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与投资常识》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最新个人理财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家庭理财行业现状、特别是家庭理财业务的具体运营,以独特的视角、完整而有力的观念重新构建了家庭理财和投资常识的基本框架。全书围绕家庭投资和理财的主线,紧密结合家庭理财实践的需要,精选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概念和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年金基础知识、家庭的会计和财务管理、投资规划、个人和家庭税务筹划、退休规划、遗产规划等方面的核心内容。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丰富的案例,系统、扼要、有效地传达了家庭理财和投资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和实务技能。
家庭理财与投资是一门新兴的实用科学,它是以经济学为指导(追求极大化目标)、以会计学为基础(客观忠实记录)、以财务学为手段(计划与满足未来财务需求、维持资产负债平衡)注重理财与投资的理念树立和方法的边缘科学。
本书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最新个人理财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家庭理财业务的具体实践,围绕家庭理财与投资,针对财务管理、投资规划、融资贷款、退休规划、遗产规划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根据个人和家庭财务规划的定义,个人财务规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投资规划、居住规划、教育投资规划、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个人税务筹划、退休计划、遗产规划等,这也构成本书主要内容。在此先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一个简单介绍,以后在相应章节我们会详细展开。
一、投资规划
这里的“投资规划”主要指金融投资,而不是对于个人/家庭的自用资产(比如住宅和汽车)的投资,它在个人/家庭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在自用资产投资结束(即家庭购买了自用住宅和汽车并逐渐还清贷款)以后会逐步提高。也就是说,个人/家庭所拥有的资金并不能完全用于金融投资。若有贷款,要考虑先还贷款(房贷和车贷);另外如果在未来一年内有自用资产投资之外的必须支付的大额开销,例如保费、学费的缴纳和旅游等,也应该提前预留。除此之外,谨慎起见,在进行金融投资前一般应该预留一部分资金作为紧急预备金,剩下的资金才可以用于金融投资。为了分散风险,金融投资一般都需要构建投资组合,而投资组合的构建依赖不同的投资工具。这些投资工具根据其期限长短、风险收益的特征与功能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市场工具、固定收益的资本市场工具、权益证券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对于家庭来说,单一品种的投资产品很难满足其对资产流动性、回报率以及风险等方面的特定要求,而且个人往往也不具备从事证券投资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优势。因此,要寻求专业的财务规划师或者金融理财师的专业帮助,投资规划要求个人财务规划师在充分了解个人风险偏好与投资回报率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资产分配,使投资组合既能够满足客户的流动性要求与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又能够获得充足的回报。
二、居住规划
“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四大需要,其中“住”又是四大需要中期间最长、所需资金数额最大的一项。在家庭财务规划中与“住”相对应的是居住规划。大部分消费者购买住宅都是为了自用,而事实上,住宅或房地产投资也可作为一种长期的高价值投资,不仅可以用于个人消费,还有显著的投资价值。因此国内消费者购买住宅主要有三大原因:自己居住、对外出租获取租金收益、投机获取资本利得。国外大部分国家税法规定购买房地产的支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应税所得的合法扣除,因此国外一些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主要出于合法避税的考虑。显然,不同的购买动机会带来不同的规划方案。
居住规划首先需要决策的是以租房还是购房来满足居住需求。如决定要购房,就要以当前的资产实力与收入/储蓄水平为基础衡量可以承受的最高房款额,从而计算出首付款和房贷。然后根据经济能力、计划购房的时点、房屋面积和区位,选择合时的房产项目。当然中意的房产项目不能一时拿下,又不能等到资金准备充足后一次完成购房梦想的,也可以根据生涯规划循序渐进地换房以满足居住需求。
三、教育投资规划
教育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平与生活品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从内容上看,教育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客户自身的教育投资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又可以分为基础教育投资和高等教育投资。大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因而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通常是所有教育投资项目中花费最高的一项。首先要分析家庭的教育需求和子女的基本情况(例如,子女人数、各个子女的年龄、预期受教育程度等),以确定当前和未来的教育投资资金需求。其次要分析当前的和未来预期的收入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家庭和子女教育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例如,教育资助、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俭学收入等)。最后应当分析家庭教育投资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常用的投资工具和教育投资特有的投资工具来弥补教育投资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由于教育投资本身的特殊性,它更加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家庭选择具体投资工具时要侧重于选择保值工具。
四、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
人的一生很可能会面对一些不期而至的“纯粹风险”(与投资领域那些可能引起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的“投机风险”相对应)。根据风险损害对象的不同,这些风险分为人身风险、财产风险和责任风险。为了规避、管理这些风险,人们可以通过购买保险来满足自身的安全需要。除了专业的保险公司按照市场规则提供的商业保险之外,由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包括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以及雇主提供的雇员团体保险也都是个人/家庭管理纯粹风险的工具。随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产品除了具有基本的转移风险、减少损失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融资、投资功能。在家庭财务规划中,经常使用的商业保险产品包括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个人风险管理和保险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家庭经济状况和保险需求的深入分析,选择合适的保险产品并确定合理的期限和金额。进行保险规划时一般也要遵循一个固定的流程。首先,确定保险的标的。其次,选定具体的保险产品,并根据家庭的具体情况合理搭配不同险种。再次,以保险财产的实际价值和人身的评估价值为依据确定保险金额。最后,确定保险期限。由于保险期限影响到客户未来的收入流,应当根据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保险期限。P18-21
家庭理财与投资是一门新兴的实用科学,它是以经济学为指导(追求极大化目标)、以会计学为基础(客观忠实记录)、以财务学为手段(计划与满足未来财务需求、维持资产负债平衡)注重理财与投资的理念树立和方法的边缘科学。
据麦肯锡的调查显示,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个人理财市场每年的业务增长率达到18%,到2006年,中国个人理财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70亿美元,今后的理财市场增长率将以每年10%一20%的速度突飞猛进。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亚洲除日本外的第二大高端理财市场。个人理财市场不仅是理财机构眼中的“蛋糕”,也是考验投资人智慧的博弈场。
公众对个人理财业务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误区一:理财目标。不少客户将个人理财目标仅设定为通过投资赚钱。误区二:理财时间。应传导给客户理财是人生全周期的规划,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的观念。误区三:理财模式。就全球形势以及2007年底中国全面放开金融市场这样的背景而言,浙江省的金融产业与拥有较高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现状相比,显然是非常滞后的。理财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本土金融机构观念的转变,都将成为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这是古人对理财意义的认识。21世纪的家庭和个人怎样不被财富所缚,有效运用自己的财富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涵,需要更多的智慧。
《家庭理财与投资常识》的完成,将对浙江省的个人和家庭理财市场以及家庭对金融和投资的参与起到积极的作用,强化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提高公众理财能力,从而加速浙江金融强省的建设,促进浙江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本读物的撰写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最新个人理财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家庭理财行业现状、特别是家庭理财业务的具体运营,以独特的视角、完整而有力的观念重新构建了家庭理财和投资常识的基本框架。全书围绕家庭投资和理财的主线,紧密结合家庭理财实践的需要,精选了家庭理财的基本概念和观念、货币的时间价值与年金基础知识、家庭的会计和财务管理、投资规划、个人和家庭税务筹划、退休规划、遗产规划等方面的核心内容。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丰富的案例,系统、扼要、有效地传达了家庭理财和投资的基本观念、基本方法和实务技能。
本书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红玲负责总的规划、主要撰写、统稿和校对工作,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红珠、讲师华忠和宁波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李忠波撰写了部分内容。
感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对本书写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宁波出版社编辑同志为本书付出的心血。
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差错和纰漏。由于个人理财市场的不断发展,有一些尚无定论但实际已存在的理财手段未纳入本书内容。在此,非常欢迎专家、同行以及广大读者的批评和指正,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著者
2008年5月
本书的写作缘于2007年。2007年5月我作为课题申请人,积极申报了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家庭理财与投资常识》读本。2007年8月,该项目成功立项。一年来,我和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展开对浙江理财市场的调研,一方面抓紧时间写作,同时在课题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也围绕该课题进行,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2007年上半年,基于对浙江经济和金融的研究和观察,我认为理财将是未来金融的主方向之一,我为全院学生开出了院级选修课《个人理财》。由于准备充分,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多媒体和网络教学),非常受同学们欢迎。同年的6月,学院开始建设公共课《个人理财技能》,我作为课程的主要建设人员,全程参与了项目的建设、教材的编写以及讲授。在这个过程中,我拥有了丰富的素材。
在本读本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学校和本分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经常询问写作进度,关心本书的出版事宜。
宁波大学的胡亮教授和其他金融理财专家、宁波金融学会的专家以及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专业教师,都是本书的指导者。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要感谢我的丈夫和儿子,无论何时何地,他们永远给我工作最大的支持。
宁波出版社的领导以及编辑吴波也给了我支持和信心。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和辛勤劳动。当然,本书的写作责任由我承担。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陈红玲
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