“革命后”创作,由此生出。《当下四重奏》的主人翁没有完成心目中的大书;但俯仰之间,刘大任写出了自己的小说。

王德威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

内容推荐

《当下四重奏》是台湾作家刘大任的半自传长篇小说,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主题,叙写海外华人不舍的家国、历史和文化情结。书的内容含有强烈的半自传成份,几乎就是作者一生写照。该小说延续他的多部作品中对“保钓”运动的反思。书中的退休老教授当年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有家难归,日后选择留在美国落地生根。然而他对故国一往情深。越到晚年,他越发觉自己的孤独,即使亲如妻子儿女也有格格不入之感。他唯一可以寄托的是他悉心经营的庭园。但是,有一天,妻子与儿女竟不动声色地策划搬离到新的家园……

《当下四重奏》2015年2月在台湾出版繁体版,2016年1月荣获2016台北书展大奖,同时入选2015《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马英九2016年一月参加台北书展唯一买下的一部书就是《当下四重奏》。

作为台湾著名小说家,此前他只在大陆出版过三部随笔集,从未在大陆出版过小说,此次出版,为刘的小说首次与大陆作者见面。

编辑推荐

《当下四重奏》是2015年《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2016年荣获台北书展大奖。此次简体版是刘大任的小说作品的大陆首秀。王安忆、许知远、止庵、陈思和诚挚推荐。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王德威评介他的作品:“充满抒情韵味,骨子里自有一股坚厉气质”。认为“没有曾经的风霜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台湾著名诗人杨牧曾说刘大任的文字:“浓郁处有一种乡愁的醇味,清淡时独见浅浅的懊悔。”

刘大任以鲁迅般的冷峻思考,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架构出了一本散文诗化的小说。《当下四重奏》里两代人关于“中国”认同的心灵死结,是全球华人在近代历史的罡风中都会面对的纠缠,这本书在大陆首次出版,不仅是一次作为海外最重要的现代主义作家刘大任的文学回归,更是一次客居异乡的千万华人对于“中国乡愁”的一次尤利西斯式的回眸。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