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时间线索,以文字和图片勾画了意大利医生和全世界公认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一生的生活轨迹及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与蒙台梭利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了介绍,反映了蒙台梭利的思想观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背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蒙台梭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华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以文字和图片勾画了意大利医生和全世界公认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一生的生活轨迹及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与蒙台梭利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了介绍,反映了蒙台梭利的思想观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背景。 内容推荐 本书按照时间线索,以文字和图片勾画了意大利医生和全世界公认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1870~1952)一生的生活轨迹及其教育思想和教育特色的演变过程,同时对与蒙台梭利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进行了介绍,反映了蒙台梭利的思想观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背景。 本书文字显明、流畅、简洁,图片清晰,绝大部分内容来自第一手文献,将对有兴趣进行蒙台梭利研究的各领域学者和专家提供有益的研究材料和线索,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教师深入把握蒙台梭利及其他相关的儿童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澄清关于蒙台梭利的模糊观念提供翔实的证明文件和学习、反思的资料,对广大学生和家长及对儿童教育有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认识蒙台梭利及其教育特色提供基本的阅读文本,同时从事文学艺术、历史、宗教与社会文化研究和创作的人士亦能从本书中获得灵感。 目录 序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代序)
第一章 1870-1896志气与勇气:蒙台梭利的求学之路 1870 1875 1880 1882 1883-1884 1886-1890 1890-1892 1892-1896 注释
第二章 1896-1906探索与发现:蒙台梭利方法的酝酿过程 1896 1896-1898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4 1906 注释
第三章 1907—1913实验与提炼:蒙台梭利教育的特色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注释
第四章 1914-1938接纳与阻碍:蒙台梭利方法在欧美的传播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1920 192l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注释
第五章 1939-1945羁旅与启迪:蒙台梭利教育在印度的开展 1939 1940 1941-1942 1943-1944 1945 注释
第六章 1946-1952光荣与责任:蒙台梭利教育对世界和平的贡献 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注释
附录1 本书引用玛丽亚蒙台梭利语录参考文献 附录2 本书中与蒙台梭利运动直接相关的外国人名译名索引 附录3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蒙台梭利研究中心成立 附录4 论综合性大学参与儿童师资培养——兼及蒙台梭利儿童教育中国化问题 是蒙台梭利选择了中国(后记) 试读章节 1913 本年,蒙台梭利首次访问美国。 亚历山大·格拉姆·贝尔及其妻子梅布尔·哈伯德。贝尔等以原美国蒙台梭利委员会为基础,在华盛顿创立了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The American Montessori Educational Association,AMEA),其他的支持者包括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加和海伦·亚当斯·凯勒。 亚历山大·格拉姆·贝尔1913年4月29日的一封信:亲爱的蒙台梭利博士, 我谨代表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非常荣幸地告知您:您已被选举为我们的首位荣誉会员,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您为人道主义所做的伟大工作的深深敬意。 美国蒙台梭利教育协会(贝尔夫人被推举为主席)结社的目的在于在美国推广和发展基于您的理论和思想的教育运动。协会已在父母们——他们的孩子整个冬天都在由乔治小姐在我的家里所办的班里学习——中间激起高度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的发展是如此出色,整个试验都如此振奋人心。因此,全国人民都深信您的教导的价值及其对于美国教育的益处,蒙台梭利方法必定会随之被普遍接受…… 美国教育局局长已经同意担任本协会的一个正式职务。 美国总统的一位女儿亦对此兴味盎然,我们希望她能热心于协会的事情…… 如果您愿意成为我们协会的荣誉会员,我们将感到无上喜悦。而且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所能给予的有力支持下,蒙台梭利方法必将泽及全关。您若能访问美国,我们将非常荣幸地将您作为我们国家的恩人之一来欢迎。 谨此,致礼 亚历山大·格拉姆·贝尔 据弗里德里克·斯多克公司——位于纽约的蒙台梭利著作出版商记载,截至1913年1月1日,《蒙台梭利方法》一书已经售出17410册。 蒙台梭利博士首次开设培训课程是1909年在卡斯特洛市。1911年和1912年,跨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都听说了这种新颖而具有革命性的方法。人们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希望从儿童之家中有更多的发现,希望了解其背后的理念,也希望认识这个发明了“奇迹”的女性。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给蒙台梭利博士写信,字里行间透露出要求接受培训的愿望,再把这种方法带回他们的祖国去。在首次开设培训课程班后的不到5年的时间里,在萨沃伊的玛莎·玛格丽塔王后的捐助下和在意大利国家蒙台梭利委员会(National Montessori Committee)的赞助下,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罗马举办了她的首期国际培训课程班。1913年1月15日,课程开班时,她的朋友、崇拜者和资助者玛切萨·玛利亚·玛瑞尼·古尔内尔-岗扎加(Marchesa Maria Maraini Guerieri-Gonzaga)组织举行了一个盛大隆重的开班典礼。1月20日,星期天,玛丽亚·蒙台梭利开始了她本人的演讲。所有九十多位学员都是外国人,其中美国人占了四分之三。据1913年1月的英语周报《罗马先驱报》称,这些注册参加课程学习的学员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有公立或私立学校校长、教育监察员(即督学)、各类幼儿园教师、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等,他们事实上都对幼儿及其福利事业怀有极大的兴趣,都来聚集在玛丽亚·蒙台梭利身边。他们来自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墨西哥、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和美国。数年后,几位从美国、英国和法国来跟随蒙台梭利的学员已经开设了实验学校。 1913年12月16日,应亚历山大·格拉姆·贝尔、托马斯·爱迪生及其他人的邀请,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到美国,在卡耐基大厅做了题为《给予儿童自由》(Givechild liberty)的演讲。 下面文字来自1913年12月12日伦敦《编年日志》“蒙台梭利计划被美国人采用:会晤伟大的教育家”: 昨天晚上,一个消息传遍伦敦,这是近十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如此引人注目的事件:玛丽亚·蒙台梭利——这个使人梦中都念叨而醒时则绝不离口的意大利人的名字——取道巴黎,从美国回到了罗马。她只在查林克劳斯火车站(Char4ng Cross Station)的一间铁路休息室里与《编年日志》的代表匆匆一晤。 ……蒙台梭利夫人谈起她在美国的经历显得热情满怀。“我拜见了总统伍德若·威尔逊博士”,她说,“他对我的教学法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也对此有深入的了解。我在数个大城市作了10场演讲!……每一个地方我都发现了人们对我的体系的极大兴趣,甚至是热烈的情感,我不能不对美国人民的良善给予很高的评价!……我是爱迪生先生的客人,这个伟人给我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我发现他知道所有关于我的教育体系的事。但最让我感到喜悦的是罗得岛的总督,他公开宣称整个罗得岛都正在引进蒙台梭利方法。” 1913年,在美国已有一百多所蒙台梭利学校成立。 西班牙也于本年开设了第一所蒙台梭利学校。 1913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The Advanced Montessori Method)第1卷出版,其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蒙台梭利方法的操作原则和方法,如在“我对实验科学的贡献”(My Contribution to Experimental Science)一章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学习时间安排的重要概念:“3小时工作期”(the three-hour work period),指在一个3-6岁的混合班上,儿童每天必须有一个单独的不受干扰的3小时连续活动时间。这意味着儿童可以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带有任何要求的活动,诸如室外游戏、小组讲故事、“绕圆圈时间”(circle time)、音乐或者任何其他的活动,都不可以占用儿童的这个单独的自己选择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工作期”,成人和儿童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对方的忙碌和精力集中的工作,所有的惯常性组织活动都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自发产生,或者整天都是一个组,或者偶尔在有必要的时候由教师召唤。“3小时工作期”是蒙台梭利方法能否成功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节目。 P46-49 序言 早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和做行政工作的时候,我对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及其教育思想就曾经有过一定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儿童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除了被誉为“中国儿童教育之父”的陈鹤琴先生之外,高觉敷先生、林凤藻先生、丁祖荫先生、赵寄石先生以及一大批在全国儿童教育领域声望卓著的教授和专家曾经云集于此。我自己的专业虽然不是儿童教育(如果以蒙台梭利博士的“全域教育”观点来看,儿童教育也应是我的研究领域之一),但数年的耳濡目染,对儿童教育也有所了解。作为世界公认最伟大的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博士自然也在我的关注范围之内。另外,作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我在研究列夫·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时,也注意到了与之同时代的让·皮亚杰和玛丽亚·蒙台梭利等的教育思想,并对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主张深有同感,这也是我的道德教育观、情感教育观和生命教育观的支持性理论基础之一。 关于让。皮亚杰和列夫·维果茨基,目前国内已有很多的介绍,但关于蒙台梭利的专门系统的介绍著作却比较少见。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虽然早就引进了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但更多的是注重对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实践运用。事实上,运用从国外引进的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对理论的研究和对教育方法创立者本人的生平事迹的全面了解或许更为关键,因为对后者的把握是对前者的真正深入理解和更好地运用的基础,否则就难免形成误解或浮于表面,诚如印度圣雄甘地曾经对蒙台梭利博士所说的那样是“华而不实”的。而且,引进方法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并使之本土化,这也必须基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被引进的方法背后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的创立与演变过程。鉴于此,我们就非常需要一本能够系统介绍蒙台梭利博士生平、蒙台梭利教育哲学思想以及国际蒙台梭利运动发展历程的著作出现。恰值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mational,AMI)又选定了中国杭州作为2007年召开蒙台梭利教育运动百年庆典大会的城市之一,并欲以此推动蒙台梭利教育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于是上述的需要就显得更加迫切。可喜的是,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华博士编著、肖朗教授审校的这本《蒙台梭利》就正好顺应了这样的需要。虽然因为时间仓促,本书并非尽善尽美,但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是一本恰逢其时的书”。通读全书之后,我相信,这本书的品质和价值必会逐渐显现出来。当然,假以时日,我也希望刘华博士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索,进一步修订本书,向中国读者奉献一本更加优秀的专著。 刘华博士虽然曾经在我任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但当时我由于行政事务繁忙,与他仅有不多的几次接触。最近数年来我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有数次学术交往,但因为他的出国,我们见面的机会也不多。尽管如此,他的学识和人品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南京师范大学杨鑫辉教授的博士生,专业是心理学,专攻中国古代心理学史,又在浙江大学跟从田正平教授做了近三年的中国近代教育史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因而他对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中国化问题怀有强烈的使命感,这一点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当他把书稿捧来请我作序时,我也异常清晰地感受到了他的这个特征,于是欣然应允,乐于向读者推荐这本书。是为序。 2007年9月5日于北京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后记 终于恋恋不舍,但不得不控制住再往电脑里输字的欲望,我并没有任何轻松和释放的感觉,总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话想说。虽然三个多月来,为了这本小书已经消耗了不少的精力。朋友说我更加憔悴了,是的,如果说“废寝忘食”一词可以作为对一个人工作努力的褒扬,那么,这三个月来,我却觉得“废寝忘食”是一件太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仍然精神状态良好,因为我的心中满是激动。 关于本书的起源,是2007年5月16日及18日,国际蒙台梭利协会现任主席安德烈·罗伯弗劳伊德先生、培训部主任梅根·泰茵女士和培训师简·K.米勒博士来杭,亲自参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蒙台梭利研究中心(The Montessori Study Center of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of Zhejiang University)成立仪式和访问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时赠送的10本书籍中的一本《玛丽亚·蒙台梭利:选辑》(MARIA MONTESSORI:AN 4NTHOLOGY)(以下简称《选辑》)。原书主要是英文,问有少量意大利文和法文,全书仅72个页码,所有文字不足1万单词,图片60幅,没有任何注解,按照时间顺序跳跃式地非常粗略地勾画了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的一生行状。该书已经是第二版,更早的版本是1970年玛丽亚·蒙台梭利百年诞辰时AMI编辑的纪念集《百年纪念选辑》(A Centenary Anthology)。这两个版本都没有中文版。2007年恰值蒙台梭利运动百年庆典,而10月底将在中国杭州召开隆重的庆典大会。因此,当我拿到AMI赠送的书时,就想把这个《选辑》翻译成中文,作为对百年庆典在中国杭州召开的献礼,应该是非常合适的。同时,许多中国的学者、教师和家长都渴望了解真正的蒙台梭利本人及其教育思想,但国内关于蒙台梭利的相关介绍却非常少,即使有也非常简略和不准确,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蒙台梭利”印象,因而导致了不少的误解和猜测,甚至也有对蒙台梭利的排斥和毁谤,这实际上既不利于蒙台梭利运动在中国的展开,也不利于中国的教育改革事业。鉴于此。国内迫切需要有一本系统介绍蒙台梭利生平和她的教育哲学思想与方法的书。国外出版过多部蒙台梭利的传记,著名的有丽塔·克拉默著的《玛丽亚·蒙台梭利》和埃德温。莫蒂默·斯丹鼎著的《蒙台梭利——教育的革命》及《玛丽亚·蒙台梭利:她的生活与工作》等,但因为一时问这几本书并不容易得到,而且还可能因为版权的问题拖延很长时间,所以,决定先把《选辑》介绍过来。本书定名为《蒙台梭利》,目的就在于明晰、在于澄清、在于解惑,也在于发扬。书名的英文“THE MONTESSORI”,特意在“MONTESSORI”前加定冠词“THE”,表明本书既在于介绍蒙台梭利本人的生平和教育思想,也在于说明蒙台梭利运动的特殊意义。 原书《选辑》无疑是一本好书,诚如序中所说“保持了相当高的品质”,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如果仅仅按照原书翻译过来,仍然会显得概念化,因为它也许会在读者心目中树立起一个“伟大的”蒙台梭利形象,但难以形成一个“真实的”蒙台梭利形象,而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来源与转变过程也不清晰。事实上,“伟大”与“真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蒙台梭利的伟大恰好是因为她的真实,另一方面,真实也会更加彰显她的伟大。原书选编的文字和图片主要集中在蒙台梭利本人,对相关的人和事则略过了。黑格尔说:“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进一步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基于上述的考虑,我于是决定循着原书的线索,对原书中所提到的人和事及其与蒙台梭利的关系进行查阅,以期把蒙台梭利本人和她的思想放在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之中,复原出一个真实并且丰满的蒙台梭利形象,并通过对相关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的展示,进一步衬托出“伟大的”蒙台梭利及其思想的“伟大的”土壤。这形成本书的特色之一,即以正文作为主线,反映蒙台梭利本人的生平事迹、思想演变和蒙台梭利运动发展的状况;以注释内容作为辅线,反映蒙台梭利个人成长和思想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原以为这不过就是简单地做做注释而已,并不太难,但当这项“做做注释而已”的工作具体开展起来的时候,其复杂程度却远超出了我的想象。首先,我发现自己被卷入到了一个海量的外语资料库里(因为中文可利用的资料很少,仅有的一点相关资料中也存在不少的讹误,所以决定基本上抛弃中文资料),我需要从多种不同来源的资料中进行挑拣和选择,比较和整合,然后形成一个一致和完整的内容,再翻译成中文。这实际上是一件很费力耗时的工作,因为英文对于人名、地名和事件的解释,不那么规范,比较随意,也比较冗长,对同一个人物、地点和事件各个解释者的解释角度也不相同,所以,为了做到简洁的介绍,需要读完所有的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整合,而且整合时还要考虑到与蒙台梭利的思想观点和活动事迹的相关性。尤其许多资料还不是英文的,我看不懂,就只好在电脑上安装了一个英语与其他各种语言的翻译软件,把非英语的资料(涉及比较多的是意大利语、法语、荷兰语和德语)先转换成英语,然后再译成中文,这样自然显得非常生硬,电脑翻译也错误甚多,我就只好抓住其中的个别信息进行翻译。由于这些都属于印欧语系,很多词汇跟英语样子长得颇相像,所以翻译起来还算得心应手。这里我诚恳地希望读者能够原谅并指出我的错误,我将感激不尽。我对我的学生说,即使在美国期间我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大量的英文阅读,所以这次的编撰工作使我的英文阅读水平又大大地进了一步。其次,注释并不仅仅是对某些人名、地名或事件进行概念性的解释那么简单,而是必须融入注释者本人的许多心得在内,这也是中国传统学者做学问的方法之一,因此,注释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我在做注释的时候,假想了三种读者对象:学者、教师和家长。我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是:一为学者提供研究资料和进一步研究的线索,二为教师关于蒙台梭利的疑惑寻求答案,三为家长认识蒙台梭利和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的特色提供信息。为了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我尽可能准确和通畅地去翻译那些原始的文献资料,而且除了少数资料外,大都来自容易查找的互联网。现在看来,由于时间紧迫和我本人的知识、能力和语言风格的关系,并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希望读者能给我提出有益的批评和建议。最后,对并不十分了解蒙台梭利的中国读者来说,原书显得过于简略,因此在查阅注释文献的同时,我也查阅了大量的与蒙台梭利生平事迹和蒙台梭利教育有关的文献,对那些原书“暂付阙如”的地方进行了许多补充,并对某些错误通过多种资料的比较后进行了订正,同时对我认为关键的内容进行了评论,试图复现出一个更加丰满和真实的蒙台梭利来,同样由于时间的缘故和编辑需要,这一目标也未能完全实现。虽然还有很多内容没有呈现在本书中,但我本人在阅读了那些文献资料后,蒙台梭利已真实地走进了我的灵魂,于是有一种奇妙的感动发生,以至于当我编辑到1952年时竟抑制不住地潸然泪下,同时这种感动也让我对蒙台梭利及其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促使我重新再读前面已经编译出的内容,修改已经做过的注释和评论。我曾经在给学生谈到论文写作时讲过两句话:“只有首先感动了自己的文字才能感动别人”、“只有融入了自身体验的文字才能显出灵气”,经过对本书的编辑、翻译和整理本书,我更深信这两句话是正确的。 2007年5月16日在浙江德清莫干山召开的会议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田正平教授发表了题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演讲(本书代序),呈现了蒙台梭利教育在94年前初次进入中国的情况,然后安德烈主席面对媒体记者说过一句话:“94年前是中国选择了蒙台梭利,现在是蒙台梭利选择了中国。”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它表明了蒙台梭利教育和蒙台梭利运动在中国已经找到了一块肥沃的土壤,已经播下了种子,孕育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现在已经是到了要破土而出、勃勃生长、开花结果的时候了。另一方面,近一个世纪前中国的教师和家长们就期盼着“蒙台梭利主义”(这是我生造的一个词语)的雨露滋润,我们已经期盼得太久了,而现在就正好是普降甘霖,美丽的蒙台梭利教育彩虹即将横跨中国大地的时候了。因此,本书后记特别以这句话来作为标题。我想说的是,本书在这样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候出版,虽然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本好书,但它一定是一本恰逢其时的书,因此,我们希望本书能为促进蒙台梭利运动在中国的开展贡献绵薄之力,同时若能因此有更多的学者、教师和家长一起来深人地研究和发扬蒙台梭利教育,并为共同合作来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教育体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则本人数月的憔悴也得超所值了。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得到了来自妻子汤浩女士从物质和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在此特别致谢。我的儿子刘恕现在已经6岁半了,他是我的精神支柱也是我的研究对象,更是我灵感的来源,我走上儿童研究之路多半是因为他的诞生,他集顽皮和可爱于一身,正是蒙台梭利所说的那种典型的“小家伙”。这几个月来,他似乎比我对蒙台梭利还要熟悉似的,成天开口闭口“我们来研究蒙台梭利吧”,虽然不过是装模作样,但那份童真常常让我感动,所以本书完成时特意题献给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小蔓教授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老师和校长,数年来对我在学术研究方面多所提携,今又为本书欣然作序,对她的恩惠也不是一句感谢的话就可以表达得了的,古人日“大恩不敢言谢”,诚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田正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谷平教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在学术和行政上的直接领导,他们自始至终都关怀着本书的进展情况,并时常进行直接支持和指导,对他们仅一个谢字,就显得太轻了些。更要感谢的是本书的合作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肖朗教授,他于百忙之中不辞辛劳逐字审校本书,并对数处错误进行了纠正。同时,还要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朱宗顺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徐云教授、加拿大籍华裔儿童教育资深学者翁恩赐博士等,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的两位研究生宋国秀和冯妮婷帮助查找了不少资料,作为首批读者,她们也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另外,对为本书策划、设计和制作以及出版、发行出力甚多的出版家章济群先生及其夫人查晓玲女士和中国美院的研究生毕淼小姐、孙维小姐,将是我最要感谢的人们。最后感谢的是科学出版社的所有为本书作出了贡献的编辑老师们,特别是科学人文分社的胡升华社长。 刘华谨识 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于杭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