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糖尿病诊疗调养一本通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
作者 张春斐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健康生活保障,告诉您专业的糖尿病诊疗与调养方法,一册在手,健康无忧,专业的糖尿病诊疗调养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心血疾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新春,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如果你对于什么是正确的饮食习惯不清楚,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运动,如果你对药物治疗有疑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你。

内容推荐

目前,我国大约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而且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我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速度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3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倍。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血糖,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二、什么是糖类,它和血糖之间有何关系?

 三、人体需要的糖类主要是从哪里来的?

 四、食物中的糖类主要分为哪几类?

 五、什么是胰岛?什么是胰岛素?

 六、胰岛素的作用是什么?

 七、体内胰岛素是如何分泌的?

 八、哪些因素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九、什么是糖尿病?

 十、糖尿病名字的起源

 十一、为什么几十年前糖尿病很少见,为什么现在成了流行病?

 十二、糖尿病的发现与分布情况

 十三、什么是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十四、糖尿病到底是如何引起的?

 十五、何谓空腹血糖?

 十六、何谓餐后血糖?

 十七、何谓苏木杰氏反应,何谓黎明现象?二者有何不同?

 十八、什么叫胰岛素抵抗?什么人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

 十九、糖尿病是因为吃糖多了吗?

 二十、吃糖也要讲科学

 二十一、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二十二、糖尿病“三多一少”指的是什么?

 二十三、没有“三多一少”就不是糖尿病吗?

 二十四、怀疑得了糖尿病要去哪一级医院和什么科去查?

 二十五、尿糖和血糖哪个更重要?它们是什么关系?

 二十六、尿糖阳性的原因是什么?

 二十七、怎样用尿糖推测血糖水平?

 二十八、诊断糖尿病要做哪些检查?

 二十九、各项血糖检测的正常值是多少?

 三十、血糖的数值如何换算?

 三十一、进行血糖检测需要注意什么?

 三十二、什么样的患者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三十三、何谓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到底要服多少糖?

 三十四、诊断糖尿病的国际标准是什么?

 三十五、糖尿病的中医辨证理论

 三十六、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三十七、什么是糖尿病前期?

 三十八、糖尿病前期常见问题

 三十九、什么叫糖耐量减低?

 四十、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减低的危害是什么?

 四十一、糖尿病主要有哪些类型?

 四十二、儿童、青少年与糖尿病

 四十三、妊娠糖尿病患者需注意什么?

 四十四、得了糖尿病不治疗有什么危险?

 四十五、糖尿病可以根治吗?

 四十六、糖尿病可怕吗?

 四十七、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包括哪5项内容?

 四十八、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什么?

 四十九、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可以治疗糖尿病吗?

 五十、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戒烟?

 五十一、不要相信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广告,还是要到正规医院诊治

第二章 糖尿病心理治疗

 一、为什么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二、糖尿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三、什么是糖尿病支持心理治疗?

 四、什么是糖尿病的认知疗法?

 五、什么是糖尿病的行为疗法?

 六、为什么要血糖自我监测?

 七、为什么要重视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八、测血糖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九、正常及糖尿病患者应维持空腹及餐后血糖值是多少?

 十、哪些人需要自己检查血糖?

 十一、检查血糖的次数和时间?

 十二、哪些情况需要增加监测次数?

 十三、如何记录血糖值?

 十四、操作技术上可能发生的错误

 十五、老年糖尿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十六、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十七、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

 十八、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健康教育方式

 十九、妊娠合并糖尿病的孕妇,其心理有哪些表现形式?

 二十、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心理干预

 二十一、儿童糖尿病的心理教育及护理

第三章 糖尿病饮食治疗

 一、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二、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三、为什么说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四、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有什么害处?

 五、吃着降糖药还需要控制饮食吗?

 六、血糖控制正常后还需要控制饮食吗?

 七、糖尿病患者的三大营养应该如何合理配餐?

 八、糖尿病患者到底应该吃多少?

 九、为什么过分饿肚子,血糖反而会升高?

 十、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吃几顿?

 十一、糖尿病患者必须吃素吗?

 十二、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吗?

 十三、糖尿病患者真的不能吃糖吗?

 十四、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多吃高纤维食品?

 十五、哪些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高?

 十六、膳食纤维每天应该吃多少?

 十七、糖尿病患者能吃蜂蜜吗?

 十八、什么是食品交换份?

 十九、利用食品交换份进食的优点是什么?

 二十、如何根据食品交换份调整膳食?

 二十一、为什么要使用食品交换份?

 二十二、使用食品交换份要注意什么?

 二十三、血糖生成指数是什么?

 二十四、影响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因素有哪些?

 二十五、如何根据血糖生成指数调节饮食?

 二十六、如何自制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二十七、常见食品的血糖生成指数是多少?

 二十八、糖尿病患者适宜吃的主食有哪些?

 二十九、糖尿病患者适宜吃的蔬菜有哪些?

 三十、糖尿病患者能吸烟吗?

 三十一、喝酒对糖尿病有什么影响?

 三十二、糖尿病患者可以饮酒吗?

 三十三、糖尿病患者需要限制饮水吗?

 三十四、老年糖尿病人应该怎样饮水?

 三十五、无糖食品可以多吃吗?

 三十六、糖尿病人怎么喝无糖饮料?

 三十七、降糖食品有效吗?

 三十八、糖尿病患者外出就餐应该注意什么?

 三十九、1、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有什么不同?

 四十、哪些甜味剂适合糖尿病患者?

第四章 运动指南

 一、糖尿病患者运动的好处有哪些?

 二、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选择有氧运动?

 三、哪些有氧运动适合糖尿病患者?

 四、哪些运动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五、哪些糖尿病患者不适合运动?

 六、什么是糖尿病病人的“1、3、5、7”运动法?

 七、糖尿病患者适宜晨练吗?

 八、糖尿病患者什么时间运动好?

 九、如何科学地确定运动强度?

 十、如何科学地确定运动量?

 十一、糖尿病患者的坚持运动分为哪四级?

 十二、糖尿病患者运动要注意哪些事情?

 十三、患糖尿病足时如何运动?

 十四、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的误区知多少

 十五、糖尿病患者运动不当有哪些危害?

第五章 糖尿病药物治疗

 一、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什么?

 二、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服药治疗吗?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开始药物治疗?

 四、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吗?

 五、降糖药的副作用可怕吗?

 六、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哪几类?

 七、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八、磺脲类常见的药物有哪些?

 九、为什么服用磺脲类药物要注意低血糖问题?

 十、哪些药物会影响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效果?

 十一、哪些病人适合服用磺脲类药物?

 十二、哪些病人不适合服用磺脲类药物?

 十三、双胍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什么?

 十四、为什么说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好处多多?

 十五、双胍类药物的副作用是什么?

 十六、吃二甲双胍恶心怎么办?

 十七、二甲双胍适用哪些患者?

 十八、二甲双胍的禁忌症有哪些?

 十九、二甲双胍伤肾吗?

 二十、糖适平和拜唐苹是一类药物吗?

 二十一、拜唐苹为什么能降低餐后血糖?

 二十二、α-糖苷酶抑制剂的好处有哪些?

 二十三、拜唐苹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有哪些?

 二十四、什么是胰岛素增敏剂?

 二十五、胰岛素增敏剂在降糖之外的作用有哪些?

 二十六、胰岛素增敏剂适用于哪些病人?

 二十七、胰岛素增敏剂有什么副作用和禁忌症?

 二十八、降糖药应该饭前服用还是饭后服用?

 二十九、忘记吃药怎么办?

 三十、糖尿病口服药物治疗六大误区

 三十一、胰岛素究竟是什么?

 三十二、如何正确看待胰岛素?

 三十三、什么人应该使用胰岛素?

 三十四、为什么要尽早使用胰岛素?

 三十五、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有哪些?

 三十六、注射胰岛素应注意什么?

 三十七、胰岛素治疗的常见方案是什么?

 三十八、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是不是更贵?

第六章 糖尿病并发症

 一、什么是糖尿病并发症?

 二、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有哪些?

 三、慢性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四、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什么?

 五、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信号有哪些?

 六、糖尿病病人头晕,呼气带酸苹果味,该怎么办?

 七、糖尿病病人大汗淋漓,脸色发白,心慌无力,该怎么办?

 八、老年患者突然脱水是怎么回事?

 九、糖尿病病人出现头痛、头晕,眼睛看不清东西,肢体不能活动,该怎么办?

 十、糖尿病患者发生昏迷怎么办?

 十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怎么办?

 十二、糖尿病病人脚部皮肤容易出现溃烂,长时间不愈合,该怎么办?

 十三、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怎么回事?

 十四、糖尿病的神经病变只有感觉减退吗?

 十五、植物神经病变患者有哪些表现?

 十六、糖尿病患者如何预知神经病变?

 十七、糖尿病神经病变后如何处理?

 十八、糖尿病的神经病变能治愈吗?

 十九、糖尿病会导致阳痿吗?

 二十、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失明?

 二十一、如何预防糖尿病眼病?

 二十二、糖尿病患者尿蛋白阳性怎么办?

附表一 220种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GI)表

附表二 含膳食纤维最多的100种食物

附表三 一般糖尿病食谱

试读章节

十三、什么是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2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2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

近10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探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五)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性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2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十四、糖尿病到底是如何引起的?

糖尿病的病因十分复杂,但归根结底则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因此,在B细胞产生胰岛素、血液循环系统运送胰岛素以及靶细胞接受胰岛素并发挥生理作用这三个步骤中任何一个发生问题,均可引起糖尿病。

(一)胰岛B细胞水平。由于胰岛素基因突变,B细胞合成变异胰岛素,或B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原结构发生变化,不能被蛋白酶水解,均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而如果B细胞遭到自身免疫反应或化学物质的破坏,细胞数显著减少,合成胰岛素很少或根本不能合成胰岛素,则会出现2型糖尿病。

(二)血液运送水平。血液中抗胰岛素的物质增加,可引起糖尿病。这些对抗性物质可以是胰岛素受体抗体,受体与其结合后,不能再与胰岛素结合,因而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性作用。激素类物质也可对抗胰岛素的作用,如儿茶酚胺、皮质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异常升高时,可致血糖升高。

(三)靶细胞水平。受体数量减少或受体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以及受体的缺陷,均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最终使B细胞逐渐衰竭,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五、何谓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FPG)是指在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食任何食物,饮水除外)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测定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反应胰岛B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正常范围的空腹血糖值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毫摩尔/升;如大于6.1而小于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如大于等于7.0毫摩尔/升考虑诊断糖尿病;如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且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称为“低血糖”。

空腹血糖增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

增高:主要见于糖尿病。也可见于肢端肥大、巨人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中枢性疾病、脱水、缺氧窒息、情绪紧张、妊娠、运动后等。

降低:见于胰腺B细胞瘤、功能性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用量过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严重肝炎、肝硬化、长期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等。

十六、何谓餐后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整两个小时后测血糖。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吃饭。餐后两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饭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4.6~7.8毫摩尔/升。

餐后两小时血糖监测意义

反映胰岛B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4.6~7.8毫摩尔/升。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比正常人还高,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抵抗虽不明显,但胰岛B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两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测餐后两小时血糖能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同时餐后两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完全反映的。另外,检测餐后两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餐后两小时检测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的波动。P10-12

序言

你知道以下这些情况吗?

一、对北京地区人群监测发现,从1984—1999年,不论男女,北京人胆固醇水平平均增长了24%。而这期间,北京地区的冠心病死亡率增加了一倍。

二、2004年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18岁以上血脂异常人群已经达到1.6亿,患病率为18.6%。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患病人数超过1.6亿。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人。

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2500万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同期统计显示,中国人死亡原因中,约32%死于心脑血管病,排名第一。而其中绝大多数死于由高血压、高血脂导致的动脉硬化。

全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约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三、目前,我国有大约4000万糖尿病患者,而且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w}t0)调查,我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速度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四大主要致盲疾病之一,因糖尿病引起失明者比一般人多10~25倍;糖尿病性坏疽和截肢者比一般人多20倍;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者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高2~3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比肾病多17倍。

这些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所组成的“三高”症,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在以一种几乎无可抑制的势头蔓延。

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呢?

原因很多。生活水平提高而导致的饮食结构失衡,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的作息及饮食不规律,运动减少造成肥胖者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等。不过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不会进行自我调整,不懂得如何进行生活干预。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吃,该如何去运动,该如何去预防,什么时候该去看病,什么时候该去吃药。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

首先,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都是可以预防的。以糖尿病为例,简单的生活方式干预,在无论肥胖不肥胖的高危人群,都能显著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其降低幅度达30%-50%。

其次,这些疾病都是可以控制的。大部分病情轻的患者,在进行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后,就能够将病情控制住。而病情较重的患者,只要认真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加强自我监督与病情监测,同样可以将病情控制好。这样的患者,不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甚至可能比一般人更加长寿。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预防还是治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比赛。无论是高血压、高脂血症,还是糖尿病,目前都没有根治的办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必须要终身服药,每天都要做好病情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等等,稍一疏忽,疾病就会卷土重来。

而且,所有的这些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病情监测等措施,都是必须你自己亲自做的,没有哪个医生能够代替你完成。所以,无论你是不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你都需要懂得这些知识,并努力遵照执行。如果你不是,正确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能够使你远离它们;如果你是,这些措施将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能够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如果你对于什么是正确的饮食习惯不清楚,如果你不知道该怎样去运动,如果你对药物治疗有疑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到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8: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