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纪晓岚阅微知著说官员
分类
作者 韩希明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有一位官员曾经跟纪晓岚的堂兄纪懋园讨论如何理政,说到了僧人化缘的事情,纪晓岚饶有兴致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这位官员讲述自己思想转变的一个过程。

从前在某寺庙,这位官员见有个和尚劝人从善、以得福田,刚刚还在一脸虔诚苦口婆心劝人捐钱行善,一转脸,和尚就用信众的钱花天酒地、吃喝挥霍,可见这个和尚的目的就是诱骗信众的财物。这位官员注意到,这种现象还很常见,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劝诫百姓不要向僧人施舍。

文章写完后,官员觉得心里很踏实,夜里睡得特别香。梦中见到一位神灵,像是佛教所说的伽蓝神。这位迦蓝神拿着那篇文章与官员侃侃争辩,说:“您不要把这篇文章散发出去。以佛法而论,佛门讲究广大慈悲,讲究万物平等。那么,和尚尼姑不也是万物之一吗?平常我们施舍食物给那些鸟类,走路也不愿意踩着蚂蚁,是为了让这些生物也能活下去。僧尼们凭借施舍而生存,您写这种文章,叫大家不要施舍,岂不是想要饿死他们,这不是把他们看得连鸟兽虫蚁都不如了吗?当然,僧尼当中,有破坏戒律、自堕泥淖的,这种情形的确随处都有。但是,能因为有枭鸟这种残杀母亲的恶鸟就杀尽鸟类,能因为有破獍这种吃掉父亲的恶兽就灭绝所有动物吗?这道理,你懂的。再来看现在的世界,朝廷的能力有时候也有局限,既然田地不足以分给每一个人,就不能不叫百姓自谋生路。那些僧尼也是百姓之一,他们募捐化缘也是谋生的一种手段。如果非得认为僧尼不耕不织就是害国耗民的话,那么不耕不织而害国耗民的人何止僧尼呢?您为何不一一写文章禁止他们?再说,这是您写文章禁止得了的吗?况且天下之大,这种类型的人岂止数十万。一旦断了他们衣食的来源,他们当中顺服的、体弱的可能就真的要饿死在路边了,这种情况会造成怎样的社会影响暂且不说;没有了衣食来源,他们当中凶恶狡猾的人就会铤而走险,真有这样的一天,您又将怎样收拾局面?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但是还说鳏寡孤独废疾者可以养起来。您没有办法养民,还剥夺他们的生路,这不仅不符合佛义,也不符合孔孟之道。你的一篇文章会产生很强的社会效应,正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请您一定要慎重。”

官员对纪懋园说:“我在梦中想要和他争辩,忽然一下子醒了过来,那个神灵的话却历历在耳。您认为他这番议论如何?”

纪懋园沉思了好久说:“您持理公正,他见解博大。然而人情世态并非始于现在,既然是由来已久,必然积重难返,岂是您写篇文章议论一番所能遏止的?这个神灵喋喋不休,更是多此一举。”

中国的古人,在文章当中常常用虚设主客双方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对立着、矛盾着的两个思想侧面,从汉代枚乘的大赋《七发》,到宋代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是用虚拟的主客驳难的方式展示内心激烈的思想冲突,纪晓岚的这一则笔记,显然是借纪懋园的讲述,展示了理政过程中的思想纠结。这位官员和梦中神灵的对话,其实是一个人思想的两面而已。

纪晓岚议论的中心,其实是如何“养民”的问题,而且,他的倾向也很鲜明:如果不能解决每一个平民百姓吃饭的问题,就不能强行禁止平民百姓自谋生路,不能把每一条生路都堵死,哪怕平民百姓谋生的办法不符合正统标准。

纪晓岚提到了唐代韩愈“排斥佛教”的事。

佛教不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两汉之际,古印度佛教传到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广泛流传。隋唐时代,佛教鼎盛,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并称“三教”,成鼎足之势。唐初几个皇帝都信了佛,于是佛教盛极一时,相关法事活动劳民伤财,严重影响唐朝经济,百姓积怨甚多。

陕西凤翔的法门寺有一座佛塔,内藏佛骨舍利,每三十年开一次塔,把舍利取出,让人瞻仰、参观。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又是开塔年份,唐宪宗要迎佛骨人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佛骨表》,上奏宪宗,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指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唐宪宗见文大怒,要处死韩愈,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幸亏当时的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最后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反佛是失败的,但是,《谏佛骨表》思想的影响巨大。

纪晓岚在引用韩愈这个例证时,有一点讹误。韩愈《谏佛骨表》原文说到,“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後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意思是说,老百姓听信了僧尼的蛊惑,愿意为佛祖舍弃一切,不仅是钱财,就是舍弃身家性命都是愿意的,如果不加禁止的话,那么,就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弄到残疾的程度,以此表示对菩萨的忠心。纪晓岚在笔记里写到的,神灵说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但是还说鳏寡孤独废疾者可以养起来,显然不是韩愈原文的意思。

纪晓岚太想强调他的“养民”思想了。

从这则笔记我们可以看到,纪晓岚认识到养民、爱民、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生命线,保障民生是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

民生问题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个行政技巧问题,而是官员道德层面的问题。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宋代名臣范仲淹在《陈十事》中说:“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善政”就是施惠于民或造福于民的政治,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仁”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一个最高的范畴,它不仅奠定了整个社会道德关系的基础,而且为人们标示了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

纪晓岚的道德说教是为了巩固统治。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政府方面,增强以民为本的意识,主动地发政施仁,换取民众心悦诚服的归化和出生入死的支持;民众方面,就是以自己安分的表现和忍耐,换取统治者对自己利益的适当关照。民本和仁政,互为前提,互为因果。最起码的,只有对民众持有爱心,才不会像对待老鼠苍蝇那样,一经发现,就堵死每一条路而求斩尽杀绝。P5-7

后记

三十多年前,作为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坐在大学课堂里听《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时,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曾经有过一个叫纪晓岚的名人,书上没有,老师也没有提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文言志怪小说,只知道《聊斋志异》,所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阅微草堂笔记》竟有那么高的评价,甚感诧异。即便是后来将《阅微草堂笔记》纳入研究视野,开始时,也只是认为,这不过是《聊斋志异》众多仿本之一而已。

事实上,《阅微草堂笔记》有过大起大落忽冷忽热的遭遇。小说问世,曾有纪晓岚的门人及其当时一些学人热捧,一时间,竟至于“洛阳纸贵”;晚清及近代,曾国藩等人也有过评论,之后沉寂。在建国以后的数十年间,除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有较高评价以外,提起《阅微草堂笔记》,寥寥的论及者,一般都是否定批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开始有人关注《阅微草堂笔记》,随着影视剧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学人将这本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迄今为止,有专门论文约二百篇,论著近十部,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倾向评价和艺术价值评判以及作品创作源流的考证等等。

我以明清小说为研究对象,多年来努力钻研的研究课题之一是“《阅微草堂笔记》与传统文化”。迄今为止,发表该专题的研究论文有23篇,学术专著一本,因为本人的研究尚为新的选题,所以受到海峡两岸学界的关注,凡是以《阅微草堂笔记》研究作为选题的学位论文,都将本人的成果作为研究基础。

研读《阅微草堂笔记》,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纪晓岚生活年代的社会生活,有着更加真切的感受。他对于官员的道德评判和道德期待,他的焦虑,他真诚的劝诫,是这本书令人瞩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官员道德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在对这本书进行文本研究的同时,将这一类的内容抽取出来,以通俗的文字加以阐述,展现纪晓岚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里传达出来的为官从政的大道理。

《阅微草堂笔记》是笔记类的志怪小说。纪晓岚当年是玩了一把时尚,专写鬼狐精怪和各种各样奇特的事件或现象,以抓人眼球的叙事形式,包装道德劝惩的严肃内容。纪晓岚写鬼狐精怪,目的并不是宣传封建迷信,书中的鬼魂、狐精,都是纪晓岚道德教育的代言形象,这些形象,是虚构的,而纪晓岚想要大众接受的道理,深刻而真实。他的这番良苦用心,读者能够体会。

纪晓岚的身份,一方面是朝廷的高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位大学问家,这些,通过《阅微草堂笔记》得以展现,但书中许多语焉不详的内容,也使我这本小书的写作有时显得艰难。在全书完成时,我要感谢我的学校,南京审计学院优美的校园风景常常触发我的写作灵感,学校提供的优越办公条件为我的写作增加了许多便利;我要感谢我的母亲,虽然我有一个个长长的寒暑假,却也因为赶书稿不能陪伴老母,她的理解给我极大的支持;在书稿写作中,我常常想起特别看重我事业进步的先父,此类文字,正是他最希望我写的。所有这些精神动力,让我的写作过程充满快乐。

《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我的小书只是展现了其中的一部分。对于这本书的学术研究,我将继续;对于这本书中所体现的道德精神的阐扬,我也将继续。

韩希明

2013年3月8日于南审沁园位育楼

目录

1.暗夜密谋

2.不要把每一条路都堵死

3.不要命的最凶狠

4.酒肉穿肠过

5.差一点中招

6.书童像个新媳妇

7.城隍的马夫

8.翠云反贪记

9.梦中旅游治心病

10.到底不甘心

11.究竟是谁家的祖宗

12.道士的运气

13.杜甫杜十姨

14.救老的还是救小的

15.饿不死的和尚

16.隐藏的杀手

17.糊涂得正好

18.聪明的李卫公

19.古人的监控录像

20.官场四害

21.官场油子的临终忏悔

22.半夜时分请喝茶

23.纪晓岚的自我批评

24.身后的叹息

25.不依不饶的奴仆

26.抢吃、偷嘴与权力

27.宁可躲在山洞里

28.不留痕迹的杀戮

29.何必如此

30.聪明县令夸糊涂官

31.吉屋与凶宅

32.昏招迭出的纪晓岚

33.纪晓岚是吃饱了撑的么

34.刘德指挥阻击战

35.县令到底错没错

36.清朝的大老鼠

37.下雪别忘穿棉袄

38.开门邀请强盗

39.三跪九叩拜盲人

40.朝廷为何设官位

41.三百年前的板砖

42.老河兵的哲理

43.算计了自己

44.古代的钥匙今天的锁

45.八卦知县

46.他为啥敢贷款

47.英雄能过美人关

48.乱点鸳鸯谱

49.大学士的跑题作文

50.瓦片不砸女佣人

51.官场长寿有秘方

52.如何发落张一科

53.独角羊断案

54.为何免他一刀

55.不带走一片云彩

56.人在做,谁在看

57.纪晓岚挨训斥

58.佛祖肯定不保佑

59.富豪的酒驾

60.内幕里的内幕

61.油浸过的枇杷核子

62.御史大人的职业病

63.你凭什么躲雨

64.谁偷走了金丹

65.死人头为什么会动

66.恐怖的白日梦

67.四救四不救先生

68.该不该听人劝

69.饿急了就生事

70.通判赫尔喜

71.一念之差,一刀决断

72.不是护着老婆

73.聪明糊涂都是祸害

74.窗户一点都不能破

75.康熙从不微服私访

76.霹雳一声成焦土

77.模棱两可的苏味道

78.人不走茶也凉

79.蟒蛇发善心

80.为什么不能打官司

81.神奇的镜子

82.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83.误立见麟碑

84.席子蒙住头

85.莫追树上读书人

86.王五的漂亮老婆

87.就像坐在大街上

88.照着小说审案

89.幸亏父亲做了官

90.小子死得太晚了

91.庸官与木头人

92.谣言从哪里来

93.要饭难道最尊贵

94.让我的遗体喂蚂蚁吧

95.种刺岂能得花

96.做事想行状

后记

序言

清代的纪昀(晓岚)是朝廷的高级官员,曾经担任过都察院正三品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中纪委或监察部的副部级干部。纪昀同时还是个大学问家,主持编撰《四库全书》。

在当官做学问之余,纪昀在晚年时写了一本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也是他一生笔墨中唯一的一部刻意教育社会大众的著作,是《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滦阳续录》五种笔记集的总名。作品记录了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亲朋好友的转述,并且还有《世说新语》、《太平广记》等诸多作品的相关描述,内容丰富驳杂,包含了世情冷暖、宦海沉浮、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奇闻异事等等。在这些故事的编撰、叙述尤其是评价中,无不透露出纪昀精深独特的思考。其中有相当的篇幅,从作者的道德观出发,以因果报应的结局,赞扬了符合封建德治要求的良吏,揭露和批判了贪官污吏,以此阐明了作者的吏治思想,对于官员队伍的德政建设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措施;将清王朝乾隆时期统治阶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县令里胥各色人等作为故事人物,通过对这些官场人物的褒贬指摘,阐明他对于官员这一人群的道德评判和期待。

《纪晓岚阅微知著说官员》是从《阅微草堂笔记》中选取相关的故事,深入浅出开展剖析和议论。

传统的中国社会的社会精英是文人,国家官僚机构主体亦为文官。文人阶层的正统人生观念是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个人的价值实现并不是表现于个人享乐,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阅微草堂笔记》成书的年代却正是这种观念遭到种种冲击的时段。鲁迅曾评价纪昀:“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不同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个人。”纪昀生活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但是通过《阅微草堂笔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吏治的腐败,如《滦阳消夏录》五中所说,官员私聚,“非揣摩迎合之方,即消弭弥缝之术”,于是在作品中,纪昀“其材料大抵自造,多借狐鬼的话,以攻击社会”。

在纪昀的官场描写中,涉及高官少,描写吏役多;正面描写少,反面揭露多;冥间惩罚多,律例处置少;一意孤行多,改过自新少。作品描述的官场人物,第一类为“巨公”,有前朝的也有当朝的。描述前朝的大胆犀利,言及当朝的,大多正面叙写,即使是批评,纪昀或是只说事儿,不评价;或者隐去姓氏、时间、地点等叙事必要元素,只将故事当作是说理的素材。第二类官场人物为身居官僚机构中间层次的官员,在涉及公案的小故事中多见他们的身影。在描述这一类人物的故事时,作者较少顾忌,往往明言人物姓氏、官职,描写也细致生动得多。第三类官场人物为胥吏,作品描写到这类人物时语言很是尖刻,细致明确地描写他们的劣迹败行,直截了当地批判;对于这类人物的抨击和否定,主要体现在为他们安排的结局,诸如遭遇天灾人祸、绝嗣、寿夭、恶疾、妻女为娼,等等。

封建科举制度保证了权力精英阶层的基本素质,扩大了选拔官员的范围,但科场胜利仅仅是获得了进入官场的门票,真正成为官员尚需有人举荐和提拔,而这一举足轻重的关键一环偏偏又是单向的、人为色彩极其浓烈的选拔,有人凭借雄厚的自身资质得到了相应的官职,有些擅长逢迎投机的卑鄙小人则利用各种歪门邪道登上高位。综合以上原因,官场上鱼龙混杂显得顺理成章,这些人为官在任的表现良莠不齐也就不足为怪。作者在反映这种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他的道德标尺。

《阅微草堂笔记》着重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良吏标准:

一、正己正人,推己及人。书中良吏,无一例外都能遵循孔子的主张,奉行“政者正也”,“为政以德”,“正其身”,“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作者指出,为政者首先正大光明,树立仁德,这才有资格取行政施教。

二、以民为本,修德务实。作品宣扬的好官,奉行“仁者爱人”,“修己以安百姓”。

三、明理察情,普及德教。儒家正统的德治理想在封建专制和宗法制的重压下常被扭曲,即便施行也有着极大的局限,但事实上至少在理论层面上形成了颇具人情味的人文关怀,而《阅微草堂笔记》则强调了这种带有浓重世俗气息的道德治国方略,并对清醒明智的实践者予以充分肯定。

《阅微草堂笔记》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从五个方面予以无情揭露。

一是道德败坏,缺乏为官者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一类人又分别为几种情况:(1)生活不检点。这些官员在两性生活方面往往比较放肆。(2)器量狭小。如同僚官员结怨、生死不忘,有些官员斤斤计较于琐碎家事的纠缠。(3)忘恩负义。

二是贪酷无情,搜刮民脂民膏。

三是办事不力,草菅人命。

四是卖官鬻爵。

五是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面对吏治腐败的严酷现实,纪昀曾说过:“方今清公守法,约己爱人者,守令之中,岂曰无人;然南山之竹,不揉自直;器车之材,不规自圆,此千百之一二耳。其横者毛絷搏噬,其贪者溪壑不盈,其谲者巧诈售欺,其儒者昏聩败事,而贵族权门依势作威者又错出于其中,一二良吏,恐不能补千百人之患也。”他曾写《拟请重亲民之官疏》,奏请皇上重视亲民之官,提出对官吏的查核应以是否亲民为标准。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通过鬼神故事表达了建立健全官吏考察考绩制度的愿望,归纳起来应当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道德伦理教化。二是以各种冥报手段惩治贪官污吏。三是建立一套严密的监控系统。作品中,纪昀却由鬼神狐怪作为实际执行者,标明作者有着难言之隐。

作者生活的乾隆后期,吏治败坏,贪污盛行,伦理教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用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不仅是事后诸葛亮,而且治标不治本。作者拘于明哲保身和其他一些原因,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并没有将吏治腐败的真实状况公诸于众,他把重大的政治、经济等事件边缘化,或者纯粹作为背景淡化了,而只是写了一些细枝末节的生活琐事;作者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危机感,但并没有找到彻底铲除吏治腐败的根本妙方。出于种种考虑,纪昀没有直言现实,而是借助于鬼狐精怪,用志怪小说的形式表达他的愿望,再三强调鬼神狐怪建立的道德监控系统极其严密、细致,勘察准确,可谓洞察秋毫,以此警戒官员。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吏治教育以官德为中心,以规范政事为目的,具体的手段,一是将知名度较高的良吏和酷吏载入正史,以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给后人以警戒;二是借助笔记小说广为传播正统吏治思想;三是总结提炼出格言警句训勉和劝导官吏。笔记小说记述人物故事和历史传闻,文体短小,内容集中,传播便利,纪昀对社会弊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世,一心想要救世,自陈创作《阅微草堂笔记》目的为“大旨期不乖于风教”(《姑妄听之》一),树立了一批品行端方的良吏形象,阐扬了官吏应有的道德标准,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一定的认知价值。但所有这些道德标准及其措施,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清王朝后期官僚机构的极端腐败相比,这种道德说教毕竟显得软弱无力,也不可能提供铲除和根治腐败的方法;古代中国,吏治腐败是从未得到过真正解决的问题,因为皇权专制下的封建官僚统治根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作品尽管不无认真地思考和讨论了这个问题,但也终归只是停留在理论的表层,这是作者思想的局限,也是历史的局限。

《阅微草堂笔记》是志怪小说。我国古代初期的志怪小说,作者相信真有鬼神,到《聊斋志异》前进了一大步,蒲松龄自觉运用艺术想象和虚构的手段,在怪异虚幻的想象中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这一点却遭到纪昀旗帜鲜明的反对。纪昀用“神道设教”作为小说创作所追求的宗旨,显然是为服务于统治阶级巩固社会制度、整饬社会秩序的需要。为了表现劝善惩恶的思想,为了使道德训诫更为直观,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他宁愿使故事情节粗略简朴。为了迎合时尚,吸引读者,《阅微草堂笔记》以鬼狐精怪为主角,尽管在很多时候,连他自己也怀疑鬼狐精怪的存在。

作者这么写,有时是作者觉得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更为便利,有时是为了避嫌,有时是出于无奈。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纪昀在现代民间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曾一度来自于热播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和《风流才子纪晓岚》以及与纪昀相关的出版物。这些作品通过取自于主要是野史笔记的历史素材,加上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渲染,纪昀被演绎成为正义的化身,他机敏绝伦、刚正不阿,敢于讥讽皇帝、鞭笞佞臣,充满睿智,不仅铁嘴铜牙、铮铮傲骨,还多情风流。这实际上是对纪昀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第二次误读。中国现代民众对纪昀的第一次误读历时较长,自建国以来,纪昀一贯被认为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是皇帝的御用文人。那么,历史上的纪昀究竟是什么样的,对于中华历史,对于中华民族,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和贡献?从野史回归正史,从错说、戏说回归到正说,这也是《纪晓岚阅微知著说官员》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对于《阅微草堂笔记》的研究,对于纪昀吏治思想的了解,本书难免挂一漏万,期待方家指点。

韩希明

内容推荐

在当官做学问之余,纪昀在晚年时写了一本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也是他一生笔墨中唯一的一部刻意教育社会大众的著作。作品内容丰富驳杂,包含了世情冷暖、宦海沉浮、家长里短、街谈巷议、奇闻异事等等。其中有相当的篇幅,以因果报应的结局,赞扬了符合封建德治要求的良吏,揭露和批判了贪官污吏,以此阐明了作者的吏治思想,对于官员队伍的德政建设提出了一些积极可行的措施;将清王朝乾隆时期统治阶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县令里胥各色人等作为故事人物,通过对这些官场人物的褒贬指摘,阐明他对于官员这一人群的道德评判和期待。《纪晓岚阅微知著说官员》是从《阅微草堂笔记》中选取相关的故事,深入浅出开展剖析和议论。

《纪晓岚阅微知著说官员》中96个小故事讲透为官从政的大道理!本书由韩希明著。

编辑推荐

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提高当代官员道德修养的枕边书!

《纪晓岚阅微知著说官员》是从《阅微草堂笔记》中选取相关的故事,深入浅出开展剖析和议论。96个小故事讲透为官从政的大道理!本书由韩希明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23: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