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工作,可能会有人抱怨自己的工资低,地位不高,工作权限不大,工作内容乏味等问题。不错,这些问题对于那些优秀员工同样存在,但是很少听到他们的疑问和抱怨。这些不管在哪个企业、哪个岗位都存在的问题,是抱怨、拖延、逃避所无法解决的。
一些人消极对待,而另外一部分人则是主动创新,寻找新的突破口,希望解决这些问题,希望改变枯燥的工作。于是久而久之,消极对待工作的那部分员工在工作中看不到任何激情与突出之处,注定日复一日地平凡度过;另一部分积极创新的员工,他们总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想法,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过程中,成就感油然而生,不断加深他们对工作的热爱,慢慢地,小成绩最终积成了大成就,这部分员工也就脱颖而出,成为人人羡慕的优秀员工。
大部分人只能做基础工作,待遇自然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从员工的角度而言,这是很伤士气的一件事,加之工作的枯燥乏味,即使是当初有激情的员工也会在朝九晚五的单调工作中沉沦下去,只有少部分员工自始至终地保持着工作的热情。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都是普通员工,优秀员工只有那么几个的主要原因。
优秀员工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才能热爱工作,热爱工作就会主动创新,而创新的成果又激励着员工不断创新。可见,优秀员工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要我们有主动创新的动力,就有成为优秀员工的可能件。
李伟光是重庆能源集团川九公司小牛煤矿的项目经理。1992年,李伟光从乌蒙大山来到矿区,成为一名农民掘进工。他踏实肯干,主动创新,很快成为班长、队长和项目经理。
1996年,时任队长的李伟光,率领全队在海拔1579米的鬃岭煤矿打响断面13.35平方米,长2796米运输大巷的战斗。该巷道地质条件恶劣,既要克服顶板破碎、淋水大、运输线长,又要防治高瓦斯。他克服困难,主动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从组织开展“三比、三无、创精品工程”劳动竞赛入手,群策群力,采取缩小循环进度,一网一锚一喷支护形式,治服顸板,保证了安全;巷道淋水大,运输线长,大件物料无法进入碛头,他带头肩扛背驮,激发了员工劳动竞赛的积极性,创月掘进304.6米的纪录。
这一工程竣工验收,成为集团的样板工程。1998年,他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获“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不断打造出精品工程,李伟光不断探索新路子,亲自制定个性化培训,采取“量体裁衣”,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特点以及实用性强的培训方式;开展岗位技术练兵和技能比武,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安全技术潜能,促使队伍整体素质和精品意识的提升。同时,他还搭建工程技术人员挑大梁的平台,注重提高大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让他们从头脑中定位精品工程的意识。
当进入煤仓施工,李伟光与工程人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大胆创新,放弃反井钻机导孔施工煤仓,采用探水钻打孔,放炮扩孔法施工。由于煤仓只有26米深,下放和安装反井钻机既费时费力,并且浇注基础安装难度大,又精心设计出《小断面煤仓衬板安装施工工艺》。为使创新工艺获得成功,他在井下坚持指挥达20小时。
在矿井施工受地形影响,提升绞车位置与进风井口位置偏差7米,高度相差19.8米,坡度为22度的斜井,随着下山掘进的延伸,提升运输是施工急需解决的难题。李伟光白天在现场查勘构思,夜晚研究,反复运算,设计出多级变向提升运输方案,受到矿方高度赞扬。
“千一项工程,树一个精品”是李伟光的执着追求。为了铸造精品工程,他采取“三挂钩五项考核”为标准的作业新方法,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经质检站和监理方用雷达装置对锚网喷混凝土支护巷道全景式扫描,无任何空洞现象,各项指标均超过质量标准;铺设的永久轨道经全钻仪检测又通过毫米关,安装两趟抽风机无误差。整个工程实现零事故、零误差的高标准精品工程,荣获2012年全国煤炭行业建设优质工程和“太阳杯”工程奖。
李伟光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他的职业起点只不过是一名最底层的农民工,之所以能够做到专家型的项目经理,源自他主动的工作态度,他不满于现状,踏实肯干,主动创新,解决了工作中一个又一个难题,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成功的职业之路。
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在职业道路上都有一个卑微的开始,一份不被人看好却要付出巨大辛苦的初始职业,做着辛苦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但是这种景况完全可以改变,当我们主动为工作注入新的内容时,就会发现一些巨大的变化。正是凭借着这些不显眼的创新和改变,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创新是员工进步的动力,任何员工都应该拥有创新意识。循规蹈矩、缺乏创新意识的员工,很难有所成就,绝不能成为优秀的员工。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那么,就让我们从主动创新开始吧!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