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亲笔作序。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藏传禅修大师分享的快乐经验和方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根道果)》(作者艾瑞克·史旺森)由《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著名影星李连杰、梁朝伟、曾志伟等联袂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尼泊尔)艾瑞克·史旺森 |
出版社 | 海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为何不快乐?→我们怎么能快乐?→我们活着仅仅是为了快乐吗? 从一个惊惶失措的孩子,转变成幽默、笑口常开的快乐大师,他是如何做到的…… 美国《时代》《国家地理》杂志报道:科学证明明就仁波切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亲笔作序。 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藏传禅修大师分享的快乐经验和方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根道果)》(作者艾瑞克·史旺森)由《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著名影星李连杰、梁朝伟、曾志伟等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2002年明就仁波切参加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理查德?戴维森主持的实验研究,被测出大脑中的快乐指数在禅定状态中跃升了百分之七百,一度让科学家以为仪器坏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誉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当代国际心灵导师、藏传禅修大师明就仁波切,在《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根道果)》(作者艾瑞克·史旺森)一书中,阐述他自己是如何通过佛法禅修克服童年时代的恐慌症,获得内在真正的快乐的。首先,明就仁波切描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禅修困境与状态,然后通过自己的个人体验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揭开快乐的秘密与科学,最后给出具体的方法,以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感官知觉去做各种禅修练习,达到非比寻常的快乐。《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根道果)》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 目录 推荐序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第一部 我们为何不快乐 第一章 旅程的起点 心的交会 传承的重要性 会见我心 来自西方的亮光 第二章 内在的交响乐 脑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三脑一体 不见踪影的总指挥 正念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脑 本然心 本然的寂静 深入了解你的本然心 心、生物现象或两者兼备? 做你自己 第四章 空性 胜义谛与世俗谛 空性的禅修练习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经验 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 第五章 感知的相对性 互为缘起 从神经科学看主体和客体 不确定性原理的恩赐 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看事件的来龙去脉 时间的蛮横 无常 第六章 天赋明性 本具的觉性 照亮黑暗 显相与幻相 明空一体 第七章 悲心 关于悲心的生物学说 “认同”彼此的“不同” 第八章 我们为何不快乐? 情绪化的身体 性格特质与暂时的情绪状态 制约因素 烦恼 烦恼或契机 第二部 安住自心的方法 第九章 找到平衡点 智慧与方便 身体的姿势 心的体态 第十章 单纯地安住 无所缘的禅修 第十一章 安住在对境上 感知对境之门 有所缘的禅修 其他有用的助缘 第十二章 善用念头和情绪 善用你的念头 不愉快的念头 善用你的情绪 第十三章 慈悲 慈心与悲心的意义 循序渐进慢慢来 第一阶段修习 第二阶段修习 第三阶段修习 第十四章 修持的方法、时间与地点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时间短,次数多 非正式禅修 随时,随地 结论 第三部 快乐的心 健康的身 第十五章 问题与可能性 禅修的次第 体验并非开悟 第十六章 从内在做起 只求生存或更求发展 指挥脑 悲心之果 第十七章 快乐的生物学 接受自己的潜能 快乐的心,健康的身 关于快乐的生物学说 认证空性的利益 第十八章 向前迈进 寻找上师 选择快乐 试读章节 虽然我开始有一些短暂的平静体验,但恐惧和忧虑却依然如鬼魅般纠缠着我。尤其是在那段时间,我每隔几个月就会被送到印度的智慧林,和一群陌生同学一起跟随新老师学习,然后再被送回尼泊尔,继续向父亲学习。智慧林是第十二世泰锡度仁波切的主座,而泰锡度仁波切是藏传佛教当代最伟大的大师之一,也是对我影响最深的老师之一。他深广的智慧和无比的恩德引导了我成长,我实在无以回报。我就这样在印度和尼泊尔之间来来去去将近三年时间,接受父亲和智慧林老师们的正式指导。 12岁生日前不久,最恐怖的时刻终于来临了!我被送到智慧林去完成一个特别的仪式,也是我长久以来最最担忧的一件事:以第一世咏给·明就仁波切转世者身份正式升座的坐床典礼。与会者有好几百人,而我明明是个吓得要死的12岁小孩,却得像个大人物般,要在那里连续坐上好几个小时,接受大众的供养,并给予他们加持。好几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的脸色愈来愈苍白,站在身边的哥哥措尼仁波切(Tsoknyi Rinpoche)以为我就要昏倒了。 回顾这段时光,想到老师们对我的仁慈,我实在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会如此恐惧。现在分析起来,我当时的焦虑其实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认识自心的真实本性。虽然我对自心本性已经具有知识性的了解,但缺乏直接的体验;唯有对自心本性的直接体悟才让我真正明白:任何的不安和恐惧只不过是我自心造作的产物,而自心本性不可动摇的宁静、信心和喜乐,其实比自己的眼睛更贴近自己。 在我开始正式修学佛法的同时,一些奇妙的机缘也随着到来。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新发展对我的生命将有深远影响,并将加快我个人成长的速度——我开始慢慢接触到现代科学的观念和新发现,尤其是关于脑的原理和运作方面的研究。 我们必须经历这个过程,那就是真的坐下来检视自心,检视自己的经验,才能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卡卢仁波切(KaluRinpoche),《口传宝集》 认识法兰西斯寇·斐瑞拉时,我还是个小孩子。他是一位智利籍生物学家,后来成为2l世纪最知名的神经科学专家之一。当时我父亲的名声已吸引不少西方学子,因此法兰西斯寇也来到尼泊尔,跟随我父亲学习佛教审察自心的方法。在课后或修持的空当,他常会跟我谈到现代科学,尤其是他专精的脑部结构与功能领域。当然,他在讲解时,会顾虑到一个9岁孩子的理解能力。父亲的其他西方弟子知道我对科学有兴趣后,也纷纷把他们所知道的生物学、心理学、化学和物理等现代理论传授给我。这有点像是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一种是佛法,另一种是现代科学。 我还记得,当时我就觉得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差异。语言的表达虽然不同,但意义似乎非常接近。不久之后我也开始体会到,西方科学家与佛教科学家探讨问题的方法非常类似。传统佛教经典通常先提出所要检验的理论基础或哲学基础,也就是“根”。接下来再提出种种修持方法,也是一般所称的“道”。最后以个人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作为结论,这通常称为“果”。西方科学的研究架构也很类似,首先提出理论或假设,接下来解释验证理论的方法,最后提出实验结果,并和原先所提假设之间的异同做比较分析。 同时学习现代科学和佛法修持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佛法教导人们以一种内审或主观的方法,明了自身具足获得快乐的能力;西方科学则以一种较为客观的方式解释这些教法“为什么”有用,以及“如何”运作。佛教与现代科学对人心的作用各有卓越的见解,两者并用,可以更为清晰完整。 往返印度与尼泊尔的时期接近尾声时,我得知智慧林即将举办一期三年传统闭关课程,闭关指导上师是萨杰仁波切(saljay Rinpoche)。萨杰仁波切是藏传佛教界公认最有成就的前辈大师之一,也是我在智慧林最主要的老师之一。温和仁慈、声音低沉的他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总是能在最恰当的时间说出或做出最对的事情。我相信你们必定也曾遇见过类似这样的人,他们总是能够让你在无形中学到异常深刻的法教,而他们本身的风范就是让你终生受用不尽的学习。 因为萨杰仁波切年事已高,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指导闭关了,因此我真的很想参加。但那时我才13岁,一般都认为这个年纪还太小,无法承受闭关三年的严苛考验。我恳请父亲出面帮我请求,最后泰锡度仁波切终于允许我去参加这次闭关。P5-7 序言 能为心师,则得安乐。 在《宝云经》里,除盖障菩萨问佛陀:“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佛陀并没有直接回答方法如何,倒是要菩萨先去思考心的状态、作用与功能。 对于心的状态,凡夫的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今天喜欢着某人,改天也许就不喜欢了;过去肯花时间等候的甜甜圈,没有新鲜感后就不再愿意排队;明明现在感到新奇、有趣的事,没过多久就又觉得了无新意、枯燥乏味。面对随时都可能改变的人心和事物,我们却常在当下坚持要强做主宰。如此的心,使得我们的认识错谬、颠倒。不仅如此,心念的活动就像下雨一样,一滴接着一滴,没有间断。光是观察这些念头就十分累人,何况是在生活上去跟着它跑、跟着它转呢? 不受控制的心,其造作的结果使我们产生负面的心态,进而制造许多不善的业,让我们的来世沦落到恶劣的环境。那样的处境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只会使得修行更加困难。狂放不羁、随时跟着环境而转的心,对我们实在没有任何好处。有些人执著于外在物欲的追求,却失去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实在是非常不值得的事!如果能善加控制自己的心念,这颗听话的“好”心就可以帮我们很多忙,让我们即使生活困顿,仍然能拥有自在的心情,享受人生中的闲情逸致。唯有停止制造心灵垃圾,才能避免一大堆麻烦,带给我们真正的喜悦。要获得安乐,就必须从心出发。 佛陀“不随于心,能为心师”的教导,传承千百年至今,一直是修行者努力修学的准则。在当代能够统御心而有所成就的法师里,咏给·明就仁波切即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仁波切不仅是一位心师——心灵导师,在本书里也告诉我们如何训练自己成为“心师”——心的主人。 作者依据传统根、道、果的修行次第来编排此书。第一部分“根”篇,从认识“心”开始,提供了一些欧美心智科学研究的成果,帮助我们从不同于传统佛法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心的作用。由于仁波切是实修出身,因此在叙述抽象概念和理论之余,也让我们练习观察心是如何自然单纯地呈现其本来面目。这是空性的体验,是大手印教法的特色。 佛法修行的核心的确是心。了解这一点,才算是踏入修行的开始——“道”,即本书的第二部。心是我们修行路上的重要伴侣,如何使心一路上安稳且忠诚地陪伴我们,必须花时间训练、锻炼心。而锻炼心的方法,唯有禅修。禅修有许多种方式,书中也枚举了一些方法,从中不难看出仁波切要学习者多去体会修止的心法,掌握禅修的要诀。 修心之目的,最主要还是在于彻底转化我们的心念、思想,进而以慈、悲来保护自己,善待众生。因此,作者也提到慈心与悲心的培养是禅修的重点。若能以一颗调伏、温驯的心为基础,运用它来生起其他德行就容易多了。慈悲是修行者最大的财富,心存慈悲者比缺少慈悲者的心更柔和、更懂得付出与宽容。 最后的成“果”,则说明一切正确无误的努力,只会导致一个目标——究竟的喜乐。平静是真正的快乐,这是透过见到实相与根除烦恼所获得。不管结果如何,所花费的时间、心力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利益,这是一项非常值得投资的菩萨事业。 咏给·明就仁波切相貌庄严,而且年轻有活力,弘法更是辩才无碍。此书行文轻松活泼,所述故事生动幽默,更重要的是,处处有着仁波切充满智慧的慈悲话语。慈心与悲心正是成就者外在的显露。仁波切实为幽默智慧的转世大成就者,由衷祝福咏给·明就仁波切的弘法事业顺利!也祈愿所有众生,于心得自在,于法得自在! 书评(媒体评论) “咏给·明就仁波切是一位伟大的伏藏发掘者,在学养与成就上,皆是无与伦比的大师。” ——噶玛巴邬金钦列多杰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我随喜这本书,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相当实用的书,融合了藏传佛教与科学观点。” ——索甲仁波切 《西藏生死书》作者 “这是一本实用的禅修指南,也是一本能够让人生更美好的手册。” ——丹尼尔·戈尔曼 《EQ》作者 “本书像一把充满智慧的钥匙,我真诚地推荐朋友们拿起这把钥匙打开你的心。” ——知名影星 李连杰 “衷心感谢令人尊敬的咏给·明就仁波切为我这种追求心灵富足的人,提供一部这么好的书。仁波切通过自己的经历,用轻松幽默的描述,深入浅出的教导我们如何去开发我们的佛性。” ——知名影星 梁朝伟 “书中的阐述,引出不少生命经验的坦诚交流、学佛历程的心路写照,让我受益匪浅。而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这样的交流和实证,来检视自身困惑不安的所在。” ——知名影星 曾志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