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等著的《四书五经》作为中国最大的思想流派——儒家重要的典籍流传至今,对人类的思想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四书五经》不仅使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品出新意。同时,我们也可以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以此为借鉴来勉励和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总之,作为儒家哲学的经典,处世修身的宏著,《四书五经》的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传乎子孙万代。它是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孔丘等著的《四书五经》是表现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核心载体,其所传承下来的千古名篇,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此版本《四书五经》中的原文依照权威版本精校而来,并在译文中融入历代学者和专家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大家品读。
名篇选读
大学之道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赏析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是教人掌握文字知识,而大学则是教人如何为人。本章提出的是《大学》中的根本宗旨: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整个《大学》的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是大学之道的根本原则,意思是要求人们标榜善性与良好的德行,如忠、孝、仁、义等这些品质,更要求注重个人的修养,在《大学》的作者看来律己很重要,只有先治好己,才能把别人甚至是国家治理好。“在亲民”则可以说是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亲”也通“新”,遵循大学之道就是要创造出全新的人。这里所说的新人是从本质上彻底改观的人。大学之道的最终目的是“在止于至善”,人们能够“明明德”,能够“做新民”,最后也就能“至善”,能够明辨是非,能够善恶分明。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最高境界呢?第一,从思想上说明这一点,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了解至善的内涵而后再定志向。有了奋斗的目标内心就相对平静了,内心平静,做起事来就能够安定稳当,安稳了就会思虑问题,然后通过周详思量后再做事也就能达到至善的目的了。第二,从行动上说明要如何达到至善,提出了“八条目”并详述了这八条之间的关系。八条目实际上也是实施三纲领的八个步骤:先“格物”,就是要求我们去探究事物的本来原理,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致知在格物”;再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是要求我们求得真正的知识,“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第三,诚意,“知至而后意诚”,就是心意诚实,以真正的诚去追求真理,“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第四,正心,“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要保持心境的安实,心安才能不为物欲所蒙蔽,才能公正诚明,毫无偏私,“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第五,修身,“心正而后身修”,是说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很重要的,自己品德提高了才会被别人拥护与爱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第六,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组成要素,家庭齐整而安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第七,治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国家是天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治国就是要以德治而行,国家安定天下就太平了。
“格物”的概念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学》中,并且被放在了八条目中第一的位置,也就是说儒家的伦理概念、政治观点以及哲学基本原理从这开始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把一些抽象的东西联系到了事实当中,这是儒学的一大进步。
修身章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赏析
修身是一切重大行为的开始,因为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必须不断地净化自己,社会才会有所进步。一个人会有愤恨,会有恐惧,会有好乐,这里所说的身不仅仅是个人身体的身,而更多地扩展到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有了这些偏私,身就很容易走向歪斜,产生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是“心不在焉”,一个人的身体行为是受到个人内心思想控制的,所以正如文中所说“修身在正其心”。
P8-10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春秋》包括三传,分别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四书五经一直被知识分子视作修身之法则,终生追求不止;被统治者奉为治国之圭臬,从上到下大力推行。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四书五经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从各个方面提出了封建社会人们安身立命、治国齐家的法则。
尽管四书五经因时代局限而带有封建的、迷信的、落后的东西,但是在今天看来,它们依然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领域精髓的全面再现。读懂它们,才算是读懂了中国历史。为此,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四书五经》,精心挑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原文,并在文后配以当代人的解读。我们既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可以将古老的国学文化发扬光大,从中品出新意。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中,勉励自己,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