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是近几年来的热门历史人物,先有熊召正的小说《张居正》,获茅盾文学奖,随后又有电视剧《张居正》以及《百家讲坛》关于张届正改革的演讲。各方的角度虽有不同,但主导思想却都是强调张居正的改革及其成果,发挥了历史古为今用的作用……
这本《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作者陈生玺)是关于研究其政治思想史的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作者 | 陈生玺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居正是近几年来的热门历史人物,先有熊召正的小说《张居正》,获茅盾文学奖,随后又有电视剧《张居正》以及《百家讲坛》关于张届正改革的演讲。各方的角度虽有不同,但主导思想却都是强调张居正的改革及其成果,发挥了历史古为今用的作用…… 这本《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作者陈生玺)是关于研究其政治思想史的专著。 内容推荐 这本《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作者陈生玺)是关于研究其政治思想史的专著。 《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分为张居正其人——外儒内法;考成法与万历初年的改革;考成法与万历初年的改革;打击反对派与夺情风波;张居正之死与人亡政息等数章内容。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张居正其人——外儒内法 第二章 排斥高拱和王大臣事件 第三章 考成法与万历初年的改革 第四章 考成法与万历初年的改革 第一节 整饬吏治与排斥异己 第二节 节约开支和追讨逋赋 第三节 清丈土地与推行一条鞭法 第四节 整顿驿递与巩固边防 第五章 打击反对派与夺情风波 第六章 文化专制主义 第七章 张居正之死与人亡政息 第八章 张居正改革的经验教训 附录 善恶并陈,以史为鉴 《通鉴直解》的编纂与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张居正与《诗经直解》 后记 试读章节 高拱原是穆宗在东宫时的讲官,为他讲读达九年之久,所以在徐阶致仕之后,穆宗又把高拱召回,并兼任吏部尚书。明制吏部为六部之首,吏部尚书被称为大冢宰。高拱既为大学士,又为吏部尚书,大权在握,先后挤走了首辅李春芳以及赵贞吉、陈以勤等。张居正却和他相处得很好。隆庆五年(1571)高拱六十大寿时,张居正撰寿序,称颂高拱有周公辅成王之功,“公才略盖世,又天子师也,而滋益恭,亲贤爱士,实能容之,一事之善,称不容口。一言之当,决若江河,虽吐握延接,不勤于此矣”。又说“即余驽下,幸从公后,参与国政五年于兹矣,公每降心相从,宫府之事,悉以咨之,期于周召夹辅之谊,以奖王室,此神明所知也”q)。对高拱称颂备至,认为自己能够随高拱之后参与机务,是一种幸运,而且决心要和高拱以周召夹藕相期许。但是他私下另有计谋,谋划有朝一日,要将高拱打倒在地,以便攫取更大的权力。 明代也和往代一样,宦官干政是一大祸害。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明武宗宠信宦官刘瑾,都给明代政局带来很大灾难。张居正也深知这一弊政,但他也深知,要想谋取更大的权力,取得皇帝的信任,捷径是通过皇帝身边的宦宫,所以他在入阁之后,一方面和高拱互相配合,取得高拱的信籁,以巩固他在内阁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却暗中交通宦官冯保,外廷有任何消息,便即时派人通知冯保。当时冯保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替皇帝处理章奏和批答事宜,内廷的最高当权者则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空缺,按惯例应由秉笔太监升补,但冯保因小事曾冒犯穆宗,内阁首辅高拱一向惧怕冯保权力过大,便向穆宗推荐御用监太监陈洪代理,这很遭冯保忌恨。不久陈洪因仵旨罢官外出,高拱又向穆宗推荐尚膳监太监盂冲,由此冯保对高拱恨之入骨,寻找机会进行报复。 隆庆五年(1571)十一月,阁臣殷士儋致仕,内阁便只有首辅高拱和次辅张居正两人,张居正暗中与冯保交通,高拱有所闻知,为了约束张居正,高拱便疏请内阁添人,张居正却暗中拟旨交与冯保,以穆宗名义批出“卿二人同心辅政,不必添人”。 隆庆六年(1572)三月,太子朱翊钧已经十岁,应该出阁就学。按照旧制,皇太子出阁就学,阁臣只亲自看视三日,以后便不入视,仅由讲官进讲。高拱以为太子年幼,讲官都是新人,便改为五日一叩经筵看视。不料冯保别有心计,启奏穆宗说太子年小,要阁臣每日轮留一员看视,穆宗同意了。由此高拱便与张居正两人轮留看视太子学习,凡张居正看视之日,冯保必到文华殿东厢房屏风左右与张居正密谈。他们经过一番策划,便由张居正的亲信户科给事中曹大楚弹劾高拱不关心太子学习、大不忠十事。冯、张的目的是想用这种方法除掉高拱,张居正即可晋为首辅,掌握朝廷大权。不料穆宗与高拱师生之谊甚笃,时穆宗虽重病在身,但很倚重高拱,所以穆宗大怒,下令重处曹大壁。御史张集弹劾曹大垫时,暗指此事为冯保与张居正的暗中指使,张居正见事情已经败露i穆宗极端信任高拱,便亲至高拱府上赔罪道歉。高拱说:“我平日如何厚公,公今日乃如此,如何负心如此?”张居正连忙自责说:“以此责我,我将何辞?但愿公赦吾之罪,吾必痛自惩改,若再敢负心,吾有七子,当一日而死。”高拱见张已认错,而且今届还要共事,也就暂且作罢,岂知此乃纵虎归山,是高拱一大失误。 四月高拱便题请礼部尚书高仪兼文渊阁大学士一同入阁办事,这样阁员就是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若冯保与张居正别有计谋,有高仪见证,或者可使彼有所顾忌。 历代的宫廷政变,大多发生在皇位更迭之际。高拱若能在穆宗健在时放手让言官揭露张居正和冯保相互勾结的阴谋,说不定不仅能够罢免张居正,也可能除掉冯保,但他太相信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影响了,也没有预料到在后来的关键时刻张居正会背信弃义,不择手段地陷害和排挤自己。 这年闰二月,穆宗病势沉重,他预料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二月十二日早朝时,他突然向文华殿走来,面有怒色,高拱和张居正即速前去往迎,走到穆宗跟前。穆宗抓住高拱的衣襟,欲有所言,高拱便问:“皇上为何发怒,今将何往?”穆宗说:“吾不还宫矣。”高拱说:“皇上不还宫,当何之?望皇上还宫为是。”穆宗稍事沉思后说:“你送我。”高对日:“臣送皇上。”于是穆宗放开高拱衣襟而执高手,露腕以示疮说:“看,吾疮尚未落痂也(可能是天花痘疮)。”并愤恨地说:“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争奈东宫小哩!”连语数次,并且一语一顿足、一握高手,随后又说:“有人欺侮我!”高对曰:“是何人无礼?祖宗自有重法,皇上说与臣知,当依法处治。”穆宗叹息道:“甚事,不是内官坏了,先生你怎知道。”所谓“有人欺侮我”,身为皇上有谁敢欺,无非是妻妾间的事。随后高拱与张居正被引入穆宗寝殿乾清宫御榻前,穆宗从容对二人说:“自古帝王后事,卿等详虑而行。”意思是让张、高二人考虑他的后事,然后命令二入于乾清门外侍候。这说明穆宗病情危急,府部大臣知此情后都宿于朝房,以防不测。 结果两三天后,穆宗病情好转,宿于朝房诸大臣复回班办事,到五月二十五日,穆宗突然病危,未申间命召内阁,于是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亟至乾清官寝殿,这时穆宗已沉昏不省,皇后陈氏、皇贵妃李氏拥于榻前,太子朱翊钧立于榻右。高拱等跪于榻前,太监冯保以白纸揭帖授皇太子称“遗诏”,又以白纸揭帖授高拱,内日:“朕嗣祖宗大统,方今六年,偶得此疾。遽不能起,有负先帝付托。东宫幼小,朕今付之9即等三臣同司礼监协心辅佐,遵守祖制,保固皇图。卿等功在社稷,万世不泯。”高拱读罢,失声痛哭说:“臣受皇上厚恩,誓死以报!东宫虽幼,臣不敢爱其死,望皇上无以后事为忧。”二十六日卯刻,穆宗逝世,巳刻又传遗旨“着冯保掌司礼监印”。。 从上述穆宗逝世前后以及宣布遗诏的情况看,同受顾命者虽是高拱、张居正、高仪三入,但为首而为穆宗所信赖者则是高拱。宣布遗诏接受顾命时,穆宗皇后陈氏、太子生母李贵妃以及太子朱翊钧、司礼监太监冯保都在场。朱翊钧其时年仅十岁,遗诏上有“司礼监协心辅佐”同受顾命,即使穆宗昏迷不省,也必是取得穆宗陈皇后和李贵妃认同的。在穆宗死后四小时,又宣布“冯保掌司礼监印”,这当然是冯保做了手脚,但也应是得到皇后和皇贵妃认可的,因为在穆宗死后,当时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皇后和皇贵妃。陈皇后无子。李贵妃的儿子是太子,这两个年轻妇女(三十多岁)眼下唯一的期望就是让太子安安稳稳地即皇帝位。因为这个皇帝才十岁,还需要太监的看护和照管,冯保利用这一机会乞请,自然能得到允许。但朝臣们对此事却大为不满:太监只是皇帝生活上的奴仆,历来没有太监与大臣同受顾命的,太监和内阁大臣同受顾命,这是违反祖制的,所以便认为这个遗诏必是冯保伪造的。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遗诏又是在穆宗死后四小时公布的,这必不是穆宗的原意,也是冯保自己伪造的。尤其引起朝臣不满的是六月十日,在太子朱翊钧即皇帝位的典礼上,群臣跪着向新皇帝行礼,而冯保却站在朱翊钧旁边,这就等于冯保和新皇帝一同受群臣朝参,这怎能容忍?P16-19 序言 书院产生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最初是指官方收藏和校勘书籍的场所,后经由士人大儒的文化自觉,成为宫学体系之外的研习讲学机构。自唐初至清末,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书院承继孔门遗风,以修己安人、成德济世为宗旨。不仅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贤人志士,也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与管理的优良传统。宋以后的大儒,从范仲淹、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到王夫之、姚鼐、戴震、钱大昕、康有为等,无一不与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晚清以降,随着近代学堂兴起,书院逐渐衰落而最终被废,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出现断层。近百年间,几代国人失去了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滋养。 梁启超先生曾言:“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之不发明。”然而,本国学术思想之发明非一代人可以成就,须“由其民族自身递传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 秋霞圃书院肇创正是希冀通过对传统文化之研究与教学,继承和阐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己之力。书院由沪上著名学者沈渭滨、葛剑雄、傅杰、朱学勤、李天纲、汪涌豪等教授联合发起,并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香港、台湾和海外数十位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建,是民间学术研究团体和教育教学机构。几年来,书院浸淫于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文等领域,延请名师驻院讲学,畅谈文学想象,纵论历史分合,仰望哲学星空,顿悟艺文美感,海阔天空,其乐融融。 当然,文化的薪火相传仅靠一己之力尚难以点亮国人心灵,希冀更多高士大德汇聚,摒弃地域之见、门第之分、院校之别,超越功利,集聚起来,和合共生,让经典重光。 若有重建人文精神之意愿,则书院传统必为珍视之资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以现代表达方式使其重现,发挥“匡翼”学校之不逮功能,正是今日振兴文化、重建民众心灵家园不可忽略的课题。 “秋霞圃人文典藏”由登临秋霞圃书院的学者讲授经典之记录或于他处讲演之文字稿汇编而成,陆续结集付梓,“纫秋兰以为佩”,经由诸多学人精心培育,必会给读者带来怡人馨香。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个中差错敬请批评指正。 心如风,尚待吹起,对望深沉,百年如一,书院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醇情亦如是! 李耐儒 壬辰年八月于秋霞圃 后记 张居正是近几年来的热门历史人物,先有熊召正的小说《张居正》,获茅盾文学奖,随后又有电视剧《张居正》以及《百家讲坛》关于张届正改革的演讲。各方的角度虽有不同,但主导思想却都是强调张居正的改革及其成果,发挥了历史古为今用的作用。在读者和观众中的反响也确实如此。我和天津师范大学贾乃谦等人从1995年开始整理张居正和翰林院讲官为万历皇帝日讲、经筵的讲章,先后出版的有: 《(帝鉴图说>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张居正讲评(资治通鉴)皇家读本》(卜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张居正讲评(论语)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张居正讲评(孟子)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张居正讲评(尚书)皇家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张居正讲评(诗经)皇家读本》(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 这些著作颇受读者欢迎,多次重印,有的还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本,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由此,我就觉得有必要对张居正其人有一个总的介绍让公众认识。面对前面所说的张居正热,我认为张居正其人有很大瑕疵。我们不能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所以我便对张居正改革的有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适逢2009年先师郑天挺诞生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我便草拟了《帝国暮色——张居正与万历新政》一文,作为纪念文章,原拟只写三万字,但是问题一展开,就打不住了,最后便成为现在这个有二十万字的小册子。 在梳理张居正诸问题的过程中,曾参阅研究张居正诸大家的相关著作。如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樊树志的《万历传》、韦庆远的《张居正和明代后期政局》,这些著作都对我有一些参考和启发。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和他们的看法有很大不同,我把这些不同写出来,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也算是对目前张居正热的一种回应,或有助于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读者对张居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012年6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